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贸易创造效应案例

贸易创造效应案例

发布时间:2022-04-30 14:06:44

A. 论文 欧盟东矿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8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7年1月
Jan. 2007
第18卷第1期
VOL.18 NO.1
欧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 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经济组织。2003年以来, 中国对欧盟进出口总额达1252.2
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16.77%, FDI中来自欧
盟的比例超过7%。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对中
国的对外贸易乃至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众所周知, 中
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开放政策下对外贸易的
飞速扩张, 因而对欧盟扩张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对中国政府
制定外经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通
过对关税同盟理论的分析所得出的欧盟东扩将使中国对欧出
口贸易额缩减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根据关税同盟理
论中范纳 (Viner) 所提出的 “贸易转移效应” [1]
, 欧盟东扩
以后, 原15国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会改由向新入盟的十
个国家进口,这将导致中国对欧盟出口量的缩减;而实际
上,近几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额的统计数据显示(表
1),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在欧盟东扩以后不但没有缩减, 反而
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本文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各种可能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基于关税同盟贸易效应的分析
内容提要: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大规模的东扩对
中欧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关税同盟理论,欧盟东扩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会给中国对欧出口
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实际数据说明并非完全如此。本文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分析了产生这
一矛盾的原因。
关键词: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关税同盟
中图分类号:F1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7)01-0082-04
Abstract: EU is the largest reg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China’s first trading partner. EU’s eastern
enlarge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Sino-EU’s bilateral trad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 trade-
diversion effect brought by EU’s eastern enlargement would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China’s export to the EU.
But practical statistics reveals that the fact is not so. This paper considers different possible factors synthetically,
explaining the reason for this contradiction.
Key words: Trade-Creation;Trade-Diversion;Customs Unions;
收稿日期 : 2006-06-23 修回日期 : 2006-09-03
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朱婧(1981-), 女, 汉族, 四川西昌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欧盟贸易。
张 昱 朱 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
的原因。
一、关税同盟的理论分析
关税同盟是罗马条约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欧洲联盟的重要
内容, 关税同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
重大发展之一。自范纳 (1950) 开创性地提出了 “贸易创造”
与 “贸易转移” 的概念, 对关税同盟的研究就从定性的层面
上升到定量的层面。简单地说, 关税同盟是自由贸易和保护
贸易的结合体, 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 产品从国内成
本较高的企业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 从而在成员
国之间 “创造” 出新的贸易, 而对外的共同保护则导致成员
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对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取代, 从
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 “转移” 为从成员国较高成本
的进口,即所谓“贸易转移”。静态分析显示,贸易创造带
来成员国、 同盟及整个世界的福利提高, 而贸易转移则倾向
于带来生产效率损失[1]
。根据此理论, 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2007年第1期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83
商品将可能替代第三方国商品,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部分商品数
量有可能会减少。
一个简单的三国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关税同盟带来的
贸易影响与福利效应:假设世界由本国A、伙伴国B、第三
国C组成,为分析方便,三国均为“小国”,生产某一同质
性商品,而生产效率各不相同,C国生产成本最低而A国生
产成本最高。现以A国为讨论对象,在图1中,SA、DA分
别表示A国的供给和需求。假设B、 C两国的生产成本不变,
PB、PC 分别表示B、C 两国的生产成本,其中C 国成本低
于B国。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A国对来自B、C两国的商
品征收同一关税t。显然, B国的产品价格要高于C国, 故A
国只会从C国进口,而不会从B国进口。此时,A国国内价
格为PC+t,国内生产为OQ1
,国内消费为OQ2
,从C 国进
口为Q1
Q2
。现在假定A 国与B 国结成关税同盟,A、B 两国
在结成关税同盟后互免关税, 而对外则征收统一的对外关税
t。如图所示, 关税同盟成立后, B国在A国市场上的供给价
格为PB,低于PC+t ,于是B国取代C国,成为A国的供给
者。随着A国市场价格下降,国内低效率生产商的退出,A
国国内生产缩减至OQ3
。另一方面, 价格的下降引起A国消
费的增加,消费由原来的OQ2
升至OQ4
。组成关税同盟后,
A 国的进口由原来的 Q 1
Q 2
扩大到Q 3
Q 4
,新增加的贸易
(Q1
Q2
-Q3
Q4
)即是关税同盟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如图所
示,贸易创造=Q3
Q1
+Q2
Q4
。其中,Q3
Q1
是A 国生产被B 国
生产所替代形成的生产效应,Q2
Q4
为关税同盟的消费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事实上对第三国C产成了一个相当于t的关税
歧视,A国原来从C国进口的Q1
Q2
部分现在改由成员国B国
进口,即贸易方向发生了转移,故贸易转移效应=Q1
Q2

