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于维摩经发明心地

于维摩经发明心地

发布时间:2022-05-07 17:12:48

⑴ 维摩经是讲什么的

佛教经典。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 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认为“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虽“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此即“通达佛道”的真正“菩萨行”。又把“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作为不二法门的极致。僧肇在《维摩诘所说经注序》中称:“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认为此即“不思议之本”。

⑵ 维摩诘的基本信息

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 即为无垢。
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维摩诘是音译,详称为维摩罗诘,或简称维摩,旧译净名,新译无垢称,则为意译。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为法身大士。
他是毘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他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娱。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
佛陀曾至毘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八岁大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诸大臣、居士、长者、婆罗门及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所以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他奉行菩萨道,为度化声闻二乘人配合文殊菩萨以及本师释迦摩尼佛,运用权巧方便,乃至示现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的探病过程,凸显维摩居士悲智双运的菩萨道精神。他往来于各阶层,经商讲信用,甚至出入各种声色场所,随缘度众,也都是为了要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他教导娑婆众生,当下照见心灵净土,创造美好世界;阐说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强调“烦恼即菩提,不离生死、不证涅盘”的不二法门,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药良方。 《维摩诘经》由三国吴支谦译出后,即在我国盛行,历代以来多达七种汉译本,目前以鸠摩罗什所译最为流畅,评价最高,流通也最广。这部经是最长的白话诗,共两万五千言 ;也是一部最佳的剧本,富艺术创作价值。除了文学艺术价值之外,最重要的是,本经已经成为在家居士奉为圭臬的修行宝典。
《维摩诘所说经》(梵文:विमलकीर्ति निर्देश सूत्र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简称《维摩诘经》、《维摩经》,或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是大乘佛教的佛经。该经共三卷十四品,以维摩诘居士命名。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它以辩论的方式来详细说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教义上的分别,集中讨论不二论。

⑶ 玄觉的如何去见的六祖

以下内容采用慧律法师于2004年讲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讲座
坛经原文
[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永嘉玄觉],这是浙江,永嘉是永嘉县,浙江的永嘉县,就是温州。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他对这个天台宗很早就研究了。就是很小他出家就用功了。[因看《维摩经》],怎么样?
[发明心地]。《维摩经》讲什么?不二法门。能所不二、善恶不二、智境不二、心境不二,统统不二。[偶]就是突然间、偶然间,[师]就是六祖。六祖的[弟子玄策相访]玄觉禅师。[与其剧谈],[剧谈]就是畅谈的意思,彻夜不休息叫作畅谈。[出言暗合诸祖]。他所讲出来的话已经符合禅宗的心性,只是没有任何人印证。[策云]:玄策就说了,[仁者得法师谁]?仁者就是你玄觉,是从哪个得法,就是得到哪一个法?师谁就是你奉持是谁为师父啊!你得法,从哪得法,你是奉侍哪个师父?依止哪一位禅师的啊?
[曰:我听方等经论],什么叫方等?[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法,那就是大乘法。大乘法门讲的就是,遍十方一切平等,所以方等经叫做大乘经。我听了大乘经典,大乘经典譬如说:《华严经》啦、《法华经》啦、《大般若涅盘经》啦,或者是《维摩经》、《胜鬟经》,这个都是大乘经典。我听了方等经,看了这个大乘经论,[经论各有师承],各有各的师承。意思是各有一派的说法。但是,[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因为你要进入禅宗,你一定要不二法门,见一切相就离一切相,就进入佛的境界了,起心动念,就会变作凡夫生灭了,是不是?如果当下放下,佛性就现前了,悟佛的心宗,可是就是没有人给我证明,[未有证明者]。
[策云]:玄策就说了,[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这一句没有开悟,写出来也不对,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看到它真正的了解禅师这一句话的用意在讲什么?但是如果你悟道,你自然就知道他回答是什么用意。从文字上看也很容易看,但是从文字上看,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回答什么。从文字上看是怎么看呢?玄策说:在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前,自证佛法就可以,威音王就是如来;若是在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后,如果没有明师指授,而自证者,统统是一般的外道。从字面上是这样解释。其实不然。
你要看《六祖坛经》写的那个注解,统统每一本都是这样写。诸位!悟道的人,他有弦外之音,这一句绝对不是这样的意思,我翻那个注解,这样看看看、参考,不对!绝对是错误的。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先告诉你:玄策云:威音王如来已前即得,这个威音王意思是无量劫以前有一尊佛叫做威音王如来。意思是说:早在无量劫以来,早已经存在佛性,那一颗本来的清净自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威音王其实是表示无量劫的意思。那么注解就把它解释说这样子:你悟道的这个清净自性早在无量亿劫以前早就存在了,那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样解释才对。
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什么叫威音王以后?听到这个音声,无师自通,认为自己很行。无师自悟就是后天再加上自己的知见,自己认为悟出什么东西出来,这一句话其实就是知见不能立知,无量劫来早已存在的这个清净自性,才是真正我们自己的东西。而你不能在后天加上任何的知见。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加上[自],其实就是加上一层知见,心外求法嘛。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你帮我证明一下,我有没有开悟。[策云]:玄策禅师就说了。[我言轻],我讲话没什么份量。[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接受六祖大法的人,[若去,则与偕行。]如果你要去,我与你同行,顶礼六祖。

