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辘轳的发明史

辘轳的发明史

发布时间:2022-05-03 20:43:12

①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的发达与否又与农具有着直接的关系,先进的生产工具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农具,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杠杆之一。从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期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辕犁、筒车的发明。无不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们分四大阶段,略述主要农具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周以前的石制农具
原始农业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此,人类摆脱了长期靠采集和狩猎取食为生的局面,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那时,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农具是石料磨制的(也有一些骨器和木器)。石器作为我国的主要农具一直使用到春秋前后,长达四五千年之久。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有两处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遗址,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这两处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原始农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具。其中耒、耜是用来翻土、挖沟、打洞的工具。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取代妇女成为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农具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出现了三角形石犁。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时,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但这一记载未必可信,当时的耕犁很可能是用人力牵引的。犁耕的采用是农业史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另外,这一时期在江南出现了用于捻河泥的水田农具竹竿。其他农具也有所改进,如,出现了石锄、蚌锄等,它们对于开垦干硬的旱地和作物田间管理都有着重要作用。最能说明这一时期农具改进程度的,是近年在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的一把石刀,刀背侧竟整齐地钻有13个细孔。石刀比以前的更锋利,长度也加大了,只要装上木柄就是一把极好的镰刀。
商代是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形体之大、品质之精、造型之美,举世称道。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我国大江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来看,主要还是用于宗教祭祀和装饰而不是农业生产。所以,直到春秋战国以前,我国的农具仍以石器为主。当然这并不排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间或使用一些青铜器。近年来在河南、湖北、江苏等地就出土了一些青铜攫、青铜铲、青铜镰之类。青铜农具的推广虽然受到造价、产量等限制,但金属农具毕竟代表着我国农具的未来。
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采用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铁制农具已经普遍使用。以铁器作农具,有价格低廉、刃口坚硬锐利、锻打成型方便等优点。铁制农具是我国农具演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耕地面积扩大了,产量增加了,耕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慢慢由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春秋时期,除种类繁多的铁制农具外,值得一提的是桔槔被用作灌溉工具。它将一根长长的木头拴在木桩上,一头系上石头之类的重物,一头挂上水桶,利用杠杆原理,让重物和水桶上下移动。用这种方法提水极为省力轻便。《庄子・天地篇》有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赞桔槔的话:“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更以空前的规模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起苏鲁、西至川陕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器的出土。如,、锄、铲、锸、镰、犁,应有尽有。
三、汉代耧车、翻车、扇车和犁壁的发明
汉代是发明和改造成果最多的朝代,许多机械农具都产生于汉代。耧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它是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耧车用牛牵引,将开沟、下种、盖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这一大胆和富有想象的设计令人叫绝。耧车有耧架、耧斗、耧腿和耧铲等构成,有一腿的、二腿的、三腿的,以后有多至七腿的。一腿可播种一行。赵过发明的是三腿耧,即能同时播种三行。用耧车播种,一人一天可下种百亩,且埋种的深度和种子的株距行距保持一致,从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系东汉时毕岚首创,三国时魏国的机械制造专家马钧又加以改进。作为一种灌溉工具,它在我国已使用了1800多年。翻车利用齿轮原理,用脚踩带动长长的木链(即龙骨),木链等距离地拴满了竖着的刮板,外面套着水槽。刮板随木链绕时,将水刮入水槽,刮板将水槽拦成一格一格,相当于一个个移动的水箱,随着木链的绕转,水源源不断地流进田里。后来还有牛拉磨盘和风力驱动的翻车,更加省力省工。
扇车,又叫扬扇、风车,是一种扬场净粒的器械,西汉时发明,一直使用至今。扇车由车架、外壳、风扇、入斗及调节门等构成。工作时,将未淘净的粮食倒进木斗,然后一只手摇转风扇,另一只手缓缓地打开调节门,入斗的谷物下落,落下的谷物遇风后,轻轻地,瘪谷和其他杂物从车尾排出,饱满的谷粒从车腋下滑进箩筐里。用它可以把刚从打谷场脱粒或经碾谷后需分糠的粮食淘净。
作为农耕最重要的工具――犁,在汉代也有重大改进,这就是犁壁的发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犁只有一个犁铧。那时犁铧成“V”形,开口过宽,不易深耕,犁铧破土后,很难将大土块翻往一侧折碎,而仅能起破土开沟的作用。这样,牛畜吃力,操犁者也不轻松,耕作效率不高。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西汉时发明了犁壁。它是一块斜卷的铁板,装靠在犁铧的后面,耕地时,能将犁铧铲起的土块翻转撂向一边,松土的效果好,还可以为田地起垅。汉代的耕犁形式很多,除一人一牛的单耕犁外,还有二牛三人的犁,二牛一人的合犁和一牛的双辕的套犁等。其中,一人牵牛,两人各扶一犁的劳作方式曾大力推广。东汉时,还出现了一种轻巧的短辕犁。我国的农具发展到汉代,已基本齐全。
四、隋唐筒车和曲辕犁的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我国农具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的间歇期。随着隋唐的勃兴,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具的改进,筒车和曲辕犁的出现,代表着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
筒车是一种完全利用水能的灌溉工具,在蒸汽机发明之前,这应该是最先进的科学“自动”装置了。筒车靠流动的河水、渠水冲动水轮提水,水轮外侧周身斜绑着许多竹制或木制水筒,水轮被水力冲击,不停地旋转,水筒随水轮先是入水盛满,再出水翻土,待上筒转过最高处后,筒中的水自然倒出,流入接水槽,最后流到田里。筒车装好后,不需要人员照管,极为省事。
曲辕犁,唐朝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有详细记载。隋唐以前,犁架都是直辕,大而笨重,难于灵活调节犁地的深浅。改直辕为曲辕后,使得犁架变小,使用灵活。这一木之弯使得耕田者在耕作过程中能够自由调节犁地的深浅,从而改变了过去二牛抬杠式的牵引方式,只用一牛即可轻松地挽拉一具耕犁。这一改进,再次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我国的耕地至此基本定型。今天我国农村使用的耕犁仍是这种形式。
我国农具的发展到隋唐时代就基本歇脚了。宋元和明清以后近千年基本都是沿用古人发明的农具。