关税同盟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影响是扩张性的, 而对非
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影响却是不利的。欧盟扩大产生
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旧成员
转向从新成员购买原从中国购买的产品;二是新成员实施欧盟
“共同贸易政策” 抬高对区外贸易门槛后,阻碍中国产品进入
原市场。
欧盟东扩意味着EU15国与EU10国间建立了关税同盟:
这25个成员国之间互免关税, 对外执行 “共同关税政策”。当
中国出口到欧盟的某项产品价格与关税之和高于区内成员国
生产这一产品的生产成本时, 区内成员国将替代中国成为欧
盟市场的供应商。
目前, 欧盟区域内贸易比重已高达60%, 在欧盟内部实
行零关税的条件下吸收10个新成员国加入欧盟, 将导致区
域内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 同时减少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
的依赖程度。经济发达的EU15国将利用东扩的契机, 把十
个新成员变成它们制造业的生产基地, 以便减少对区域外产
品的进口。由于中国与新十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贸易结
构、 技术含量水平相近, 比较优势相差不大、 产品高度可替
代, 而这些国家占有地理位置、 文化习俗及语言等发面的优
势。按照分析, 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商品将很可能替代从中
国进口的商品, 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部分商品将可能有所减
少。
二、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实际影响及原
因分析
表1:2003年~2005年中国向欧盟(EU25国)出口商品
总值统计(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2003 年、2004 年、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上表所显示的,现实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似乎并未受
到欧盟东扩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反而从2003年到
入盟以后的2005年,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值的绝对数量一
年比一年多, 年平均增长率甚至达到 34.7%。2004年, 是十
个新成员国加入到欧盟的第一年, 单独以这一年的情况来看
(见表2)。
表2:2004年中国对欧盟国家出口贸易统计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欧洲司网站
中欧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对EU25国的出口,比去
年同期增长36.7%,其中,中国对EU15国的出口,达到了
38.4%的年增长率, 高于近几年的平均增长率34.7%。就这
些事实看来, 中国对欧盟国家的出口数额并未因贸易转移而
有所减少, 似乎与理论所推断的相矛盾。
出现这种矛盾, 从理论的局限性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原因 : 一是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不能涵盖企业内部贸易现象
而现实中存在大量产业内贸易的现象 ; 二是贸易转移的规模
2003 年 2004年 2005年
7,917,694 10,716,251 14,371,158
国家(地区)
EU25 国
EU15 国
EU10 国
出口额(单位:万美元)
10,716,251
9,983,653
732,598
比去年同期增减百分比(%)
36.7
38.4
17.4总第18 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84
不仅取决于同盟引致的来自不同渠道的贸易量的变化, 而且
取决于相关价格和成本的变化。传统关税同盟的理论分析中
把企业因技术进步导致成本降低、 相关价格变化的因素排除
在外了 ; 三是并不是所有的关税同盟都会产生资源配置效应
(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对关税同盟资源配置效应的分析, 基
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影响),比如,预期加
入的成员国起初就对所有商品实施单一关税税率, 而且税率
不过高, 那么, 如果关税保持不变, 关税同盟的建立就不会
带来任何贸易方面的影响。另外, 有以下几个原因值得我们
做简要分析。
首先, “贸易转移效应” 属于静态分析的概念。在理论分
析中, 由于同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 收入分配的
因素一般不考虑在内, 因此整个分析是相对静态的。同时,
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未考虑到在实际中, 市场竞争会迫
使企业改进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另外, 欧盟东扩可能因为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而给中国对欧出口带来好处: 贸易创造
效应刺激了欧盟实际收入水平增加,刺激消费增长,这同时也
为区外国家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进而有利于我国扩大对欧出
口。各新成员国加入欧盟后,内部关税的消除将使欧盟和新成
员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产生贸易创造
效应[ 2]

其次, 新成员国执行欧盟统一关税标准和技术标准对我
国的出口是有利的。东扩后10个新成员平均关税税率的下
调,使一体化产生贸易转移的负面效应缩小,有利于中国扩大
与新成员国的大多数贸易项目。技术标准的统一,中国企业可
以从中受益:有助于中国企业拓展新成员国的市场,同时还可
能因为产品同时在东欧和西欧市场销售取得更大的规模效
应。比如,只要根据欧盟标准获得认证的中国产品,就会在新
成员国得到认可[ 3]