⑷ 维摩诘所说经的主要观点


维摩诘所说经认为“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虽“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此即“通达佛道”的真正“菩萨行”。又把“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作为不二法门的极致。僧肇在《维摩诘所说经注序》中称:“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认为此即“不思议之本”。

⑸ 学佛的人,如何才算开悟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⑹ “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是什么意思

【意思】

就是说一切皆“无”。没有好,坏。喜乐。丑美。。。原本就是“无”就不存在尘埃。

所以,“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禅就是一种顿悟,也许不需要坐,不需要行。。。只要能够“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往,一念若往,念念继往,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往,即无缚也”。

【出处】

永嘉大师证道歌。

【永嘉大师】

清时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称“元觉”。大师俗姓戴,幼年出家,初在永嘉龙兴寺为僧,遍览佛学经典,由于地域影响,首先参学天台宗,精研止观圆融法门,后无师自悟心地法门与禅宗真义,与玄策禅师偕行广东韶关曹溪拜谒六祖惠能,一问一答,即得印证。因仅在曹溪山中留宿一夜,翌日下山,时称“一宿觉”,故而又称“宿觉禅师”。

【典故出处】

《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中记述关于永嘉禅师的故事如下: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云:‘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二千成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

须臾告辞,师曰:‘返大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其觉焉。

⑺ 威音王前无师自悟是外道

坛经。这是我的理解:威音王前无师自悟可以,威音王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这句话人们只理解了后半句,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威音王是指佛,即心即佛,人在没觉悟自心前是可以无师自悟或借鉴别人的领悟,但觉悟自心后,就要从本心之中去挖掘了,宿命通是悟出来的吗?不是,是从自心中寻找到的,所以,这才是心法不从心外求的真正解释,向外求法,才是外道。
坛经: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自己连外道的根本定义都没弄明白,就以为自己领悟了,这其实就是在谤佛,坛经云: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需师度者,是执迷不悟者,能自度者,是觉悟自心者。坛经又云,求法即善,觅祖即恶,你若是执着经所说的佛都是别人,你就是执迷不悟的恶人,不识一切佛从心生,众生平等。自证,是实践,是远胜于别人的认可的,所悟与佛经相同,与真实相同,就是得到了佛的认可与印证,得到世界的印证与认可。

⑻ 维摩诘经的概述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译过此经。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唐诗人王维很受此经影响,故取字摩诘。
《 》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凡3卷14品,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14册。旨在宣传大乘般若空观,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月溪禅师谓“此经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述此经言句以接后学”。
维摩诘是梵文 Vimalakīrti的音译,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意思是洁净的名字、没有染污的名称。维摩诘是一位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所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大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号金粟如来,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诗人王维心中的楷模。
《维摩诘经》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公案机锋。禅宗将《维摩诘经》作为宗经之一,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在《维摩经》众多的不二法门中,语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对禅宗影响最大的两种。维摩不二禅机,对禅宗影响最大的,除了斩断葛藤的方法论,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论。这主要表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住而生心等方面。

⑼ 维摩诘经的由来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维摩诘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俾成群。但是,维摩诘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又号金粟如来,维摩诘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王维心中的楷模。
《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如果把《维摩诘经》只当作是在家居士所说的一本经,观念就不对了。《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一般人都以为中国的禅宗是达摩祖师来了之後才传开的,殊不知在达摩祖师以前,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影响最大,而成为中国文化禅宗的根本经典。

