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什么是创造性布白是描绘

什么是创造性布白是描绘

发布时间:2022-05-07 19:45:54

1. 什么是书法的章法与布白

章法是一个词语,其意思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比喻处理事情的规则和办法乱了。书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布白:书法术语。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又,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称“布白”。

2. 书法创作中什么技法又称“布白”

1、书法创作中章法又称“布白”。
2、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3、布白:书法术语。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又,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称“布白”。
4、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3. 为什么说布白是整体之美呢

布白就是整幅书法的格局。人们看一幅绘画,首先不是孤立地看一块色彩、一部分的物象,而是看画面整体,觉得它很美了,再去欣赏各个细部。欣赏乐曲,也不是孤立地欣赏一两个片段,而是品味整个乐曲的韵律。到了交响乐,那还要品味所有的乐章了。

欣赏书法也是这样。善鉴书者总是对一幅作品有兴趣了,然后才细细观赏它的各个细部,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反复来回。

善治书者讲求胸有全局。偏于静态的楷、隶、篆体自不必论。行书、草书看上去似乎是信手挥成,实际上更讲章法布白。特别是狂草,书者努力追求纵逸、飞动、险奇,其势如急风骤雨,变化莫测。您别以为他心中没有全局,没有蓝图,其实越是逸势奇状、莫可穷测的草书,越是要求深思熟虑,设计好一张蓝图。书写时虽然因势而变,其实是按照法度要求进行的。

善书法者如同一位善作宏观控制的系统工程师。这位系统工程师凭借数学、特别是运筹学方面的知识,以电脑为主要的运算手段,对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求得一个最理想的设计方案。当一部分系统需要修改时,又能立即改善原有的设计。我们的“书法系统工程师”则凭借他烂熟于心的笔画、字、行的各种数据,以及心中手中的艺术分寸感,用与电脑运算几乎同样迅捷的速度,于刹那间完成或改善书写方案并且立即在纸上付诸实现。

章法的要领在于联络。就是将字与字、行与行联络、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于变化中显示出节奏与和谐,于静态中显示出动感。

实现联络有三个方法:

血脉相连书法的各行文字,宜在形体、气势上相互联络、接应成为整体,一气贯注。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写字像招待宾客一样,对满座高朋,要都照应得到,使他们融洽无问,谈笑风生,没有一个人处于一隅,感到寂寞。

与其父王羲之齐名的王献之,有一幅行草《中秋帖》,自古被称为“血脉相连”的百世楷模。这幅墨宝现存仅22字,但仍可看出体势一贯的特点,它每行字多处直接相连或笔意相连,后人称为“一笔书”。这幅书法曾被清朝乾隆皇帝收为他的三希堂中第二件珍宝。

虚实相生一幅书法,有笔画的地方是实处,而字与字间、行与行间则为虚处,一虚一实,要求使它们形成有机的整体,书法术语叫做“计白当黑”。这如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有唱词的唱腔为实,唱词中间的乐器合奏或称过门则为虚,它与唱前的音乐引子和尾声,都起着酝酿情绪、发展情绪、增强剧情气氛的作用。西方音乐中的“逐渐减弱音响以至于无”(perdendosi)也是由实到虚,这“虚”起着“实”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一句古诗所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黄庭坚草书《杜甫寄贺兰铦锸诗》部分中国的园林艺术也讲究虚实相生。园中实景常借近处、远处的山水来作映衬,以增加妙趣。位于北京西郊的颐和园(清朝的皇室夏宫)便是典型的例子。它主要由均是人工造成的北面的万寿山和其南的昆明湖组成。在山坡及山下建有亭台、楼阁、长廊、院落,其中最为壮观的当数排云殿和佛香阁。昆明湖风光绮丽,其中有数公里长的西堤及一处小岛,上建一亭,有十七孔桥与陆地相通。如果说园中之山及各种建筑物是实景的话,那么大片的水面则为虚景。不仅如此,园外更有一派虚景,那就是西面远处的玉泉山和西山。春夏秋冬,阴晴晨午,山色变化多端、姿态万种,给这座名园增添了特别的风情和意境。