再次, 新欧盟的消费层次比以前更广泛, 即产品需求更
加多样化。随着欧洲统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这一特
点为我国企业占有欧洲市场提供了契机。欧盟此次吸纳十个
新成员国与以往几次扩大有所不同的是, 新加入的国家在经
济上远远落后于现有成员国, 新老国家收入悬殊——据欧盟
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以平均购买力计算, 即将入盟
的十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现有成员国的40%, 这个
差距是前四次扩大时所没有的。
最后, 欧盟东扩促进区域内整体贸易环境的改善。过去
中东欧国家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体制还不完善, 入盟后在欧
盟框架内, 政治、 国家安全、 周边环境相对更加稳定, 各国
政府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 加快追赶老成员国经
济发展的步伐, 这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 投资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 在欧盟统一的贸易管理体制下, 商业环境进
一步改善, 市场管理更加规范, 企业投资的经营风险下降,
我国企业能更多地在新成员国内开展投资活动, 双边贸易也
更加活跃。
三、从广东省看中欧贸易发展前景
欧盟是广东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 广东与欧盟的双边进
出口额占全国对欧盟贸易额的五分之一以上[ 4]
, 因此, 广东
省与欧盟的双边贸易现状对中欧贸易现状乃至未来发展都具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近年广东与欧盟贸易发展概况与存在问题
据广州海关统计, 2005年, 广东与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额
达到489.1亿美元, 比上年大幅增长23.8%, 占我国对欧盟
贸易的22.5%, 是我国与欧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其中, 广
东对欧盟出口350.8亿美元, 增长27.1%;自欧盟进口138.
3亿美元, 增长16.1%。此外, 广东与欧盟此次东扩的十个
新成员国贸易发展良好 : 1997年, 广东省对十国出口总值为
3亿美元, 到2003年, 出口总值达到12.3亿美元, 尽管在广
东对欧盟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有限, 但双边贸易良好的发展
势头和欧盟东扩带来的新机遇, 中欧贸易的发展前景是值得
我们期待的。
在中欧双边贸易良好的发展趋势下,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
多问题。在机电产品、 纺织服装品和鞋类等这些中国出口欧
盟的主要产品上, 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限制中国
产品进入到欧盟市场。在配额即将成为历史的时候, 技术贸
易壁垒和反倾销成为欧盟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主要
手段, 尤其是技术贸易壁垒, 因其合法性和灵活性, 成为近
年欧盟针对中国出口商品所采取的最广泛、 最频繁的手段。
欧盟东扩后, 25个成员国执行统一的准入标准, 广东对欧
盟的出口贸易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 针对欧盟东扩给中国出口带来的挑战提出相应的
对策
欧盟东扩在给广东或是整个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带来
更多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一定的副面影响, 比如贸易转移效
应对中国出口产品量的副面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范围扩大使
企业遭受更多技术标准限制、 来自反倾销的压力增大等。因
此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欧盟东扩,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
对, 对广东乃至中国与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政府要加大法规标准的制定力度, 将技术规范纳入
法规,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力争取将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项
目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 从而将未达到我国技术标准的欧
盟产品拒之门外, 增加我国经贸谈判的筹码。
2.企业和政府都应加强对欧盟东扩后的欧盟统一市场
规则的研究。欧盟目前执行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会很快地
应用到新成员国, 这要求主要向这10个新成员国出口的企业
尽快掌握欧盟的相关规则, 注意规范自身的贸易行为, 加强
行业自律, 以合理的价格进行有序竞争, 降低反倾销制裁程
度。同时,也要积极运用WTO相关规则,保护自己正当的
贸易权力, 并就欧盟东扩给中国造成的贸易损失与欧方进行
补偿谈判[5]
。2007年第1期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85
3.企业应重视产品技术标准、 质量标准的研制工作, 努
力寻求突破欧盟技术标准限制的对策。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限制措施主要是针对我国那些技术标准低、 附加值低的出口
产品提出的。因此, 企业应在产品生产中注重质量提高, 加
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引进的步伐, 强化绿色包装和清洁生产机
制, 提高技术标准, 推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6]

