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成果愈发明显

成果愈发明显

发布时间:2022-04-24 01:00:57

1. 中国取得的新成就有哪些

:①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现在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②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③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
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⑤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好就采纳啊~

2. 绩效考核结果是否应该和薪酬挂钩

在美国,1980年,员工工资中5%的份额由他们的绩效水平决定,到1991年提高到6.8%。到2000年的时候,这个份额约有10%-15%。此外,个人绩效和公司绩效有关的其他报酬形式,大约还有10%-15%的薪酬份额。而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由绩效决定的工资份额设置高达60%以上。现在,人们把依赖于绩效水平决定和支付的工资,成为“绩效工资”,或“绩效浮动工资”,或者继续称为“奖金”。

但近些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引入严格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对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比较著名的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时间绩效管理去评估化,与薪酬分离的理念和实践逐渐兴起,也诞生了诸如GOOGLE等践行新的绩效管理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公司。但您的公司真的适合吗?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关系?

当我们说薪酬与绩效挂钩时,大家想到的就是绩效好的员工比绩效差的员工挣得更多。事实上,除了极少数情况外,衡量正确的事情和衡量的精确度都是很难达到我们想象中的理想状态的。

薪酬与个人绩效挂钩这一做法的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它基于对组织的一些错误理解。薪酬与个人绩效挂钩,第一个假设前提是,组织能够事先明确地知道需要员工做什么;但实际情况是,组织不能确定哪些任务需要优先完成,并且总是会出现始料未及的变化。尤其是现在知识型员工比重越来越大,这种情况愈发明显。

第二个假设前提是,员工都独自完成工作成果;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员工需要从事支持性工作的同事给予帮助,职能部门及其员工的情况尤为明显。所以职能部门往往是进行绩效管理时,更难确定指标。而如果只是那些绩效容易衡量和评估的员工有机会得到金钱方面的激励,那么那些提供支持性服务的员工就会产生怨恨情绪。这种内部的不公平会严重影响组织内的合作。

出于上述原因,那些以金钱作为主要激励手段的组织,往往不得不极其明确地说明员工怎么做才能得到金钱激励;如果管理者没有阐述清楚这一点,员工就会揣测什么样的行为能获得激励;结果,管理者会发现组织在激励一些错误的行为。

比如:你怎么考核我,我会钻尽空子(不惜以损害公司长期利益的手段)实现考核目标,如果你来质疑我的手段,那将是无休止的辩论赛。又或者,我没有完成考核目标,对不起,不是我的错,是客观情况导致的,是其他部门工作不力造成的(所以销售部门会指责计划部门某项订单推迟了很久才发货;计划部门指责生产部门没有完成计划;生产部门...)对于未能达标的情况,如果不管借口,严格按规定惩处,则被惩处人会心生怨怼(确实不能排除客观原因导致绩效不达标);而如果顾虑各种客观情况,则绩效考核方案很快会千疮百孔。很多工作难以量化考核,强行量化则有生搬硬套之嫌,让人难以服气。

那绩效管理是否就不应该和薪酬挂钩了呢?

我们可以研究一下目前企业中应用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现状就可以窥见一斑。绩效管理中的考核结果是可以和薪酬挂钩的,而且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一定要和薪酬挂钩的。

比如,研究华为的资料汗牛充栋,但大部分都是强调华为的狼性精神、执行力、严谨的全方位绩效跟踪与考核,同时与工资或股份相关,业绩好了高激励,业绩差了脱产学习乃至降级,最终成就了华为的狼性团队。

在我们实施绩效管理的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在无浮动绩效薪酬的激励下,员工间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极度的不公平。在这样的薪酬体系下,积极努力的员工,在工作中不管怎么努力,和其他员工,尤其是滥竽充数的员工,总是拿一样的薪酬,久而久之难免产生心理不平衡,不自然就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对于差的员工,却往往不自知,在调薪等方面体现差异的时候又开始各种抱怨、诋毁。影响自己和周围人的工作情绪和氛围。

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没有好坏之分。绩效主义可以有害于索尼,也可以有益于华为。所以企业家在寻找外部助力的时候,一定要明白,管理方式的改变,必定会带来组织的调整,而组织的调整,必然会有根深蒂固的文化的阻力,这个阻力,是任何组织实施变革都必须要重点关注的。绩效主义,以及其他很多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样,有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了你,关键看它们是不是与你的组织契合。(来源:求是达明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巩相阳)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巨变。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中国结构实现重大变革

40年来,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2017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提高30.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

3、中国对外经济发展迅速

40年来,对外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经济活动十分有限,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

