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品的版权保护是作者死后50年吗
著作权的保护期为50年,从作者死后开始计算,到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为止。作者生前著作权受合法保护。
在我国,著作权是从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的,人身权利中除了发表权外没有期限限制,发表权一经行使即穷竭,如果在作者死后50年内不发表,就不再保护。财产权利的保护期限是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如果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未发表的,不再保护;
另外,法人和其他组织视为作者的作品以及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和摄影作品和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保护期都是作品首次发表之日起50年,创作完成50年内不发表就不再保护。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25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25年的12月31日。保护期满前,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软件登记管理机构申请续展25年,但保护期最长不超过50年。
(1)世界上第一部保护著作权的国际公约扩展阅读:
版权保护期限的分类:
(1)一般作品,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共同作品应以共同作者中最后去世的作者为准。
(2)电影作品,自公映后50年。如摄制完成后50年内未公映,自作品摄制完成后50年期满。
(3)匿名或假名作品,为其合法向公众发表之日起50年。如公众知道作者身份,适用一般作品。
(4)摄影作品及实用艺术品,为自该作品完成时算起25年。
上述保护期限,是各国应保护的最短期限。可规定更长的保护期限。
㈡ 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
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含,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哈】
(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签订)
缔约各国:
有志于在各国之间在尊重主权和平等基础上,为谋求共同利益,增进了解与合作而贡献力量;
有志于为鼓励创造性活动而加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
有志于在充分尊重各联盟独立性的条件下,使为保护工业产权和文学艺术作品而建立的各联盟的管理趋于现代化并提高效率;
特协议如下:
第一条成立组织
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第二条定义
在本公约中:
(Ⅰ)“本组织”是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Ⅱ)“国际局”是指知识产权国际局;
(Ⅲ)“巴黎公约”是指1883年3月20日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公约及其一切修订本;
(Ⅳ)“伯尔尼公约”是指1886年9月9日签订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及其一切修订本;
(Ⅴ)“巴黎联盟”是指根据巴黎公约成立的国际联盟;
(Ⅵ)“伯尔尼联盟”是指根据伯尔尼公约成立的国际联盟;
(Ⅶ)“各联盟”是指巴黎联盟、与该联盟有关的各专门联盟与协定、伯尔尼联盟以及根据第四条第(Ⅲ)款由本组织担任其行政事务的任何其他旨在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定;
(Ⅷ)“知识产权”包括有关下列项目的权利:
--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表演艺术家、录音和广播的演出,
--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的发明,
--科学发现,
--外型设计,
--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牌号,
--制止不正当竞争,
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其他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
第三条本组织的宗旨
本组织的宗旨是:
(Ⅰ)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并在适当情况下与其他国际组织配合促进在全世界保护知识产权;
(Ⅱ)保证各联盟之间的行政合作。
第四条职责
为了实现第三条所述宗旨,本组织通过其适当机构,并根据各联盟的权限:
(Ⅰ)促进发展旨在便利全世界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协调各国在这方面的立法措施;
(Ⅱ)执行巴黎联盟、与该联盟有联系的各专门联盟以及伯尔尼联盟的行政任务;
