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担保物权无效

担保物权无效

发布时间:2021-11-10 14:36:56

A. 什么是无效抵押权

无效抵押是指抵押权的设定无效,它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抵押权人的债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一)“无权擅抵”行为。
抵押人不论是债务人还是第三人,其所提供的抵押物必须是自己所有的或经营管理的财产,否则,抵押行为就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修改稿)第124条第一款指出:“以自己不享有所有权或者经营管理权的财产作抵押物的,应当认定抵押无效。”如实践中,有的当事人为了向银行贷款,自己又无财产可供抵押,就采取欺瞒手段向他人借产权证书或价值高的物品设定抵押。这种“无权擅抵”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且严重地侵害了财产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应认定抵押行为无效。
(二)“共产私抵”行为。
共同财产的所有权属全体共有人共有,任何人不得私自占有、使用、处分或支配。如果抵押人以共同共有的财产设定抵押权的,必须取得其他共有人的书面同意;如以按份共有财产设定抵押权的,仅限于属抵押人所有的那部分财产。这是由于有的共有财产(如房地产、存款单)的产权证书、单据暂由某共有人保管,保管人若利用便利条件,以共有财产作抵押时,就会损害其他共有人的合法权益。这种以共同财产私自抵押的行为即无效。
(三)“一物多抵”行为。
抵押人以同一抵押物转让他人,或者就抵押物价值已设定抵押的部分再行抵押的行为,在实践中最常发生,这也与经办审查不严有关。如泉州市某一时装公司系合资企业,为了向银行或单位或个人借款,就采用“一物多抵”的方式,在短短的1年内以三处房地产抵押借款11次,数额达435万元;其中仅以一处土地使用权及地面上的未装修建筑物为抵押物,先后持该地的建设用地申;请审批表、规划许可证等证书(并非土地使用权证),向银行贷款达8次,总计395万元,其中向某银行贷出4次达200余万元。这种以一处财产作多头重复抵押的行为显然是无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修改稿)第115条规定:“抵押物如由抵押人自己占用并负责保管,在抵押期间,未经债权人同意,抵押人将同一抵押物转让他人,或者就抵押物价值已设置抵押部分再作抵押的,其行为无效。”但如经抵押权人同意的有效,清偿时按抵押的先后顺序受偿。
(四)“多债一抵”行为。
在债务人有多个债权人的情况下,债务人将其全部财产抵押给其中一个债权人,因而使该债务人丧失了履行其他债务的能力,同时也剥夺了其他债权人的受偿权,即侵犯了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务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应认定该抵押行为无效。

B. 担保物权问题

①抵押合同有抄效,抵押权设立,动产抵押权设立仅需满足抵押权有权处分,抵押合同有效。不登记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②甲丙间质权成立,满足动产质权设立条件,即有权处分,质押合同有效,交付。
③丁有权留置该车,符合留置权设立条件,在丙不能支付修理费用或提供担保的情况下,经过一定的履行期限的,可以就该车拍卖变卖,并享有优先受偿权。
④依据担保法及其解释规定,在同一动产上设计了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的,留置权具有优先性,抵押权和质权是平等的,但抵押权未经登记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所以,对该动产,先由丁受偿,其次是丙,再次是乙。
本人观点,望采纳谢谢

C. 担保合同无效有哪几种情况

一、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一般也无效,这是确认担保合同无效的一般原则。但对独立担保,如经常遇到担保人出具的不可撤销担保书,遇到担保合同中约定“不因主合同的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二、主合同有效,担保合同无效。(1)担保人主体资格不合格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例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等不得为担保人。(2)当事人恶意串通签订的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担保合同,应为无效合同。(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损害国家利益的担保合同,应为无效合同。

