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权请求权的不同观点
有关物上请求权的性质,历来有多种观点,如:
1、债权说,认为物权的请求权系对特定人行使的独立的权利,属债权性质的权利。
2、物权作用说,也称物权说。认为物上请求权是物权的作用,而非独立的权利,其依存于物权而存在、消灭。日本判例采此见解。
3、准债权说,认为其为类似于债权的一种独立的请求权,但从属于基础物权并与之共命运。 凡此种种,不无道理,但又不无偏颇。其中的债权说及准债权说的前提无非是把请求权视同债权,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债权与请求权不是同一概念,请求权非为债权内容的全部,债权主要内容原在受领债务而的给付。物权作用说,否认物上请求权的独立性的做法未免走得太远。虽然,物上请求权依附物权而发生、移转、消灭,但是,还具有区别于物权的禀性,如物权为支配权,非为请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而仍具有请求权的某些属性,以请求他人给付为内容,即二者是相区别的权利。
《物权法》颁布之前,我国民法未将物上请求权作为一项独立的请求权对待,而是将其置于侵权请求中。如《民法通则》第六章“关于侵权的民事责任”,将各种侵害物权人的权利或妨害物权的请求权都在侵权责任中加以规定。对于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的规定中,《民法通则》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责任形式。 2007年《物权法》 颁布实施以后,物权请求权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请求权,该法第34条、第35条、第36条分别规定了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和消除危险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行为的回复原状请求权是有区别的。填补侵权行为所生损害的方法,有货币赔偿和回复原状,即货币赔偿请求权与回复原状请求权。此种因侵权行为而生的回复原状请求权是对过去损害进行填补的一种方法。而物上请求权是对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排除或对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侵害进行预防。
❷ 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的关系
1、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都是人们保护个人财产的权利。
物权请求权,又称物上请求权,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碍或者有被妨碍之虞时,物权人为恢复其物权圆满状态,得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对于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的规定中,《民法通则》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责任形式。
2、侵权请求权本身是一个债权请求权。
侵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基于债的关系而产生的、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在公权力不法侵害私权利的情况下,民事主体可以依据私权所产生的请求权,主动要求公权力机关纠正不法行为,如果不能实现,将进一步提起诉讼。这样可以增加权利保护的途径,强化公民的权利保障意识。
(2)物权请求权的独立性扩展阅读:
物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1、二者产生的目的不同。
物权请求权是为了保证物权的圆满状态而产生、存在的,物权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的可能,物权标的物尚存在时,物权请求权发生,请求权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预防妨害。
而当物权受到侵害、灭失、毁损时,物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物权的圆满状态无从恢复,权利无从实现,物权请求权亦无从行使,这时,受侵害人只能行使债权请求权即侵权请求权,侵权侵害人赔偿损失。这一赔偿请求权的目的在于以价值担保代替现状保护担保,使物权人获得适当的赔偿。
2、从权利的独立性来看。
物权请求权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附从性权利而非独立性权利,这种权利是为了保证物权的圆满状态、保证物权的正常行使而存在的,因此其产生、变更、消灭均依附于物权。而侵权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完全独立于受侵害权利的财产权利,其可以独立地转让。
3、在两种责任的构成要件中,妨害与损害的区别是二者不同的一个根源。
物权请求权是物权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时发生的,物权请求权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或预防妨害。而侵权请求权是权利人受到损害时发生的,侵权请求权的目的是为了使损害得到填补,使权利人得到赔偿。
❸ 物权请求权不能脱离物权而独立存在,也不能单独转让。
你好。
【1】物权请求权包括
(一)返还原物请求权
(二)排除妨害请求权内
(三)消除危险请容求权
(四)恢复原状请求权
【2】只有物权人才能行使这些权利。物权人不能约定将这些权利转让给非物权人行使。
【3】例如,甲将自己所有的房屋出租给乙。后丙强行入住。甲可以对丙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因为甲是物权人,但乙不能对丙行使返还原物所有权,只能对丙行使占有物返还请求权。因为乙不享有物权,只享有承租权。
又如,甲将房屋出卖给乙并办理过户登记,但甲不能约定由自己享有返还原物请求权。因此甲已经不是所有权人了。返还原物请求权只能由现在的房屋所有人乙行使。
【请采纳为满意回答。谢谢!】
❹ 请教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指的什么啊
哎,这个问题想要搞清楚,你看论文可能只会更加糊涂。。。因为很多人都反对无因性,物权的独立性也受到质疑了
从传统观点来看,我的理解是:
独立性主要是指物权的转移不依赖于其他关系的发生,尤其是指债。
这个在买卖合同中表现得很明显