(Ⅲ)可以同意担任或参加任何其他旨在促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协定的行政事务。
(Ⅳ)鼓励缔结旨在促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协定;
(Ⅴ)对于在知识产权方面请求法律--技术援助的国家给予合作;
(Ⅵ)收集并传播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情报,从事并促进这方面的研究,并公布这些研究的成果;
(Ⅶ)维持有助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服务,在适当情况下,提供服务工作单位名册,并发表这种名册的材料;
(Ⅷ)采取一切其他的适当行动。
第五条成员资格
(1)凡属第二条第(Ⅶ)款所规定的任一联盟的成员国都可以成为本组织的成员国。
(2)不属于任一联盟成员国的国家,具备以下条件者,同样也可成为本组织的成员国:
(Ⅰ)联合国成员国、与联合国有关系的任何专门机构的成员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或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或
(Ⅱ)应大会邀请成为本公约当事国。
第六条大会
(1)(a)本组织应设大会,由作为任一联盟成员国的本公约当事国组成。
(b)每一国政府应有一名代表,可辅以若干副代表、顾问和专家。
(c)各代表团的开支应由派遣国政府负担。
(2)大会应:
(Ⅰ)根据协调委员会提名,任命总干事;
(Ⅱ)审议并批准总干事关于本组织的报告,并给其以一切必要的指示;
(Ⅲ)审议并批准协调委员会的报告与活动,并给以指示;
(Ⅳ)通过各联盟共同的三年开支预算;
(Ⅴ)批准总干事提出的关于第四条第(Ⅲ)款所指的国际协定的行政管理措施;
(Ⅵ)通过本组织的财务条例;
(Ⅶ)参照联合国的惯例,决定秘书处的工作语言。
(Ⅷ)邀请第五条第(2)款第(Ⅱ)项所指的国家参加本公约;
(Ⅸ)决定哪些非本组织成员国,哪些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可作为观察员参加会议;
(Ⅹ)行使其它合于本公约的适当职权。
(3)(a)一个国家,无论是一个或几个联盟的成员国,在大会上应有一票表决权。
(b)大会成员国的半数应构成法定人数。
(c)尽管有(b)项的规定,如果在任一届会议上,出席国的数目不足一半时,但相当于或超过大会成员国三分之一时,大会可以作出决议,但是,关于其本身程序的决议除外,所有这些决议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时才能生效:国际局应将这些决议通知未出席的大会成员国,并请它们于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以书面表示投什么票或者弃权。如果在这一期限届满时,已经这样投票或弃权的国家的数目达到本届会议法定人数所缺少的国家数目,同时也取得了所要求的多数票,这些决议即应生效。
(d)在遵守(e)和(f)段规定的条件下,大会应以所投票的三分之二多数作出决定。
(e)批准关于第四条第(Ⅲ)款所指国际协定的行政管理措施,需四分之三多数票通过。
(f)批准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七条和第六十三条与联合国签订的协定,需十分之九多数票通过。
(g)任命总干事(第2款第Ⅰ项)、批准总干事所提出的关于国际协定的行政管理措施(第2款第Ⅴ项)以及迁移总部(第十条),不仅须经本组织大会,而且需经巴黎联盟大会和伯尔尼联盟大会,以所要求的多数票通过。
(h)弃权不作投票计算。
(Ⅰ)一名代表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只能以一个国家的名义投票
(4)(a)大会例会每第三历年举行一次,由总干事召开。
(b)大会特别会议应由总干事根据协调委员会或大会四分之一成员国的请求召开。
(c)会议应在本组织总部举行。
(5)已参加本公约,但并非任一联盟成员的国家应允许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大会的会议。
(6)大会应通过自己的议事规则。
第七条成员国会议
(1)(a)本组织应设成员国会议,由本公约成员国组成,不论它们是否任一联盟的成员国。
(b)每一国政府应有一名代表,可辅以若干副代表、顾问和专家。
(c)各代表的开支应由派遣国政府负担。
(2)成员国会议应:
(Ⅰ)讨论知识产权方面普遍关心的事项,并且得在尊重各联盟权限和自主的条件下就这些事项通过建议;
(Ⅱ)通过本会议的三年预算:
(Ⅲ)在本会议预算的限度内,制定三年法律--技术援助计划;
(Ⅳ)按照第十七条规定,通过对本公约的修订案:
(Ⅴ)决定应允许哪些非本组织成员国、哪些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可作为观察员参加其会议;
(Ⅵ)行使其它适合于本公约的职权。
(3)(a)每一个成员国在本会议中应有一票表决权;
(b)成员国的三分之一构成法定人数;
(c)在遵守第十七条规定的条件下,本会议应以三分之二多数票作出决议;
(d)对参加本公约但未参加任一联盟的国家的会费数额应由仅只这类国家代表有投票权的表决决定。
(e)弃权不作投票计算;
(f)一名代表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只能以一个国家的名义投票。
(4)(a)本会议的例会,应由总干事召集,会期及会议地点与大会同。
(b)本会议的特别会议应由总干事根据多数成员国的请求召开。
(5)本会议应通过自己的议事规则。
第八条协调委员会