4.为应对欧洲市场扩大、 消费人口增加和消费层次深
化的趋势, 我们应努力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状况, 实现
商品结构多元化 ; 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手段过渡到综合运用
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转变单纯以低价格、 高数量扩大出口的
战略。
5.欧盟东扩后东欧产品可在欧盟范围内流通, 因此利
用东欧国家较低廉的劳动力和投资成本, 直接投资办厂, 有
助于扩大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 这是应对欧盟贸易壁垒的
最好办法。
参考文献:
[1]Viner,J.,The Customs Union Issue,Carnegie Endowment[M],New
York,1950.
[2]白英瑞.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汤碧.欧盟东扩开及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
2004(4) : 31-33.
[4][5][6]中文.欧盟 “添丁” 福兮祸兮?广东对欧盟贸易新态势[J].中
国海关,2004(5) : 36-39.
(上接第81页)
泰国在为农村 “输血”、 “造血” 方面有不少行之有效的
做法。几十年来, 泰国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 以农村金融
为杠杆, 推动农业发展。泰国农业资金具有比较广泛的来源
渠道 : 一是银行通过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账户吸储 ; 二是农
业和农业合作银行以特许贴现率向泰国银行进行票据贴现和
再贴现来获得资金,一般情况下特许贴现率为5%;三是向
世界银行、 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会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国
际金融机构借款 ; 四是政府财政拨款 ; 五是发行债券。这样
一方面能够基本保证将农村剩余资金留在农村, 另一方面又
源源不断地为农村 “输血”, 这使泰国农业发展具有比较充
足的资金保证。泰国这些农村金融举措得到了回报, 它不仅
促进农业稳步增长,而且推动了泰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泰国之所以能够较快地渡过难
关,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个稳固的农村。泰国的农村金融
经验对中国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四) 建设文明乡风与建立贷款抵押担保机制相结合。
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农民欠贷不还的现象。一方面要
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培育造
就新型农民, 破除欠贷有理的观念 ; 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合农
村的抵押担保机制, 创造 “好借好还” 的环境氛围。由政府
协调组织,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户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
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
民营资本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专业性贷款担保中
介机构 ; 引导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
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施多种抵押担保办法, 探索实行农具、
牲畜、 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 仓单质押、 权益质押、 农
户联保等担保形式。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
存。通过政策优惠, 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
村特点的担保业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建
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可以借鉴泰国经验, 给农民贷款不是
以固定资产为抵押来决定, 更多的是看农民的未来收入。
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调整和规范各行为主体一种外
在的组织结构形式, 其实质调整和规范的是各行为主体利益
一种内在的结构安排。中国农村金融缺位, 实际上是一种金
融制度的缺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金融缺位问题, 还
需要从制度入手, 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 是要解决农村整体上资金匮乏的
问题, 形成以各政策性金融机构、 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 其
他合作金融组织辅助配合的多元化、 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
体系。只有做活农村金融这篇文章, 才能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农业效益, 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
(1) .
[2] 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
[3] 马晓河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
2003(11).
[4] 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
[5]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8).
[6] 温铁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如何破题[OL].中国金融网,2004-
11-8.
[7] 徐滇庆.农村金融改革与民营银行[OL]. business.sohu.com,2004-
5-20.
[8] 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枣综合分析、 案例调查与
培训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9] 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10] 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
社,2001.

B. 贸易创造效应的介绍

由于关税同盟取消关税,成员国由原来自己生产并消费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C. 什么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扩大贸易创造的条件有哪些

贸易创造是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之间以新创造的来自同盟内伙伴国的进口,替代原先的国内生产的状况。其效果是由于内部关税取消,不再为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国内生产提供保护,以来自伙伴国的低价进口取代高价的国内生产,使消费者提高了福利。

贸易转移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最早出现的贸易转移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全称是“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理论”。

指一国产品遭到另一国的贸易保障措施后转而大量向其他国家出口。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3)贸易创造效应案例扩展阅读:

贸易转移效应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

随着世界贸易日益自由化,某种程度上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的趋势。1994年及乌拉圭回合谈判前,不少国家更偏爱采用“灰色区域”性质的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其国内市场,比如借助于双边谈判说服出口国自愿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日益严格禁止或限制类似措施,从而,使得保障措施这样一种“合法化”的补救措施脱颖而出。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发展,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潮流。区域集团化及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势变化和冷战结束后经济矛盾突出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表现。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三)非关税壁垒的日益增多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在减低关税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国之间双边、多边贸易协定的增多,关税不再是主要的贸易壁垒,而又因为国家利益的永恒性和最大性,非关税壁垒就成了各国屡试不爽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D. 谁能提供一些有关关税升级(Tariff Escalation)的案例

案例一 全球FTA兴起的原因及中国的对策选择

——来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案例

引言

目前,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和东亚,均有成功的FTA(Free Trade Agreements,自由贸易协定)实践,如欧盟一体市场(SEM),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FTA)以及日本-新加坡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根据WTO秘书处的统计,截止2004年,全球FTA签订数量已经超过400 ,其中,向WTO作了通报就有256个。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自加入WTO以来,为最大化在国际贸易中的获益,在不遗余力的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加快了FTA实践的进程,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开始运行、“早期收获”计划也在顺利实施外,中国与新西兰的“中-新自由贸易协定”也已进入最后的谈判阶段,与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智利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加快了可行性研究的步伐。

背景简介

东盟的全称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亚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一。它是1967年8月,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5国在泰国首都曼谷成立的。1984年文莱加入,1995年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加入。1992年在第四届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正式提出15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来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乌拉圭回合协议的签署,促使东盟决定将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间缩短为10年,于是1995年东盟首脑会议宣布将在2003年提前实现这一计划。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始于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当时,东盟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金融危机的危害及经济脆弱性有切肤之痛,亟需通过地区经济整和来抵制外来风险。而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减弱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树立起一个大国的国际形象。东盟国家普遍希望中国在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加强经济合作的想法呼之欲出。考虑到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中国领导人提出愿意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想法得了东盟国家的回应。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建议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小组,重点讨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的影响问题。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压。