关于孳息和风险的转移并不完全和所有权的转移一致,特别是在简易交付和占有改定等拟制交易的情况下表现的更为明显。由此可以论证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而无因性相对好理解些。就是物权以公示方式加以证明。具体的公示又分为不动产的登记公示和动产的占有公示两类,但无论是哪一种,只要公示了,就可以让第三人相信该物的所有权归属,在接下来发生物权转移,就不考虑其物权取得的原因。
所谓无因,主要就是取得物权的原因不作为考量物权合法性的标准。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商品买卖而制定的
但现在已经有了善意取得制度和物权请求权制度加以保护,无因性有多大实用价值实在……
感觉说的不太清楚。。你有兴趣自己看几篇文章也可以
但记住没有所谓的权威,都是一家之言,兼听则明呵:)
http://www.legalline.com.cn/2004-11/20041129180441.htm
http://www.ccelaws.com/int/artpage/3/art_2777.htm
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50707-235419.htm
❺ 2014民商法热点问题或热点事件
1.论我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
2.论中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3.论我国合同法的完善
4.论房地产转让
5.论著作权制度
6.论期货的法律调整
7.论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的发育和完善
8.土地隐形市场的法律调整
9.试论“四芜”拍卖与土地使用权
10.典权研究
11.商品房预售的法律调整
12.房地产权属登记研究
13.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权研究
14.最高额抵押
15.动产质押研究
16.权利质押研究
17.我国违约金制度的改革
18.论我国担保法上的保证
19.我国合同法与债的保全制度研究
20.论不安抗辩权
21.论知识产权法的完善
22.论我国物权法的体例结构
23.论知识产权法的完善
24.论我国物权法的体例结构
1.论合伙的法律地位
2.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
3.论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4.论我国宣告失踪制度的完善
5.论一般人格权
6.论财团法人制度的完善
7.论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8.论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
9.论诚实信用原则
10.论法人制度对于我国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制度意义
11.论合伙财产的法律性质
12.论法人内部治理制度
13.论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
14.论有限合伙
15.论隐名合伙
16.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17.论意思表示
18.论表见代理
19.论代理中的连带责任
20.论代理权的取得与行使
21.论无权代理
22.论民事权利体系
23.论人身权体系
24.论商法与民法的关系
25.论侵害法人人格权的民事责任
26.论损害赔偿范围与因果关系
27.论商法的独立性
28.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29.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30.论取得时效
31.论占有
32.论善意取得
33.论质权
34.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35.论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36.论我国农业土地物权制度的完善
37.论地役权
38.论我国典权制度
39.论抵押权的设定与效力
40.论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比较
41.论共有
42.论占有制度的意义
43.论物权的效力
44.论物权的支配效力
45.论物权的追及效力
46.论物上请求权
47.论物权法定原则
48.论一物一权原则
49.论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
50.论债的相对性
51.论债权的相对性
52.论债权的效力
53.论债权的履行原则
54.论债的转移制度
55.论债权人的代位权
56.论债权人的撤销权
57.论不安抗辩权
#/论同时履行抗辩权
#/论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范围
58.论合同自由原则
59.论缔约过失责任
60.论违约责任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61.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62.论继续履行
63.论情势变更原则
64.论合同中的第三人
65.论合同的解释
66.论预期违约
67.论买卖合同中的瑕疵担保责任
#/论违约损害赔偿范围
68.从责任保险看侵权法之嬗变内
#/论合同履行中的诚信义务
69.论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方式
70.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研究
71.惩罚性损害赔偿与消费者保护
72.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73.论连带侵权责任与内部求偿关系
74.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
75.公平原则与自愿原则
76.论特殊侵权责任
77.侵权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78.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1.论无权处分行为。
2.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3.论居住权。
4.商品房预售合同中买受人利益的保护。
5.论保证期限。
6.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关系论。
7.论债权人代位权。
8.学生伤害事故中侵权责任研究。
9.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10.论物权法基本原则(之一)。
11.论合同自由。
12.论悬赏合同(或遗失物返还法律问题分析)
