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UGC模式的UGC模式的特点
1.用户既是受众又是传播渠道;
2.传播力相对强;
3.一般与其他主题活动配合开展;
4.达到病毒传播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② UGC的移动应用
近两年来,随着全球3G商用的日益推进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移动UGC业务正在日渐崛起,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促进移动UGC业务发展的因素在于:第一,电子存储设备容量不断增加而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存储制式趋向标准化,这使得手机的性能不断提升,可以和其他设备共享信息并实现升级;第二,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人们倾向于用手机记录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移动运营商希望借助UGC吸引更多的用户,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
移动UGC的业务形式主要是移动社区网络和移动视频共享,其中移动社区网络已经在韩国、欧美市场形成规模。根据Juniper咨询公司的研究,社区网络是移动UGC领域的主流,全球用户数约为1400万。全球移动UGC领域2007年的收入达到5.72亿美元,其中移动社区网络收入占50%以上;预计到2012年移动UGC领域的收入将超过57亿美元,而社区网络业务收入将下降到21%,以视频为代表的个人内容共享将成为主流。
韩国是移动UGC发展最好的国家。近两年来,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的移动运营商也开始纷纷进入这个领域。
*韩国SKT SKT于2001年推出了移动社区业务——赛我网。赛我网是全球最成功的移动社区业务之一,在韩国拥有超过1500万用户,占韩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赛我网的绝大多数用户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日访问量高达2000万人次。
SKT已经把UGC发展重心从移动社区网络转移到视频共享领域。2006年11月初,SKT将移动多媒体服务“June”的“成人服务”按键改为“UGC视频”,实现了与Pandora TV、Damoimaura、Mncast、FreechalQ、Yahoo korea Yammy以及Diodeo等6家专业视频分享网站的互动,提供热门UGC内容在移动终端上的播放。这项服务每天的访问频率为25万次。
*Vodafone 2007年2月,Vodafone先后宣布与MySpace和YouTube合作,推出移动社区网络和视频共享业务,Vodafone希望通过与互联网知名UGC品牌的合作,全面进军UGC领域。Vodafone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MySpace,建立MySpace空间,发布照片和博客。今后将在一些手机上预装MySpace手机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其Vodafonelive!门户下载软件系统。
Vodafone的移动YouTube服务将首先面向英国用户推出,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选择视频节目、转发视频链接、上传和搜索视频片断,Vodafone计划不久将在其他欧洲国家市场推出这一服务。Vodafone计划根据用户上传视频节目的数量以及观众收看的次数向提供者付费,因此上传视频短片的用户不仅可以与他人共享视频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取收入.
*英国“3”公司 英国“3”公司从2005年10月就与YoSpace合作推出了移动视频共享业务——See Me TV。该业务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MMS上传自己的视频内容,与他人分享,并可以从自己制作的内容下载收费中获得10%的收入分成,其余部分由“3”公司与YoSpace再次进行分成。该业务推出一年,视频下载次数就达到了1400万次。
*Verizon无线公司 2006年3月,美国Cingular无线公司宣布向手机用户提供Rabble服务,进一步扩大社区服务的范围。通过这种服务,用户就可以建立类似于MySpace的社区网络网站,社区用户通过手机可以交流思想、分享图像,了解本地事件或是地理位置。2007年7月,Verizon无线公司与YouTube签订协议,用户可通过短号码“98823”向YouTube网站上传和下载视频片断。
*新加坡M1公司 新加坡移动运营商M1推出了用户制作及共享视频业务——MeTV,用户可以通过MMS上传视频内容,其他用户可以浏览并下载。这项业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和了解他人的平台。这个业务也建立了与用户分成的模式,用户可以从自己上传的内容中获得利润,用户上传的视频内容,被他人下载一次,用户就可以获得0.05新元。自从2007年3月该业务推出以来,上传视频的用户已超过4万名。 UGC正在成为互联网领域被十分看好的新的应用和商业模式,甚至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其潜在商机巨大。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UGC广告收入为4.5亿美元,2007年实现翻倍增长,达到10.4亿美元。预计2011年其收入将增至43亿美元。有关人士认为,媒体集团巨头垄断内容制造及传播的时代已经过去。UGC的出现,正在开启一个新的媒体时代。
在互联网UGC服务蓬勃发展的同时,移动互联网领域也开始朝着这个方向探索和尝试。各大移动运营商相继推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移动社区、移动视频共享类业务,或者直接与互联网知名品牌合作,共同推动UGC在移动网络上的发展。
