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职务发明创造,其专利申请权属于谁,发明人享有哪些权利/
职务发明是发明人为完成公司所交给的任务所作的或者利用公司的物资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其专利申请权属于公司。发明人享有署名权以及获得公司奖励的权利。职务发明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有两个基本要素,人的创造性和资金投入。其中,人的创造能力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技术竞争加剧,研究开发深度增加,研究开发投入规模也越来越大,需要有组织的研究开发才能完成。因此,职务发明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和授权中,职务专利创新水平高于非职务发明,但职务专利的数量少。1985至2002年,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中,职务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22%,非职务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专利仅占14%,但职务专利申请只是专利申请总量的1/3,其余都是个人的非职务发明。而同期,国外申请专利中,职务发明专利占95%。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职务发明权属政策,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国际经验:突出职务发明人作用总结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其职务发明权属政策有以下规律。――职务发明的适用范围有两种主要划分方法。一种是按照职务责任划分,雇员在雇佣合同规定的正常工作中或受雇主委托完成的发明属于职务发明。另一种是按资源使用划分,除了雇员职责约定的正常工作或受雇主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外,利用雇主的经验、劳动和设施的发明也属于职务发明。前一种划分方法以契约规定的责任和任务为依据,界限比较明确。第二种划分范围比较宽,若掌握不好,可能限制雇员灵活创造的空间。――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有两大类。一是采取“雇主优先”的原则,职务发明专利归雇主所有,职务发明人具有分享知识产权报酬的权利。例如,法国的专利法规定,雇员依雇佣和委托合同获得相应报酬。二是采取“发明人优先”的原则,职务发明专利的原始权力归职务发明人,雇主享有专利实施权。如日本和德国采取这种原则。日本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专利的原始权属于发明人,雇主自动享有非独占实施权;当雇员将职务发明专利权利转让给雇主时,发明人有权从雇主处获得合理报酬。――平衡雇主和发明人的利益,突出职务发明人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雇主优先还是发明人优先,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法在专利申请资格上都突出了发明人的地位,明确规定专利申请人必须是发明人或其受让人(含法人)。有了这条规定,雇主必须尊重职务发明人,发明人也对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负有责任。如,美国实行职务发明雇主优先原则,但其专利法规定,专利申请人应是发明人,非发明人申请专利时,必须持有发明人的申请转让书。――规范国有机构和政府资助的职务发明人激励机制。通常,各国的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人报酬的基本原则,但不规定具体报酬比例或额度,实际报酬由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合同来决定。由于政府财政支出是公共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一些专门法律或行政条例规定政府所属机构和政府资助机构的职务发明人报酬比例。美国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明确规定了转移联邦技术收入中职务发明人提成的比例下限。我国主要问题:重雇主轻发明人与国际上相比,我国职务发明权属政策的主要问题是重雇主轻发明人。――对职务发明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我国的职务发明采取顾主优先的原则,而且专利法规定,申请职务发明专利的权利归雇主。其结果是,一方面,雇主直接控制了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忽视了雇员的权利和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职务发明人没有申请的权利,不必对成果的创新性负责。――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不到位。尽管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人享有专利收入的分配权力,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也提出,要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但因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实施中,企事业单位往往强调职务发明归单位所有,缺乏对职务发明人应有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存在平均主义,大部分职务发明人难以获得应有的报酬,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不高。――职务发明的范围太宽,限制了研究人员的灵活创造的空间。我国的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指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包括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做出的发明创造;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一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我国的职务发明定义接近德国,但德国的职务发明专利的原始权归发明人,雇主拥有实施选择权。