书法表现虚实的手段是在点画落在纸上的瞬间一次性完成的,笔墨一到,实处即成,虚处也由此而出;不像别种艺术,例如绘画,特别是油画,可以慢慢地琢磨,反复地修改。书法的要求是严格的:其实处应如“金刀之割净”(像用金属的刀割成的一样),虚处应如“玉尺之量齐”(像用玉做的尺量过一样)。要达到如此要求,须要怎样敏捷、灵巧、熟练的心、手,是可想而知的。

错落有致这是以缤纷交错求奇趣、于森严法度中求变化的又一种联络方式。篆书、隶书、楷书法度较严,要求体势整齐,很讲“守中”的原则,就是使一行各字的中轴线都与整行的中线重合,不偏不歪,好像是由一根看不见的线串起的珠子,一行一行、直直地垂挂着。

而体势偏于飞动的草书以及行书,则不强调这种守中的原则,即各字的中轴线有的与行的中线重合,更多的是不重合,而形成或小或大的角度。除了有些字的轴线不守中之外,还有一些字远离行的中线,使一行字形成左摇右摆、错落起伏的局面。我们从宋朝黄庭坚的草书《杜甫寄贺兰钴诗》中可以看出它是多么欹斜跌宕、变化无方而又擒纵自如。

4. 中国传统美术分为哪些

中国传统美术即指传统的中国绘画,按类型分工笔和写意,按内容分人物、山水、花鸟等这些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绘制于纸绢上的独幅绘画作品,是出土于墓葬的随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之欧洲绘画作品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

工笔重彩画与水墨写意画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的中国画似乎就是水墨写意画,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划,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工笔画所用颜料大多以矿物质制成,历经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个画面漂亮明丽,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正因为这部分绘画作品具有富丽堂皇的外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宫廷画家部采用此种画法,以表现皇家气派。

相对于工笔画的就是写意画,又称 "粗笔画"。其画风简略,通过尽量简练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相意态,而并不十分在意所画对象的逼真与形似。画家在画中多采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张扬不同的个性。因此,写意画作品带有一定的即兴性、随意性和偶然出现的意外效果,较难临仿和描摹。它们几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着素淡、清雅的外观。这类作品在后期中国画坛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来看,早期的(公元12世纪以前)画幅均为工笔重彩画。晚期的作品则多是水墨写意画;再从作者的情形来看,工笔重彩画的作者大都是职业画家或工匠画家,水墨写意画的作者则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当然,在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还有一片开阔地带,供画家们在两端取舍,从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笔半写意的画法。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中国画离不开诗词。题款。篆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述。

早期中国的许多文字,是根据对象的形状或意义,用简练的 线条描绘出来的象形艾宇。这与使用线条画画相似。中国文字的这一特点,加上书写文字的形式本身带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性,因而与绘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人谓之"书画同源"。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诗句的形式——直接题在画面上;并按中国文人的习惯,在画的落款处盖上刻有自己名号的朱砂红印章。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强调绘画笔墨的书法情趣,是品评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下的重要标准。

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画家综合的艺术修养,画家在下笔之先,一般已经将题诗的内容、宇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盘的考虑。画中的诗何与图像相辅相成,对画面意境和构图起到了某种补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红颜色义与黑白的(水墨)图画形成色彩的差异。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蔼,可以是江面的晨雾,也可以是日月的光华,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关注的要点。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也许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檬拢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公元11世纪时的中国大画家、大文学家苏拭(1036-1101)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这也是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足鼎立

在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是三个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大致可以和欧洲绘画中的人物、风景、静物相对应。

以人物形象为赛主体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各科目中出"现最早的,美术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用白茎、红矾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画的人寨形和动物图案,可以"说首开人物画的先霸河。至大约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艺术发展逐渐成熟。这一时代的霞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顾档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画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主张,认为画家不仅应当正确地描绘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即内在的东西。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循这一认识,从事创作和品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前期有极其辉煌的历史。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科目。它的兴起比人物画要晚得多,大约在唐代(618-907)趋于成熟,此后名家辈曲 名作不断,盛极一时。山水画的兴盛,有其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深层的原因。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场市井,心也向往着山水林木;亲近自然、融人自然,成为中国文人 (包括画家)最大的愿望。画家们在描绘自然景色中寄托内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时给予观赏者以许多联想与启示。纵观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山水画画家在所有画家电 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中国画的另一门类,以描写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体,其中最常见的是将花、鸟组合在一起,故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给人一种特殊的观赏情趣,其兴起较山水画为早,起先用于工艺品的纹样上,到唐代开始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独立门类。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梅、兰、竹、菊,认为它们清雅高贵,表现了文人清高脱俗的气质。因此,梅兰竹菊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

