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担保人放弃物权法的后果
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包括放弃由债务人提供的担保物权,也包括放弃由第三人提供的担保物权。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有以明示的方式即作为的方式放弃担保物权的,也有以默示的方式即不作为的方式放弃担保物权的,相对而言,以作为的方式认定放弃担保物权的较易认定,以不作为的方式放弃担保物权的有时较难认定,易引起争议。
担保人对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的抗辩,是指担保人用之以抵销债权人主张自己承担担保责任的对抗,既包括担保责任的金额的对抗,也包括担保责任的期限或顺序的对抗,都是因为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造成了自己的相应利益损害,这样担保人就有权主张在放弃担保物权而致损害自己利益的范围内免责,如果债权人放弃自己的担保物权并不造成担保人担保责任的加重或者不造成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追偿权利的损失,则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是债权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担保人无权抗辩,也就是说,在债权人依法行使自己的选择权时,不论债权人选择向谁主张权利,担保人均无权抗辩,但当债权人违法对担保人追偿时,担保人有权对因此而加重自己责任的部分抗辩,对于法律规定的担保人的抗辩权应在该意义上予以解读。当抵押权人放弃第三人的抵押权时,其他担保人是否可以主张相应免除担保责任,关键要看有关实现该第三人担保物权的约定是否明确,或者说前提是抵押权人对该第三人物保是否享有选择起诉的权利,这应是综合《担保法》、《物权法》以上法条精神的正当理解与把握。”(注1)对于抵押权人放弃对债务人提供的抵押权时,保证人是否因此而豁免或减轻自己的担保责任亦应作此把握。
也就是说,担保人对债权人放弃的担保物权是否享有相应的免除责任的权利,应根据担保人的担保责任与被放弃的担保物权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如果物保责任在前,担保人的担保责任在后,则债权人放弃物保将使担保人的原物保保护屏障灭失,其由原来担保的补充责任变为直接责任,担保人当然对这种非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责任免责,如果物保责任与担保人的担保责任并无前后之别,债权人既可以向物保主张权利,也可以向担保人主张权利,而且担保人被主张权利后又不能向物保人主张物保权利,则债权人放弃物保不会对担保人造成任何损害,担保人就无权主张相应的免责。
㈡ 申报债权意味放弃物权了吗
《破产法》程序,不申报债权就意味放弃,所以还是要申报债权的,参加债权分配,否则什么都没有了。买的是期房也就是风险投资。
因为物权以登记为准,房产证没有拿到,只是债权。
㈢ 如何注销房产证
《房屋登记办法》第三十八条 经依法登记的房屋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簿记载的所有权人应当自事实发生后申请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
(一)房屋灭失的;
(二)放弃所有权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释义】本条所述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一般发生在房屋或房屋权利发生消灭或终止时权利人申请的登记,注销登记属于权属登记的一个种类。原《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因房屋灭失、土地使用年限届满、他项权利终止等,权利人应当自事实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请注销登记。这里规定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有两种情形,一是因房屋灭失,这和本办法规定是一致的;二是因土地使用年限届满的,这在本办法中未予规定。《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基于国务院早在1990年5月19日发布了第55号令《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居住用地为七十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为四十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为五十年;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土地使用者应当交还土地使用证,并依照规定办理注销登记。《物权法》对土地使用权期限制度做了较大调整,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故《办法》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对土地使用年限届满的房屋应当办理所有权注销登记这一规定不予保留。所有权人申请注销决定的具体情形包括房屋灭失、所有权人放弃所有权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房屋灭失。房屋灭失是指房屋因为倒塌或者被拆除而在物理形态上消灭。房屋作为登记的客体,是登记的前提和基础,一旦客体不复存在,房屋所有权也失去了依存的基础。房屋灭失后房屋上所设立的各种物权也随之消灭,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根据《物权法》第三十条规定: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2.放弃所有权。这是指房屋所有权人对所有权的抛弃。所有权是最完整的物权,具有物权的所有权能,其中包括处分权,对所有权的抛弃也是行使处分权的一种方式。放弃所有权应以登记后生效。当然,放弃房屋所有权是以不侵害他人的权利为前提的,如该房屋存在查封和他项权利的情况下,房屋所有权人称放弃所有权的,是不能为其办理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的。
3.办理注销登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是对于所有权的注销登记,登记机构应当核实当事人资格以及当事人注销申请的合法性。一旦注销发生了错误,其后果往往是无法恢复的。因此,对于登记的注销,登记机构要承担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登记机构不仅要核实申请人的身份、资格、授权书等,还要审查申请人提供的关于申请注销登记的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经审核后,认为符合注销登记的要求,应当办理房屋所有权的注销登记。二是注销登记应当在登记簿上予以记载,而非仅仅注销房屋权属证书。以往各地登记机构也将注销权属证书理解为同时注销该项登记,并在实际上这样进行操作,这种做法应当进行调整,目前《办法》有统一规定。