在我国,不仅职务发明专利归雇主所有,而且职务发明的范围定义太宽,限制了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大部分科研机构和大学,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没有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职务发明权属处理上,一方面,由于强调机构利益,忽视发明人利益,抑制了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善,存在着发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职务发明转为非职务发明的现象,有些公共资源被转化为个人成果。 几点建议:重视职务发明人作用建立科技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是职务发明权属政策的重要目标。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不成熟,个人专利的后续研发和市场开拓比较困难,产业化程度低。因此,职务发明权属应采取雇主优先的原则,但要重视职务发明人的作用,加大对发明人的保护力度和激励。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并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应提高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予必要的保障。一是明确职务发明人的申请专利权。在专利申请权上突出发明人的作用,增强雇主尊重职务发明人的意识,提高发明人创新的责任心。二是适当缩小职务发明涵盖的范围。以职务合同和委托合同为主确定职务发明的适用范围,给雇员留有更多自由创造的空间。同时,为保证雇主的利益,可以允许雇主优先选择实施雇员非职务发明专利。三是规范公共机构职务发明人的补偿和奖励制度,落实对发明人的激励机制。制定专门的补充性法规,细化国有和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的职务发明人补偿和收入分配办法。国有企事业单位要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观念,切实建立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民营企业主要靠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职务发明人的激励。
2. 怎样确定专利申请人和发明人
专利申请人是指提出抄专利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当专利审查通过之后,专利申请人就成为专利权人,具有主张专利法所赋予专利的权利,简单说,申请人就是专利还在审查中的称呼,审查通过后身份就变成专利权人,专利权人才能拿著专利去告人。
发明人是指对该件专利的技术具有贡献的人,一般来说在企业内,研发人员是发明人、企业是专利申请人,当专利核准后企业就是专利权人(研发人员还是发明人),企业可以拿专利告人,但是研发人员不行。
在权利上,发明人只有姓名表示权,如果发明人与申请人是雇主/受雇关系,发明人可以要求申请人给予奖励。
专利申请人可以是单位或是个人,但发明人只能是个人不能是单位,单位的发明具体一定是落在个人身上,在申请专利的时候,发明人可以填写多人、专利申请人也可以填写多个单位或多个个人或是单位跟个人共写,专利授权后,在专利权的分配上就是所有专利权人共有。
3. 企业专利工程师能够和研发人员一样获得专利奖励吗
专利工程师在针对产品抄研发中自行想出来的技术方案,那这位专利工程师就是发明人,按法律公司就应该给予奖励。
我国《专利法》第6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的,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做出约定的,从其约定。”职务发明创造人因其创造发明、享有下列权利:
1、职务发明人和设计人,有在专利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权利;
2、获得单位给予奖励的权利;
3、发明或者设计专利实施后,有获取合理的报酬的权利。
4. 专利申请人和发明人的区别
申请人(个人)与发明人或设计人可以为不同的人。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发明人应当是个人,不能是单位或者集体,例如“××科研组”等等。如果是数人共同作出的,应当将所有人的名字都写上。
在完成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应当被认为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专利申请人可以是单位或是个人,但发明人只能是个人不能是单位,单位的发明具体一定是落在个人身上,换句话说,发明一定是人来完成的。
专利申请人是指提出专利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当专利审查通过之后,专利申请人就成为专利权人,具有主张专利法所赋予专利的权利,简单说,申请人就是专利还在审查中的称呼,审查通过后身份就变成专利权人,专利权人才能拿著专利去告人。
发明人是指对该件专利的技术具有贡献的人,一般来说在企业内,研发人员是发明人、企业是专利申请人,当专利核准后企业就是专利权人(研发人员还是发明人),企业可以拿专利告人,但是研发人员不行。
在申请专利的时候,若发明人是张三,专利申请人也是张三,专利授权后,则张三享有专利权;若发明人是张三、李四、王五,专利申请人是A公司,专利授权后,则A公司依法享有专利权;若发明人是张三、李四、王五、专利申请人也是张三、李四、王五,专利授权后,则张三、李四、王五共同享有专利权;若发明人是张三、李四、王五、专利申请人是A公司和张三,专利授权后,则A公司和张三共同享有专利权。
5. 专利发明人、申请人 、专利权人的关系
专利申请人和专利发明人可以不是同一人。专利发明人只能是个人不能是单位,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可以为个人和单位,拥有独占权(独占实施本专利)、许可权(许可他人实施本专利)、转让权(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专利授权一定是授权给申请人。
专利发明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
专利申请人是向专利局提出就某一发明或设计取得专利请求的当事人。各国均规定,并非任何人都可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
(5)研发人员与发明创造扩展阅读:
中国专利法规定,专利申请人应具备两个条件:
(1)具有专利权利能力的公民或法人;(2)具有专利申请的申请权。享有申请权的民事主体一旦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后,便在专利申请和审査阶段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并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专利权人。
专利权人是享有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人包括专利权所有人和持有人,前者可以是公民、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贸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后者是全民所有制单位。专利权人又包括原始取得专利权的原始主体和继受取得专利权的继受主体。专利权人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参考资料:专利发明人网络 专利申请人网络 专利权人网络