(1)(a)本组织应设协调委员会,由担任巴黎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或伯尔尼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兼任两执行委员会委员的本公约当事国组成。然而,如果其中任一执行委员会的委员数目超过了选举它的大会成员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则该执行委员会应从其委员中指定参加协调委员会的国家,数目不得超过上面提到的四分之一。在计算上述的四分之一数目时,本组织总部所在国不应包括在内。
(b)作为协调委员会委员的每一个国家应有一名代表,可辅以若干副代表、顾问和专家。
(c)当协调委员会审议直接涉及成员国会议的计划、预算及其议程、或审议关于修订本公约的建议时,如该修订建议将影响已参加本公约但没有参加任一联盟的国家的权利或义务,则应有这类国家的四分之一参加协调委员会的会议并享有该委员会委员同等的权利。这些国家应由成员国会议在每届例会上指定。
(d)各代表团的开支应由派遣国政府负担。
(2)如果本组织所经管的其它联盟希望参加协调委员会,其代表必须从协调委员会成员国中指派。
(3)协调委员会应:
(Ⅰ)就两个或两个以上联盟共同有关的,或者一个或一个以上联盟与本组织共同有关的一切有关行政、财务和其他事项,特别是各联盟共同开支的预算,向各联盟的机构、本组织成员国大会、成员国会议和总干事提出意见;
(Ⅱ)拟订本组织大会的议程草案。
(Ⅲ)拟订本组织成员国会议的议程草案以及计划和预算草案;
(Ⅳ)以联盟三年共同开支预算和成员国会议三年预算以及法律--技术援助三年计划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年度预算和计划;
(Ⅴ)在总干事任期即将届满,或总干事职位出缺时,提名一个候选人由大会任命;如大会未任命所提名的人,协调委员会应另提一名候选人;这一程序应反复进行直到最后提名的人被大会任命为止;
(Ⅵ)如果总干事的职位在两届大会之间出缺,任命一个代理总干事,在新任总干事就任前代职;
(Ⅶ)行使本公约所赋予的其他职权。
(4)(a)协调委员会每年举行例会一次,由总干事召开。在正常情况下应在本组织总部举行。
(b)协调委员会的特别会议,应由总干事召集,或根据其本人倡议,或应协调委员会主席的请求,或根据协调委员会四分之一委员国的请求而召开。
(5)(a)每个国家,不论它是第(1)款(a)项提到的一个还是两个执行委员会的委员,在协调委员会中都只有一票表决权。
(b)协调委员会委员的半数构成法定人数。
(c)一名代表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只能以一个国家的名义投票。
(6)(a)协调委员会应按投票简单多数发表意见和作出决议,弃权不作投票计算。
(b)尽管取得了简单多数,协调委员会的任何委员得在表决后立即要求按下列办法对票数作一次特别重新计算:将巴黎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和伯尔尼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分别列成两个名单,将每个国家的投票记入所属名单中自己名称的旁边。如果这样的特别重新计算表明不是在每个名单中都取得了简单多数,则该项提案应视为未通过。
(7)本组织任何成员国,不属协调委员会成员国者,得派观察员参加本委员会的会议,有权参加辩论,但无表决权。
(8)协调委员会应制定自己的议事规则。
第九条国际局
(1)国际局应为本组织的秘书处。
(2)国际局应由总干事领导并辅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副总干事。
(3)总干事任期固定,每任不少于六年,他应有资格按任期连任。初任期限和可能的连任期限以及任命的所有其他条件,均应由大会规定。
(4)(a)总干事应为本组织的行政主管。
(b)他就代表本组织。
(c)他应就本组织的内外事务,向大会汇报,并遵从大会的指示。
(5)总干事应拟定计划草案和预算草案并起草工作活动定期报告。他应将这些草案和报告送交有关国家的政府和各联盟和本组织的主管机构。
(6)总干事和任何由他指派的工作人员可参加大会、成员国会议、协调委员会以及任何其他委员会或工作组的一切会议,但无表决权。总干事或由他指派的一名工作人员就为这些机构的当然秘书。
(7)总干事应任命为有效执行国际局任务所必需的工作人员。他应在协调委员会批准后,任命副总干事。任用的条件应在由总干事提出并由协调委员会批准的工作人员条例中规定。任用工作人员和决定服务条件首要考虑的应是:必须保证最高标准的效率、能力和品德。在录用工作人员时应适当注意尽可能广泛的地域分布的重要性。
(8)总干事和工作人员的责任的性质应是纯粹国际性的。在执行职务时,他们不应寻求或接受任何政府或本组织以外的任何当局指示。他们应不做任何可能有损于其国际官员身份的行为。每一个成员国都应尊重总干事和工作人员职责的纯粹国际性质,并在他执行任务时不设法施加影响。
第十条总部
(1)本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
(2)其迁移可按第六条第(3)款(d)项和(g)项的规定来决定。
第十一条财务
(1)本组织应有两种单独的预算:各联盟共同开支预算和成员国会议预算。
(2)(a)各联盟共同开支预算应包括对几个联盟有关系的开支的规定。
(b)这种预算资金的来源如下:
(Ⅰ)各联盟的分摊,而每个联盟分摊的数额应由该联盟大会依据其在共同开支中所享受的利益来确定;
(Ⅱ)国际局所进行的与各联盟无直接关系的服务收费或者不属于国际局提供的法律--技术援助方面的服务收费;
(Ⅲ)与各联盟无直接关系的国际局出版物的售款与版税;
(Ⅳ)给予本组织的赠款、遗赠或津贴,但第(3)款(b)段(Ⅳ)节所指的款项除外;
(Ⅴ)本组织的租金、利息和其他杂项收入。
(3)(a)成员国会议的预算应包括该会议开会的开支和法律--技术援助计划的支出。