13.论房屋拆迁中被拆迁人利益的法律保护
14.论无因管理
15.论私权神圣
16.论损害的认定
18.论合同法的情势变更原则
1.论“小产权房”的法律保护
2.论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性质
3.精神抚慰金的确定
4.名誉侵权案件中如何确定社会评价的降低
5.一房二卖的法律适用
6.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意义
7.房屋过户登记程序的合法性
8.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实现形式
9.论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的流转
10.论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
11.论不动产租赁权的性质
12.论非婚生子女的监护问题
13.论民事登记——以婚姻.不动产物权.法人设立登记为例
14.浅论第三人履行与债务承担
15.论善意取得制度在民法中的适用
16.论民法中的优先购买权
17.合同解除后,当事人应承担的到底是违约责任还是缔约过失责任
18.浅论物权法定原则
19.浅谈精神损害赔偿
20.论担保物权的竞合
21.论损害赔偿与违约的关系
22.农村人口在人身损害赔偿中赔偿标准的适用问题
23.论商品房一房多卖的法律效力及后果
24.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25.试论我国现行诉讼时效制度的利与弊
26.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因果关系与过错
27.高空坠物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的认定
28.见义勇为的民法定性
29.侵权责任中行为违法性的判断
30.论物权法上车库权属的判断标准
31.隐私权的界定
32.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3.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的归属
34.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异同
35.我国现行《合同法》的特征与完善
36.试论我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37.谈谈格式条款
38.合同订立程序中的几个问题
39.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关系
40.试论合同的效力
41.试论缔约过失责任
42.合同保证中的若干问题
43.简论我国《合同法》中的合同保全制度
44.谈谈合同的转让
45.合同的解除及其后果
46.我国《合同法》中违约责任的特点
47.试谈我国《合同法》中的买卖合同
48.谈谈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以遗失物.赃物为例
49.论物权法定原则
50.论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51.论国家所有权的行使
52.论法人的所有权
53.论法人的能力
54.谈代位权行使的效力问题
55.论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
56.谈我国的民事主体
57.论赠与合同的撤销
58.试论我国的物权登记制度
59.试论车库.车位的权利归属
60.优先购买权探析
61.集体建设用地法律问题探讨
62.浅谈保证人资格
63.浅论未登记抵押权的效力
64.权利质权探析
65.最高额抵押几个问题的探讨
66.谈谈流质契约与代物清偿协议
67.浅论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
68.简论无名合同的适用
69.简论合同的解除
70.债务抵销浅议
71.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若干问题的探讨
72.“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及其适用
7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若干问题的探讨
74.浅析营业质权
75.浅析不动产出租人的留置权
76.浅析营业主人的留置权
77.浮动抵押初探
78.论物权登记的法律效力
79.论物权登记制度的完善
80.试论人身损害赔偿
81.论名人的隐私权
82.论征收中的“公共利益”
83.论城市房屋拆迁协议
84.试析“人肉搜索”
85.电子商务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86.从汶川地震看民法中的不可抗力
87.试论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
88.论物权公示原则
89.论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90.论诚实信用原则
91.论表见代理制度
92.浅议物权法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93.试析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范围及其完善
94.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及解决
1.占有法律制度研究
2.代理制度研究
3.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问题研究
4.典权制度研究
5.取得时效制度研究
6.用益物权体系的完善
7.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若干问题研究
8.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9.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研究
10.民法善意取得制度的研究
11.论公民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12.抵押权法律制度研究
13.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14.论合伙制度
15.物权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6.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研究
17.民事主体制度研究
18.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19.论侵权行为法的功能