5. 布白是什么意思

布白 [bù bái]
相关:bu拼音开头的词语拼音开头的词语

书法用语。谓落笔时使着墨处与空白处疏密相间,布置得宜。
布白造句
部分间彼此可能相交或不相交。3催化剂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4.合金材料各组分间成分均匀。第三部分间接正犯的概念。新月体细胞成分间有较多纤维素。和接待室,分间面积宜为50?。等2种以上主要成分间隔而成。各组分间还应有适宜的相对比值。合体字组成部分间特殊的书写顺序。篆刻刀法苍劲,布白分间千变万化。
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山上遍布白玉,山下遍布赤铜。病部满布白粉是此病的主要特征。鱼体褐色,密布白色小圆点。章法布白:涩润相间,徐疾交替。穿着有点发黄的粗布白挂子。涂布白卡纸是一种高档包装纸板。幼期:幼虫绿色,细布白点。贯,布白错落有致,字形各具姿态。外侧尾羽内和飞羽内密布白色横斑。

6. 什么叫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

创造性复述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组课文,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课文。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有三种基本的操作形式:

(一)提示式

创造不等于胡编,应从模仿原文开始。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创造性地模仿原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进行复述。提示式又有以下几种形式。

1.填空

填空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只为学生提供一根复述的“拐杖”,降低难度。同时,选取一些课文描写的空白点,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复述《蜜蜂引路》的第三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心想: 。)他仔细观察,只见 。(猜想: )列宁还见园子旁边有 。(断定: 。)从而在复述中充分展示了每位学生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益。

2.缀连

即抽取与课文的描写线索或写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关联的重点词语,重组课文信息进行复述。如教学《田忌赛马》,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先请学生自由复述,然后出示下列词语: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转败为胜,引导学生任选一种词序再简单复述。这样,既达到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词语的运用,积累了词汇,使语言和思维共同发展。

3.提纲

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理清复述思路,列出复述提纲进行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极好的形式。如老师在教《熊猫妈妈听电话》一文时,先帮助学生归纳熊猫说话的思路:先说我是谁(即为熊猫取名),再说我到了什么国家,最后说朋友们对我怎么样。同时板书这一提纲,大面积进行模仿复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连行创造性说话:还可以取什么名字还可能到了什么国家那些国家的朋友又是怎样欢迎的这便体见了复述训练的层次性。

4.插图

许多课文的插图都紧扣原文的意思,这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不仅有提示作用,而且还能在复述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等能力。如《李时珍》一文,写李时珍为编《本草纲目》亲自到各地采药一事,虽寥寥几笔,却很感人,这是因为它配有一幅与之呼应的插图。在学习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像李时珍当时采药的自然环境及动作、语言等,通过利用插图具体地加以描绘,使复述多功能化。

(二)活动式

小学儿童活泼好动,对严肃枯燥的形式往往兴致索然。在组织活动中进行复述,不仅可以提高复述的情趣,还能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式有两种方法值得借鉴。

1.游戏

如教第四册《精彩的马戏》,在复习巩固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复述,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我先拿出一个话筒,在大屏幕上展示文中介绍的马戏节目,然后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红领巾电视台近期要开设一个新的电视节目,专门为同学们播放精彩的马戏。听说二(3)班的同学个个口齿伶俐,大方能干,现特向二班招聘讲解员五名,望大家把握机会,踊跃应聘。”由于此类游戏形式新鲜,有时代感,而当今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普遍较强,因此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有的联系自己的亲眼所见说,有的模仿电台主持人说……趣味浓厚,气氛活跃。

2.课本剧

由于整篇课文的复述占时长,跨度大,述者困难,听者厌烦,因而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如教第三册《狐狸和乌鸦》,我让学生以同桌为组分角色扮演“狐狸”和“乌鸦”,自编课本剧。要求除了对话,其余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动也要尽量表演出来,不加旁白,让人一看就懂。如一组学生在表演狐狸见到乌鸦的肉时,抹着嘴巴,咽着口水,转转眼珠悄悄自语:“哇!那么大块肉,味道肯定错不了。咝——这可是个好机会,我一定要把它骗到手!”这样就较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合理的创造想像。另外,当一组同学在台上表演时,我还让其他同学作“评委”,以课文为依据作出分析评判。这样就把复述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转换式