(b)这项预算的资金来源如下:
(Ⅰ)参加本公约但未参加任何联盟的国家的会费;
(Ⅱ)各联盟为这一预算提供的款项,而各联盟提供款项数额应由各该联盟大会确定,各联盟也可不为该预算提供款项;
(Ⅲ)国际局由于提供法律--技术援助而得到的款项;
(Ⅳ)为了(a)款所述的目的给予本组织的赠款、遗赠和津贴。
(4)(a)为了规定每个成员国对成员国会议预算应缴的会费,参加本公约但未参加任何联盟的国家应属于一个等级,并应按照下面所确定的单位数为基础缴纳年变会费:
A级……10个单位
B级……3个单位
C级……1个单位
(b)上述各国在按第十四条第(1)款规定采取行动的同时,应指出自己希望属于那一等级。任一这类国家均可改变其等级,如要改为较低的级别,该国必须在一次例会上向成员国会议宣布。这种改动应于该届会议后的下一历年开始时生效。
(c)每一个这类国家每年应缴会费的数额在所有这类国家对成员国会议预算交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应相当于它的单位数在所有这类国家总单位数中所占的比例。
(d)会费应在每年一月一日缴纳。
(e)在新的财政周期开始之前,如果预算尚未被通过,则根据财务条例,应按上年度预算的标准执行。
(5)参加本公约但未参加任何联盟的国家拖欠本条所规定的会费,以及参加本公约的任何联盟成员国拖欠该联盟会费时,如其所欠金额相当于或超过前两个整年的会费金额,则不应在它作为成员国的本组织任何机构内行使表决权。但是,只要查明该国拖延缴费是由于特殊的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这些机构可允许它继续在该机构内行使表决权。
(6)国际局在法律--技术方面提供服务项目的收费数额应由总干事确定,并应由他向协调委员会报告。
(7)经协调委员会批准,本组织可接受直接来自政府、公私机构、协会或私人的赠款、遗赠款和津贴。
(8)(a)本组织应有一项工作基金,由各联盟和参加本公约但未参加任何联盟的国家一次缴纳。当该项基金不足时,应予增加。
(b)各联盟一次缴纳的金额和可能增缴的金额应由各该联盟大会确定。
(c)参加本公约但未参加任何联盟的国家一次缴纳的金额以及在基金增加时的份额,应按照基金成立或决定增加基金那一年该国会费的比例计算。缴纳的比例和条件应由成员国会议根据总干事的建议,并听取协调委员会的意见后确定。
(9)(a)在本组织总部和总部所在国签立的协定中应规定,当工作基金不足时,应由该国垫款的金额和给予垫款的条件,应由该国与本组织根据每次情况另立协定。该国在承担垫款义务期间,应在协调委员会中有当然的席位。
(b)上述(a)项所述国家和本组织都有权通过书面通知终止垫款的义务。这项通知应自发出通知那年年底起三年后生效。
(10)帐目的审查应根据财务条例的规定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成员国或外来审计员进行。审计员应由本组织大会在征得他们本人同意后指派。
第十二条权利能力;特权和豁免
(1)本组织在各成员国领土上,在符合各该国家的法律条件下,应享有为完成本组织宗旨和行使其职权所必需的权利能力。
(2)本组织应与瑞士联邦,以及与总部今后可能设在的其它国缔结一项总部协定。
(3)本组织可与其他成员国缔结双边或多边协定,使本组织、其官员以及一切成员国的代表享有为完成本组织宗旨和行使其职权所必需的特权与豁免。
(4)总干事可以谈判上述第(2)、(3)款所指的协定;并经协调委员会批准后代表本组织缔结和签订这种协定。
第十三条与其它组织的关系
(1)本组织应于适当时候与其他政府间组织建立工作关系并进行合作。与这类组织订立的具有这种效果的一般协定,应由总干事经协调委员会批准后缔结。
(2)本组织可就其权限内的事项,适当安排与非政府的国际组织的磋商与合作,而且,经有关政府同意,也可与该国的政府性或非政府的全国性组织进行磋商与合作。有关这方面的安排应由总干事经协调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第十四条参加本公约的条件
(1)第五条所指的国家通过以下手续可以成为本公约的当事国和本组织成员国:
(Ⅰ)申请者签署并对批准与否不附加保留意见,或
(Ⅱ)申请者签署并表示同意须在递交批准书后方能获得批准,或
(Ⅲ)递交加入书。
(2)不管本公约的任何其他规定,巴黎公约当事国、伯尔尼公约当事国,或同为两个公约的当事国,只有在批准或加入或者已经批准或加入下述国际文件的条件下,才可以成为本公约的当事国:
或巴黎公约斯德哥尔摩议定书全部或是仅附有第二十条第(1)款(b)项(Ⅰ)所规定的限制。
或伯尔尼公约斯德哥摩议定书的全部或是仅附有第二十八条(Ⅰ)款(b)项(Ⅰ)所规定的限制。
(3)批准书或加入书应交由总干事保存。
第十五条本公约的生效
(1)本公约应在十个巴黎联盟成员国和七个伯尔尼联盟成员国按第十四条第(1)款的规定采取行动三个月后生效。如果一个国家同时兼为两个联盟的成员国,应理解为在两组内都计数。在生效之日,本公约对于那些不是任一联盟成员但在此日期三个月以前按第十四条第(1)款的规定已采取行动的国家也应生效。
(2)对于其他国家,本公约应在这类国家按第十四条第(1)款规定采取行动之日起三个月之后生效。
第十六条保留
本公约不许可附加保留权利。
第十七条修订
(1)有关修订本公约的建议可由任何成员、协调委员会或总干事提出。此种建议应在成员国会议进行审议至少六个月以前由总干事通知各成员国。
(2)修正案应由成员国会议通过。当修正案影响参加本公约但未参加任一联盟的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时,这些国家也应参加表决。对于一切其他所提出的修正案,只应由参加本公约的任一联盟的成员国表决。成员国会议如仅对那些以前已由巴黎联盟大会和伯尔尼联盟大会已分别根据适用于各该大会关于通过各该公约行政条款修正案的规则所通过的修正案进行表决,修正案应由参加投票的国家的简单多数票表决通过。
