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22-03-23 17:39:18

A. 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

什么是企业字号

企业字号是构成企业的核心要素,应当由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企业名称是某一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标志。企业名称的这一标志作用主要是通过字号体现。 无论在何种情况,任何一个企业名称都存在与其他企业名称某一要素、甚至行政区划名称完全一致,但只要字号不同,祖传公众就不会将两者误认。企业名称在同一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的规定,主要指字号不得相同或者近似。一个知名企业名称,往往有一个好的字号,这一字号不仅具有一般企业名称字号的标志价值,更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什么是商标

商标是用来区别一个经营者的 品牌或服务和其他 经营者的商品或 服务的标记。我国 商标法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 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如果是驰名商标,将会获得跨类别的商标专用权法律保护。 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商标的价值多少,没有一个非常固定的判定。商标在投资或经营过程中作为资产的价值,即商标资产所含资本量的大小。是指其资本价值,而不是荣誉上的或主观上的价值。常见的价值判定通常决定于商标的认知度、认可度,以商标能够为企业带来的预估测值来评测。

企业字号与商标的区别

1、构成要素不同

企业名称一般由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组成。商标只能由与他人提供的服务区别开来的显著部分构成。

2、功能不同

企业名称可以识别不同企业的经营,包括服务和商品。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个服务或商品的商标,但企业名称一般只有一个。

3、适用的法律程序不同

商标只要不违反《商标法》所禁用的条款,不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不经注册就可使用,只是没有专用权。企业名称则必须经国家指定主管机关核准登记、注册,才能使用。

4、专用权范围不同。

商标一经核准注册,在全国享有专用权。企业名称仅在规定的区域内有专用权。

5、表现形式不同。

商标的表现形式是文字、图形及其组合。企业名称只能用文字表示。

6、适用法律不同。

各国规范企业名称的法律有很大差异,商标则是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范。

7、可转让性。

商标可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企业名称则不行。

商商标与企业字号统一主要的好处在于:

其一是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一旦记住了商标,也就认识了企业。商标注册名称与企业字号相统一还能帮助企业加大宣传力度。企业商标一出现,就等于在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这种宣传的外延更加宽泛了。其二是商标注册采用与企业字号相同的名称不仅仅在宣传效果上事半功倍,而且还可以减少因企业字号与其他企业商标注册冲突导致的纠纷

企业字号与文字商标发生冲突,不管是企业的无意使用行为还是不良商家的恶意侵权行为都会对在先使用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声誉造成损害。与此同时,也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造成误导和混淆,使消费者不能清楚的分辨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不能作出正确的消费决定。

企业使用统一的字号和商标的好处是不但有利于集中企业形象和品牌宣传成本,让企业名称和商标在使用过程中有效地相互照应和强化,能尽量尽速地提高企业形象塑造和品牌培育的收益;更能有效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企业名称和商标冲突,防范潜在的侵权和被“搭便车”风险,降低维权成本,有利于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

B. 知识产权战略的现状分析

世界经济的每一次繁荣和新产业的兴起,发达国家经济的强盛,都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下的技术创新分不开。全世界已有170多个国家实行了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是国际潮流,这是因为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现状亟须改观
如果以《商标法》的实施视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开始,那么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实施至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在《商标法》实施之后的10年内,全面完成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相继出台,在第二个10年内,对部分主要法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然而,就在中国带着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入WTO行列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之旅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进入中国的大约有400家。在过去的10多年里,跨国公司向中国申请的专利多数是现在迅猛发展的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其战略布局相当超前。他们既注重扩大权利要求,又注重挤压我国的创新空间,以建立和巩固其知识产权的优势地位。现在,他们还开始联合起来、共同提出诉求,动辄由政府出面交涉。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与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需求,特别是与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十分严峻的挑战不相适应。我国在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上,特别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从专利来看,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大约占全球这些领域专利总量的90%。从商标来看,我国企业的商标注册量极少。如2OO1年全国有各类企业300多万家,平均近3家企业才拥有一个注册商标。而像美国雷诺士、日本东芝等公司,一家就拥有商标上万个。 按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的归纳,后发先至的国家,对于所在时代先进生产力及其产品,往往在第一阶段从外吸纳;第二阶段,合理制定保护性规则,侧重形成自主先进生产力;第三阶段,待生产力领先后,再回到自由贸易,利用比较优势获利。
姜奇平认为,我国知识产权当前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之一,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政策,不符合后发先至型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之二,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政策,不能充分保护企业利益;之三,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政策,不符合信息强国取向。成熟的知识产权战略,一定是一种可以趋利避害的中性博弈工具,我国目前尚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系统。