⑽ 《维摩诘经》说什么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批判小乘的片面性的经典。传统上称是经为“叹大褒圆”和“弹偏斥小”,它既不赞成以有为实,亦不肯定执妄为真,既否定世间的一切,又圆融不舍世间的方便而提倡中道。 维摩诘居士过去身是金栗如来,他老人家化现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为了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维摩大士的出生很高贵,在当时印度享有崇高地位,又有钱财,又有权势,并且佛法也非常精通,智慧非凡,他常常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在在处处都是以利益众生为己任,他致力于弘扬不思议解脱法门,在恶世和众生处妄想境的我们这个世界中广行大乘菩萨道,作为一个现在家居士身的大士,维摩诘居士不论客观的环境是如何的垢染污秽,世间的妄想千变万化,而总是能任运自在,不起分别,不为客尘所染,不为烦恼所碍,正所谓“居五尘而不染,处众秽而常净”,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 我们这个世界正是所谓大妄想境,人人都在每时每刻打大妄想,那么维摩诘大士宣传的不二法门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从一切法的本身究竟真理来讲不可思议是很有意思的,譬如不二法门的本质毕竟是空、真如、实际、实相等等,无论怎么表达,都不是它的本来面目,都必须通过智慧亲证才能够得以体会,就是自己如实证悟了,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种境界即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能思,不可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凡心里头想的、口里头说的话都是分别心,有分别即是二,而非一了,譬如有美就有丑,有好就有坏,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有真就有假,有左就有右,有苦就有甜,有希望就有失望等等。举凡这个世间,凡是能够感知的一切无不是相对而存在,这即是佛法上说的两边。是经之《入不二法门品》中,文殊菩萨认为不可言、不可说、不可示是“不二法门”。但是从究竟上来说还是不彻底的,问到维摩诘大士什么是不二法门?时大士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着因缘所生成的万事万物,都是具有“真空”和“妙有”的两个方面,这是所谓我们常常听说的实相,如《法华经》言,但此实相除了诸佛和大菩萨外,我们凡夫俗子很难通达了知,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洞察诸法空相,无生无灭,和诸法因缘假有。都是因有般若之力,所以能够“住妄想境不分别”。诸佛菩萨能够证得诸法性空,但并不象二乘人住于空,而是游诸妄想境之幻化世界,度幻化众生,住了知万法都是如镜中花和水中月,却不舍弃一切法,净虽然住妄想境作度生之事,然绝不象凡夫对幻化的世界有所迷恋贪著,迷失于妄想境,譬如是经《佛国品》里头所说:“不著世界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这种行空不证,涉有不着的善巧方便,就是诸佛菩萨的方便智,就是诸佛菩萨的不起分别。 佛法说的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维摩诘大士能从清净无分别的妙喜世界来我们这个不净的娑婆世界,目的就是为了度化我们这些众生,其实所有的佛菩萨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地与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众生进行接触,开示佛法正确见,即是“行于非道”,他们有的示现于地狱道、有的示现于饿鬼道、有的示现于畜生道、有的示现于贪欲道、有的示现于嗔恚道、有的示现于愚痴道等,有的示现于邪见道,无非都为了摄化众生,令之转入佛道,由此可见,诸佛菩萨的一念圣心,便能具足权实二智,在不离有的同时而能观空,观空而不取证,即是中道正观,即能圆证般若。《维摩诘经》各品大意如下:
《佛国品》说了以六度四摄为净土因,报应两国土为净土果。而菩萨佛子行六度四摄只能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里去做,离此秽土,度谁去?怎么度? 《方便品》示法身因果,所谓“从无量功德智慧生”是明法身之因,而“佛身者即法身也”,是明法身之果,这与藏传佛教金刚乘的宗旨并无二致。以上两品都是说明先用我们这个秽土,然后才有法身,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就无法体证这一点。 《弟子品》是破小乘人我执,启发大乘菩提心。 《菩萨品》是破大乘法我执,如《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问疾品》开示我法两空,显菩萨之万行。 《不思议品》就平常生活表不思议之理,发究竟解脱之趣旨。 《观众生品》以染法明不思议理性。 《佛道品》复以净法明不思议理性。 《入不二法门品》依不二法门不起分别悟入不思议理性。以佛法中道说,唯有破除大小乘的执着,才能真正实践大乘菩萨的妙行,执有执空,不是学佛的正见。
《香积佛品》又以诸佛平常之生活,显示不思议的法性理体,用以证明前几品的道理。再说众香国土,来显净土的果德,只有成就所应该修持的行门,才是往生净土之正因。 《菩萨行品》说悟入不思议的法性理体成就的菩萨行,随缘自在,不起分别,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啊,圆满无余,圆融无碍。 《阿
佛品》维摩大士以只手断取妙喜世界从而完成究竟现实,即所谓法身妙果。
维摩诘经宣传佛法是平等圆融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二无别,分别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假如能够在知见上做到不起分别无二无别,知道诸法缘起性空,原是平等性智,即有可能入不二法门。菩萨住平等性境界,心无分别,不起颠倒,观众生根性,随缘赴感,神通自在,全部是因为入不二法门,此不二法门是一非二,凡是有所见闻觉知都是二而非一,世间业缚众生因无明烦恼而起分别,着实执体,落于相对,世界万有,无非因缘而生,缘聚则成,缘散则分,佛法说的不二,此处指示真如实相,即或我,们平常常常听说的所谓法性是也,亦即是心经、金刚经里面说的所谓空性。它是离言绝相的,离开一切思想、思维、语言、文字,其实是诸法空性,是空、无相无作的,更不可以以所谓眼见。它法尔如此,普遍如此,本来如此,修它不增加,不修它不减少,是绝对而非相对,非关语言文字,如果我们能够了知一切法的缘起无自性空,就会真正做到不起分别。所以,从究竟意义上说,空和无相与无作都是一而非二,所谓三解脱门实际是一门,心意识不起分别,就可以说是无心意识,从小乘说,有名心、名意、名识;从大乘唯识说,心是第八阿赖耶识,意是第七识名末那,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所谓三解脱门配合心、意、识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何谓三解脱门配合心、意、识修?如能悟空,了知万法缘起,唯识说的第八识妄相就没有了;如能悟无相,第七识之妄执也不再有;如能悟无作,前六识之妄想同样亦无得,尽管心意识有差别,然从究竟意义上说是无有差别的,差别的是在相,没有差别的是本质。
其实学习佛法,一天到晚去分别什么真心妄心意义是不大的,佛和大菩萨的境界是不可思议,但也有我们可学之处,否则,佛讲这些道理又有什么用处呢?在《入不二法门第九》品中,33位菩萨各各讲述自己的悟境——对入不二法门的理解,直到智慧文殊的说法,维摩大居士默默无语,获得文殊赞叹,以显不二法门离语言文字相,是真的说智慧文殊和其他菩萨都不懂吗?非也?佛菩萨在为我们演戏啊,假如没有31位菩萨和智慧文殊的一层层解说,就没有办法显示入不二法门的真实境界,如不说就是不二法门,那六根不全的哑巴岂非大圣者?33位菩萨所有言说,并无高下之分别,所以大乘菩萨住妄想境不起分别,故天女散花,不落菩萨身体,就在于他们没有分别,能将鲜花与污泥视为等同。我们学佛,既然敢于自我承担,就应学习大乘菩萨不起分别的作法,尽管暂时做不到,但不能不学习啊。譬如我们尊敬三宝,三宝从来都是一体无分,僧是僧伽,非是指个体,是说众的意思,依佛教导,从佛出家,如法修行,是名僧团,亦是和合众,即僧宝。菩萨当以四摄法引导众生,以爱语行布施,不能恶口相加,尽管宣扬佛法,如不合我意即斥之为邪,不符某说,即是妄想心,不一而足。
菩萨当以代替众生受苦之大悲心而怜悯众生,如有一人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但如《华严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能有此悲心才是真正的大悲心,学佛才有希望。妄起分别。人我见和法执不除,任通经入教,辩才无碍,悲心不具,我慢不灭,烦恼不断,擅自分别,住妄想境而不自知,自以为圣解,以祖师大德自居。弄几则公案接引学人,才是误人慧命,断人菩提,罪过不浅啊!学习佛法,老老实实就好,不能未证言证,现在,很多学人动辄让人分辨真心妄心,其实不知道他已经落于分别了,《金刚经》又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我们到底要得哪颗心?

阅读全文

与于维摩经发明心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