(3)任何修正案应在总干事收到在成员国会议通过该修正案时,根据上述第(2)款有表决权的本组织四分之三成员国按照它们各自的宪法程序发出的书面接受通知书一个月后生效。这样通过的任何修正案一旦生效,即对在当时和后来加入的本组织所有成员国都有约束力,但涉及增加成员国财政义务的修正案应只对已通知接受该修正案的国家有约束力。
第十八条退约
(1)任何成员国得通过向总干事送交通知书退出本公约。
(2)退约应在总干事收到通知书起六个月后生效。
第十九条通知
总干事应向一切成员国政府通知:
(Ⅰ)本公约生效日期;
(Ⅱ)签署和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
(Ⅲ)对本公约一项修正案的接受,以及修正案生效的日期;
(Ⅳ)退出本公约。
第二十条最后条款
(1)(a)本公约应在一份用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作成的单一文本上签署,各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并应交由瑞典政府保存。
(b)本公约在斯德哥尔摩继续开放签署到1968年1月13日截止。
(2)正式文本、应由总干事经与有关国家政府协商后以德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以及成员国会议指定的其它文字制定。
(3)总干事应将经正式核签的本公约副本和由成员国会议通过的每项修正案的副本各两份分送巴黎联盟或伯尔尼联盟各成员国政府、其它加入本公约国家的政府,以及其它要求得到这些文件的国家政府。分送给各国政府的经签署的本公约副本由瑞典政府核签。
(4)总干事应将本公约交联合国秘书处登记。
第二十一条过渡条款
(1)在第一任总干事就职前,本公约中凡提到国际局或总干事之外,应视为系分别指保护工业、文学和艺术产权联合国际局<亦称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际局(BIRPI)>或其总干事。
(2)(a)凡属任一联盟的成员而尚未参加本公约的国家,如果它们愿意,在自本公约生效之日起五年内,可行使如同它们参加了本公约一样的权利。凡希望行使这样权利的国家就应书面通知总干事,该通知书应于收到之日生效。这类国家在上述期限届满前应视为大会和成员国会议的成员。
(b)当这五年期限届满时,这类国家在大会、成员国和会议协调委员会中不应再有表决权。
(c)这类国家在成为本公约参加国后,应再度得到表决权。
3(a)在巴黎联盟或伯尔尼联盟的成员国尚未全部参加本公约以前,国际局和总干事应分别兼管保护工业、文学和艺术产权联合国际局及其总干事的职责。
(b)该联合国际局任用的工作人员,自本公约生效之日起在上述(a)段所指的过渡期间,应被认为也是由国际局任用的。
(4)(a)一旦巴黎联盟所有成员国全部成为本组织成员后,该联盟事务局的权利、义务和财产应移交给本组织国际局。
(b)一旦伯尔尼联盟所有成员国全部成为本组织成员后,该联盟事务局的权利、义务和财产应移交给本组织国际局。
㈢ 1790年,英国女王安娜颁布什么,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
安娜法令安娜法令:也称安娜女王法令。法的原名为《为鼓励知识创作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容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1709年由英国议会颁布,1710年生效,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作者权益的法律。该法规定,作品自首次出版之日起,其作者享有14年的版权保护期,期满作者尚未去世,可以顺延14年。《安娜法令》在世界上首次承认作者是著作权保护的主体,确立了近代意义的著作权思想,对世界各国后来的著作权立法产生了生大影响。1709年《安娜女王法令》颁布时,作品的表现形式仅限于印刷和手写方式,因此该法所保护的作品禁止文字作品及以书面形式出现的美术、音乐作品。
㈣ 《尼泊尔公约》签订的内容和背景是什么
《尼泊尔公约》是笔误,应该是《伯尔尼公约》
为了保护著作权所制定的国际条约,于1886年9月9日制定于瑞士伯尔尼。有160多个国家加入。我国于1992年10月15日成为该公约成员国。
㈤ 对于著作权保护的国际公约都有哪些
(1)《伯尔尼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保护版权的国际公约,于1886年9月9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签订,1887年12月5日生效,由缔约国组成伯尔尼联盟。到2003年7月,已有151个国家参加了该公约。我国于1992年10月15日正式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
(2)《世界版权公约》。该公约于1952年9月6日在瑞士日内瓦缔结,1955年9月16日开始生效。我国于1992年10月30日正式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
(3)《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制品公约》。该公约于1971年10月29日在日内瓦签订,1973年7月生效。我国于1993年4月正式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