是指转换原文的构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侧面改变课文的表现形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对课文作动态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途径和方法。无论是从表达还是想象角度来说,对学生都大有裨益。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转换:

1.体裁

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只要变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相互转换。如“记叙体”改为“日记体”,“诗歌体”改为“散文体”,“说明体”改为“童话体”等等。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塞下曲》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通过围绕原作的中心增加对主人公李将军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绘复述,把四句古诗扩充成四段话,使之成为一篇极富创意的传奇故事。

2.人称

小学课文多以第三人称来写,也有以第一人称写的。转换人称复述,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熏陶。如教第三册《你今天怎么迟到了》一课,在指导复述第二自然段“秋生怎么把牛拉出农田”时,我从下文入手,根据“秋生把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告诉老师”这一句,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秋生,你会怎样向老师说清楚呢这样复述,就把秋生的指代“他”,变成了第一人称的“我”,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而且能更深入地体会秋生当时的想法与做法,明白农民的庄稼应爱护。既锻炼了语言,又自然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3.结构

转换结构可以是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把顺序改为倒序或把倒序改为顺序等。如第三册《公鸡的脸红了》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在弄清了课文内容和中心后,可进行变序组合:先叙述邻居们怎样帮助公鸡,再以公鸡的角度回想以前公鸡是怎么对待邻居们的,最后叙述公鸡的想法。