这个决定一经宣布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将改变亚洲政治经济的全貌。中国和东盟的谈判在2003年底进行,从2004年开始,用6年左右的时间,即在2009年最终建成。届时双方将明显降低关税并消除所有非关税壁垒,同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中国与东盟组成自由贸易区,将涵盖17亿人口,GDP超过20 000亿美元,贸易额达到12 300亿美元,将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东盟目前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自1995年以来,双方的贸易额已达416.15亿美元。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研究,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和贸易量的扩大,创造双赢的局面,而且在政治上,也将促进中国、东盟睦邻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符合中国营造和平、合作周边环境的长远利益。

问题分析

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由于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发达成员之间等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分歧始终难以调和,致使WTO多边谈判屡次陷入困境。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更是陷入低潮。在这一背景下,为尽早享受自由贸易带来的福利,越来越多的成员开始绕开多边谈判,而直接参与区域的或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相比,较易在短期内达成一致,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的贸易利益也可以在短期内显现,所以以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一体化协定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的显著特点。世界范围内以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一直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经贸。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使墨西哥产品对美国、加拿大的输出大幅度增加,并挤占了中国在美、加两国的传统市场。2004年5月1日,欧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东扩计划实施,波兰、匈牙利等十个国家正式加入欧盟,这些与中国产品成本类似、出口结构相同的低收入中东欧国家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将对中国的出口形成巨大冲击:一方面中国对原欧盟15国的出口受影响;另一方面新入盟十国开始实施欧盟的统一关税和统一外贸政策后,更高的市场准入壁垒也将影响中国对这十国的商品出口。

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贸易带来的冲击,中国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其中,加快推进FTA实践也正是其中的应有之意。其中,在条件、经验并不成熟的时候,中国可以考虑先与发展中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FTA。

第一,中国需要加快FTA步伐,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世界各国围绕扩大贸易和促进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依托FTA的贸易自由化无疑将成为各国扩大市场的一个有力武器,在各国争先签署FTA的情况下,起步早的国家无疑将占据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双边谈判的进程同时也是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过程,在目前多边机制进展乏力、双边谈判日趋活跃的情况下,中国只有尽早谋划,积极参与,争取主导地位,才有可能在未来贸易格局调整和规则制定上抢占先机。

第二,中国要适时尝试与资源丰富的重要贸易伙伴开展FTA谈判。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国在产业结构、出口结构上也更具备互补特征,所以与这些国家间签署FTA将会为中国带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虽然目前来看,政治领域、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使得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进行FTA谈判并不现实,但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进行FTA谈判的条件已经成熟,与俄罗斯、印度、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实现自由贸易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中国要加快研究与这些国家签订FTA的可能性。

第三,双边FTA涉及的领域,应该拓宽至服务贸易以及多种便利化和合作形式等。传统FTA的内容主要涉及货物贸易自由化,而在最新出现的FTA中,各成员开始将更大的兴趣集中到服务、技术、投资等更广泛的领域如何促进贸易和交流,其目的是如何使FTA 的动态效果具体化。如,从日本-新加坡双边FTA生效之日起,日本将把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从20%增加到33%,新加坡成为第一个享有这个特权的国家。中国也要高度重视这一变化,以实现增加在FTA实践中的获益。

关键措施

第一,目前中国选择FTA伙伴国应以小经济体国家或国家集团为主。相对于大国,与小经济体国家签署的双边协定给国内产业带来的冲击相对有限,谈判压力相对比较小,也有利于在谈判中采取灵活策略。中国的FTA谈判还处于起步阶段,谈判经验还需积累,在此背景下,尝试与小经济体国家及国家集团签署FTA无疑是理性的选择。

第二,资源的互补应成为中国选择FTA伙伴国家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中国耕地、林木、水等资源以及石油等能源都相对稀缺,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规模也相对有限,这些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与中国建立或尝试签署FTA的国家都有自己占优势的要素资源,如东盟的林业资源,新西兰的技术、资本、畜牧和林业资源,澳大利亚的技术、资本、铁矿和农业资源等,智利的铜矿等。这一特征实际上反映出中国FTA实践的一大目标,即通过签署FTA,利用国外资源缓解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制约。

