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国时期魏国最著名的机械师和发明家是谁
比诸葛亮技高一筹的发明家-马钧
国外不少发明家如爱迪生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令咱中国人骄傲的发明家马钧,知道的人却并不多。这个三国时期魏国的发明家,在洛阳生活期间搞了不少发明,可史料中竟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没留下来,这实在是遗憾!
马钧虽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却以自己的发明而令人钦佩。当时的文学家傅玄称赞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学家裴松之也称赞他“巧思绝世”。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才智非常钦佩,他发明的木牛流马,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其实,对诸葛亮的发明,马钧也能看出其不足之处,你说这个马钧是不是技高一筹?
当时,魏、蜀、吴三国经常打得不可开交。有一次,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使用了一种新发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几十支箭。这种新式武器让魏军大感惊奇,有个魏国士兵捡回连弩让马钧看。马钧仔细观察后认为,这种连弩虽然制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还可以改进,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进得不到魏国承认,马钧只能空抱遗憾。
其实,马钧的遗憾太多了。官渡之战时,曹操使用一种发石车攻击袁绍,这种发石车可以抛出大石块攻击敌人,在当时威力巨大。但这种发石车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较慢、只能单发、不能连续抛石等。只要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挡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块。
聪明的马钧经过一番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发石车——轮转式连续抛石车。这种攻城器械的构造是一个绕轴转动的大木轮,在轮子的边缘用绳子拴上几十块大石头,然后用机械带动木轮快速旋转,轮上悬着的石头也跟着一起旋转,等旋转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块就会连续不断地发射出去攻击敌人的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马钧曾经用几十块砖瓦做试验,结果砖瓦被连续抛出数百步远(1步合约1.4米)。
如果使用了这些新式武器,曹军的作战能力定会大大增强。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辞,马钧的发明被别人攻击得一无是处,结果人们都嘲笑他。马钧的朋友、文学家傅玄却很赏识他的才华,就向安乡侯曹羲推荐了他的这一发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绝。傅玄耐心劝导曹羲:“马钧发明的是军队需要的精良兵器,费一点木材,找几个人就能制造出来,何不试验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议,并把情况转告主持军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却没有理睬这件事,马钧的设想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了。
试验一下马钧的发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帮愚蠢的家伙,偏偏这些人又在领导岗位上,你说有什么办法?难怪傅玄感慨万端地说:“马钧的发明创造才能,就是鲁班、墨翟、张衡也比不过,但鲁班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马钧却不能发挥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让水往高处流
马钧出身贫寒,幼时一直在乡下生活,不善于与人交往,一门心思读书,特别爱动脑筋,尤其喜欢钻研机械制造方面的难题。马钧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他勤于动手,为其从事机械制造打下了基础。
马钧长大后,到魏国的都城洛阳做了一个小官,后来就一直住在洛阳。当时洛阳城有一大块坡地,老百姓想在那里种菜,因为无法引水浇地,这块地就一直荒着。马钧知道后,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制造出了翻车(又称龙骨水车),把河里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终于能种菜浇水了。
马钧制造的翻车,是对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东汉以前,农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桔槔,二是辘轳。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应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树上或木架子上用绳子固定一根横木,横木的一端系上水桶,另一端坠上石块。提水时两端一起一落,由于运用了杠杆原理,比较省力、方便。辘轳比桔槔又前进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轮转原理进行提水,特别适用于从深水井中汲水。但这两种灌溉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只能间隔地由低处往高处提水,不能连续运动,效率低,也比较费力。而马钧制造的翻车则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它结构精巧,可连续不断地提水,轻快省力,连儿童都能转动,效率比前两种提水工具高出许多。因此,翻车问世后,受到百姓欢迎,并迅速得到推广。在人类发明水泵之前,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历史老人 - 秀才 三级 2-3 11:41
比诸葛亮技高一筹的发明家-马钧
国外不少发明家如爱迪生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令咱中国人骄傲的发明家马钧,知道的人却并不多。这个三国时期魏国的发明家,在洛阳生活期间搞了不少发明,可史料中竟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没留下来,这实在是遗憾!
马钧虽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却以自己的发明而令人钦佩。当时的文学家傅玄称赞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学家裴松之也称赞他“巧思绝世”。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才智非常钦佩,他发明的木牛流马,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其实,对诸葛亮的发明,马钧也能看出其不足之处,你说这个马钧是不是技高一筹?