② 辘轳辘轳

辘轳

读音:
lùlu

英译:
[winch; windlass]

中义:
1.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

相关文献:
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顾 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橰、辘轳。”原注:“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橰。”
宋 朱敦儒 《念奴娇·中秋月》词:“参横斗转,辘轳声断金井。”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在井台上,她又碰见了 郑傻子 。他正摇着辘轳在打水。”

2.机械上的绞盘。
相关文献:
《六韬·军用》:“渡沟壍,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著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清 黄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南堰挽舟设辘轳,北堰则徒手举之,故其舟尤小也。”

3.车轮。
相关文献:
清 周龙藻 《陇头水》诗:“人言此水声声别,尽是征夫眼中血,万古千秋共呜咽。呜咽声,流未已;辘轳声,行不止。”

4.比喻如辘轳般圆转。
相关文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颺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 范文澜 注:“以井鹿卢喻声韵之圆转,逆鳞相比喻声律之靡密。”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李秀兰 、 徐月英 谈谐歌笑,机捷辘轳。”

5.喻心中情思如辘轳般反复上下。
相关文献: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然以学使尊严,何敢遽为 毛遂 ,辘轳於中,莫可排解者累日矣。”

6.指辘轳剑。
相关文献:
唐 常建 《张公子行》:“侠客白云中,腰间悬辘轳。” 唐 刘沧 《边思》诗:“ 汉 将边方背辘轳, 受降城 北是单于。” 宋 范仲淹 《上都行送张伯玉》诗:“宝此金辘轳,去去延 平津 。”参见“ 辘轳剑 ”。

7.诗格名称之一。
相关文献: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八病之外,又有折腰、联句、辘轳,又有退韵、回文、反覆、扇对、探题,诗格固多。”参见“ 辘轳体 ”。

8.佛教语。
相关文献:
即辘轳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积二十辘轳,共三万三千六百万年,为一成劫。”参见“ 辘轳刼 ”。

相关词语:
辘轳剑 辘轳格 辘轳体 辘轳韵 辘轳劫

③ 在古代,什么工具是用来灌溉的,各有什么不同了

我国古代普遍的灌溉设备这种是龙骨水车,这种是筒车,也有就是说像用于提井水的斗式洒水车、管链洒水车等。这种洒水车中,筒车就是说依靠水力运行的汲水灌溉机械设备。或许之后因为筒车应用得十分普遍,在没有急湍江河不宜流水为驱动力的地区,也出现了像应用畜力的车转筒车、卫转筒车等,其驱动力和旋转部位与筒车不一样,行为主体部位彻底是仿制筒车制作的。

④ 辘轳是一种怎样的提水灌溉工具

辘轳是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一种提水灌溉工具,它特别适用于深水井。但无论是桔槔还是辘轳,都不能连续灌溉,且效率也很低。马钧在研究了原有灌溉器具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使提水工具连续动作才能提高灌溉效率。为此,他开始了新的设计和试验。经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终于制造了一种新的灌溉器械——龙骨水车,完成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项发明。

⑤ 什么是辘轳

我们的祖先发明一种能成倍地省力的机械——辘轳。这是杠杆和滑车的混合体。从图中可以看出,转动轴线到系重物的绳子间的距离,远小于转动轴线到把柄的距离,所以,可以大大地省力。相传这是周代史佚发明的。这当然不可尽信。因为在旧社会,总是把劳动人民的创造挂在统治者名下。不过,战国时代的书上,说到辘轳的已经很多了。此后,对于辘轳使用的记载就更多了。现在湖北铜绿山铜矿遗址还有辘轳的遗迹。

辘轳

⑥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1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
13. 耙。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形较小。
14. 犁。耕地的农具。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15. 镐。俗称“十字镐”,用于挖开土质较硬的地,现在还能在建筑工地上看到。