第三,农业是中国FTA谈判中应高度关注的敏感领域。东盟各主要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智利,都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并拥有许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如东盟的棕榈油、热带水果、稻米;新西兰的奶制品、肉制品、粗羊毛;澳大利亚的小麦、奶制品、肉制品、细羊毛;智利的温带水果等。其中,稻米、水果等产品与中国的优势产品有明显的竞争,所以与这些国家进行FTA谈判时,需要慎重处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等问题。因此,农业领域的谈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目前中国FTA实践的进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验

FTA的签署是以成员国“双赢”为基础的。积极尝试与中国签署FTA的各国,都极为看重中国这个全球消费者数量最多的巨大市场,因为实现自由贸易后,仅仅“贸易转移效应”就会为他们带来巨大而确定的获益。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与东盟签署FTA后其经济利益的获得至少没有其伙伴国那样明显:

第一,小经济体国家有限的国内市场,使中国很难从贸易规模扩大中获得很多利益。东盟十国中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都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所以尽管地区人口接近6亿,总GDP却只有0.6万亿美元,人均约1000美元,消费者购买力非常有限,所以市场潜力并不十分巨大;新西兰虽然是发达国家,但人口只有400万左右,国内市场也非常狭小。因此,很难想象中国的出口会在FTA签署后有急剧的增加。

第二,与FTA伙伴国之间产业结构、出口结构上的高度相似也不利于中国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以东盟为例,中国与东盟各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有接近的资源禀赋条件,产业结构高度相似,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东盟各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都与中国高度相似,中国重点出口的加工农产品、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也正是东盟各国具有优势的产品,双方形成水平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在狭小的东盟市场还是不能卖出更多产品。

第三,入世工作组报告书中的某些承诺,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经济利益的获得。例如,《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第91条规定:“对于木材和纸制品,将对所有进口木材和纸制品适用相同的税率,包括优惠计划、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下适用的税率”。这一规定就决定了中国很难给予林业资源丰富的新西兰、东盟各国以及智利等国,以更优惠的林产品市场准入条件,这意味着中国很难实现充分利用FTA伙伴国的林木资源,来缓解国内林产品供给压力的目标。

虽然就中国-东盟FTA的实践来说,中国很难从扩大出口方面获得客观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果综合考虑防止在未来国际贸易格局中被再度边缘化、营造更有利的经贸外部环境、增强在新一轮多边谈判中的发言权等目标,仍然发现中国参与FTA实践,可以为自身带来巨大的获益:

第一,防止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再度边缘化。主要目的有三个:①FTA成员可以享受到比WTO一般成员更为显著的贸易优惠,这样如果不加快FTA实践进程,中国加入WTO后所获得的平等贸易待遇就很可能随着各国FTA的蓬勃发展而重新面临威胁;②各成员国通过双边谈判往往会就多边谈判中的某些事项达成的共识,从而增强在未来多边谈判中对规则制定的影响,这样没有参与FTA实践的国家可能将不得不被动接受别人安排的游戏规则;③双边谈判的进程同时也是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争取主导地位。

第二,缓解国内资源紧张的压力。中国人口众多,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少。例如,人均耕地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资源的相对缺乏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与资源禀赋明显互补的国家签署FTA,可以使中国以更低的成本、更稳定的渠道,获得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必需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给,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无疑是有益的。

第三,有助于中国在WTO多边谈判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具体内容包括:①签署FTA将有助于中国与各国在多边谈判中协调立场,形成整合力量,进而扩大对多边谈判进程的影响;②作为WTO的新成员,通过与FTA伙伴国的合作,避免在谈判中独自承担压力;③双边谈判将有助于中国更加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可以说缔结的双边FTA越多,中国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第四,创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加强将促进政治关系的稳定,欧盟、东盟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中国签署FTA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与周边各国政治关系的稳定;另一方面,FTA实践还将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更广泛领域被承认。东盟各国、新西兰以及智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就是一个明显的战略胜利,而澳大利亚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谈判的前提条件,也是澳方必须首先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启示

WTO各成员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在多边谈判中的政策主张和利益要求有明显不同,这是多边谈判取得一致结果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原因,并直接阻碍了自由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各成员国之所以积极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实践,主要是希冀从区域、次区域或者双边的经济合作中寻求自由贸易机会。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以FTA为代表的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确实可以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为成员国带来获益。

FTA框架下所承诺的开放程度,会超越WTO成员国之间协议的范围,缔约国在货物贸易、自然人移动、服务贸易、资本和信息流动等方面都会获得诸多便利,这些因素均会为各成员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般把FTA带来的经济效应大致分为两部分,即通过降低区域内关税直接促进成员国间贸易的静态效应,以及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间接促进成员国经济成长的动态效应。