20.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研究
21.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22.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制度研究
23.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24.医疗纠纷的民事责任研究
25.论医疗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
26.高危险原因的民事责任研究
27.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28.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29.论我国污染环境致人损害侵权民事责任
30.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31.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研究
32.论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
33.论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
34.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35.论物权的效力
36.论一物一权原则
37.论物权法定原则
38.论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原则
39.论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40.论物权请求权
41.论我国的土地权利制度
42.论债权的法律效力
43.论预期违约
44.论“可预见规则”
45.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46.配偶权探析
47.浅论我国离婚制度
48.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分析
49.无效婚姻制度之探讨
50.我国监护制度的立法完善
❻ 论物权请求权独立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我想纠正的是:物权请求权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概念
其次,与物权请求权相对的是债权请求权。
物权法出台后,在法学界对物权和债权做了较为细致的区分。
一、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区别
1、物权请求权基于物权而产生,享有物权是行使物权请求权的前提。
2、物权请求权为请求权之一种,惟当受到妨害时始得发生。
3、物权是有优先力、排他力、追及力与物权请求权组成严密之效力体系,方保物权之绝对性、对世性效果之实现。物权请求权不以惩罚制裁侵害人为目的,而以恢复物权支配力之圆满状态为追求,其责任承担也不以填补物权人所受实际损害为计算,而以排除影响物权人权利行使之妨害事实存在为足,而无须侵害人主观过错之证明。
二、 物权:物权请求权,也称物上请求权,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被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时,物权人为排除妨害或防止妨害发生,得对现为妨害或将为妨害之人请求为一定行为之权利。作为民事权利之一种,尤以与债权请求权相比较,物权请求权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物权请求权基于物权而产生,享有物权是行使物权请求权的前提。其次,物权请求权为请求权之一种,惟当物权受有妨害时始得发生。例如所有物权被他人侵占,所有权人即行使所有物返还请求权,旋又被他人设置妨碍影响支配,所有权人又可行使妨害排除请求权。物权请求权的这一特征是其与债权请求权的显著区别。再次,物权请求权属于物权效力之一种,旨在通过回复物权的完满状态而实现对物权的保护。物权为支配权,其支配力何以为载?盖由优先力、排他力、追及力与物权请求权组成严密之效力体系,方保物权之绝对性、对世性效果之实现。故物权请求权尽管以受有侵害时方能发动,但却不以惩罚制裁侵害人为目的,而以回复物权支配力之完满状态为追求,其责任承担(请求内容)也不以填补物权人所受实际损害为计算,而以排除影响物权人权利行使之妨害事实为已足。正是基于此,物权请求权的发生以妨害物权行使的圆满状态的事实存在为已足,而无须侵害人主观过错之证明。此乃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又一重要区别。
2.物上请求权的目的为排除妨害,根据不同的妨害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1)当他人没有权限而占有物权的标的物妨害物权时,发生物权的返还请求权;(2)以此之外的方法妨害物权的,发生妨害除去请求权;(3)妨害有发生之虞的,发生物权的妨害预防请求权。
三、两者关系
基于物权优先于债权理论,物权请求权应当优先于债权请求权,如在抵押权案件中,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属物权请求权,应优先于债权请求权。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抵押权是担保物权之一,属物权的一种,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的主张即属物权请求权。从法理上讲,物权是一种对世权,具有排他的权利,基于物权而产生的物权请求权相应具有排他的权能,亦应优先于基于债权而产生的债权请求权。物权优先于债权理论在法学界已经形成共识,同时也散见于有关法律规定中,如财产共有人在该财产被出卖、变卖、拍卖时具有优先购买权就是源于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法理。抵押权虽属限制物权,但抵押权人在抵押人不履行债务人时享有请求处分该抵押物和优先受偿的权利,在与第三方债权的抗衡中应当优于债权人的请求,当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请求与债权人对该物的请求竞合时,执法者应当首先满足抵押权人的请求。
❼ 物权请求权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不能与物权分离而单独存在有矛盾吗
回答是,没有矛盾。
物权请求权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指的是物权人不论在任何法律关系回背景下,都能够答使用物权请求权追及本物。比如一物多卖中,物权请求权可以超脱于其他基于合同债权而产生的权利之外,单独发挥其作用。
物权请求权不能脱离本物权,是从物权请求权的来源上说明:没有物权就没有物权请求权。