D. 抵押权无效,抵押合同有效是什么意思

以下列财产设定抵押的,抵押合同无效:
(1)土地所有权;
(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但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
(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和其它社会公益设施;
(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担保法》规定必须进行登记的抵押合同未登记的,如以航空器、车辆、船舶、林木、企业设备等动产,以城市房屋、土地使用权等不动产抵押的合同,必须到主管部门进行登记,未到主管部门登记的为无效合同。
破产企业在法院受理企业破产案件前6个月至破产宣告期间,对原没有设立抵押的债务设立抵押的合同无效。
债务人有多个债权人的情况下,债务人将其全部或大部分财产抵押给一个债权人,侵犯了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从而丧失履行其他债务能力的,抵押合同无效。

根据《物权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合同行为(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时独立的。这就是所谓的区分原则。由于不动产的抵押权需要到相关部门登记才能生效,而抵押合同只要符合意思自治,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即可生效,所以由于抵押合同生效后,当事人未登记,从而导致抵押合同生效而抵押权不成立

E. 债务承担时担保物权的效力

丙的抵押无效,因为丙的抵押只对所担保的债权有效,就是只对原债权,甲的行为提供担保,对丁,他的抵押是无效的。
如果是
质权
,丙对丁的质押依然无效。

F. 物权法里关于担保物权,不理解的问题,请教下。

1、A向B借钱,用C的房产做抵押,A把债务分割给D。没经过B的同意,A分割给D的债务有效?答:无效。
2、没经过C的同意,C房产有义务给D的债务做抵押?答:不可以;c的房产只对合意的债权人负责。
3、?“办理抵押登记的,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这句话怎么理解?能举个例子吗?答:按照动产抵押的规定,c抵押给b的财产被别人f买走了,并且支付了合理的价款,这种情况虽然c的财产抵押给了b,但买受人f是属于正常经营的活动主体,并没有违反什么规定,所购得的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不因为你有抵押权就判定买卖行为无效或收回。

G. 担保物权求教

1、所有权保留是指在移转财产所有权的商品交易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财产所有人移转标的物的占有于对方当事人,但仍保留其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待对方当事人支付一部或全部价款或完成特定条件时,该财产的所有权才发生移转的一种法律制度。所有权保留适用于买卖、互易、赠与等领域,以买卖合同中的所有权保留条款最为常见。例如当事人A、B在分期付款买卖车辆的合同中约定出卖人A在购买人B付清全部车款前保留车辆的所有权,购买人B对车辆只能占有和使用,待购买人B付清全部车款后,出卖人A为购买人B办理车辆所有权转移登记时,购买人B才取得该车的所有权。
2、流押条款是指抵押人和抵押权人事先约定,在债务人清偿期届满而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给抵押权人所有。
我国法律严格禁止流押条款。其理由主要有三:一、保护债务人。当一个人在经济上异常窘迫,而事实上又急切需要的情况下,往往会向第三人举债,债权人有可能利用债务人的这种不利处境,迫使债务人与其订立流押条款,以价值较低的债权获得市场价值较高的担保财产的所有权,这实际上是一种变态式的高利贷行为(名符其实的暴利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将极大地损害债务人的利益。二、有利于保护抵押权人以外的其他债权人。如果担保财产的价值大大高于被担保的债权的价值,则在抵押权人获得优先受偿后,还会有剩余的价值由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受偿。如果抵押权人通过流押条款直接获得担保财产的所有权,则对于其他债权人是极为不利的。三、保护债权人。市场如战场,变幻莫测,一个物品可能早上还值十元,晚上可能就一文不值了。虽然此时有利债务人,而签订流押条款时双方又是自愿的,从表面上看,应承认流押条款有效,否则有可能阻碍债务人的融资途径,也正因为如此,日本民法仅对流质条款有禁止规定,于流押条款则无明文规定,可见流押条款在日本立法论上是有疑问的。由于我国物权法明文规定流押条款绝对无效,所以在我国立法论上,流押条款的效力是确定无疑的。我国法律之所以规定流押条款绝对无效,我想是基于公平原则的考虑,如果承认流押条款有效,无异于承认债务人逃避债务的行为是合法的。
3、“抵押权未登记的,按债权比例清偿”--是指未登记的抵押权之间的清偿顺序相同,没有先后之分,各抵押权人按照各自的债权比例平等受偿,也就是你所说的“未登记的抵押权实现起来”“没有先后顺序”,同普通“债权的实现是一样的”即都不以权利成立的先后顺序依次受偿。
4、抵押权分为不动产抵押权、动产抵押权和权利抵押权,花瓶是动产,所以也能抵押(特别是当这个花瓶是古董,而债权人又同意抵押时)
另外,动产抵押采登记对抗主义,即动产抵押合同不以登记为生效要件,也就是说,未登记的动产抵押照样有效,只是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你所说的“未登记的抵押权实现起来”“没有先后顺序”指的正是这个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未登记的抵押权”只能是动产抵押权或权利抵押权(不能是不动产抵押权,因为不动产抵押权必需进行登记,不登记的不动产抵押权的法律效力绝对无效)
《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不动产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利
(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
(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动产
(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不动产、动产
(六)交通运输工具;—动产
(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不动产、动产(花瓶)、权利