FTA签署后产生的静态效应,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①贸易创造效应。FTA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后,由于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各成员国国内成本较高的产品,会被生产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产品所取代,这样,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便能增加,商品的供给来源从国内向区内成员国转移,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这就是贸易创造效应;②贸易转移效应。相对FTA国家间的内部关税,各成员国对外设的关税等市场准入门槛要高一些,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入将受到歧视,所以成员国之间某些商品的需求从非成员国转向了生产成本较高的伙伴国,即商品的供给来源从非成员国向成员国转移,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FTA签署后产生的动态效应,则可以分为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刺激效应以及投资刺激效应三部分:①规模经济效应。签署FTA后,可以把各国的国内市场整合为统一的区内大市场,企业面对的市场规模扩大,同时,生产要素流通的便利,也将促进成员国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进而产生规模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竞争刺激效应。成员国之间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后,各国企业必须面临其他成员国企业更激烈的竞争,这将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提高经营管理、降低成本,从而使得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③投资刺激效应。FTA的建立还可以动态地刺激投资,非成员国企业为应对产品进入FTA区内市场受到的市场准入歧视,会选择到FTA成员国境内投资设厂,从而增加FTA成员国吸引外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FTA签署后不仅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例如,欧盟“东扩”计划的加快实施,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成员国不断增加和自身职能范围的逐渐扩大,增强欧盟作为重要“一极”在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改变其“政治矮人”的形象;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加快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放射性双边FTA网络,其目的也是进一步增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影响;中国、日本、韩国甚至包括印度在与东盟进行“10+1”谈判过程中的相互较力,其实质还不是经济利益的争夺,而是为加强各自对亚洲事务的影响。上述例子都充分说明,通过签署FTA可以对双边的政治关系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案例应用的条件

(1)FTA并不是对WTO的替代,而只是对其的补充,所以不能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功实践,而对中国积极推进WTO多边谈判进程的策略产生怀疑;

(2)FTA的成功有赖于双方的积极推动,并且在政治经济领域均不应有实在阻碍;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行证明,各国在FTA实践的谈判中,必须为敏感产业设置保障措施。

思考题

(1)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中国进口大量增加,是否意味着中国贸易利益的损失?

(2)目前,中国与美国、欧盟及日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条件是否具备?为什么?

E. 什么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 贸易创造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2. 贸易转移是指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第三国的歧视导致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产生“贸易转移”。

F.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有哪些

一是贸易替代效应,即从静态角度,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方式进入一国市场,选择了投资,便会替代贸易。联合国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对于制造业的特定产品来说,作为公司国际化渐进过程即从贸易到FDI的结果,FDI与贸易的确存在着相互替代的线性联系
二是贸易创造效应,即FDI可以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新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的规模进行.FDI会直接导致资本货物、中间投入物和技术与服务的出口,从而会促进母国的贸易。特别是,FDI作为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会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信息的跨国流动,因而从整体和长远上看,FDI会创造新贸易需求,推动东道国向母国的出口贸易(小岛清,1987)

三是贸易补充效应,FDI往往要带来维修等后续的支持性活动的发展,从而会促进和增加贸易机会。

其四是市场扩张效应,FDI实现的生产扩大,既会加深对东道国的市场渗透,也会进一步拓展新的第三国市场,从而使贸易导向的生产带来总贸易量的净增。

G. 什么是关税同盟会产生哪两种静态效果

答案:A贸易创造效应 B贸易转移效应 C贸易扩大效应 D减少行政开支 E可减少走私 F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

税同盟的效果可以分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一)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ng Effect)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被同盟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
2.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ting Effect)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3.贸易扩大效应(Trade Expansion Effect)
缔结关税同盟后,无论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进口国(上面例子中的A国)X商品的价格都比原来下降了。如果A国X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则A国对X商品需求数量的增加幅度要大于X商品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X商品的销售额也就是进口额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应。
4.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行政开支
5.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走私
6.建立关税同盟后,可以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
(二)动态效果
关税同盟的建立,在长期会对同盟成员国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长期的结构性影响称为动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2.有利于获得专业与规模经济利益。
3.有利于投资的扩大。
4.有利于技术进步。

H. 举例说明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

楼主说抄得是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吧,好像这比较官方的将这两种概念成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吧
我说一下一般的定义吧,基本上,楼主可以用这个概念很容易就能举出无数的例子了。

(一) 贸易创造效应: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业化,这样关税某些同盟成员国的一些国内产品将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取代,其结果,是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提高。
(二) 贸易转移效应:在关税同盟成立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由同盟国内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而不是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社会福利下降。

I. 举例说明“贸易创立”和“贸易转向”

楼主说得是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吧,好像这比较官方的将这两种概念成为“贸易版创造和贸易转移”吧权
我说一下一般的定义吧,基本上,楼主可以用这个概念很容易就能举出无数的例子了。