C. 知识产权法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有何意义答案1000字以上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实施3周年,在第1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到来之时,4月20-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中宣部等25个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主题是“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与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设计未来”遥相呼应。重视创新,拥有并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建立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需要立足现实规划未来。

本报记者 晁毓山摄影报道

记者日前从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开幕式暨中国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获悉,2010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39万件,居世界第二位。而此前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其主要目标部分提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尽快提高专利的拥有量,对于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参加此次中国知识产权高层论坛的专家们表示,知识产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今年4月26日是第1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中宣部等25个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

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中国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将拥有专利的优势转化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优势,并且涌现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专利、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再次印证了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

田力普指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未来5年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为全面实现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知识产权服务科学发展、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工作社会影响力的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新需要,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把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融合作为主攻方向,把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关键环节,把加强知识产权建设作为着力点。坚持把统筹兼顾、共享发展作为根本方法,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为国家整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标志着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3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社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确立,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共识。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共计221.6万件,其中国内有效专利所占比重达到82.4%,而2006年的比例为75.5%。在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内所占比例略低于国外,但近年来保持平稳增长势头,所占比重已有明显提升;同时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的职务发明比例从2006年的 70.1%上升到了2010年的81.3%;在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内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33.3%稳步提高到2010年年底的45.7%。有效发明专利正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知识产权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和保护创新的重要法律制度,是当前国际竞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利用知识产权赢得市场竞争的先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在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

韩俊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提出这个目标以及到2020年更长远的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十二五”更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攻坚时期,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能否发挥出这一助推器的最佳效益是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知识产权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知识产权制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支撑,也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孟宪棠在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

他说,知识产权深刻影响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关键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市场主体自主创新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如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奖评审项目中大概有超过1/3的项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对我国专利数据库检索后发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23个重点方向中,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轨道交通、卫星应用、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医药、先进环保、高效节能等领域发明专利国内占到九成以上。

孟宪棠强调,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一是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协调,特别是要强化科技重大专项、产业重大创新工程和知识产权布局之间的联系,突出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二是鼓励引导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知识产权,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水平。

三是积极研究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鼓励企业联合构筑专业联盟,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引导开发和运用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产权。

四是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支持企业主体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基础保障作用,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孟宪棠说。

冯晓青:知识产权制度要立足现实规划未来

本报记者 吴玺报道

当前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知识产权体现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决定了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高科技企业应如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赢得未来发展先机?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冯晓青。

记者: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是“设计未来”,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一主题具有怎样的含义?

冯晓青:“设计未来”具有很深的内涵。从当前的形势看,这一主题具有以下含义:一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要立足现实、规划未来。目前国际层面进行的一些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进程的立法活动体现了这一点。就国内知识产权制度而言也一样,目前《商标法》正在进行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也被提上日程,与此相关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提出要修改。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和制度运作需要面向未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就是对此很好的体现。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例,其规划的是未来5-20年与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知识产权问题,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特征。我国提出到202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无疑是“设计未来”的最好诠释。

三是与知识产权直接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面向未来,而且需要未雨绸缪,以前瞻性的眼光勾勒出愿景蓝图,用以指导当前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活动,并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不久前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是对此的重要体现。

此外,“设计未来”还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目标与现状、追求与动力的契合,为人生蓝图和事业发展提出美好的憧憬。对知识产权制度而言,则为制度的完善提出美好的愿景,可以激励人们更好地利用这一“重要发明”为人类谋福祉。

记者: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未来,我国企业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冯晓青: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这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国际化等因素直接相关。高科技领域和知识产权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获得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就我国高科技企业而言,创新与知识产权也是其发展和壮大过程中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具有战略性意义。

提高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二是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适当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在销售额中的份额;三是紧密结合企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四是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五是重视利用知识产权战略促进创新活动,将企业创新活动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有效机制,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促进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记者: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应如何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冯晓青:知识产权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其具体体现于:知识产权本身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拥有知识产权可以凭借法律赋予的具有垄断性的专有权利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极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高额利润和品牌效应,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基于知识产权对企业的重要性,在当前国际竞争环境中,企业不失时机地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树立知识产权的战略意识,不仅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要有经营管理知识产权的战略意识;二是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活动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与保护;三是构建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机制,例如建立健全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引进和确定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员、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专门机构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对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弘扬知识产权文化和创新文化,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四是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及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这一点对于高科技企业尤其重要;五是根据特定企业的状况和面临的竞争环境,选择适合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形式和策略,如进攻型战略与防御型战略就是不同的形式。另外,要善于学习和研究他人的知识产权战略成功经验。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频繁。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冯晓青: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说明以下问题: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的联系非常密切,高新技术成果本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客体,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保护高新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重视以知识产权为武器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在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和战略性。