故而两句话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问题,本身并没有矛盾。、
如果满意,请采纳一下。
❽ 物权请求权属于独立的请求权”是什么意思不是不能脱离物权而独立存在么
物权请求权,又称物上请求权,是当合法物权受到或可能受到不法侵害时,物权人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是一项独立的请求权,只有物权人才能行使。不能脱离物权而独立存在。
❾ 何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这两个条纹无法证来实中国的理论自和实践中已经承认或者变相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与独立性,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并不是物权行为确实没有原因,而是原因行为(一般是债权行为)的效力不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这个按照本意准确的说应该是说物权行为效力的独立性,不应该说是无因性,但是这个德国学者创造的概念,被中国人翻译出来成为这样,现在也只能这样了。
中国的合同法和物权法都规定,债权行为的效力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比如著名的合同法51、52、58条。但是物权法第15条强调:物权行为的效力不影响债权行为的效力,这与债权行为的效力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是完全两个概念,债权行为作为原因行为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恰恰是物权行为没有无因性和独立性的证明。但是反过来,债权行为作为原因行为,不受物权行为效力的影响,正如买卖合同已经生效,但是标的物不存在了,这时候应该使用的是违约责任,而不是物权保护请求权。
楼上混淆了两个行为互相影响的关系。
❿ 什么叫物权请求权
物权主要是大陆法系民法所采纳的概念,它是指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的财产权利。所谓直接支配,是指权利人无须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就能够依据自己的意志依法直接占有、使用其物,或采取其他的支配方式。
《法国诉讼法典》23条以下规定了占有之诉与本权之诉。与此同时,《法国民法典》也涉及关于“返还不动产的诉权”的规定,还规定“用益权人得准用对所有权保护的方法,排除来自所有权人的侵害”;“地役权人得排除供役地所有人对地役权的侵害”。从性质上而言,以上方法属于物权的保护方法,是实质上的物上请求权。因此,可以说其为近代意义上的物上请求权制度的雏形。以体系完美、逻辑严谨而著称的《德国民法典》于1900年施行后,物上请求权制度最终于德国民法典中得到确立,构成了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物权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意义上,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人在其物被侵害或有可能遭受侵害时,有权请求侵害人返还原物、恢复原状、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排除妨害。物权请求权是保护物权的一项专门的制度,是民法上的一项独立请求权制度。它的特点在于,原则上不考虑相对人是否有过错。如果物权人在其物权受到侵害或妨害的情况下,行使物权的请求权,只须证明相对人已实施了侵害或妨害其物权的行为,便可以要求相对人排除妨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由于这些特点,使物权的请求权能够有效地保护物权。
物上请求权是以物权为基础而产生的权利。其产生根据在于物权是对客体进行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当物权人的支配权受到他人侵害时,为恢复权利人对客体的圆满支配状态,物权人才应行使此项请求权。
物权的请求权与物权具有共同的命运。日本的民法学者认为物权的请求权没有理由离开物权而独立存在。但是,应该指出,物权的请求权不同于物权本身。尽管物权的请求权是基于物权而产生的,而且与物权不可分离,但物权的请求权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是一种相对法律关系,它和作为绝对权的物权是有区别的。对于权利人来说,一方面只有在其物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才能针对特定的侵害人行使物上请求权,而不能针对任何其他人行使物上请求权。物权人行使物权则可排斥任何第三人的干涉。另一方面,物权请求权在制裁上仍然是以请求相对人为一定的行为与不为一定的行为为内容的,因此它也属于请求权的范畴。而物权则是支配权,不是请求权。
有关物上请求权的性质,历来有多种观点,如:1、债权说,认为物权的请求权系对特定人行使的独立的权利,属债权性质的权利。
2、物权作用说,也称物权说。认为物上请求权是物权的作用,而非独立的权利,其依存于物权而存在、消灭。日本判例采此见解。
3、准债权说,认为其为类似于债权的一种独立的请求权,但从属于基础物权并与之共命运。 凡此种种,不无道理,但又不无偏颇。其中的债权说及准债权说的前提无非是把请求权视同债权,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债权与请求权不是同一概念,请求权非为债权内容的全部,债权主要内容原在受领债务而的给付。物权作用说,否认物上请求权的独立性的做法未免走得太远。虽然,物上请求权依附物权而发生、移转、消灭,但是,还具有区别于物权的禀性,如物权为支配权,非为请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而仍具有请求权的某些属性,以请求他人给付为内容,即二者是相区别的权利。
我国民法未将物上请求权作为一项独立的请求权对待,而是将其置于侵权请求中。如《民法通则》第六章“关于侵权的民事责任”,将各种侵害物权人的权利或妨害物权的请求权都在侵权责任中加以规定。对于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的规定中,《民法通则》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责任形式。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行为的回复原状请求权是有区别的。填补侵权行为所生损害的方法,有货币赔偿和回复原状,即货币赔偿请求权与回复原状请求权。此种因侵权行为而生的回复原状请求权是对过去损害进行填补的一种方法。而物上请求权是对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排除或对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侵害进行预防。