H. 关于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问题

我国担保法对保证这一担保形式规定了约定保证期间与法定保证期间两种保证期间,尽管理论上至今仍存在争议,在司法实务中则将保证期间理解为除斥期间。保证债权作为从债权,既受制于除斥期间,又可能罹于诉讼时效。但是,对于担保物权而言,通说认为因其系物权,不受制于针对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至于是否受制于除斥期间,担保法未设规定,一度存在较大争议,实务中亦曾混乱一时。比如,抵押登记机关强制性地登记抵押期间,期满后必须续登,否则消灭抵押权,人为地增加抵押权设定成本。而在抵押权纠纷发生后,对于超过登记期限的抵押是否予以保护或认定抵押权消灭,各地法院尺度不一。有鉴于此,《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2条规定,担保人在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2年内行使权利的,法院应予支持。应该说,该规定缺乏相应的立法依据,只是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一裁判尺度,借鉴国外立法例不得已而为之。但问题接踵而至: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债权人丧失胜诉权,债务人则产生诉讼时效抗辩权。而按照担保法规定,作为从债务人的担保人享有主债务人的一切抗辩权,当然亦包括诉讼时效抗辩权。《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2条规定岂不是剥夺了担保法赋予的抗辩权,与担保法之规定相悖?事实上,确有一省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保证期间约定过长,在主债务诉讼时效届满后保证期间未届满,保证人是否仍承担保证责任。在对该请示的讨论中产生极大分歧,其中持肯定观点者的一个主要理由便是参照《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2条之规定。
物权法在第202条规定: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该规定似乎一目了然,但深入考量,仍有几个问题必须予以注意。
其一,该条仅规定了抵押权的行使期间,质权、留置权等其它担保物权是否适用?担保法司法解释关于担保物权存续期间之规定,对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均可适用,而物权法没有在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定部分规定担保物权存续期间,仅在抵押权一章规定了抵押权存续期间,应是有意将抵押权存续期间问题与质权、留置权相区别。参与物权法起草的人士解释认为,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如果因质权人、留置权人未行使质权、留置权的,该物权消灭,质权人、留置权人还要向出质人或债务人返回已经实际占有的财产,实属不公。该解释虽非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应系对立法原意的权威诠释,司法实务中似无另作他解之充足理由。为避免质权、留置权因权利人长期不行权利导致出质人、债务人的财产长期被限定,《物权法》第220条、237条作出了出质人、债务人可以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规定。此条款应是对物权法没有关于质权、留置权存续期限之规定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另类解决措施。
其二,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不行使抵押权,是抵押权消灭,还是丧失胜诉权?从《物权法》第202条关于“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的表述看,类似于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届满后的法律后果的表述。而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应系债权人丧失胜诉权,并非实体权利的消灭。但是,抵押权存续期间显然不是诉讼时效,应属除斥期间,按除斥期间之法理,在该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导致权利消灭之后果。因此,不应因表述上的巧合而望文生义,得出抵押权期限届满抵押权人丧失胜诉权的结论。
六、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分别抵押问题