就我国高科技企业而言,为了应对与国外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一是尽可能了解和掌握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知识和手段,如应对美国337争端的策略;二是未雨绸缪,建立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日常应对机制,如知识产权风险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三是在发生纠纷时,应根据纠纷处理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市场情况,灵活采取对策,如在我国发生的纠纷处理成本相对较低,而在国外发生的纠纷处理成本较高,需要借助于行业协会、政府的大力支持;四是如果我国企业处于被诉地位,应采取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如和解、提起反诉、提起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交叉许可等形式;五是注意在日常的知识产权活动中保留证据和事实,以此为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足够的证据,从而赢得诉讼的主动,增加诉讼的成功率;六是根据纠纷情况灵活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针对专利权侵权诉讼,当有相当的证据时可请求宣告对方专利权无效等,利用交叉许可化解纠纷。

保护知识产权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郭涛 戈清平报道

“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只有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才能保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企业才能在广袤的市场里找到自己生存的土壤,开辟一番新天地。”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盐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堃表示,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竞争的世界格局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日前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2010年我国的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二,商标注册量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把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知识产权有着坚实的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0年的两年时间内,仅江苏省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美国337调查等各类贸易摩擦案件131起,涉案金额达54亿美元。保护知识产权对于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大多仅停留在保护层面,鲜有利用知识产权去拓展市场的案例,而盐城捷康公司主动应对美国337调查,最终不仅胜诉还拓展了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据悉,盐城捷康公司自2009年主动加入美国337调查诉讼并获得完胜后,得到迅猛发展。2010年,该公司年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出口创汇达 2000万美元,年增长率达60%以上。盐城捷康公司在获得胜诉后抓紧时间申请专利,目前该公司共申请了8项中国专利和4项国际专利,并已获得4项中国专利和3项美国专利授权。

“未来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中国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制定知识产权的海外战略,指导‘走出去’的企业海外维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是中国通领科技集团董事长陈伍胜在今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的感言。陈伍胜表示,西方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已有200多年,有相当成熟的规章制度和游戏规则,也有相应的机构来保护其本国企业的利益,我国也应在知识产权领域制定海外战略,指导“走出去”的企业海外维权,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打造知识产权战略高地

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商标等内容,而专利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国内企业十分重视专利申请工作,专利申请量大幅攀升。通过合理利用专利技术,国内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我们连续3年,每年新生成的专利都在20项以上。”钱袋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孙江涛表示,正是基于对技术专利的重视,该公司拥有多项专利的厚度仅0.125毫米的芯片第二年销售额是第一年的100倍,第三年是第一年的1000倍。

“目前我们已掌握了微光量子技术的核心技术。”北京清华慧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向明表示,该公司即将批量生产微量子电脑爽目仪,该产品目前已经获得国内外不少经销商的订单,而且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建筑、交通、服装、印刷等诸多行业。

砂基透水砖被评为上海世博会四大新材料之一,而它只是仁创科技集团雨水收集储存利用系统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去年仁创科技在生泰砂基透水砖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研制出新一代生泰滤水砖、滤水沟、滤水井等核心部件,并配套开发出生泰透气防渗砂,包括近50项专利技术,创造性地开发出系统解决方案。2010年仁创科技集团研发中心专利申请量达101项。

在东莞,市民只需携带具有SIMpass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就能在安装了POS机的农贸市场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这项新技术来自于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截至目前,握奇申请的国内外专利总数超过500多项,仅2010年就申请了168项专利。

在重视国内专利的同时,很多有实力的大企业也开始重视专利合作条约(PCT)。这意味着在一个成员国获准的专利在其他成员国有效,也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2008年华为以1737件PCT专利申请量,超过松下、飞利浦和西门子,排名企业PCT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2010年中兴通讯也追了上来,以1863件排名世界第二。

在企业积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同时,国家已经把营造知识产权保护与激励的良好环境列为重点工作。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在解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时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走上主要依靠创新促进发展的新路。

