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6岁前孩子一定要懂得的哪些规矩
有句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育儿观念,更说明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之所以会有“熊孩子”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对规则教育的缺失。处于学龄前的孩子,正是心智发展最重要的启蒙期,所以,家长要在孩子6岁前,给孩子立规矩。
㈡ 把贵重的东西送人,如何才能不让孩子在“讨好”中长大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家长头疼,但孩子如果太听话了甚至喜欢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父母看在眼中也会觉得很心疼。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讨好型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有的时候会用很贵重的东西去换一些对方不值钱的东西来换取友谊,又或者是用新买的玩具送给别人,希望对方能和自己玩一会。
并非所有的讨好都是孩子懦弱的表现,如果家长发现他们开始尝试用物品的交换和别人建立关系,那就说明孩子进入了人际交往敏感期。他们视同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和别人建立长久的关系,最后他们就会从一对一的关系发展到拥有很多小伙伴的社交圈子。
让孩子转变一种交朋友的方式,告诉他们友谊不是只用东西才能换来的,家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给孩子一些其他的交友方式。
比如别的小朋友摔倒了,可以跑过去将他扶起来,又或者别的小朋友很伤心,可以过去抱抱他们,又或者在玩的时候,多贡献出一些好点子,好玩的游戏建议,让别人觉得和自己玩很开心,这样友谊不知不觉也能建立起来。
平时和孩子玩的时候多换一些花样,这样孩子在和同龄人玩的时候就有的可玩了。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渴望被关注和喜欢,通过不断的自我牺牲来获得他人的喜欢,当孩子习惯看人脸色,不敢拒绝,不会任性,这就说明家长的教育可能出现了问题。孩子在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换取安全感,讨好型人格的背后是父母缺少了一些爱的教育,孩子本应该是纯粹的,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家长要多陪伴和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很多时候孩子被拒绝得多了,就开始不会索取,父母就会误认为孩子没有需求,是个听话的孩子,长期被父母漠视就会逐渐淡忘自己的真正需求,在他们心中自己越来越微不足道,自我逐渐消失。
父母长时间的忽视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家长要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并非没有需求,而是有要求不敢提,因为害怕被拒绝。
所以从现在开始,家长可以多关注一下孩子正在做什么,多看看他和别的小朋友的相处方式,和孩子多交流多亲近,建立内心安全感,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
㈢ 教育意义的幼儿绘本
1
具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各种各样的害怕》
适读年龄:3-10岁
作者:爱玛·戴蒙
译:荣信文化
内容简介:每个人都会害怕,有人害怕蜘蛛,有人害怕打雷;有人害怕爸爸妈妈吵架,有人害怕被人欺负;有人害怕孤独,有人害怕与众不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害怕的内容一点儿也不陌生,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害怕的东西。
推荐理由:这是“各种各样”系列里第二本我超级推荐的书!宝宝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害怕,要让他们学会去克服害怕,第一步是要坦然的去面对这种害怕的情绪。这是自然的,每个人都会有的。并不丢人,也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然后才教会我们的宝宝克服这些害怕的方法。
2
具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各种各样的人》
适读年龄:3-10岁
作者:爱玛·戴蒙
译:荣信文化
内容简介: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瘦,有的人壮。有的人长着雀斑,有的人戴着眼镜;有的人套着牙箍,有的人坐着轮椅。有的人外貌很奇怪,有的人打扮和大家不同。人和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差异都是存在的,也许是身材,也许是相貌,也许是肤色,也许是性格。这些都是正常的。最关键是,正是这些不同,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推荐理由:读这本书,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孩子懂得用平等的眼光接纳多样的事物,让孩子学会包容,学会平等看待与众不同。
㈣ 怎样进行幼儿的品德教育
道德品质,即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便是他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对一生有重大的影响。现在不少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注重智力开发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品德教育。“等孩子长大懂事了,再教育也不晚。"这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品德教育也要从幼小时抓起,才能有好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向母亲和父亲讲,从儿童懂事的初期起,就应该让公民的品质在儿童心灵中形成、树立和巩固起来。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感发源于儿童时代,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长出茁壮的幼芽,长出深根。"由此可见,对儿童早期的品德教育是何等重要。作为家长首先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温暖,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孩子“知、情、行”的发展以及外界的要求来决定。所谓¨知”是指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使他们初步知道具体的行为准则。最好从形象事例教育着手,因儿童的形象思维较先发展,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英雄模范和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好人好事,往往会获得孩子的敬仰,并引起他们模仿的自觉性。也可通过看电视、连环画等形象化的艺术手段,来形成对人的道德认识,陶冶情操,培养性格,启发行动,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情’’是指对待是非的感情态度,父母对好的言行、习惯表示满意、欣慰,并愿意学习和模仿,对坏的言行和不良习惯表示不满和厌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感就是榜样,可使儿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行”是指儿童良好品德和意志行为的培养,给儿童创造实践的条件。譬如,愿意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爱吃的东西也乐意和大家分享等,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去这样做。
总之,对年幼的孩子要少说空洞乏味的大道理,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就可适当增加一些道理上的讲解,使他们逐步养成尊敬父母和师长、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忠诚老实、正直善良、勤劳俭朴、热爱祖国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㈤ 孩子不合群是啥原因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
㈥ 好友相聚,孩子就是不愿意分享玩具,如何引导孩子
分享玩具,一起玩,多和谐的画面~
春节,是一年一度大团圆的日子。
对孩子来说,一下有了好多玩伴,真热闹。
“咦,这个玩具真不错,我能玩玩吗?”