当时,魏、蜀、吴三国经常打得不可开交。有一次,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使用了一种新发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几十支箭。这种新式武器让魏军大感惊奇,有个魏国士兵捡回连弩让马钧看。马钧仔细观察后认为,这种连弩虽然制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还可以改进,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进得不到魏国承认,马钧只能空抱遗憾。
其实,马钧的遗憾太多了。官渡之战时,曹操使用一种发石车攻击袁绍,这种发石车可以抛出大石块攻击敌人,在当时威力巨大。但这种发石车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较慢、只能单发、不能连续抛石等。只要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挡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块。
聪明的马钧经过一番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发石车——轮转式连续抛石车。这种攻城器械的构造是一个绕轴转动的大木轮,在轮子的边缘用绳子拴上几十块大石头,然后用机械带动木轮快速旋转,轮上悬着的石头也跟着一起旋转,等旋转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块就会连续不断地发射出去攻击敌人的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马钧曾经用几十块砖瓦做试验,结果砖瓦被连续抛出数百步远(1步合约1.4米)。
如果使用了这些新式武器,曹军的作战能力定会大大增强。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辞,马钧的发明被别人攻击得一无是处,结果人们都嘲笑他。马钧的朋友、文学家傅玄却很赏识他的才华,就向安乡侯曹羲推荐了他的这一发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绝。傅玄耐心劝导曹羲:“马钧发明的是军队需要的精良兵器,费一点木材,找几个人就能制造出来,何不试验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议,并把情况转告主持军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却没有理睬这件事,马钧的设想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了。
试验一下马钧的发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帮愚蠢的家伙,偏偏这些人又在领导岗位上,你说有什么办法?难怪傅玄感慨万端地说:“马钧的发明创造才能,就是鲁班、墨翟、张衡也比不过,但鲁班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马钧却不能发挥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让水往高处流
马钧出身贫寒,幼时一直在乡下生活,不善于与人交往,一门心思读书,特别爱动脑筋,尤其喜欢钻研机械制造方面的难题。马钧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他勤于动手,为其从事机械制造打下了基础。
马钧长大后,到魏国的都城洛阳做了一个小官,后来就一直住在洛阳。当时洛阳城有一大块坡地,老百姓想在那里种菜,因为无法引水浇地,这块地就一直荒着。马钧知道后,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制造出了翻车(又称龙骨水车),把河里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终于能种菜浇水了。
马钧制造的翻车,是对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东汉以前,农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桔槔,二是辘轳。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应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树上或木架子上用绳子固定一根横木,横木的一端系上水桶,另一端坠上石块。提水时两端一起一落,由于运用了杠杆原理,比较省力、方便。辘轳比桔槔又前进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轮转原理进行提水,特别适用于从深水井中汲水。但这两种灌溉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只能间隔地由低处往高处提水,不能连续运动,效率低,也比较费力。而马钧制造的翻车则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它结构精巧,可连续不断地提水,轻快省力,连儿童都能转动,效率比前两种提水工具高出许多。因此,翻车问世后,受到百姓欢迎,并迅速得到推广。在人类发明水泵之前,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新纨绔子弟 - 秀才 二级 2-3 14:40
比诸葛亮技高一筹的发明家-马钧
国外不少发明家如爱迪生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令咱中国人骄傲的发明家马钧,知道的人却并不多。这个三国时期魏国的发明家,在洛阳生活期间搞了不少发明,可史料中竟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没留下来,这实在是遗憾!
马钧虽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却以自己的发明而令人钦佩。当时的文学家傅玄称赞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学家裴松之也称赞他“巧思绝世”。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才智非常钦佩,他发明的木牛流马,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其实,对诸葛亮的发明,马钧也能看出其不足之处,你说这个马钧是不是技高一筹?