在国家高新区,打造知识产权战略高地的诸多规划也在进行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施中关村重点产业联盟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支持联盟企业建立行业专利数据库,开展重点行业专利动态分析研究;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引优扶强”计划,引导优质专利代理资源为中关村创新型试点企业提供高质量专利挖掘与管理服务;实施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采取知识产权托管形式,提供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托管套餐服务;开展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质权处置试点,推行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体系。在上海,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上海张江高新区青浦园区计划在3年时间内培育成为国家示范性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集聚区。杭州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创建工作已经通过验收,培育形成了以万向、中控、华三通信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D. 对知识产权法的理解和体会

要写明知识产权法的重要性以及所带来的作用,实施知识产权法在社会的地位。

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案件上诉机制,统一审判标准。制定完善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商标、专利侵权判断标准。规范司法、行政执法、仲裁、调解等不同渠道的证据标准。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建立完善市场主体诚信档案“黑名单”制度,实施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建立重复侵权、故意侵权企业名录社会公布制度,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逐步建立全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案例指导机制和重大案件公开审理机制。加强对案件异地执行的督促检查,推动形成统一公平的法治环境。

(4)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扩展阅读:

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要求规定:

1、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公证工作机制,培育和发展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和公证机构。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和信息沟通机制。

2、引导代理行业加强自律自治,全面提升代理机构监管水平。

3、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将知识产权出质登记、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结果等涉企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统一归集并依法公示。建立健全志愿者制度,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保护治理。

E. 三个关于知识产权的简单实际案例分析题

1、不能。已公开发表过的不能再申请专利;
2、侵犯了甲的著作权,发表权,署名权;
3、不正确。这是基于工作任务完成的专利,知识产权归学校。

F. 知识产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转让、知识产权咨询、知识产权检索、知识产权评估、事业类单位:知识产权登记、知识产权管理。
专业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知识产权专业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兼具普通法学各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法学一般分析方法和技术;
3.了解知识产权发展的前沿和知识产权发展的趋势;
4.熟悉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相关政策体系及普通法律体系和政策;
5.运用知识产权知识解决和处理知识产权代诉讼和管理问题的能力;
6.掌握专利和商标检索、资料查询的技能和方法,同时具有一般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尽快解决文献检索和查询的问题。
实践教学
知识产权保护认识实习、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知识产权申请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分别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也能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或人民法院等单位从事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或审判工作;还能在研究单位从事知识产权或相关的研究工作

G. 知识产权法的案例分析

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 画家张某和图画爱好者杨是挚友,张某前后送杨自己的画作 50 余幅,后张因病 去世,杨从张送的画作中精选 30 幅以张的名义发行,张子女得知后认为其擅自 出版张的画作,侵犯了他们及张的著作权遂与杨进行交涉,杨认为画既然已赠送 给自己,自己便取得了包括著作权在内的所有权,绘画是以张的名义发表的不存 在侵犯著作权。 问:杨行为是否侵犯张及其子女著作权,为什么? 最佳答案 1.第十条 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 (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五)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 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六)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 权利; (八)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2.第十八条 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 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3.第十九条 著作权属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 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在本法规定的保护期内,依照继承法的规定转移。 4.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 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他已经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多项权利,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H. 知识产权法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有何意义

你好。知识产权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和保护创新的重要法律制度,是当前国际竞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利用知识产权赢得市场竞争的先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在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
韩俊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提出这个目标以及到2020年更长远的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十二五”更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攻坚时期,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能否发挥出这一助推器的最佳效益是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知识产权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知识产权制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支撑,也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孟宪棠在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
他说,知识产权深刻影响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关键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市场主体自主创新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如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奖评审项目中大概有超过1/3的项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对我国专利数据库检索后发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23个重点方向中,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轨道交通、卫星应用、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医药、先进环保、高效节能等领域发明专利国内占到九成以上.
孟宪棠强调,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一是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协调,特别是要强化科技重大专项、产业重大创新工程和知识产权布局之间的联系,突出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二是鼓励引导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知识产权,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水平.
三是积极研究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鼓励企业联合构筑专业联盟,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引导开发和运用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产权.
四是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支持企业主体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基础保障作用,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孟宪棠说.
冯晓青:知识产权制度要立足现实规划未来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I. 中国知识产权法现状及前景

