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数学中加号和减号是德国人发明,等号是英国人发明
答:
等号与不等号的发明权属于英国人。
1557年,数学家雷科德在他的《智慧的激励》一书中,首先把“=”作为等号,他说:“最相像的两件东西是两条平行线,所以这两条线应该用来表示相等。”他的书《智慧的激励》也因此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在数学中,等号“=”既可表示两个数相等,也可以表示两个式子相等,但无论何种相等,它们都遵循以下规则:
(1)若a=b,那么对于任何数c,有a±c=b±c;
(2)若a=b,那么b=a;
(3)若a=b,b=c,那么a=c;
(4)若a=b,那么对于任何数c,有ac=bc。
人们起初用“”和“”。表示大于和小于,英国人乌特勒首次在他的《数学入门》一书中使用了它们。另一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引入了现在的两个符号:>、<。他在自己的书中明确地写道:“a>b表示a量大于b量,a<b表示a量小于b量。”
不等号在数学中有着普遍应用,在使用它们时,应遵循如下原则(a、b为实数)
(1)若a>b,则b<a
(2)若a>b,那么对于任何实数c,有a±c>b±c;
(3)若a>b,c为大于零的实数,那么ac>bc;
(4)若a>b,c为小于零的实数,那么ac<bc;
(5)若a>b,b>c,那么a>c。
B. +-×÷=这五个运算符号是谁发明的
最早使用现在的加号和减号是15世纪后20年的德国人,在德累斯顿图书馆保存的1486年的手稿C.80中就可见到这两个符号.
1631年,英国的奥特雷德在其著作中第一次用"×"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乘号的意义,后来逐渐流行,直到现在.
除法运算中所使用的符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因为它是瑞士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
等号"="也叫做雷科德符号,是雷科德在1557年出版的一本中第一次使用.
字数太多了,懒的打了.
C. 数学符号的发明者和发明时间大全
加、减号“ +、-”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的.他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版增加、合并的意思 ;在加号权上去掉一竖表示减少、拿去的意思.乘号“×”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与加法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他把加号斜着写表示相乘.后来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易与字母“X”混淆 ,主张用“·”表示 ,至今“×”与“·”并用.除号“÷”是17世纪瑞士数学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表示分解的意思.后来莱布尼兹主张用“∶”作除号 ,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现在有些国家的除号和比号都用“∶”表示.等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中括号“[]”和大括号“{}” ,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魏治德创造的常用数学符号的发明者
D. 谁发明了“=”“()”
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E. 数学运算符号的来历是什么
1、“+”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上一竖,表示增加。
2、“-”号,也是魏德美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3、“×”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把加号斜过来写。
4、“÷”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它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5、“=”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
(5)等号发明扩展阅读
数学符号化让人们以约定的、规范的形式来表达数学思想。它以浓缩的形式表达信息,从而加快了数学思维的速度,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要做好常用数学符号的教学,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正确使用数学符号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及实质。教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而数学符号往往又是数学概念的代表。因此,要弄清楚每个教学符号的含义及实质。
严格遵守数学符号的书写规则,以期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一个表达中的数学符号体系要统一;要使学生遵守符号大小写的书写习惯,不要把常用的数学符号写得过大或过小或与一般写法不同。
2、要使学生明确符号化思想的意义与实质。我们应该意识到数学教学中无时不在使用数学语言,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及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都会用数学语言,因此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把“数学问题”译为数学语言,让学生对数学符号化思想及具体的数学符号就有了较为完整的、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问题。
F. 运算符号 -×÷的创造者是哪国人
16世纪初,德国的魏德美首先发明了加法符号“+”和减法符号“-”。
魏德美是一位长于计算的人,整天废寝忘食地搞计算,并且从事着接受薪金的计算业:他雇用了许多学生编写各种复杂的计算表格,承接政府规定征收税金时的税率计算以及商人把钱借出和借入时的利息计算等。因此,魏德美时常考虑如何简化当时的计算方法。
那时根本没有现成的计算符号可以使用,魏德美使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筹划。一天,他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监,就可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坚就是减少的意思。好,‘一’,你就叫减号吧!”这两个计算符号便这样诞生了。
1591年,法国的毕耶塔撰写了一本代数学方面的书,他首次在书中把符号“+”和“-”用于表示加法和减法。据说,在毕耶塔以前,已曾有人用“+”和“-”表示加法和减法。但是今日已经找不到准确的文字记载了,所以真正推广使用符号“+”和“-”的功劳还是要归属于毕耶培。
“一”号的出现要比“+”、“-”号晚,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莱克德创造出来的。
莱克德是一位高超的计算人,他曾试着用自己做的新型算盘与笔算竞赛。除数学之外,他的医术也相当出色,曾在英国当过宫廷御医。
莱克德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字相等的情况而无法标记,于是他就决定自己创造一个符号。在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之后,莱克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故此,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它取名为“等号”。
至17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荣又发明了乘法符号“X”。
据说欧德莱很贫穷,穷到连用于夜间点灯的钱都没有,只好在月光下进行学习。他就是这样成为优秀的数学家的。勤奋的欧德莱发现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灵活地把加号斜过来写,用它来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为“乘号”。
除了乘法符号“X”之外,欧德莱还发明了原始的比例符号,它同现在使用的比例符号“:”差别不大。那时,人们惯于运用比例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因此数学家们在比例符号方面下了许多工夫。欧德莱使用的比例符号是用符号“.”和符号“::”配合成的,其表示方法很复杂。
后来,德国的瓦鲁夫把符号“:”和符号“=”配合起来写成比例式,这个比例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约在17世纪末期,瑞士学者哈纳发明并使用了除法符号“+”。
哈纳在算帐时常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但哈纳的名气不是很大,这使其发明成果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后来英国著名的数学家拜尔在其所写的书中使用了哈纳发明的除法符号“H”。从此以后,除法符号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样,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人们使用的计算符号与现在的计算符号已完全一样了。
G. 数学符号的发明者与发明时间
加号抄、减号“ +、袭-”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的。乘号“×”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后来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易与字母“X”混淆,主张用“·”表示 ,至今“×”与“·”并用。除号“÷”是17世纪瑞士数学家雷恩首先使用的。后来莱布尼兹主张用“∶”作除号 ,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等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创造的。中括号“[]”和大括号“{}”,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魏治德创造的常用数学符号的发明者。
H. 等于号的产生在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
现在数学上用的符号“=”最初是公元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考尔德开始使用的。16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也使用过“=”,但在他的著作中,这个符号不表示“相等”,而表示两个量的差加。到公元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著作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后,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直到17世纪,符号“=”才真正为世界公认。
I. 等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等号“=”被用来表示一些算术运算的结果,是由Robert Recorde在1557年发明的。 由于觉得书写文字过于麻烦,Recorde在他的作品The Whetstone of Witte 中采用了这一符号。原因是符号中的两条线一样长,表明其连接的两个量也向等。这一发明在威尔士的St Mary教堂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