当时,魏、蜀、吴三国经常打得不可开交。有一次,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使用了一种新发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几十支箭。这种新式武器让魏军大感惊奇,有个魏国士兵捡回连弩让马钧看。马钧仔细观察后认为,这种连弩虽然制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还可以改进,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进得不到魏国承认,马钧只能空抱遗憾。
其实,马钧的遗憾太多了。官渡之战时,曹操使用一种发石车攻击袁绍,这种发石车可以抛出大石块攻击敌人,在当时威力巨大。但这种发石车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较慢、只能单发、不能连续抛石等。只要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挡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块。
聪明的马钧经过一番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发石车——轮转式连续抛石车。这种攻城器械的构造是一个绕轴转动的大木轮,在轮子的边缘用绳子拴上几十块大石头,然后用机械带动木轮快速旋转,轮上悬着的石头也跟着一起旋转,等旋转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块就会连续不断地发射出去攻击敌人的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马钧曾经用几十块砖瓦做试验,结果砖瓦被连续抛出数百步远(1步合约1.4米)。
如果使用了这些新式武器,曹军的作战能力定会大大增强。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辞,马钧的发明被别人攻击得一无是处,结果人们都嘲笑他。马钧的朋友、文学家傅玄却很赏识他的才华,就向安乡侯曹羲推荐了他的这一发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绝。傅玄耐心劝导曹羲:“马钧发明的是军队需要的精良兵器,费一点木材,找几个人就能制造出来,何不试验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议,并把情况转告主持军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却没有理睬这件事,马钧的设想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了。
试验一下马钧的发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帮愚蠢的家伙,偏偏这些人又在领导岗位上,你说有什么办法?难怪傅玄感慨万端地说:“马钧的发明创造才能,就是鲁班、墨翟、张衡也比不过,但鲁班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马钧却不能发挥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让水往高处流
马钧出身贫寒,幼时一直在乡下生活,不善于与人交往,一门心思读书,特别爱动脑筋,尤其喜欢钻研机械制造方面的难题。马钧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他勤于动手,为其从事机械制造打下了基础。
马钧长大后,到魏国的都城洛阳做了一个小官,后来就一直住在洛阳。当时洛阳城有一大块坡地,老百姓想在那里种菜,因为无法引水浇地,这块地就一直荒着。马钧知道后,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制造出了翻车(又称龙骨水车),把河里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终于能种菜浇水了。
马钧制造的翻车,是对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东汉以前,农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桔槔,二是辘轳。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应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树上或木架子上用绳子固定一根横木,横木的一端系上水桶,另一端坠上石块。提水时两端一起一落,由于运用了杠杆原理,比较省力、方便。辘轳比桔槔又前进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轮转原理进行提水,特别适用于从深水井中汲水。但这两种灌溉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只能间隔地由低处往高处提水,不能连续运动,效率低,也比较费力。而马钧制造的翻车则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它结构精巧,可连续不断地提水,轻快省力,连儿童都能转动,效率比前两种提水工具高出许多。因此,翻车问世后,受到百姓欢迎,并迅速得到推广。在人类发明水泵之前,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
B. 蔡伦造纸的蔡伦简介
蔡伦(公元62 年—121 年) ,字敬仲,湖南耒阳人。他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之一的造纸术有着巨大贡献,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
蔡伦出身于东汉初年大凑山下从事冶铸的一个铁匠世家,他的祖上是打铁的。卫飒上任桂阳郡太守后,在桂阳设置铁官,蔡家因此与朝廷官员有了紧密的联系 。小时候,他在大凑山麓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习《周礼》,读《论语》,尤其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很感兴趣,比如冶炼、铸造,种麻、养蚕。少年蔡伦,已经是满腹经纶,很有才学 。
根据蔡伦后人的传说,蔡伦是在18岁以后,由京城到桂阳管理调运采冶铸铁的官员推荐,才进皇宫做了宦官。这一年,是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从史料分析,蔡伦是中国华南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位走进朝廷,进入皇宫为官的人 。
他被选入宫后,开始是在皇宫旁舍嫔妃所居的掖庭当差,几年后提升为出入皇宫、传递诏令的小黄门宦官。蔡伦的才华越来越显露出来 。系奉窦皇后之命监管宋贵人之事,建初七年,窦后设计诬陷宋贵人,蔡伦“验实” 。到汉和帝即位时(公元89年),升迁为出入朝廷、侍从天子的中常侍,豫参帷幄之中,成了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预朝政的高等宦官。
汉和帝刚登上皇帝宝座时,年龄尚幼,蔡伦曾服侍过的窦皇后成为皇太后,把持朝政,皇权旁落外戚窦氏家族。窦太后的同胞窦宪等四个兄弟都为显贵,擅威权,谋不轨,炎势倾朝野。心性秉直的蔡伦看不惯这些,便与大宦官钩盾令郑众首谋,扶助和帝,乘窦宪出征班师回朝之机,收窦宪大将军印,清除了窦氏专权的弊端,巩固了和帝的皇权统治 。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此前,由中常侍“加位尚方令”。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向汉和帝献纸[7]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邓太后因为蔡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侍卫,封他为龙亭侯,封地有三百户人口。后来担任长乐太仆(官职名)。元初四年(公元110年),皇帝因为经史传记等文字大多都没有核实确定,于是选拔有名的读书人谒者(学官名)刘珍以及博士(学官名)良史(史官名)聚集在东观(宫殿名),校正各种典籍,派蔡伦监督这件事情 。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下令让蔡伦自己到廷尉(法官名)那里认罪。蔡伦耻于受辱,于是沐浴后穿戴整齐衣服、帽子,喝毒药而死。他的封地被废除(收回)。
蔡伦(?-121 )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蔡伦兼任尚方令时,掌管尚方,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尚方宝剑”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因史书记载阙如,如今已无从考证这个任命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
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最高水准,为蔡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的个性、爱好以及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得到井喷式的展现。
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制作的刀剑等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他大幅度改进了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准,并长期居于技术的顶峰。晚蔡伦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蔡太仆”、“龙亭”,指的都是蔡伦,他已成为兵器“品牌”。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