UGC对移动运营商的商业契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手机使UGC产生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网络,越来越多的内容不再来自于传统媒体或互联网SP,而是直接来自于用户:论坛、博客、社区、电子商务、视频分享,尤其是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制作图片、视频,将自己的心情和所见所闻用手机记录下来,随时随地将这些内容传递给他人将成为趋势,而移动互联网恰好可以起到桥梁作用。
拥有巨大的潜在用户群
用户越来越习惯和喜爱自己创作内容,并与他人分享。在互联网上,UGC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生活方式,例如在UGC最为活跃的BBS和博客领域,国内已经有很大的用户群体,并且仍在迅速增长。互联网上的UGC用户可以自然过渡到移动UGC。
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利润
UGC在移动领域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由于互联网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上较为宽松,对用户创作的内容无法进行版权保护和收入分成,而在移动网络上,运营商可以比较容易地就具有增值价值的内容与用户进行收入分成,此外移动运营商也可以通过这类业务刺激流量、获得广告收益等。
运营商获得更高利润
除了潜在市场巨大之外,UGC产业链的参与者相对较少也是移动运营商发展这类业务的有利因素。不像移动音乐,主要收入被传统音乐行业赚取,而移动运营商的收入来自流量费,在UGC的价值链参与者中,几乎没有传统行业的企业,更多的是互联网新兴网站,内容则来自分散的用户,运营商在讨价还价的谈判过程中拥有主动权,这样运营商往往可以获得较高利润。
提高用户忠诚度
UGC业务不仅可以刺激用户使用业务,提高运营商收入,同时也是运营商提高用户忠诚度的有效手段,用户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还可以从自己创作的内容中获得分成。
简单地说:
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用户生产内容”,即网友将自己DIY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在中国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的概念兴起的。
在UGC模式下,网友不再只是观众,而是成为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和供应者,体验式互联网服务得以更深入的进行。
第一,用户生产内容(UGC)将其与依靠编辑“ and paste”的传统新闻网站区别开来。
第二,多媒体手段的广泛使用。
第三,新的赢利模式的产生。
③ 法律问题:著作权中的播放权是什么
你是指录来制者权还是播放者自权?这些都属于邻接权.
录音制品制作者的权利叫做录制者权,指录音录像制作者依法享有的禁止或许可他人复制其所制作的录音或录像制品并有权获得报酬的权利的统称,具体包括复制许可权\许可发行权\许可出租权\许可信息网络传播权.
播放者权包括播放权,但主体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你应当明确一下,你的意思不会是录制者录制自己的作品吧?那就不是邻接权了
④ UGC的模式特点
借助“技术发展促进应用”,实现螺旋式上升,主要发展精髓表现在内容聚合、用户沉淀、视频社交、移动应用和盈利模式五个维度;
相比国外UGC模式发展,中国UGC模式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并且已经产生了较为成功的企业;
起点中文网、开心网、酷6网及新浪微博作为UGC模式发展的成功案例分别在五个维度方面给国内UGC模式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启示;
中国UGC模式与用户联系紧密,UGC模式不仅满足了用户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同时网民UGC内容对用户购买决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广告主认可UGC模式的巨大潜在价值,但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营销模式;中国UGC内容的价值未来将会愈发凸显,视频UGC模式更容易实现盈利。
⑤ 如何解开有声市场版权之困
近日,喜马拉雅FM因上线了用户朗读制作的无版权有声书,被该书作家曾鹏宇控诉。同时,多位被侵犯版权的作家、编剧也出来声援和支持。
这场版权纠纷最后以平台发布道歉声明结束。喜马拉雅FM表示,会处理涉及到侵权的作品,并拟联合版权方开展平台版权自查行动,规范版权监督体系。
笔者在一些平台的有声书板块,发现很多热播剧的朗读音频,如《南方有乔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
在询问版权问题时,该平台表示,“这些主播是否获取到授权不确定,已提交给审核处理”。e从阅文集团方面了解到,集团与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等平台在版权业务上均有合作。集团体系下的作品会授予平台音频改编权,内容数量上,每家合作情况不同。
但该改编权是仅可用在PGC内容,或者由音频平台官方认证的录制作品。UGC内容并没有授权。
在蜻蜓FM上,《鬼吹灯》、《盗墓笔记》也都是PGC内容,自2016年1月上线以来,累计收听量远超于其实体书销售册数过千万的成绩。
某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头部的几家音频平台体量较大,很多用户会自己录制上传,内容提供商也不太会去追求。但原著作者一旦追究版权,则属于侵权行为。
可以见得,在有声小说的UGC内容板块,基本上属于无版权状态。平台目前只能通过加强监管措施来处理。