第三十九条 申请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记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_
(三)房屋所有权证书或房地产权证书;
(四)证明房屋所有权消灭的材料;
(五)其他必要材料。
㈣ 我父母去世后,我们几个女儿通过书面形式放弃了继承权,哥哥卖房时需要我们签字吗
父母去世后,几个女儿通过书面形式放弃了继承权,哥哥卖房时不需要女儿签字。既然其他继承人放弃了继承权,哥哥继承了房产,则该房产就是哥哥的个人财产,有独立的处理权。
《物权法》
第二条 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第三十九条 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㈤ 离婚期间,一方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是否有效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或妻一方通过法定继承所获得的财产权利,夫或妻一方的放弃行为,是否影响另一方的权利和利益,其行为效力如何判定。在审判实践中,因法律规定的不甚具体明确,也因相互交叉的法律规定不相统一,导致各地法院及法官之间对这种行为效力的认定不相统一。笔者对此谈点粗浅看法,只作抛砖引玉,与同仁商榷研讨。目的在于统一执法观念,统一执法标准,在于完善发展法律。因为权利是动态的,权利是发展的,与之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法律权利观念应当是相互适应的。最终达到以权利的发展观来平衡公民的客观权益。
因财产继承,本文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包括财产期待权与财产所有权问题,权利资格与权益取得问题,继承权与所有权关系问题,财产继承权的取得、处分与转化问题,夫妻财产中的个人财产与共有财产问题,以及法律的发展完善等。笔者认为,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或妻一方因法定继承,在未征求对方意见情况下,单方放弃继承权的行为,侵犯了另一方的财产共有权,应认定单方放弃行为无效。
一、夫或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继承所得的财产,应属于夫妻所得共有财产。
我国现行的夫妻财产制是法定财产制与约定财产制相结合的制度,根据《婚姻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除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外,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继承或赠与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上述法律规定的理解,并无太大争议。容易导致歧义的问题是继承权和财产所有权的区别和联系问题。理论界和审判实践中,有的将继承权与财产所有权完全割裂开来。持这一观点的认为,继承权实际上是以民事权利为内容的一项权利资格,把这种权利资格归属为取得财产上的一种期待权,并非实际财产所有权。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也是有悖于法的。
继承权既是法律意义上的一种权利资格,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上的财产权利。因继承事件的发生,使得继承权与财产权相互联系起来。夫妻这种继承的权利资格,是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遗嘱的指定即可获得的,或者说这种权利资格是继承人所具有的继承遗产的权利能力,是在没有继承事件情况下就依法可备的权利。当继承的法律事实具备时,则继承人对继承的遗产已经拥有了法律上的财产权利,也就是说此时的继承权属于具有实际财产利益的继承权。
《继承法》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物权法》规定,从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人就依法已经取得了物权即所有权。实践中这种物权可能并未实际取得,并未实际占有或控制这些财产,但并不因此影响夫妻对应取得遗产的所有权。因为继承的开始时间,并不一定就是或等同遗产分割处理的时间。从法律意义上说,被继承人死亡时间就是继承权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时间。继承期待权因继承法律事实发生,即转化为夫妻既得财产共有权。
二、放弃继承权等于放弃继承财产的所有权。
判断夫妻一方单独放弃继承权是否有效,关键的问题是审查继承所得财产权属问题。除约定或遗嘱归一方所有财产外,夫妻其它继承的财产,应归属为夫妻财产。因为继承权实质上是物权,归根结底是财产所有权。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继承转化为夫妻共有的财产,夫妻享有平等的处理权。根据《民法通则》、《婚姻法》、《物权法》的立法精神,继承权的放弃虽说是对继承期待权的放弃,但实质是对继承既得权的放弃,是对所有权的放弃。针对继承权权利资格部分,应归属权利能力范畴,这种权利能力是不存在接受与否或放弃与否的。只有当继承权转移为实际物权时,才存在选择接受或放弃的问题。因为期待权与既得权是相对应的一种民事权利,期待权既是一项独立的权利,也是现实的具体的权利。还因为夫妻因继承法律事实发生后,继承的财产即转化为夫妻共有财产。
继承权实际取得后,继承人做出放弃继承权的决定,其行为是对财产的处分行为,实质上属于对继承所得夫妻共有财产的处分行为。根据《物权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婚姻法》也已作出明确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物权法》规定的因继承取得的物权,是从继承开始时其继承的财产即归夫妻共同所有了。夫妻一方或者双方取得的财产所有权,虽然并未实际占有该财产,但该财产仍应认定为夫妻所得的财产。除婚姻法第18条规定的属夫妻个人专有财产外,如继承人放弃继承权应当征得配偶同意,其应征得配偶同意的缘由系法律设定使然,即由夫妻财产共有所决定为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单方放弃行为实际构成了对夫妻另一方财产权的侵害。除法定、约定或经另一方追认的。依照《民法通则》、《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有关规定,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应认定无效。因此,对单方处分夫妻共同所有财产的行为,另一方申请无效的诉讼请求,法院应予支持。
三、关于夫妻继承的立法完善