(4)《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这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21个最后文件之一,于1994年4月15日由成员代表签字,并于1995年1月1日起生效,由同时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管理。自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时对我国生效。TRIPS协议是综合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在著作权和邻接权保护方面,将包括《伯尔尼公约》在内的几个国际公约纳人其中,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须给予著作权保护的最低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成员保护著作权和邻接权的最低水平。
㈥ 世界上最早的版权法《安娜法》是___颁布的.(3分) A, B, C, D,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C,英国
安娜法令是170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其名称是后人为简便而冠之以当时—在位的英国女王安娜之名,非该法的原名。
该法规定,当时已经出版的图书,自法律公布之日起,其作者拥有为期21年的重印独占权,当时尚未出版的作品,版权保护期为14年,如果14年期满后作者尚未去世,可以顺延14年。
《安娜法令》废除了皇家颁发许可证制度,承认作者是版权保护的主体,对作者实行有限制的保护,这在版权史上是一次飞跃,是版权概念近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对世界各国后来的版权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1710 年 4 月 14 日,英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令》。
《安娜法令》原名《为鼓励知识创作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由于该法在议会通过后,由安娜女王批准实施,故称《安娜法令》。
颁布于 1709 年、并于 1710 年生效的《安娜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著作权的法律。该法首次承认作者是著作权保护的主体,确立了近代意义的著作权思想,对世界各国后来的著作权立法和著作权法律保护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安娜法令》颁布时,作品的表现形式仅限于印刷和手写方式,因此该法所保护的作品仅限文字作品及以书面形式出现的美术、音乐作品。
《安娜法令》规定,作品自首次出版之日起,其作者享有 14 年的版权保护期,期满作者尚未去世,可以顺延 14 年。
当十九世纪末大清王朝还援用《大清律例》来压制出版事业之时,世界上第一部保护版权的法律《安娜法令》却早于十八世纪初就在英国议会获得通过。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㈦ 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是1710年生效的
1709年,英国的安娜女王抄颁布了一个法案,以保护出版商和作者的利益,后来的人们就将这部法律命名为《安娜女王法》。该法全称为:《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
这部法律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也算是最早的知识产权法律。
㈧ 伯尔尼公约的相关条约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是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1886年9月9日制定于瑞士伯尔尼。截至2014年12月2日,随着科威特的加入,成为该公约新缔约国,该公约缔约方总数达到168个国家,1992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该公约成员国。
下面,就该公约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核心结构
现行的《公约》的核心是规定了每个缔约国都应自动保护在伯尔尼联盟所属的其它各国中首先出版的作品和保护其作者是上述其他各国的公民或居民的未出版的作品。
公约从结构上分正文和附件两部分,从内容上分实质性条款和组织管理性条款两部分。正文共38条,其中前21条和附件为实质性条款,正文后17条为组织管理性条款。该公约的规定比较具体、详细,规定作品享有版权不依赖于任何手续(如注册登记、缴纳样本等),保护期也比较长。
《公约》附件为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条款,它规定,发展中国家出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约》规定的限制范围内,按照《公约》规定的程序,发放翻译或复制有版权作品的强制许可证。这是在1971年修订《公约》时因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而增加的。
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原则
1、国民待遇原则
联盟任何一成员国公民的作者,或者在任何一成员国首次发表其作品的作者,其作品在其他成员国应受到保护,此种保护应与各国给予本国国民的作品的保护相同。