「摘要」在经济、政治、科技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和综合作用下,知识产权法因应时代之变迁,在其权利客体、权利归属、权利内容、权利限制、制度融合、国际合作等方面上,开始呈现出一些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比如知识产权的客体逐渐远离传统的创造性或识别性特征,知识产权法激励创造者的目标逐渐转向激励投资者,知识产权法在整体上有向无形财产法演进的趋势,各国在知识产权法全球趋同进程中的自主选择性严重削弱等等。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 现代发展

借助经济、政治、科技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和综合作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渐次诞生,茁壮成长,遂形成今日之规模。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互联网络、生物技术的科技浪潮,必将推动知识产权法因应形势之需求,继续向前发展。本文旨在从零散的法律改革中,自不同的角度,梳理出知识产权法的发展脉络,以揭示知识产权法的发展态势。

一、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客体上的发展

知识产权法之初始,仅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为其主干。历经岁月变迁,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权利客体)日益延伸,渐成无形财产保护的主要法律表现。譬如商标法,早期仅保护商品商标,其后扩及服务商标,现在又延及地理标志和证明标记,似有将商业标识一网打尽的趋势。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客体虽日益丰富,但也日益背离其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和特征。

知识产权客体(即知识产品)的范围传统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创造性的知识产品,比如专利技术、文艺作品等;一是识别性的知识产品,比如商标、商号等。因此,知识产权的客体在传统上要么具有创造性,要么具有识别性,并非只要是具有无形性或非物质性特点的财产,就都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框架中找到位置。但近年来的知识产权立法,开始缓慢的动摇知识产品传统上应具有的创造性或识别性特征。

如果留意著作权客体的悄然变化,即可感受到背离传统的趋势。早期著作权法在保护范围上主要限于文学艺术作品,后来扩及到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显然这些作品逐渐的远离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至于保护计算机软件,更是与文学艺术作品毫不相干。为此,中山信弘曾经指出:“著作物的范围正在由纯粹的艺术型或者学术性向着实用型、机能性方面扩展。” 可见,著作权法之客体范围已然发生重大变革,但无论如何,这些客体尚能保持独创性的特征,只是独创性的程度逐渐弱化了。

但是最近,甚至连独创性的特征都抛弃了。1996年通过的《欧盟数据库指令》,确立了一种新的知识产权“数据库特殊权利”,赋予数据库制作者以“摘录权”和“再利用权”,意在阻止他人擅自使用数据库的全部或实质部分的内容。从此,在内容选择和结构编排上没有独创性的数据库,也可以得到这种新型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在传统上,数据库只有在选择和编排上满足独创性的要求,才可按汇编作品给予著作权保护。知识产品的创造性特征,由此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商标法上,识别性的特征也日益弱化。证明商标的保护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商标是用以证明商品或服务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记。在证明原产地时,证明商标尚能体现出些许识别性,但这种识别性是对商品的来源地区的识别,而不像一般商标那样,是对商品的来源厂商的识别。可见,原产地证明商标已改变了识别性的内涵。至于仅仅是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产地等特定品质起证明作用的证明商标,基本上没有任何来源识别的功能。因此,证明商标动摇了商标权客体传统上的识别性特征。

知识产权客体的类似变化,在其他领域仍然存在。比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创造性比专利法上的创造性要求低得多。商业秘密中的一些,比如经营秘密,可能只是一些客户名单或进货渠道,既与创造性无关,也与识别性无涉,但也能得到知识产权法的礼遇。

此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还触动了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客体中的一些固有原则和观念。比如生物技术的兴起使发现与发明的界限变得模糊,“专利只能授予发明,不能授予发现”的传统观念遭到了挑战。算法、治疗法不受专利保护的说法也有人质疑。 因此,传统上被排除在知识产权保护之外的一些内容,可能也会逐渐聚集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伞下。

二、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归属上的发展

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励知识创新,知识产权因此归属于创造者,实属当然。1791年法国专利法前言宣称:“任何新的想法,其实现或者开发可以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主要应属于构思出这种想法的人。如果认为工业发明不是发明人的财产,从实质上来说,那是违反人权的。” 而著作权归属作为自然人的作者,更是天经地义。法国和德国等坚持“作者权法”传统的国家,曾坚持认为作者是作品的主人,作品只能是作者的财产。 知识产权归属于知识产品的创造者,甚具伦理上的正当性,因而甚至被当作一种人权。