目前我国的财产继承方式有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继承法》第二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继承法》把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为两个继承顺序:(一)配偶、子女、父母;(二)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把儿媳、女婿的法定继承列为特例。即《继承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除此之外,儿媳或女婿是不能直接享有继承权的,也就是不能当然的取得遗产所有权。然而,《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除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外,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从上述两个法律规定不难看出,《继承法》没有赋予被继承人的儿媳、女婿直接取得其遗产所有权的资格,但《婚姻法》却规定夫妻一方通过另一方继承遗产而当然取得夫妻财产共有权。使得两法对同一财产的归属认定上产生矛盾。
《继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而《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同时《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物权法》第九十五条也做出了“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共同享有所有权”的规定。《物权法》第九十七条还同时做出处分共有财产的规定,即“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从上述不同法律的规定看,《继承法》与《婚姻法》和《物权法》之间关于处分遗产问题相互矛盾。
如果按照后法优于旧法的理论,那么,《物权法》优于《婚姻法》,《婚姻法》优于《继承法》,尽管后两个法律属于单行法律。但审判实践中对于上述法律交叉的相应规定,运用起来很难把握。笔者建议,在立法上应当统一标准。并建议由立法确认夫妻对双方的父母有共同的继承权,由夫妻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个份额,共同参加到继承当中。这样即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也能反映中国的传统赡养美德,对促进夫妻、家庭、亲属和睦相处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广州律师:网页链接
因为,目前我国的广大公务员、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职工,相当多的家庭属于一孩化家庭,一孩化的子女再组成家庭,担负着双方父母的赡养义务。另外,妻对公婆的赡养、夫对岳父母的赡养,特别是妻对公婆的赡养,一般也尽了相当的赡养义务,尤以广大农村更为普遍。某种程度上儿媳对公婆的赡养实际比儿子对父母的赡养所尽义务更多。但《继承法》第十二条规定却只规定了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才能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如夫妻共同对双方父母尽了应尽义务的,也应当共同作为继承人,这一点并不有违立法精神。《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因此,夫妻作为一个共同份额继承人享有继承权符合中国实际。
㈥ 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需要办理依据吗
一般都是在继承人较多的情况之下,而遗产由其中一人或几人取得,而其它继承人不要该遗产时,就要有明确的放弃继承遗产的意思表示,通常以书面的声明为表现形式。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9条规定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应当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作出。遗产分割后表示放弃的不再是继承权,而是所有权。放弃继承的一个最重要条件即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的期限,应当是从继承开始时起到遗产分割之前止,只有在此期间内作出的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才有效。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遗产分割之前放弃的是继承权,而在遗产分割之后再有放弃的意思表示,则为放弃其对遗产的所有权,因此,公证员在办理遗产继承公证的同时,也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当然,这也是根据司法部规定的格式要求出证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物权法即将实施,该法第29条规定因继承人或者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也就是说,在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继承人、受遗赠人当然地、直接地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物权,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的时间为继承人、受遗赠人取得物权的时间,而且取得的是被继承人的遗产的物权。如果继承人是多人,则各继承人均为物权(遗产)的共有人。 继承法中的放弃继承在过去可理解为放弃继承权,而且该行为效力追溯至被继承人死亡时,即继承开始,放弃了继承权也即丧失了继承权。而按物权法第29条的规定,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人已当然取得物权,如果放弃,当然放弃的是其已取得的物权,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明显与物权法相抵触。这一点对物权法生效以后的此类公证的办理是至关重要的,如再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继承人放弃继承权,其已取得的物权当然归其它继承人所有吗?按物权法的规定,其放弃行为,是一种处分物权的行为,不能理解为当然地将其已拥有的物权赠与其它继承人,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抛弃,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其放弃继承权,该物权为无主财产,无偿归国家所有。出具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书则成了无源之水,甚至侵害他人权利。试举一例,如被继承人甲死亡,其子乙为法定继承人之一,按物权法之规定,乙已当然成为甲遗产的所有权人之一,按婚姻法之规定,乙妻也当然拥有乙所取得的物权的一半。但乙妻不是法定继承人,如公证处为乙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依照物权法之规定,明显侵害了乙妻已当然拥有乙所取得的物权的一半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在物权法生效之前,公证处为当事人出具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也是不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是1985年出台的,它是公证员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是1988年颁布的,该司法解释第177条明确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遗产未分割的,即为共同共有,即在被继承人死亡时至遗产未分割前,继承人已为该遗产的所有人,所有权表现为共同共有,继承人在遗产未分割前放弃的仍是其对遗产的所有权。因此,公证处在未有新的法律或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办理应慎重。