2自动保护原则
指作者在成员国中享受和行使《伯尔尼公约》规定的权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
3独立保护原则
根据《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2款规定,各国依据本国法律对外国作品予以保护,不受作品来源国版权保护的影响。
4最低保护限度原则
虽然公约中并没有设定“本公约的规定为最低保护”的规定。但是最低保护限度作为公约的基本原则在一些条款中体现出来。根据这一原则,伯尔尼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必须达到公约规定的最低标准,即公约特别规定的作者所享有的各项权利。
保护范围
公约保护的作品范围是缔约国国民的或在缔约国内首次发表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艺术作品”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作品,如图书、讲课、演讲、讲道、戏剧、哑剧、舞蹈、乐曲、电影作品、图画、建筑、雕塑、摄影作品,实用艺术品,地理学、解剖学、建筑学或科学方面的图表、图示及立体作品等。
其次还包括“演绎作品”,即翻译、改编、乐曲整理,以某一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其他改造,只要不损害原作的著作权,这种改造就得到与原作同等的保护。《公约》生效时保护期未满的作品也给予保护,即有追溯力。
保护权利
公约既保护精神权利,又保护经济权利。
关于精神权利,它只规定了作者的署名权和修改权,而没有规定发表权。
关于经济权利,公约规定了翻译权、复制权、公演权、广播权、朗诵权、改编权、录制权和电影权。
此外,公约还有关于"追续权"的规定,但并非最低保护要求,各成员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采用。
自动保护
作品的国际保护,根据该公约受保护作品的作者,自动享有各该国法律现在和将来给予其国民的权利和该公约规定的权利,不履行任何手续;现行的公约的核心是规定了每个缔约国都应自动保护在伯尔尼联盟所属的其它各国中首先出版的作品和保护其作者是上述其他各国的公民或居民的未出版的作品。联盟各国必须保证使属于其他成员国国民的作者享受该国的法律给予其本国国民的权利。如果作者最初是在一个伯尔尼联盟成员国内出版,但其作者是非联盟成员国的国民,该成员国对这一作品的保护可以只限于作者系其国民的国家对这种作品给予保护的程度。
独立保护原则
作品在各成员国受到保护不以作品在起源国受保护为条件。
保护主体
公约将作者列为第一保护主体,保护其包括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在内的专有权利。公约规定了作者享有以下几种财产权利:翻译权、复制权、公开表演权、广播权、公开朗诵权、改编权、延续权(此权系大陆法系版权法的产物,带有精神权利的特点。英美法系国家的版权法大都没有规定这项权利。因此,公约允许承认延续权的国家在外国作品是否享有该项权利,实行互惠原则)。公约保护作者不依赖其财产权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权利,就是即使作者把自己某部作品的版权(即财产权利部分)全部转让给了出版者或广播组织,后者也无权将作者的名字从作品上删去,或者篡改他的作品。
保护期限
作品的保护期限,公约针对不同的作品作了不同的规定:
对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而言,公约给予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五十年。这个期限为作品保护的最低期限。
对于电影作品,是指从作品公映后五十年期满,如果作品摄制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公开放映,那么这一作品受保护的期限自作品摄制完后五十年期满。
对于匿名作品(没有署名的作品)和署笔名的作品,其保护期为作品发表之日起五十年。
如果不署名或署笔名的作品在发表之后五十年内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对其作品的保护期便适用第(1)条的规定。
对于摄影作品和实用美术作品的保护期由各国法律自行规定,但最短期限不能少于作品完成后的二十五年。
对于合作作品,也适用上述各有关规定,但作者死后的保护期应从最后一位作者死亡时算起。
对于有的成员国规定了比上述期限短的保护期,公约作了变通规定,即以1928年6月2日罗马修订文本为界,如在此文本签署有效时的本国法律已经作了规定,该国有权保留这种期限。
特别条款
公约规定,发展中国家出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约规定的限制范围内,按照公约规定的程序,发放翻译或复制有版权作品的强制许可证。这是在1971年修订公约时因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而增加的特别条款。
公约规定缔约国组成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国际同盟(通称伯尔尼同盟)。同盟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总部设在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国际局同时也是伯尔尼同盟的常设办事机构。联盟的日常工作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负责。各成员国每年要交纳会费。参加公约的程序为:加入书必须交总干事保存。加入公约成为联盟成员国,在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通知其交存加入书之日后3个生效。