但是随着知识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知识产权归属于创造者的原则,渐渐让位于保护投资者的需要。对于发明的专利权,是属于发明人还是属于其雇主(投资者)?在法律上最早回答的是1897年奥匈帝国的专利法,该法承认发明人对其发明有权获得专利权的原则可以有例外,即在合同或者服务章程中另有规定的,专利权可以不归属于发明人。 后来各国陆续作出类似的规定,比如法国知识产权法典规定,雇员在执行包含发明任务的雇佣合同过程中作出的发明,或者从事明确委托给他的研究、设计任务作出的发明,除合同另有利于雇员的规定外,都属于雇主所有。我国《专利法》第6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在著作权法上同样如此,美国从实用主义出发,为保护投资于创作的产业者利益,其雇佣作品制度直接规定雇主为作者。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第2款之规定与其几乎类似,而第16条第2款则规定了职务作品的经济权利由作者的受雇单位享有。知识产品的真正创造者在被剥夺了获得知识产权的权利后,只能从其雇主(投资者)那里获得工资、奖励等报酬。

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归属上的发展,与知识产品生产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知识产品的商业价值日益凸现,因而知识产品的商业投资也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单靠个人自身的创造性发挥,已难以适应社会对知识产品的巨大需求。因此,从事知识产品生产的企业应运而生。投资者开办企业,雇佣职员,有组织的从事技术开发、作品创作。知识产品的现代生产方式,逐渐从个性创造向投资创造转变。在知识产品的生产中,创造者的人格及个性成分渐少,而经济投资的成分渐多。由于投资者对知识产品的生产,发挥了组织作用,注入了巨额资金,承担着高度风险,因此法律将知识产权的归属从创造者手中移交给投资者,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否则会减少知识产品生产上的投资,而在现代社会,如果不在巨额资金保障下从事有组织的生产,许多发明、软件、电影等知识产品将难以面世。

从激励创造者转而激励投资者,似乎成了知识产权法的一个方向。法律通过激励投资者,促进知识产品的商业生产;而投资者通过支付报酬,激励其雇员从事知识产品的创造。因此,随着知识产品生产的日益商业化,知识产权将越来越多的聚集在投资者在手中。欧盟对于数据库保护的立法发展,更是鲜明的表现出保护投资者的趋势,因为对非独创性的数据库提供特殊权利保护,目的在于保护数据库制作者收回投资和赢得利润,几乎没有激励创新的直接功能。

三、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内容上的发展

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的推动下,知识产权的权利类型日益丰富,一面通过颁布新法,增加权利种类,比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一面通过调整旧法,增加新的权项。比如专利法上增加了许诺销售权;著作权法上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禁止规避技术保护措施权等。同时,知识产权的权利内涵也日益拓展。比如商标权的保护范围扩及域名之上,禁止在域名上恶意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尤其是著名的商标;作品的复制权也延及到将作品数字化的权利。下面兹从两个方面观察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内容上的发展趋势。

从具体的知识产权法上看,商标权、著作权等各种知识产权类型开始从板块保护模式发展到网络保护模式,其表现主要集中在权利冲突的解决上。由于知识产权客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因而知识产品往往可以成为多种知识产权的客体。比如“lawking”可以用作商标、商号、域名等多种商业标识;一幅图案可以同时作为著作权、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之客体。既然如此,当同一知识产品上存在多个知识产权,而权利人又并不一致时,权利冲突就不可避免,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法通过诚实信用、保护在先权利、禁止权利滥用等原则加以协调。由此,著作权人有权制止他人在商标上使用其图形作品,尽管在商标上利用作品只是彰显商标的识别性,与著作权法上的一般侵权行为有天渊之别。而商标权的保护,不仅在商号领域继续得到巩固,而且已经扩张到域名之上。商标权人不仅有权禁止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而且有权阻止他人不当的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号或域名。可见,各种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不再局限于自身原有的保护空间,而是扩张到了其他权利的保护空间。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在各自相对独立的板块保护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发生权利交叉,形成了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网络保护模式。

从整体的知识产权法来看,知识产权的触角越伸越远,逐渐背离了其原有的范围,有向无形财产法渗透的趋势。前已述及,知识产权的客体要么具有创造性,要么具有识别性,而这些特征逐渐被扬弃。知识产权法在保护投资回报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目标下,开始延伸到数据库、证明商标等创造性和识别性极弱的客体上。某种程度上,知识产权似乎渐渐的泛化到无形的财产之上,而不论其是否有创造性或者识别性。纵览知识产权现有的保护范围,与知识产权法诞生之初相比,可谓面目全非,除了无形性之外,几乎难以抽象出其共同特征。长此以往,知识产权法也许面临着自我解构的困境,当知识产权法客体的创造性或识别性越来越淡化,知识产权法或许就真正成了规范“无形财产”,而非“智力成果、商业标识”的法律,从而对称于规范有形财产之物权法,并肩而立,相互呼应。

