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山寨现象

知识产权山寨现象

发布时间:2021-10-27 01:01:01

『壹』 山寨现象和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有冲突吗

当然有冲突,山寨也就是盗版的,不受法律保护的;是应该被抑制的。

『贰』 如何认识山寨文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山寨”:“山寨”一词,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山寨”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
我们不妨把“山寨”理解成三个层面:
山寨食品 难分真假1 “山寨产品”:第一个层面是其物质层面,“山寨”从字面来解释是:在山寨中,逃避政府管理,通俗的说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展起来的产业。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游戏机等不同领域。山寨产品包括山寨手机、山寨数码相机、山寨MP3 等。这些产品如山寨手机多模仿一线品牌如Nokia、Samsung、Sony-Ericsson 等一线品牌的功能以及外观,甚至有些将品牌名改为Nokir、Samsing、Suny-Ericcsun来求得与模仿原本的相似性。由于这些手机多抄袭手机生产厂家的正规产品从而节省了研发费用,其价格只有正规产品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加之其虽然材质和做工会稍逊一筹但其功能繁多、外观新潮,从而得到中低端消费者的青睐,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而网络也出现打出“推介国产强机,交流山寨文化”口号的“山寨机网”。
2 ” 山寨文化”:第二个层面是精神层面,即我们理解的狭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了山寨行为所折射出的主体行为者乃至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审美取向以及社会思潮的涌现、价值体系的新建等。而这一部分正是研究“山寨文化”的核心。当前对于“山寨现象”的批判正是基于此,“山寨”究竟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但凡深度、理性地看待这场“文化秀”,我们必须从此切入。时间跨越到2008年末,由山寨机引发的山寨现象蔓延到整个网络,山寨明星、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等等都毫不掩饰对精英文化的挑战,随后山寨现象又意外的登上了CCTV新闻联播,这是官方首次对民间现象表述自己的意见,至此正式进入全民时代。
3 “山寨行为”:第三个层面乃行为层面,不仅包括各式具体更包括面对“山寨行为”主流文化的应对方式,以及面对山寨产品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管理机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避。社会系统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山寨产品”对当前消费市场的冲击,“山寨行为”对当前中国当代文化多元并存结构的重新洗牌,无疑都在点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如何应对,如何使其发挥积极效应,正是各个层面相关者的当务之急。

山寨”的提法不是源于广东,而是来自香港。香港和广东的省会城市广州一样,讲的都是粤语。

在香港,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也被港人讥之为“山寨货”。在粤语中“山寨”一词也含有“不正规”或“不正统”的意思。

李嘉诚1950年在香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长江塑胶厂”,当时的规模也是属于“山寨厂”之列。

七十年代未期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开放,一大批港式的粤语词汇如:“大排档”、“新潮”、“抄更”等流入广东,逐渐成为内地的日常用语。“山寨厂”、“山寨货”的说法也是那个时候传入的。

粤语素来喜欢省略、干练,通常一个词既可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故“山寨厂”和“山寨货”也可简称为“山寨”。

由于“山寨厂”生产的“山寨货”多为仿制和假冒产品,故“山寨”又引申为“模仿”、“翻版”、“冒牌”的意思。社会学家艾君认为,应该将山寨现象理解为市场经济培育期的必然现象,将民间俗称的“山寨文化”界定为一种民间的智慧和创新,将“山寨模式”界定为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山寨现象界定为为一种“山寨产业”。艾君认为,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站在当今的中国,站在市场经济发展期的中国,辩证地分析看待“山寨现象”,去深层解剖“山寨现象”的社会意义,则会发现它的存在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许多的积极因素。对待“山寨文化现象”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采取包容之心,批判地吸收和接纳。完全赞美一种文化,不是对待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而是固步自封和愚昧的表现。完全取缔和否定一种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辩证理解和分析,而是机械主义的主观意识在作怪。

对于这种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产生背景和意义艾君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山寨现象”起源背景:“山寨现象”的产生是与改革开放大背景相关联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许多高科技、民营科技企业以及一些乡镇企业都有“山寨”发展的痕迹。

“山寨”原含义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有着不被官方察觉或者不愿管辖的意味。当“山寨产品”出现后,因为概念的因素人们往往会与“黑工厂”、“地下工厂”生产的“三无”产品相联系。实际非也。“山寨”作为产品的代名词而被社会认可和炒作,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是与广东民间IT业发展相关联的,即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山寨产品”的起源和发展地并非仅仅广东。这种现象在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20多年前已经很流行。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山寨”名词给以界定,也没有形成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文化现象被讨论。

艾君给“山寨产品”下个定义,那就是“山寨产品”,实际上是处在市场培育期的发展中国家,由一些有智慧头脑型的民间人士,为满足那些受消费能力限制、无法满足生活需求品的群体对某种欣赏的产品(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或者因为市场存在着的一种固有的产品因为长久没有创新和换代,而通过“复制、模仿、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的方法,推向市场的一种“快速、满足平民、适销对路、具有多功能性低价位”的品牌产品。