(一) 贸易创造效应: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业化,这样关税某些同盟成员国的一些国内产品将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取代,其结果,是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提高。
(二) 贸易转移效应:在关税同盟成立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由同盟国内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而不是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社会福利下降。

J. 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

一)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后发东道国的积极推动效应
1.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跨国公司通过海外投资,将后发东道国的部分企业纳入其垂直专业化产业链中,对于东道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吸收经验、积累学习效应的良好机遇。通过看中学与干中学效应,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助于提高后发东道国国内的人力资本、改善国内企业的知识诀窍与管理技能,从而为后发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人力资本基础。随着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不断向更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延伸,后发东道国企业会因该产业的知识与技术含量的增加而促使原有产品将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变,产生要素逆转效应,促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2.对外贸易创造效应
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价值链分工所产生的垂直专业化生产贸易已经占据国际贸易的较大比例,而传统的国家间的产品贸易则呈不断萎缩之势,这表明国际贸易的层次已由终端产品转移到中间投入品,贸易的本质已从为了贸易而贸易转变为为了生产而贸易。全球贸易供求链从地缘时代“区域性分割的分工式结构”朝着网络时代“全球化枢纽的互动式结构”的演化说明,在全球迂回生产网络中,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国际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跨国公司将其供销渠道、产品研发、市场和信贷关系等经济联系带进后发东道国,创造了该国外资企业及其国内配套企业产品进出口的贸易创造效应。这种对外贸易创造效应在为后发东道国赚取外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与地理流向、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促进了后发东道国的制度变迁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增长效应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跨国公司因价值链分工在东道国进行的投资可以视为东道国生产要素存量的增加,与国内生产要素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在短期内能够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在引入知识与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的新增长理论体系中,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也会在东道国通过人力资本、公共基础设施、创新激励和技术扩散等机制在短期与长期皆能促进后发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此时,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所带来的增长效应可以被认为是资本存量、技术诀窍和相关技术的有机组合,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大量的重要制度都可以写成经济增长函数的变量,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从更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和供给对东道国的制度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东道国的制度变迁效应,如果这种制度变迁卓有成效,则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二)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后发东道国的负面阻碍效应
1.人才流动挤出效应
跨国公司通过全球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充分利用各国的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来提高其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看中东道国的技术管理人才以及成本相对低廉的熟练劳动力,运用相对较高的工资的示范效应,产生东道国大量的人力资本与熟练劳动力流向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开设的下属机构的集聚效果,在对东道国企业造成运营成本增加的同时,引致东道国企业严重的人才挤出效应。对于东道国而言,尽管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有利于东道国享有技术扩散效益,但却可能导致大量的科技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由本国的企业、科研机构向跨国公司的下属机构流失。
2.技术核心外围效应
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尽管跨国公司带来了相对领先的生产设备、产品研发与制造技术以及效率较高的管理经验而有利于后发东道国企业积累“经验效应”进而推进产品更新与技术进步,但跨国公司往往对东道国采取有选择有节制的技术战略,严格控制着关键的核心技术,因此东道国企业很难成功模仿或者通过模仿也受益不大,而东道国的下属工厂与下属机构只能够生产外围的低级的中间产品和零配件,无法触及更为复杂、更为先进的制造技术与工艺流程。同时,由于大量的科技人才向跨国公司的当地研发机构流失,可能不仅无法带给东道国先进的扩散技术,反而可能带走先前积累的大量基础研究成果,被跨国公司所利用而产生技术的逆溢出效应,[4]从而产生在技术上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核心-外围效应。
3.要素价格收敛效应
跨国公司在推进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进程中,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资源与要素的整合配置。东道国比较丰裕而跨国公司母国与他国相对短缺的经济资源与生产要素会因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呈上扬趋势,东道国比较短缺而跨国公司母国与他国却相对丰裕的经济资源与生产要素会因跨国公司进口在东道国市场供给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东道国市场上,先前相对丰裕、价格较为低廉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熟练劳动力的价格将上升;先前相对稀缺、价格较为高昂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资本等的价格,通过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从具有比较优势的他国进口增加供给而下降,由此产生较为强劲的要素价格收敛效应,进而进一步打压后发东道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市场空间。
4.价值分配低端效应
跨国公司依据整条全球价值链最佳、非局部最佳的角度进行分工,从战略定位、产品及服务的设计与升级、制造方式、市场营销、增值服务、品牌、上下游企业集群、资源外包、产业依赖等几乎所有匹配因素都在其考虑之中,通过公司内部化战略来克服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以降低交易成本。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力图创造内部市场,通过内部“转移价格”战略,使产品在其组织体系内实行内部化转移,既实现对东道国税收支出的最小化又强制占有与之合作的东道国企业的利益,从而导致后发东道国的价值分配低端效应。

阅读全文

与贸易创造效应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