喜马拉雅FM副总裁姜峰此前曾在媒体采访中透露,平台拥有一套自身版权审核体系,原创内容会被整合进版权管理资源库,用户上传内容经由机器自动审核后也会有人工进行再次审核。但用户上传的内容数量巨大,难免会有纰漏。
不过,这一缺陷,对有声市场来说,并不是小问题。除了技术支持,有声市场的竞争力主要在于优质的内容。包括用户原创内容和平台为用户提供的优质内容。
平台在宣传“大量优质专业内容是最大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略UGC内容的版权问题。当然,这也与有声书版权的概念尚未普及到大众有关。
⑥ 关于参赛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求解释
说白了,2的意思是著作权法的人身权还是你享有。3的意思是你不能以自己享有著作权为借口阻止主办方的行使财产权的行为,“汇编权等权利”中那个“等”估计就是指剩下的财产权利了,即主办方默认了你许可他们翻译、改编等的财产权。
至于你说开发无商业性质的游戏,就算是商业性质的游戏,主办方也不能干涉你,若从条款上来看,这不是一个排他许可,你还可以许可他人呢。既然都能许可他人行使财产权,自己怎么不能行使了?
请记住,著作权法的所归定的权利说白了是“阻止他人行使”的消极权利,换句话来说,就算著作权法没有规定署名、复制等权利,你自己作为原作者当然可以署名、复制,只是不能阻止他人做相同的事而已。好比著作权法没有“购买正版权”,因此原作者不能够阻止别人购买盗版的行为,但是可以依据复制权阻止他人生产盗版的行为。
⑦ UGC模式的介绍
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中文可译作:用户原创内容。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 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UGC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YouTube、MySpace等网站都可以看做是UGC的成功案例,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视频分享)等都是UGC的主要应用形式。UGC模式指用户生产内容。简而言之,这种模式就是调动网民的积极性去参与视频创作的热情,一般是企业通过活动,征集与企业相关的视频作品。在UGC模式下,网友不再只是观众,而是成为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和供应者,体验式互联网服务得以更深入的进行。
⑧ PGC和UGC有什么区别
类型区别
UGC、PGC和OGC的区别
1.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也称UCC,User-created Content)功不可没。
2.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上内容的创作又被细分出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也称PPC,Professionally-proced Content)和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3.这三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一个平台(网站)的PGC和UGC有交集,表明部分专业内容生产者,既是该平台的用户,也以专业身份(专家)贡献具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内容,如微博平台的意见领袖、科普作者和政务微博。
(8)ugc模式下网络游戏直播中的著作权问题扩展阅读:
PGC(全称: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互联网术语,指专业生产内容(视频网站)、专家生产内容(微博)。用来泛指内容个性化、视角多元化、传播民主化、社会关系虚拟化。也称为PPC,(Professionally-proced Content)。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而兴起的。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
⑨ 好写一点的法律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法律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
2.网络游戏直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以耀宇诉斗鱼案为例
3.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的版权问题探析--以新浪网诉凤凰网中超体育赛事直播案为例
4.同人作品的著作权问题研究--以金庸诉江南《此间的少年》侵权案为例
5.论我国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
6.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研究
7.图形用户界面(GUI)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研究--兼评奇虎诉江民案
8.我国引入局部外观设计专利制度的思考
9.专利当然许可制度研究
10.中国好声音商标侵权案评析
11.王老吉加多宝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纠纷案评析
12.我国声音商标的法律保护探析--以腾讯声音商标案为视角
13.网络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14.实用艺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15.知识产权与民法典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