㈦ 遗产放弃和遗产留给孙子一样吗
父母,子女,配偶都是你哥哥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在你说的案子中,正常专情况下,你妈妈,你侄属子,你嫂子可以三分你哥哥的遗产
如果你妈妈放弃继承权,那么你嫂子,你侄子就平分你哥哥的遗产,如果你侄子未成年,那么这个钱其实可以理解为全归你嫂子所有
祝好
㈧ 物权法第二十条第二款中说,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怎么理解。举例说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要买房子,办理了预告登记,但是你在3个月内没有去申请购房登记,那么你的权利就消失了,房子也不会给你预留了,开发商可以把房子卖给其他人了。这里的债权消灭,其实就是购买房子的权利。
㈨ 放弃继承意思表示后能否撤销
【简介】孙福于王琴生前共有住房一套,孙福与前妻张英(离异)育有一子孙雷,孙福与王琴生有一子孙征。孙福、王琴死亡后,孙雷决定放弃对孙福、王琴房产的继承权,孙雷、孙征兄弟二人做出了书面约定。2011年原住房拆迁,继承人孙雷认为愿放弃继承的房产增值,原签订的继承约定意思表示不实,要求与孙征重新签订继承协议,并向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权公证。 【分析】针对上述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继承人先前达成的继承约定中继承人做出的放弃继承权的意思表示已经做出,就发生法律效力,继承人不能随意撤销,公证处不能根据继承人达成的新的继承协议内容办理继承权公证。 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是指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做出的不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意思表示。继承法规定“继承人放弃继承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其他继承人表示,用口头形式表示放弃继承,本人承认,或有其他证据充分证明的,也应当认定其有效。”在具体承办继承权公证过程中遇到的继承人放弃继承后又反悔的情形,继承人却不能象普通的意思表示一样随意撤销其已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具体理由如下: 一、继承人之间达成的继承约定中有关继承及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不仅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约束,还要受《继承法》、《物权法》等法律的约束。 “继承人放弃继承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其他继承人表示,用口头形式表示放弃继承,本人承认,或有其他证据充分证明的,也应当认定其有效。”“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应当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做出。遗产分割后表示放弃的不再是继承权,而是所有权。”即放弃继承权的意思表示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一经向其他继承人做出即发生法律效力。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意思表示没有限定具体的表示方式,不仅口头表示可以,采用签订《继承协议书》的方式也无异议。《继承法》第五十一条“放弃继承的效力,追溯到继承开始的时间。”继承人重新协商达成的继承协议书,已经不是对继承权利的处分,而是对已继承取得的财产的处分。故继承人先前所签订的继承约定既是继承人继承、放弃继承遗产的实体性权利表示,也是对继承遗产的程序性权利的放弃。所以继承人以重新达成的继承协议申请公证的,公证处不应受理。 二、《继承协议书》中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效力问题由《继承法》、《物权法》等法律规范做出了明确规定。 《继承法》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做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之一是“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从上述两个法律中有关继承权的规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前面案例所述的继承人孙雷、孙征在被继承人孙福、王琴死亡后所签订的《继承约定》中继承人孙雷的放弃继承意思表示是继承人在遗产处理前对被继承人遗产的一种实体上的财产处分。既然当事人继承与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是对遗产的实体处分,那么就同一份财产当事人所做得多次处分行为可能会有侵权嫌疑。 三、公证处无权对继承人之间重新达成的意在变更原继承约定内容的意思表示的效力进行裁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条规定“遗产处理前或在诉讼过程中,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其提出的具体理由,决定是否承认。遗产处理后,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不予以承认。”在上述案例中,继承人提出原先签订的继承约定存在意思表示瑕疵,公证处可告知继承人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以诉的方式申请变更或撤销原继承或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公证处无权以继承人提供的意思表示瑕疵证明,而主观判断并允许继承人重新达成继承协议而变更原来的继承意思表示。也就是说继承人对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做出后反悔的,公证处因没有管辖权而不能受理。 四、法律若允许继承人随意变更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不仅不利于对现有继承法律关系的保护,也不利于保护其他继承人的民事权利。放弃继承是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到遗产分割前的这段时间内放弃自己已取得的继承遗产的权利,继承人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不愿意处于继承人地位的一种明确意思表示。因继承人放弃继承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既不必经过其他继承人许可,也无需经其他部门批准。所以继承人一经做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一般不允许反悔。 综上所述,对前述案例中的公证申请人,告知他们直接申请人民法院对原继承约定的效力进行裁定,公证处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公证处 尚玉荣