16. 铧。人力翻土农具的一种,农家安装在翻土用的犁上,用来破土的尖嘴状或者圆嘴状铁质铸造部件。如:铧犁(铧和犁的并称)。圆嘴犁用于旱地,尖嘴犁用于水田。
17. 锹。掘土器,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原为农村手工脱粒农具,由竹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麦穗使表皮脱落。后来转入军用。
19. 锨。掘土和铲东西的工具,似锹而较铲方阔,柄端无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锨镢以归监督。”
20. 耧。也叫耧犁,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⑦ 辘轳什么意思啊

你好! 辘轳lù lú (1) 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井别作桔橰、辘轳。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 (2) 机械上的绞盘。渡沟壍,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编辑本段简介 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 辘轳 ,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编辑本段结构 辘轳:也作轮,车轮。用金属、木料或其他坚固材料做的圆形构架。 辘轳 辘轳有三只脚,三点购成平面。它稳妥地立在井口,为方便操作,闪出了最大活动空间。辘轳有脚也有头,叫辘轳头,是一块圆硬木,中有轴孔。穿在轴上,上绕绳索,绳头系水斗,辘轳头上嵌一摇把,算是它的胳膊,一般用杨柳木制,把歪,成一定角度。水斗为白柳条编制,遇水膨胀,有韧性,耐磨,耐磕碰,上有两三个环,与绳连接。 编辑本段历史 古代的起重机械,是绞车的一种类型。常用于从井中汲水的称为 辘轳 井辘轳。辘轳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1974年在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发掘中发现木制辘轳轴两根,其中一根全长2500毫米,直径260毫米,经判定为用于提升铜矿石的起重辘轳的残件。起重辘轳的早期记载见于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书中记述了三国魏明帝(227~239)在建筑凌霄观时,误将尚未题字的匾先钉在高处,“乃笼盛韦诞,辘轳长縆(geng,粗绳)引上”,使他能在离地25丈的匾上写字。 绞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在东晋永和三年(347)发掘赵简子墓时挖及泉水,“作绞车以皮囊汲之”。北宋曾公亮著《武经总要》(成书于1044年)载绞车图,并说“绞车,合大木为床,……力可挽二千斤”。 井辘轳应用的较早记载见于南唐李璟(916~961)《应天长》词:“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元代王桢著《农书》(成书于1313年)和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成书于1634年)都有井辘轳图。《农书》还记述了一种复式辘轳:绕在轴筒上的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容器,“顺逆交转,所悬之器虚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辍,见功甚速。”这就省去空容器的行程时间;同时,空容器的重量也起一定的平衡作用。

⑧ 我国古代农具怎样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原始社会

最原始农具是木质的耒耜。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它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在尖木棍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使之容易入土,这便是单尖耒。后来衍生出双尖耒,提高了挖土的功效。单尖耒的刃部又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宽刃,形似铲子,就成为木耜,其功效更为提高。农业生产工具自春秋战国以来称之为“田器”、“农器”和“农具”。原始农业中木石并用,奴隶社会中又出现了青铜农具,封建社会时期则逐渐发展成为以铁农具为主。制造农具的原料,最早是石、骨、蚌、角等,是原始农业的主要农具。

石斧 石犁

西安半坡出土的石锄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骨稆
西安半坡出土的骨铲

目前,中国已发现撮早的农耕遗址,大都属于耜耕农业阶段。如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铲(耜),其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浙江省酮乡县罗家角遗址和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骨耜和木耜。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种类有锛、臿、斧、斨、镈、铲、耨、镰、犁形器等。中国铁的冶铸技术发明至迟始于春秋,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铁质农具坚硬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大面积开垦农田成为可能,甚至使农业生产关系、土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等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桔槔

戽桶及其工作情景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铁犁梨冠

铁制农具 铁耨

牛耕画像石

秦、汉至隋、唐、五代

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从汉代起,如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至魏、晋、南北朝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另一种农具耖也在这时所创。由石磙和木框架两部分构成的碌碡、陆轴,则是一种碎土压实器,到隋、唐、五代时,它又发展成为磙上带刺。

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杆作用,使用时不但费力,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积灌溉。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使汲水效率大为提高。翻车(即龙骨水车)于西汉末年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后逐渐普及民间,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堪称灌溉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它利用齿轮带动链上的许多刮水板将水刮入车槽,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涝时,效率远胜于过去的灌溉器具。东汉末年,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唐、宋、五代时发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齿轮原理。至于高转筒车,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主要应用于长江流域。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如风车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脚踏碓到水力碓的进步,特别是多个齿轮连带转动的连磨的利用等,都较过去大大提高了效率。

西汉耧车模型 曲辕犁

元?王祯《农书》上的辘轳 辘轳 翻车

唐代机汲示意图 高转筒车

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在金代出现的 S型挂钩,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此外,同时,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阅读全文

与辘轳的发明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