㈨ 第一个世界性的著作权国际公约是
您好,是《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内,简称《伯尔尼公约》.是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容1886年9月9日制定于瑞士伯尔尼。截至2017年8月3日,随着库克群岛的即将要加入,成为该公约新缔约国,该公约缔约方总数达到174个国家,1992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该公约成员国。
其基本原则包括:
国民待遇原则
联盟任何一成员国公民的作者,或者在任何一成员国首次发表其作品的作者,其作品在其他成员国应受到保护,此种保护应与各国给予本国国民的作品的保护相同。
自动保护原则
指作者在成员国中享受和行使《伯尔尼公约》规定的权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
独立保护原则
根据《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2款规定,各国依据本国法律对外国作品予以保护,不受作品来源国版权保护的影响。
最低保护限度原则
虽然公约中并没有设定“本公约的规定为最低保护”的规定。但是最低保护限度作为公约的基本原则在一些条款中体现出来。根据这一原则,伯尔尼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必须达到公约规定的最低标准,即公约特别规定的作者所享有的各项权利。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㈩ 1883年签订的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版权保护的国际公约
《伯尔尼公约》的草案是1883年提出的,应该是世界最早的。
《伯尔尼公约》是国际性的版权公约。全称《保护文学艺术作品》(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关于保护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版权的国际公约。1886年 9月 9日在瑞士伯尔尼签订,为最早产生的国际版权公约。18世纪初以后,欧美各国陆续制定了版权法。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扩大,一国作者的作品在其他多个国家被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在已有双边版权保护的基础上实行更广泛和更统一的国际保护。1878年由法国著名作家V.雨果等发起成立的“国际文学艺术协会”为此进行了积极努力。1883年,国际文学艺术协会提出一项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国际公约的草案。1884和1885年,由瑞士政府主持,在伯尔尼两次讨论了该项草案。1886年由法国、英国等10个国家正式签署,1887年生效。《伯尔尼公约》的产生,标志着国际版权保护体系的初步形成。公约历经 5次修订,最近文本为1971年在巴黎修订的文本。《伯尔尼公约》受大陆法系影响较深。一般认为其规定较严密,对作者的保护水平较高。公约从结构上分正文和附件两部分,从内容上分实质性条款和组织管理性条款两部分。正文共38条,其中前21条和附件为实质性条款,正文后17条为组织管理性条款。《伯尔尼公约》以国民待遇原则、自动保护原则和独立保护原则为基本原则,以其所作规定为最低保护标准。其宗旨是“尽可能有效和尽可能一致地保护作者对其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其内容主要特点是:以作品的创作者为第 1保护主体;对作品和作者权利规定得较详细;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50年,摄影和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为作品完成之日起25年;享有和行使版权权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保护作者的不依赖于经济权利的精神权利;对公约生效时保护期未满的作品给予保护,即有追溯力;允许缔约国对某些条款有保留;公约成员国组成伯尔尼联盟,其行政工作由国际知识产权局负责;伯尔尼联盟有自己的预算,缔约国须缴纳会费。公约附件为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条款,它规定:发展中国家出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约规定的限制范围内,按照公约规定的程序,发放翻译或复制有版权作品的强制许可证。特别条款系1971年修订公约时因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而增加的。截至1986年,《伯尔尼公约》有76个成员国。中国、苏联和美国都未参加。《伯尔尼公约》的实施管理,最初由伯尔尼联盟国际局负责,后由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际局负责,1967年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