6. 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常用基准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一项发明只有获得创造性,即与现有技术相比,对所属领域的人员来说要具有非显而易见性,才能够获得专利保护。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常用基准?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常用基准研发人员在着手研发前,应当对这一规则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的研发更加具有针对性。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常用基准(1)是否产生意料不到的技术结果或有益效果是指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其技术效果产生质的变化,具有新的性能;或者产生量的变化,超出人们预期的想象。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质的或者量的变化事先无法预测或者推理出来,例如:化合物制备更容易、制备成本更低、更稳定、毒性降低、疗效更好等任一效果;(2)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技术效果,例如:能够改善质量、提高产量、节约能源、防治环境污染等;(3)发明代表某种新技术的发展趋势;(4)尽管发明在某些方面有负面效果,但在其他方面具有明显积极的技术效果;(5)发明提供了一种技术构思的不同方案,其技术效果能够基本上达到现有技术的水平;(6)解决了人们一直渴望解决,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的技术难题;(7)克服了技术偏见;(8)发明的技术特征直接引发商业上的成功;(9)开拓性发明,即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在技术史上未曾有过先例,它为人类科学技术在某个时期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10)组合发明能在功能上彼此相互支持,并取得了新的技术效果,或者说组合后的技术效果比每个技术特征效果的总和更优越;(11)从现有技术中公开的较大范围中,有目的地选出现有技术中未提到的小范围或个体的发明,且取得了预料不到技术效果的选择发明;(12)转用发明,能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或者克服原技术领域中未曾遇到的困难;(13)取得预料不到技术效果的已知产品的新用途;(14)产生预料不到技术效果的要素关系改变、要素替代和要素省略等要素变更发明。
7. 做研发人员最基本的条件
做研发人员最基本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是有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害死猫,好奇心人皆有之。不过研究员就应该更强,强烈到他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去挖掘事情的真相。他的脑袋里应该是时时刻刻挂着一个问号:“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为什么是这个为什么?为什么不是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会为什么?他就象一个瞪着大眼睛的小孩,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越是好的研究员,其好奇心越不容易满足,一个答案接着就会引出来一个新的问题,吸引着他继续探讨下去。
要求研究员需要对人有好奇心。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复杂到自己往往也不知道自己是想要啥,而强烈的好奇心才可以帮助你对一个数据、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很敏感,然后才能顺藤摸瓜,寻找出背后的真相。
2、必须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好奇心而没有逻辑思维能力,那探讨的结果就只能是一堆糨糊,而不会是别的。顺藤摸瓜可能就摸到了大象的大腿上去了。好的研究需要大胆地假设,仔细地求证。大胆的假设来源于好奇心所带来的敏感,而仔细地求证则非依赖逻辑推导能力而不可。这两者相符相成的。一般来说,理工科出身的童鞋逻辑思维能力还是比较有基础的,而文科班童鞋则相对较弱一些。另外,喜欢下棋的人逻辑性也比较强。
但即使是这样,即使是这两个条件都满足,在进入到市场研究的领域之后,初学者往往也是觉得进入一个迷宫里,好奇心越重的,遇到的问题也是越严重,想法很多,疑问很多,结论很多,但就是理不出来。
3、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想法很多,疑问很多,结论很多的时候,如果没有经过艰苦的思考,没有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运动,这团乱麻是不可能解开理顺的。这样的思考很折磨人,但你又不能怕辛苦而停下,如果停下,刚刚想出的一点东西可能就不知道跑哪去了。只有做到不停的思考、努力地思考、上厕所在思考、坐公车也在思考,才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苹果掉在你头上的结果。只有能忍受这样的磨练,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后,才可能达到快刀斩乱麻的境界。
4、擅长模仿
吃苦耐劳是体力活,没有这点素质成不了大器。但只懂体力活,成长速度也有限,人之所以能成为巨人,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擅长模仿是学习的最有效方法。在市场研究领域,要擅长模仿别人好的分析方法好的排版方法好的故事结构。你可能说了,照抄谁不会啊。这倒不一定,抄袭是咱中国人最擅长的活,但可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会的都抄得好的。好的模仿需要领会其精髓,需要通过其表面看到其本质,需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否则也只能是抄袭,而不是模仿。
5、勇于创新
模仿再好,充其量也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吃救济粮。必须要创新,要勇于创新。创新是科学家的精神,也应该是市场研究人员的精神。市场研究也是科学工作的一个领域,我们从事这个行业也可以说是科学工作者。我们需要创新,创新才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而市场研究所面临的课题是千变万化的,墨守成规而没有创新是绝对不可能很好地解决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研发人员的工作内容:
1、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编定中长期科研计划、新产品发展计划根据新产品开发计划;
2、组织领导各项新产品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工装工艺设计及工艺管理工作,做到分工合理,全面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计划向分管经理建议新产品的试验鉴定;
3、参与验收,并负责组织评定推荐新产品成果上报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的技术政策,保证新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开展对新产品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测试及试验研究工作广泛收集各类信息(新材料、工艺、产品、设备、新产品市场信息、各类会议、会展、洽谈会信息);
4、定期向有关领导汇报对新开发的产品进行环境、安全方面的评估,保证新产品的污染和安全都没有问题。
研发人员应具备的几项能力:
1、思维能力
对研发人员而言,思维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应该说,研发人员作为高学历人群,其智力水平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高的智力水平却并不代表高的思维能力。就现实情况来看,研发人员之前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多地侧重于逻辑思维、内敛思维和顺向思维,这些当然都非常重要,不过对于从事发明创造的研发人员而言,更重要的可能是与以上思维相对应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2、学习能力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决定了他将来有多大的潜力。出身不是最重要的,毕业的学校不是最重要的,专业不是最重要的,资历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在学校,学生主要接受的是系统知识的学习,即理论学习;工作后,员工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即实践学习。学习成绩好,往往就会被评为好学生,技术熟练的员工常常也被评为好员工。对研发人员而言,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始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那些专业知识扎实且知识体系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同时又具备较强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实施能力员工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研发人员。
3、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的重要无需再赘言,这里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孰能生巧,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我们还是有办法来加快我们练就一双巧手。
4、信息处理能力
现在的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海量飞来。对研发人员而言,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实际就是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知识的获取、梳理和分析是研发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5、组织统筹能力
研发人员需要组织统筹能力,那些不做研发的人员听起来可能觉得不大好理解。许多人往往以为,做研发只要专业对口,沉得住气,耐得住枯燥寂寞就好了。不可否认,我们研发人员好静的多,性格内向一些的多,不过作为研发团队中的一员组织统筹能力同样是研发人员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6、压力承受能力
在那些所谓的哑铃型企业中,研发人员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往往待遇也较其他部门的人员要好。除了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外,他们往往承受着较高的工作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8. 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专利几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专利复申请人是指提出专利申请的单制位或个人,当专利审查通过之后,专利申请人就成为专利权人,具有主张专利法所赋予专利的权利,简单说,申请人就是专利还在审查中的称呼,审查通过后身份就变成专利权人,专利权人才能拿著专利去告人。发明人是指对该件专利的技术具有贡献的人,一般来说在企业内,研发人员是发明人、企业是专利申请人,当专利核准后企业就是专利权人(研发人员还是发明人),企业可以拿专利告人,但是研发人员不行。在权利上,发明人只有姓名表示权,如果发明人与申请人是雇主/受雇关系,发明人可以要求申请人给予奖励。专利申请人可以是单位或是个人,但发明人只能是个人不能是单位,单位的发明具体一定是落在个人身上,在申请专利的时候,发明人可以填写多人、专利申请人也可以填写多个单位或多个个人或是单位跟个人共写,专利授权后,在专利权的分配上就是所有专利权人共有。
9. 个人(不属于公司全职职工)以公司名义申请专利,如果专利有效益要怎么分
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9)研发人员与发明创造扩展阅读:
专利申请的相关要求规定:
1、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2、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3、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他人专利的,应当与专利权人订立实施许可合同,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使用费。被许可人无权允许合同规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该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