物上请求权的目的为排除妨害,根据不同的妨害样态可分为以下几种,(1)当他人没有权限而占有物权的标的物妨害物权时,发生物权的返还请求权;(2)以此外的方法妨害物权的,发生妨害除去请求权;(3)妨害有发生之虞的,发生物权的妨害预防请求权。
物上请求权在内容上为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与债权的请求权相同。因此,存在着给付不能的问题。基于所有权的返还请求权、妨害除去请求权或妨害预防请求权,仅存于返还、除去或预防尚为可能的场合;如果返还、除去或预防一旦归于不能,则除依不当得利或侵权行为的规定救济外,别无他途。关于返还请求权的给付不能,若返还义务人是侵夺取得物的占有,则无论其有无过错都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若返还义务人是善意或合法取得物的占有,如因拾得或被交付等而取得物的占有,此时仅于其有过错时,始有返还请求权向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转化。给付不能因第三人引起,而给付义务人对第三人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物上请求权人得向给付人请求让与其损害赔偿请求权或交付其所受领的赔偿物,此即为代偿请求权。民法中关于给付,尚存在给付迟延及不完全给付的规定,应解为物上请求权也适用该相关的规定。给付人对请求权人应赔偿因自己迟延而生的损害;请求权人迟延受领给付的,给付义务人仅就故意及重大过失负其责任。一部给付(即不完全给付)的,给付义务人对未给付部分负损害赔偿责任;发生加害给付(也属不完全给付),即引起请求权人或受领义务人权利损害的给付,此时,给付义务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在谈到物上请求权的保护时,不能不提到诉讼时效的问题。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统一的诉讼时效制度(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特殊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不论是基于违约还是基于侵权而产生的请求权均应适用诉讼时效。由于基于侵权的请求权包括了物上请求权,因此,我国民法不存在物上请求权及其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则。然而这一立法并不合理。承认物权受侵害时的请求权因一定时间的消逝而不能行使,将严重损害物权的完整性。
对于物上请求权能否适用诉讼时效,我国大陆民法学者共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王利明先生为代表,认为物上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王利明先生指出,基于下列三点理由物上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1)物上请求权与物权不可分离,既然物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则物上请求权亦不能适用之。(2)由于物权请求权通常适用于各种持续性的侵害行为,对这些侵害行为非常难以确定其时效的起算点,因此物权请求权难以适用诉讼时效;(3)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但由于取得时效可适用之,依然可以发挥防止权利上的睡眠,推动财产流转及维护经济秩序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以梁慧星先生为代表,认为应将不同之物上请求权区别对待。梁先生认为只有返还财产请求权与恢复原状请求权这两种物上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其他的物上请求权皆不适用。至于何以做此种区别,梁先生未作说明。
第三种观点以陈华彬博士为代表,主张已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所生的物上请求权不宜因诉讼时效而消灭,但未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所生的物上请求权及由动产物权所生的物上请求权则适用之。上述学说,以第一种观点为目前的通说。
我认为,物上请求权是否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应结合其权利的性质及时效制度的目的来加以综合考虑。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停止侵害请求权由于其直接涉及物权支配效力及物权行使的完整性、不应适用诉讼时效。而对于返还财产请求权由于其涉及到物权的变动,在我国未规定取得时效的情况下应分别适用:不动产及需登记的动产返还财产请求权不适用消灭时效;而不需登记的动产返还财产请求权适用消灭时效。恢复原状请求权由于涉及赔偿及社会稳定应适用诉讼时效。
当事人多年来的权利的不行使状态应视为其对动产占有合法性的肯定,在对方已公开、持续、善意、和平地占有该物的情况下,认定物权已具备变动的公示公信条件,从而必须对返还财产请求权加以时效限制。由于该权利的丧失而成就占有人对该物占有的合法性,同时也能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防止权利处于睡眠状态。
恢复原状请求权,由于其更类似于债权(传统民法中的赔偿可以是实物状况,这与恢复原状类似),所以该权利可以适用诉讼时效。现行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类权利的行使一般也认同为必须受时效限制。 返还财产请求权及恢复原状请求权的时效限制体现在不动产中的侵权行为的诉讼中则更为明确。我国自5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许多不动产事实上不是原产权人在居住,由于不动产产权的变更必须办理登记,因此使用人并非合法所有人。如果物上请求权一律不适用诉讼时效,产权人可以随时提起诉讼,并要求使用人恢复原状,这将不利于保护现有使用人。如果物权一律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由于房产变更未有原产权人同意,则占有人永远属于非法占有状态,产权人的物权永远属于架空状态,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不同请求权适用不同诉讼时效的规定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概括起来说,在我国物权法尚未出台之前,立法对于侵权行为诉讼时效之限制如何适用在物上请求权,不能简单地进行是或否的评价,而应根据物上请求权行为的特性及立法原则、立法目的加以综合考虑,以此指导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