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97.9倍,年均增长14.5%,居世界第一位。例如:2017年,云南省GDP实现260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94.2倍;对外贸易额233.9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200多倍。

4、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改革开放40年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主动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明显。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

2013—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2.7%。5年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9个百分点。新的区域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对全国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5、中国新动能成长实现新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新动能成长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新主体快速增加,各类市场主体总量5年增加70%以上。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

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新模式、新业态方兴未艾。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

4. 齐心协力抓建设 快速发展显成果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秘书处

服务企业

规范行业

发展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珠宝产业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其中,一些地区或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或凭借无可替代的地域优势,或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促使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种产业资源的集中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珠宝产业集聚区。

根据珠宝产业集聚区当地政府的建议,中宝协依据我国珠宝产业发展的现状,于2005年发起并开展了“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的认定和培育工作。珠宝产业基地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珠宝玉石首饰及其相关产业列入当地政府重点规划之中,享有政策优惠;二是该地珠宝玉石首饰及其相关产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知名度较高;三是珠宝玉石首饰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经济效益显著;四是从业人员占当地劳动人口比例较大,提高就业率。依照这些条件,对上报的珠宝产业基地经过资料审核以及实地调研,先后授予了22个珠宝产业集聚区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

现在看来,这22个“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在基地建设上政府、协会、企业都付出了努力,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应该说,我们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孙文盛会长“贵在推动、重在建设”的指示精神,促进了珠宝产业基地集聚效应的显著提高。

一、政府真抓实干搞建设

六年来,当地政府对珠宝产业基地的建设都十分的重视,不仅把当地珠宝产业建设列入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有的还成立了产业管理职能部门。如河南镇平县的玉雕管理局,青田县石雕产业保护与发展局,番禺经济贸易局的珠宝产业发展中心,阜新市玛瑙产业管理办公室、梧州市宝石节组委会办公室等。这些政府部门的建立,很好地促进了政府对珠宝产业的常态管理,进而使得产业基地在节会举办、园区建设、服务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节会举办效果显著

举办珠宝主题的节会是政府部门开展基地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举办的珠宝节会,客商云集促进了企业之间贸易合作,专题会议扩大了业界资讯的交流,对当地珠宝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打造了城市名片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当地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比如,2012年11月的第九届国际梧州宝石节,参会的海外客商就多达200余人,集体签约的16个合作项目达60多亿元。

深圳珠宝节、诸暨珍珠文化节、岫岩玉雕文化节、昌乐宝石节、东海水晶节、内蒙古巴林石节、阜新玛瑙节、青岛饰品节、南阳玉雕节、青田石雕节、苏州珍珠节、瑞丽珠宝文化节等,都业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盛会,并在基地宣传、业界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园区建设突飞猛进

珠宝产业园区的建设也是当地政府部门基地建设一项重大举措。珠宝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一方面是满足当地企业扩大规模、转型升级的一个客观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珠宝产业的一个重大举措。因此,这些年来,各个产业基地在珠宝产业加工、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都铆足了劲、用足了力,一个个珠宝加工产业园,一座座珠宝贸易城,拔地而起。

深圳水贝珠宝基地,华东国际珠宝城,番禺沙湾珠宝产业园,昌乐中国宝石城,昌化国石文化城,莆田工艺美术城,相城中国珍珠宝石城,镇平国际玉城,岫岩中国玉雕会展中心,东海国际水晶宝石城,青岛国际工艺品城等,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兴建珠宝项目,为当地珠宝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在近一二十年珠宝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加工产业园和商贸城在各个珠宝特色产业基地诞生了一大批。不可否认,由于部分珠宝园区或商贸城在全国产业发展布局中存在一定偏差,特别是一些以地产开发为基础的项目,运行情况不太理想。但是,经过这一轮的基本建设,应该说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一个产业基地集群化发展,政策环境、配套服务等支撑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各产业基地为了扶持珠宝产业的发展,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信息平台、人才培育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有效地提升了产业基地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活力。如,深圳及罗湖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涵盖设计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文化创新、网路信息等功能,鼓励科技创新、扶持品牌企业,同时面向全国以及世界打造“深圳珠宝”区域的品牌。

珠宝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企业流动资金相对匮乏。结合深圳罗湖珠宝企业特点,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等创造性地组织成立了珠宝支行,为珠宝企业量身定做,推出“金财宝”、“联保联贷”和“借金还金”等创新性服务业务,提供融资金额300多亿元。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当地珠宝企业资金运转的困难,也为其他产业基地企业融资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徐德明会长考察玉雕产业基地