以往之争议及基本裁判思路。在以往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形:抵押人在设定房地产抵押时仅对房产或地产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而未将房产与地产一并抵押登记,或者抵押人将房产与地产分别抵押给不同的债权人,并分别办理抵押登记。于此情形,是否应认定抵押有效?《担保法》第36条规定,“以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抵押的,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应当将国有土地上房屋同时抵押。”该规定究竟是表明房产与地产必须同时抵押,否则无效,还是表明只要其中之一设定抵押,就当然产生同时抵押的效果?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抵押无效,理由是《担保法》第36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7条、第48条等规定,土地使用权与地上房屋应当同时抵押。此为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故单独设定抵押无效;二是认为抵押有效,且抵押权的效力及于未登记的部分。理由是《担保法》第36条规定的是法定抵押权。根据“地随房走,房随地走”的原则,抵押权的效力当然及于另一部分;三是认为抵押有效,但抵押权的效力不及于未登记的部分。抵押权人就抵押合同约定并登记的部分享有抵押权。经过一个阶段的讨论,在审判实务中第三种观点渐趋主导地位,其法理依据如下。第一,《担保法》第36条是关于房地产抵押的行为模式的规定,即设定房地产抵押时应当如何做,而不是对法律结果的规定。不能依据该条得出房产与地产只要有一个办理抵押登记,就效力当然及于另一个的结论。否则,因房产与地产抵押机关不统一,不同的抵押权人分别在不同的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此情形构成法定抵押权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可化解之权利冲突。第二,虽然由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所有权一体化规则决定,房产与地产不能分属两个民事主体,但抵押权旨在支配抵押物的交换价值,抵押权人从抵押物拍卖或者变卖的价款中优先受偿即可实现其抵押权。而无论房产与地产分别抵押、单独抵押或一并抵押,拍卖或变卖抵押物的结果均不违背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一体化的原则:如果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同时抵押给了一个债权人,形成了概括抵押或共同抵押,经拍卖或变卖抵押物,两个权利归属于同一受让人,自不待言;如果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分别抵押给了两个债权人,房产与地产一同拍卖或变卖,所得价款由两个抵押权人分别按房产与地产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偿,二者的抵押权均得实现,而房产与地产同样归属于同一受让人;如果仅将房产或地产抵押,仍可对房产与地产同时拍卖或变卖,所得价款相对应部分优先受偿,另部分归属于其权利人,房产与地产的归属仍是一体化。显然,分别抵押并不必然导致土地使用权与其附着的建筑物所有权分别归属的结果。对不同物权客体交换价值的分别支配,与其在法律上的统一归属,是可以和谐并存的。此外,《担保法》第55条规定,抵押合同签订后,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不属于抵押物。需要拍卖该抵押的房地产时,可以依法将该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与抵押物一同拍卖,但对拍卖新增房屋所得,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这实际上表明法律所强调的是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同时转让,而对不同物权客体的交换价值的支配,则是完全可以根据经济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区分不同的法律事实而相互分离的。这样,就使分别设定的房产抵押权和地产抵押权均有实际实现的可能。
物权法之明确规定。尽管审判实务中形成上述思路,但因对该问题的争议一直未曾偃旗息鼓,最高人民法院终未下决心形成相关批复,以统一裁判尺度。而物权法正是关注到了实践中的困惑,在《物权法》第182条第1款基本重述了《担保法》第36条第1款的规定后,于第2款明确规定,抵押人未将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一并抵押的,未抵押的财产视为一并抵押。可谓是开宗明义,画龙点睛,使久受《担保法》第36条语焉不详之困扰的法官们豁然开朗。

阅读全文

与担保物权无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