转换结构还可以是改变句式表达,如把详写改为略写,把静态改为动态,把并列改为总分,把叙述改为对话等等,这些就不再一一枚举。

7. 关于西沙群岛的资料30字

关于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探讨
【内容摘要】
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文本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辟练笔天地,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习作能力。写,可在语言经典处设练,模仿文本“依样画葫芦”;可在情节空白处设练,充实文本,解决“无米之炊”;可在思维发散处设练,“横看成岭侧成峰”拓展文本;可在情感交融处设练,解读文本,“源头”自有“活水来”。可在文本生成处设练,开发文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文本资源;课堂练笔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必须发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的主体地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小练笔,对广大语文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作文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去,它一直被认为是“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载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大语文观”,对小练笔的应有之义该如何来诠释?笔者以为,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赋予它新的功能与使命,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可以肯定地说,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亦可作出“大文章”来的。
好的练笔,从中可看出学生是在语境中学习课文,以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像、情感等,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因而能比较迅捷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
一、练在语言经典处,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语文天地”里的“阅读”,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要想写好片断,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教学时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我们可要求学生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句子,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这些形状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再如我校的一次课题活动中,一位年轻教师引导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鱼的优美词句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想象一下,贝壳会有哪些颜色,哪些种类,哪些形状呢?用上“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来介绍一下,让我们更加喜欢这些贝壳好吗?在想象中学生动笔写下: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有的像翠绿的草帽,有的像明亮的眼睛,还有的像池塘里青青的菱角,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2、仿构段练笔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比如《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六大段。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练习写一些写景的观察日记。
再如《秋游景山》,课文按地点的变换记叙了看到的美丽景色,对学生来说是一篇习作例文,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写一篇游记或参观记,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家乡的秋白梨》,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以《我爱家乡的X
X 》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
再如《五彩池》第三自然段对五彩池有这样一段描述“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这段语言生动优美,句中有画,句中含情,所以我先让学生反复读、悟、体会,直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除了这些书上介绍的形状外,还会有其它神奇的形状吗?你能不能把自己想到的选择一两种画下来呢?再
根据自己课上设计的五彩池写一段话,体现其神奇的特点,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词好句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4、仿立意练笔
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语言浅显朴素,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其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教学时,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练笔,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东西。学生分别写了“仙人掌”、“野菊花”、“扫帚赞”、“粉笔颂”等文章。有一位学生在《粉笔颂》一文中写道:“无数细细的粉末儿徐徐落下来,像簌簌的玉屑儿,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但我想这更像一种精神,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更像一种高尚的人,这就是默默耕耘、辛勤地培育着祖国花朵的老师。”小作者由粉笔联想到教育战线上耕耘的老师。《扫帚赞》则说扫帚更像清洁工人,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奉献,从而说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应像粉笔、扫帚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这些文章立意深刻,中心十分明确。
二、练在情节空白处,充实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些文章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
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1、抓人物刻画入手
俗话说,见微知著。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有心地去发掘,也能显出“风韵”来的。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抓住了“饱经沧桑”一词,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给黄包车夫画像,成了本课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人物的刻画,除了外貌,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动笔写“内心独白”。如一位年青教师执教《三顾茅庐》,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刘备求贤若渴,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而后问,面对刘皇叔的三请邀请,如此厚待,如果你就是诸葛亮,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内心独白。再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在结课时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请选择一个人物写写内心独白。
人物的刻画,还可以去刻画人物的语言。如《挂两枝笔的孩子》在结尾处写王老师知道了小亮的心事,找他谈了话,小亮的两枝笔又挂了起来。王老师和小亮的谈话这里没有具体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写几个来回,把王老师耐心教育小亮和小亮重拾信心写出来。
2、抓事件叙述入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的有些内容写得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百姓谋利益的感人形象。课文紧扣“治水”,由大禹治水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着笔,一步步地展示了大禹是一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课文写大禹治水只写到“他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大禹是怎样治
水的。学生有的写:“酷暑,大禹带着百姓,顶着烈日,在38摄氏度的高温下开山,汗水浸湿了衣衫,他们顾不得擦一擦。”有的写“最要命的是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起来,他们的手指都冻裂了,一道道的口子张着嘴巴,可是他们只哈了口气又继续干起来。”
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了治水的艰辛,心目中大禹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同时他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释放。
3、抓景色描写入手
布白是文学作品艺术化处理的一种策略,文章布白处给了读者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抓住文白之处进行读写创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补白”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如一位教师上《松坊溪的冬天》一课,“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配乐朗诵把听课的师生都带入了那白雪皑皑
、风光奇特的北国风光,而后执教者默立不语和学生一起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畅想回味。当学生回过神来,问:“同学们,听了这精彩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问题?能写下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写下:“仿佛来到茫茫的白雪世界,这么大,这么美,我迷住了,踩着白雪雕的桥,数银浪朵朵,我掬一撮雪,感受冬的芬芳。”有的写:“我仿佛听到那银色的小牛吧嗒吧嗒的饮水声,笨笨的小熊欢快的嬉笑声,还有沉睡雄师的打酣声。”有的说:“我看到的是一条银川,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天上的飞鸟、岸边的芦苇……”“教学空白”中的景色描写,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自由翱翔,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了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如《黄山奇山》最后一小节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和《看冰灯》中冰雕动物园里的一些冰雕都只是一句带过,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把景物写具体。
三、练在情感交融处,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自身应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要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观照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有些课文中,有不少

8. 构图中的“布白”含义是将空白也作为常采用一种( )来安排,在画面中求得空白的合理布局空灵效果。

B
留白,空白构图法嘛

9.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其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1.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2.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3.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创造力与一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另外,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10. 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的书法成就和绘画成就

一、书法成就

1、唐代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2、宋朝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3、元朝:

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二、绘画成就:

1、唐代:

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绘转为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

而山水画则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代表的画家有李昭道、吴道子和张璪,分工细和粗放两种。泼墨山水也开始出现。

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此外,著名的画家王维、卢稜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2、宋朝:

李成和范宽为其代表。花鸟画在北宋时期的宫廷绘画中占有了主要地位,风格是黄筌的富贵之风,直到崔白等画家的出现才改变这个局面。北宋人物画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宗教绘画和人物肖像画及人物故事画、风俗画的创作上。武宗元、张择端都是人物画家中的卓越人物。

南宋的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各自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文人画在南宋时期除了在理论上进一步展开讨论以外,在实践中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米友仁的“云山墨戏”,扬补之的墨梅,赵孟坚的水仙兰花都为世所重。被称为“四君子”。

3、元朝:

。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人物画相对减少了,山水、竹石、梅兰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

其最重要的画家有赵孟頫、元四家等。

(10)什么是创造性布白是描绘扩展阅读: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

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书法

网络--中国绘画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创造性布白是描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