各个产业基地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出钱出力出政策,通过自主办学、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和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为珠宝企业培养了数千名的专业人才;广州番禺、深圳罗湖、浙江诸暨、东海水晶等产业基地先后引进国家级专业珠宝质量检测实验室,为珠宝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广东四会积极推动玉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鉴定中心、电子商务网、玉器雕刻工艺实训基地、创新开发中心等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有力地支撑着产业的发展。

作为珠宝文化产业,文化既是珠宝产业的精神支柱,又是推动珠宝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各珠宝产业基地通过专家论坛、编印书刊、文艺创作,通过与地方及央视节目组合作宣传、推广当地的珠宝产业。比如,江苏东海大力支持以水晶为题材的影视片及主题歌曲艺术创作,如《水晶心》、《水晶缘》、《水晶之恋》等;阜新将内涵丰富的阜新特色玛瑙文化与戏曲联姻,编排了现代京剧《水胆玛瑙》等;巴林右旗编演了《巴林石赞歌》多首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歌曲。这些珠宝文化的创作与宣传,对扩大产业基地文化凝聚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力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协会积极联动促发展

在我国珠宝产业基地诞生和发展的进程中,中宝协始终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也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六年多来,中宝协作为一个行业组织,不遗余力地为珠宝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为产业基地建设进言尽力。

1.依托中宝协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塔台唱戏

例如,中宝协利用主办的北京国际珠宝展这一平台,2005年11月组织了“中国珠宝特色产业基地成就展”,气势庞大,宣传效果很好;2011年11月组织了“2011中国印金石奖”展评活动,集中展示了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和巴林石四大名石,并出版了《2011中国印金石奖》一书。2012年7月中宝协还利用主办的沈阳珠宝展,为辽宁岫岩和阜新两个产业基地免费提供100多个展位,宣传岫玉和玛瑙产业。

2.积极参与主办节会活动,为节会活动增彩增效

中宝协先后与当地政府共同主办60多个节会,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比如,南阳玉雕节、岫岩玉雕节、诸暨珍珠节期间,中宝协积极配合邀请相关会员单位观摩采购、洽谈合作,邀请政府领导、高校教授、业界大师进行演讲交流,一举多得,深受好评。

3.依据产业基地政府部门诉求,开展专项服务

受产业基地政府部门委托,2005年中宝协完成《中国珍珠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2010年完成《都昌珠贝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完成《莆田珠宝产业升级》研究报告。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完成“全国玉石作品玉星奖”在岫岩的展评活动,并正式出版三册《全国玉石作品玉星奖金典》。

4.结合珠宝行业重大活动,组织论坛座谈会议

中宝协牵头主办了2006年“第一届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市长论坛”,并于2007年在深圳、2008年在岫岩、2012年在上海分别召开了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高峰论坛或座谈会,促进了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基地建设与发展。

三、产业集群发展显成效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相关珠宝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在行业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各个珠宝产业基地不仅在规模发展上实现了跨越,在品牌建设上有了飞跃,在综合竞争力上有了提高,在经济社会上也有了成效。

1.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明显

内蒙古赤峰、辽宁阜新、辽宁岫岩、河南镇平、浙江青田、浙江临安、福州晋安、山东昌乐、江苏东海、浙江昌化等是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基地。当地政府部门主导本地资源合理开发,积极促进境外资源开发引进,既保障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也提升了资源利用的范围和价值。

2.珠宝制造向珠宝创造升级加快

深圳罗湖、广州番禺、广西梧州、青岛城阳、广东伦教、福建莆田以及浙江诸暨、苏州相城等,首饰制作从款式设计到加工工艺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深圳、诸暨、青岛以及伦教等地结合节会开展的首饰设计制作赛事,很好地促进了珠宝制造向珠宝创造的转变。

3.翡翠加工产品更加多元精致

广东四会、广东平洲、云南瑞丽、云南腾冲是我国重要的翡翠加工贸易基地。这些年来,随着翡翠原料价格的上涨,翡翠首饰以及雕件对设计与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翡翠饰品、把件、挂件,翡翠首饰和翡翠摆件,不同品质特点的翡翠都得以更好地利用。

4.通过产业转型找到发展机遇

转变产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是同质化产业基地未来重要的发展出路,也是实现产业基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广州花都作为一个珠宝加工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多年来困扰较多,裹足不前。近两年,当地政府主导企业配合打造“花都珠宝小镇”的珠宝旅游文化区,石头记矿物园、云峰翡翠梦想馆等重要项目的建设,为广州花都珠宝产业基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开展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国珠宝产业基地建设要结合自身的现状与特点,也要坚持用科学发展战略来规划好,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生存与发展并进,在我国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我们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珠宝企业齐心协力,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将会更加夯实,我国珠宝产业将会更加美好。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之路