㈩ 如何注销房产证
《房屋登记办法》第三十八条 经依法登记的房屋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簿记载的所有权人应当自事实发生后申请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
(一)房屋灭失的;
(二)放弃所有权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释义】本条所述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一般发生在房屋或房屋权利发生消灭或终止时权利人申请的登记,注销登记属于权属登记的一个种类。原《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因房屋灭失、土地使用年限届满、他项权利终止等,权利人应当自事实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请注销登记。这里规定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有两种情形,一是因房屋灭失,这和本办法规定是一致的;二是因土地使用年限届满的,这在本办法中未予规定。《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基于国务院早在1990年5月19日发布了第55号令《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居住用地为七十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为四十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为五十年;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土地使用者应当交还土地使用证,并依照规定办理注销登记。《物权法》对土地使用权期限制度做了较大调整,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故《办法》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对土地使用年限届满的房屋应当办理所有权注销登记这一规定不予保留。所有权人申请注销决定的具体情形包括房屋灭失、所有权人放弃所有权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房屋灭失。房屋灭失是指房屋因为倒塌或者被拆除而在物理形态上消灭。房屋作为登记的客体,是登记的前提和基础,一旦客体不复存在,房屋所有权也失去了依存的基础。房屋灭失后房屋上所设立的各种物权也随之消灭,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根据《物权法》第三十条规定: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2.放弃所有权。这是指房屋所有权人对所有权的抛弃。所有权是最完整的物权,具有物权的所有权能,其中包括处分权,对所有权的抛弃也是行使处分权的一种方式。放弃所有权应以登记后生效。当然,放弃房屋所有权是以不侵害他人的权利为前提的,如该房屋存在查封和他项权利的情况下,房屋所有权人称放弃所有权的,是不能为其办理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的。
3.办理注销登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是对于所有权的注销登记,登记机构应当核实当事人资格以及当事人注销申请的合法性。一旦注销发生了错误,其后果往往是无法恢复的。因此,对于登记的注销,登记机构要承担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登记机构不仅要核实申请人的身份、资格、授权书等,还要审查申请人提供的关于申请注销登记的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经审核后,认为符合注销登记的要求,应当办理房屋所有权的注销登记。二是注销登记应当在登记簿上予以记载,而非仅仅注销房屋权属证书。以往各地登记机构也将注销权属证书理解为同时注销该项登记,并在实际上这样进行操作,这种做法应当进行调整,目前《办法》有统一规定。
第三十九条 申请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记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_
(三)房屋所有权证书或房地产权证书;
(四)证明房屋所有权消灭的材料;
(五)其他必要材料。
【要旨】申请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时应提交的文件
【释义】申请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时应提交的文件主要是房屋所有权证书或房地产权证书,以及证明房屋所有权消灭的材料。证明房屋所有权消灭的材料可分为两种:
一是房屋灭失的,房屋灭失证明是指能够证明房屋物理形态消灭的文件资料,能够对房屋被拆除或是倒塌时间和原因加以说明,比如,究竟是因地震而倒塌,因洪水而冲毁,因火灾而烧毁等自然灾害而灭失的,还是因拆除等人为因素而灭失详加描述。根据《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登记机构办理因房屋灭失导致的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应当实地查看房屋。
二是放弃所有权的,应提交所有权人表示放弃所有权的书面声明。按照房地一致原则,房屋所有权放弃房屋所有权的,应当一并放弃土地使用权,不能不放弃土地使用权只放弃房屋所有权,否则放弃所有权后的房屋系无主财产,他人依法取得所有权后可能造成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主体不一致的情形。同样,也不能单独放弃房屋土地使用权而不放弃房屋所有权。放弃所有权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无需向特定当事人做出意思表示并征得他人同意,因放弃所有权而申请注销登记的,需要提交放弃所有权的书面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