四、知识产权法在权利限制上的发展

由于知识产品上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利益,所以知识产权法在其发展历程中,似乎从来没有忘记给予社会公众以适当的照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识产权法始终以在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保持恰当的利益平衡为其使命,这在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同时,为了增进社会公益,知识产权法对于知识产权设有一些限制,除了依赖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和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还设计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制度,著作权合理使用、专利强制许可即其典型。近年来,令人关注的是在知识产权权利行使限制上的新进展。

知识产权作为完整意义上的私权,其行使本应遵循权利人之意愿。但知识产权关涉社会利益甚巨,为防止权利人垄断其权利,不适当的侵害或减损社会利益,法律不得已强行干涉权利人的意愿自由,在一定条件下,准许第三人在支付适当报酬的情形下,可以不经其许可即能利用其知识产品,从而增进社会利益。当今之世,知识产权已成人们追逐之新宠,企业竞争之手段。权利人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处处划界圈地,正如陶鑫良教授所言,仿佛一举手就触到知识产权的高压线,一抬足就陷进专利权的地雷阵。同时,知识产权种类和内涵的日益拓展,更是加剧了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矛盾。为此,重新调整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尤其是在权利行使上)显得更为迫切,更为必要。

随着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保护的日益强化,负面影响也如影形随,比如专利权与社会伦理道德、公共健康、人权等已产生碰撞和冲突。2001年底,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与会代表就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问题进行了三天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关于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的多哈宣言》,明确了WTO成员政府采取措施维护公共健康的主权权利,尤其是明确了TRIPS协议中可以用于保护公共健康对抗知识产权专有权利的弹性条款。 以使得深受爱滋病、结核病等公共健康危机困扰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有权颁布医药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北欧国家近年来兴起的“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已经超越了对著作权行使的传统限制。通常情况下,集体管理组织仅能管理会员(即向其授权的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在北欧国家,集体管理组织在法律特别规定的范围内也能管理非会员的作品,此即为“延伸性集体管理”或曰“扩展性集体管理”。例如就“影印复制权”而言,集体管理组织可以授权影印复制机构有权复制不在该集体管理组织管理下的特定种类的作品。 由于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数目是有限的,使用人需要的作品可能不在其管理之列,而使用人又几无可能去逐个取得权利人之许可,因此延伸性集体管理的目的在于为使用人取得授权许可提供方便。法律为促进作品的广泛传播,专为使用人设计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极大的限制了著作权之行使,因为此时的著作权人已丧失了对作品的许可自由。

在作品的网络传播上,有学者更是主张直接适用法定许可的规定, 无须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只是必须支付适当的报酬,甚至连集体管理组织这个中介都跳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之规定也支持此点。 此时的著作权似乎已弱化成一种纯粹的报酬请求权。可见,在知识产权(尤其是对其权利行使)的限制上,知识产权法有向社会公众倾斜的态势,目的在于促进知识产品的推广使用。

五、知识产权法在制度整合上的发展

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变迁一般是围绕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的调整或修正而展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此种仅局限于自身范围的调整或修正,已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比如各国的立法实践表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处于传统著作权法与专利法的交接地带上。因此,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知识产权法需要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势。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保护即深刻的表现出了著作权法与专利法的综合和交叉。著作权法或专利法的基本原理,在解决布图设计的保护上往往捉襟见肘。比如,若采用著作权法,由于布图设计更新换代较快,著作权法过长的保护期不利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若采用专利法,由于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光刻线条的不断减小和集成规模的不断提高,故难以达到专利法所要求的创造性高度。因此,各国纷纷采用专门立法的保护方式,既可以借鉴著作权法的经验,也可以吸取专利法的惯例,同时又适合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的需要。《欧盟数据库指令》对数据库的法律保护,可以说是著作权法与竞争法的融合。数据库制作者享有的“数据库特殊权利”,其实正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此前对数据库的保护内容。

可见,单独的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面对新出现的保护对象,往往无能为力,或者勉为其难;因而需要整合各种知识产权法的优势,设计出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或者以一种制度为主,参酌其他制度之优势;或者兼取各法之所长,揉为一体。于是,著作权与工业产权,特别是与专利权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而开始模糊不清。