“这……”,孩子拿着玩具不撒手!
大过年的,孩子不愿意分享,
爸妈脸上挂不住了~
于是转头就对孩子说:
“别这么小气,让哥哥玩一会儿”
“人不能太自私了,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呀”
…………
但是有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爸妈经常各种劝说;有些爸妈甚至会强行夺过孩子手中的玩具递给其他孩子,再把孩子带走教育或用别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这并不能让孩子懂得分享,真正学会分享。
别人抢了孩子的玩具,要心平气和地处理
很多妈妈都说,我愿意尊重孩子的分享意愿,但别人抢了我们孩子的玩具,那要怎么做呢?如果有人抢孩子的玩具,你观察到孩子不情愿,但是又不太能处理好,就可以采用以下3步法:
① 及时出现:如果对方气势很强盛,孩子明显孤立无援,爸妈要及时站出来。
② 心平气和:争抢玩具在孩子间太常见了,爸妈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责备孩子守不住自己的东西,也不要不耐烦,心平气和地问一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③ 和孩子达成共识:和孩子商量,爸妈不要自己做主。如果孩子就是不愿意分享,那爸妈就跟对方小朋友商量,“等弟弟玩好了,再给你玩啊”,或者拿另一个玩具把他抢走的玩具换回来。我们都是从小听“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长大的,接受的都是“做人要大方”这样的教育,似乎,不分享就是自私,但是,分享的本质是物权问题,而非礼貌和道德。
忽略孩子的感受,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剥削。玩具是孩子的,孩子就有权决定是否分享。只有孩子感觉到了尊重,有了对自己所属物品的安全感,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分享。
㈦ 孩子偷东西怎么办求答案
发现这种情况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教育他,告诉他偷东西的严重性,帮助他一起改过。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基础,如果小孩子长期的处在一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就会变坏,特别是受到周围大人的影响!无论是言行还是举止都会有大人的不良痕迹。所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每个家长的义务,也是避免孩子偷东西的首要前提!让孩子们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下,是每个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关爱!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做错不少事情,也偷过一些小东西,比如西瓜啥的,但是我们也没有走向歧途。孩子就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孩子犯错不可怕,只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后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
㈧ 孩子玩具被抢,家长是该鼓励分享还是帮助抢回来
吃完晚饭带孩子下去玩,几个陌生的小男孩很快就玩起来了。没过一会儿,一个2岁的小男孩也过来一起玩。玩着玩着,看到了停在一旁的自行车,非要上去骑一下。儿子看到有人动他的自行车,赶紧跑过去拦住,说“这是我的,你不能玩。”小男孩执意要玩,我就劝儿子“就让小弟弟坐一下,车还是你的,好吗?”儿子却坚定地回答“不行,这是我的自行车。”小男孩没有如愿骑上自行车,开始哇哇大哭。我又征求了一下儿子的意见“你看小弟弟都哭了,咱们就让他骑一下下好不好?”儿子还是那句话“这是我的。”
换作以前,我可能会很生气,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小气、自私、不懂得分享,让对方家长以为自己平时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但是这一次,我没有说孩子一句不是,而是告诉他“如果你真的不喜欢别人玩你的自行车,那就不要让他玩。如果你愿意,就可以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一起玩,你的东西你说了算。”
㈨ 孩子太过自私,什么都想占为己有,家长该如何对其引导
家长应该对孩子说,这些东西自己玩不好玩,一定要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才有意思。
㈩ 小孩喜欢抢别人东西,应该如何去教育
一般来说,两岁多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物权意识敏感期,典型表现就是孩子会经常抢东西。对于总是抢别人东西的孩子,家长还是要仔细分析原因,看是孩子敏感期的原因,还是家庭的原因造成的。
我们家孩子2岁多时开始有“物权”的概念,明显能够区分你的、我的,有时候手里的东西妈妈都要不走,有段时间,也喜欢和小朋友抢东西。我们经过认真观察,没有觉得孩子这样的行为是我们大人正常理解的“抢”,所以,并没有过分的去强调,而是淡化孩子的行为,告诉他,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可以去问:可以让我玩会吗?但是,如果别的孩子不同意,不能抢,那是不礼貌的,可以过会儿再去问。也会鼓励她,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玩,强调是一起玩。这样,慢慢就平稳度过了物权敏感期。
对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如大人时刻要有规则意识,带着孩子买东西上公交,都要排队,大人自己一定不要想着插队;老人带孩子的,一定要跟他讲清楚严肃性,家庭成员达成共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