5. 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5.3万件,是1986年的20.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1%。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年的354.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7.1万篇,是1987年的14.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3.6万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6.5万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6. 改革开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图片)

照片网络一下就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5.3万件,是1986年的20.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1%。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年的354.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7.1万篇,是1987年的14.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3.6万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6.5万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7. 钻研,成果明显

最著名的莫过爱迪生了 完全合你标准 爱迪生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

8. 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什么成果显著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底蕴深厚、前途广阔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008年,我国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现实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支撑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开启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创新铸业的10年,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创新铸剑的10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一批影响重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成果相继涌现;是创新铸基的10年,科技改革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为领跑者;是创新铸魂的10年,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政策体系、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优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效。当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投入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实践,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源泉。同时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开辟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广阔空间。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关键所在。要进一步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足长远,超前部署,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夯实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实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是首要任务。要更加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综合国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责任越来越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根本动力也在于改革开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贯彻到科技领域,努力在科技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技体制改革始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过程。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在发展中日益完善,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激励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根本性重大变化。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也还不牢。

解决好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在继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坚决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

始终坚持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问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

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法治环境和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土壤。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9. 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简要)

三十年来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屡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达到了2581.8亿元,比上年增加468.3亿元,增长22.2%,继续保持2000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2%。
其次,截至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60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约为2000万,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R&D人员总量为196.5万人年,R&D科学家工程师总量达到159.2万人年。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人员分别为15.4万人年、28.9万人年和152.2万人年。中央政府研究机构从业人员达到61.5万人,科技活动人员48.8万人,科学家工程师达到37.3万人。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2.59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有7.22万人。研究机构R&D经费达到811.3亿元,R&D人员为26万人年。研究机构用于R&D活动的经费占科技活动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5.4%。
二 、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题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据2008年数据统计显示,全球研发经费突破一万亿美元。中国R&D经费总支出为4616.0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R&D经费与GDP之比为1.47%。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到5220.4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达5040.7亿元,R&D经费支出2681.3亿元,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84%。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R&D人员在三大执行部门的分布情况是:企业约占73.2%,研究机构占13.2%,高等学校占13.5%。研究机构自1999年进行改制改革以来,其R&D人员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高等学校的R&D人员虽然数量增长,但占全国的比重同样在逐年下降,唯有企业R&D人员数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在不断增长。我国企业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于2000年达到50%,此后这一比例持续上升,2008年上升到73.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R&D人才队伍的分布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全国R&D人员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
三、 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跟踪世界靠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配、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生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高技术创新性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7574.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出口额4156.1亿美元,进口额3418.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19.1%。贸易顺差继续增大,达到737.86亿美元,是上年的1.21倍。外商独资企业占高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比重为67.6%和62.6%。进料加工贸易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71.7%。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出口额达到3084.5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4.2%。
四、 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神七上天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神舟”七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中的第一阶段最核心、最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为我国建立宇宙空间站打好前哨战,在我国航天事业三部曲中属于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神舟七号首次搭载三名航天员升空,并且在轨运行中要实现一名航天员出舱行走,并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这意味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华民族的脚印,也为今后的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及其以后的探月工程和远地外太空探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在国防领域方面,则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具有进行太空防卫战的能力。神舟七号和神舟六号飞船一样,具有太空变轨能力,这对突破敌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释放伴飞小卫星,则预示着中国已经具有了在太空猎星的能力。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另一个称号是“中国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10. 从一夜爆红到逐渐过气,成果到底经历了什么

“诸葛大力”让成果一夜爆红

加入三个新成员的《爱五》,虽然很多人抗议,收视率和热度在播出的时候,都是非常好的。诸葛大力、咖喱酱、赵海棠三个新的小伙伴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诸葛大力了。和张伟是CP,高材生,没有她不会的,名副其实的学霸。角色形象近乎完美的一个人,一开播就关注度超级高。

物极必反

营销过度,不喜欢她就是酸,越是这样大家越会对她没好感。她要是颜值绝对身材绝对演技绝对,大家还会认可,关键是每个方面她都不是特别出色,没有一点特点。这样的女艺人,你让所有的女生都去酸她,不好意思,只有黑没有酸。她要是有实力过硬的某个方面,即使再黑也有闪光点,可是除了诸葛大力这个角色,目前没有亮点,过气是必然的。

与成果愈发明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