1992年颁布的《法国知识产权法典》,在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上开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纪元。自此,知识产权法的整体性融合,亦即知识产权法的法典化趋势,开始在全球蔓延。《菲律宾知识产权法典》迅速跟进,成为世界上第二部知识产权法典。相比于具体制度的交叉融合,知识产权法的法典化在制度整合上,更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一方面,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层次将因此提高,其制定程序也会更加严格,利益斟酌将更加客观理性,有助于提高立法的质量,限制行政权力的恣意。而且法律的效力越高,越有利于权利的保护。另一方面,如果将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置于统一的法典中通盘考虑,必将最大限度的避免部门的局限性与部门的利益化倾向,而且有利于消除知识产权之间的权利冲突,形成内在和谐的规范体系,进而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科学化。

六、知识产权法在国际合作上的发展

1873年,奥地利邀请各国参加国际博览会,但各国都拒绝参加,其原因在于担心展览的技术得不到保护。正是以此为动机,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开始酝酿,最终在1883年诞生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为知识产权法国际合作成果的典范。在知识产权法100多年来的国际合作中,作为其成果体现的国际条约不断涌现,日渐细密,其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向全球开放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将近30个,几乎涉及知识产权各个领域,包括发明、实用新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商标、商号、原产地名称、作品、印刷字体、科学发现、奥林匹克会徽等。

近年来,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知识产权法的国际合作因此得到进一步强化。除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水平继续通过国际条约进行协调外,最令人瞩目的是,知识产权法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在国际条约的加入上,从自主性渐渐走向了强制性。本来,主权国家是否加入某一国际条约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随着世界贸易组织(WTO)介入知识产权领域,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相勾连,使得各国在知识产权法的国际合作上的自主性严重削弱。因为一旦加入WTO,就必须无任何保留的全部接受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在内的一揽子协议,而值此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加入WTO几乎是必须的选择。

以TRIPS协议为标志,知识产权法的国际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加速了各国知识产权法的全球趋同化进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保护即其著例。1989年缔结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仅有一个国家签署,因而生效本是遥遥无期。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35条规定:“全体成员同意,依照《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第2条至第7条(其中第6条第3款除外)、第12条及第16条第3款,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保护。”并未生效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因此竟在WTO框架下的100多个国家得到了实际的执行。无论此前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不予保护的国家,还是对其保护水平较低的国家,都得按照TRIPS协议的最低要求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由此可见,TRIPS协议加速了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保护水平上趋向一致的进程。

由于知识产权法全球趋同的结果是提高了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于发达国家,其知识产权更能得到有力的保护;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因其知识产权上的弱势状态,经济利益必将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限制了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降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去追求促进本国经济利益的努力。所以,在国际条约的修改和制定中,发达国家总是试图将自己的法律制度反映在国际条约中,而且因其经济强权的压力,往往得以成功。随着国际条约在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上的不断扩大,保护水平上的不断提高,各成员国的立法空间就相应的受到挤压,比如TRIPS协议把触角伸进了知识产权国内执法程序,包括民事、行政、刑事程序以及临时措施和边境措施等,而在过去这一领域被视为国内立法问题。所以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和知识产权力量,与其说是在削弱国内法的效力和强制力,毋宁说是在通过另一种或更为基本的方式上对国家主权构成了挑战。” 因此,对于知识产权法在国际合作上的新进展,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

从上面简单的梳理中,可以发现知识产权法在各个方面都缓慢的发生着变迁。观察知识产权法的现代发展趋势,一方面,旨在根据情势变迁,妥善安排知识产权法的制度设计,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另一方面,旨在及时发现利益失衡、危害公益之迹象,进而竭力在权利人与社会公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平和利益冲突,维持利益平衡。

J. 求波斯纳的《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中译版pdf资源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是2005年5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兰德斯、波斯纳。本书阐述了知识产权法基本的经济合理性。
本书是以一个新颖独到的视角,检视了当今美国法律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包括著作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公开权以及非法挪用等。其内容广泛,举凡从私人信件的著作权到商业方法的防御性专利,从视觉艺术中的著作人身权到商标储存的做法,从专利上诉法院的影响到米老鼠的管理,均属其讨论之主题。知识产权法的历史和政治学,数学化的挑战,众多的制定法和法官所创立的原则以及知识产权与反托拉斯原则的互动,这些都在此一一得到考察。其处理方法既是实证的,也是规范的。

阅读全文

与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