而“山寨文化”则是指山寨产品从策划、创意到加工制造,以及推向市场过程中,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社会上所形成的一种被社会广泛关注,或者引起争议的文化现象。

『叁』 山寨现象的法律问题

2008年岁末,“山寨”一词近乎于泛滥地被主流或是非主流的媒体竞相解读。无论人们对于“山寨”的观感或态度如何,“山寨”这个充满草根情怀的词语,本身从一种现象已然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面对铺天盖地的“山 寨”浪潮,欢欣鼓舞者认为这是草根阶层堂吉诃德般一样对于主流霸权的无畏挑战;恨之入骨者惊呼这是中国创造力缺失和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集体病态。各种观点不一而足,但在众声喧哗的背后,笔者发现对于什么是“山寨”缺乏明确的梳理、对于“山寨”产生乃至大行其道的原因缺乏理性的反思、对于“山寨”现象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缺乏体系化的思考,自然地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途径也就无处寻觅。这种制度建设的空白仿佛更加印证了中国“山寨”大行其道背后的创新危机不仅仅存在于技术层面更存在于制度层面的。于是乎作为一个法律人的笔者,更感到肩担道义,手著文章的责任和使命。尽管“山寨”这一不太可能发生而又登堂入室的事件就和历史的本质一样,始终令人迷惑不解。进行法律评价的前提应该是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以及延伸的具体事物,而“山寨”一词绝非一个精确的法律概念。不断发展的内容,不断翻新的花样,都使得它很大程度上难以被把握。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山寨”这个词本身被人们“山寨”化了。但是,“山寨”现象本身,确实已经深入到物质生产、精神生活等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也带来了诸如民众消费安全、经济组织商业纠纷、国家间技术壁垒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无疑都在呼唤着法律,尤其是对于身处全球化市场经济中艰难探寻法治道路的中国。于是,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对“山寨”一词进行了解读。通过对大众一般认知中笼统纷乱的 “山寨”现象有形与无形的划分,在这两个大类之下,又以商业与非商业两种模式进行细分。在有形“山寨”与商业相关的部分,区分了假冒伪劣与否;在与之对应的有形“山寨”现象中的非商业部分,笔者梳理了这类以专利药品的“山寨”化批量生产为代表的,有国家、政府公权力因素介入的“山寨”现象。在剩余的无形的 “山寨”现象当中,其商业部分与前面有形“山寨”现象当中的商业部分一道,对于经济民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以诸如自由软件运动、恶搞等为代表的无形的“山寨“现象当中的非商业部分,更多涉及的是对主流文化、主流话语权、主流技术与规则的挑战。通过对于对于形形色色“山寨”现象的分类梳理,并整理出每一分类下的代表性现象和事件,基本上可以把大众认知中被山寨化的“山寨”概念的核心内涵理清。“山寨”的核心绝对不是假冒伪劣,也不是单纯意义上低水准的抄袭和模仿,而是创新。在理清了“山寨”这一核心概念之后,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根据上面的分类,结合我国的现状以及代表性事件,探讨了各个部分所涉及的法律争议。首先,对于有形“山寨”现象的商业部分当中假冒伪劣的这部分,其实这是相对而言最没有法律和道德争议的一块。这是“山寨”现象当中,最为人民所熟知的,也是最为人所诟病的。对于相关山寨产业的诸如使国家税款流失、产品质量低下、侵犯知识产权等种种指责,多为这部分商业产品所引起。但实际上,正是在这个大众认知中最平常的“山寨”现象,实质上是将“山寨”这一概念山寨化了。它不具备“山寨”的创新的理念内核,本文基于对百姓一般认知中“山寨”现象的梳理,因而将其纳入探讨的范围。这种以山寨之名行敛财之实的假冒伪劣行为并不新鲜,但屡禁不止的背后,是法律宏观运行中从立法到守法的各个环节存在的种种顽疾。其次,对与之相对应的非假冒伪劣的有形商业部分以及无形的“山寨”现象当中的商业部分,是最为典型意义上的山寨,它的出现实现了商业利益、百姓实惠和技术进步等的多赢。而这个意义上的山寨,因为缺乏法律的评价,就和我国很多个时期的市场行为一样,处于依赖政策的尴尬境地,法与不法的法律评价没有明确而持久的标准,甚至其落草为寇成为“山寨”本身就是法律、政策等认为因素的结果。再次,对于剩下的有形部分的非商业板块,此种“山寨”含有一种国家、政府 公权力以公共利益威名介入的因素。它的法律争议通常体现为国家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在发达国家的以投入巨大因而应当享有知识产权的主张背后,其实质是人的生命权、健康权与财产权的权利位阶的争议。最后,对于无形部分的非商业板块,无论是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对主流话语权的反抗或是对技术垄断的反击,可以看作是草根对于表达权利的争取,只是这种表达权利的自由边界在哪里,尤其是面对和知识产权这样财产权的冲突的时候。至此,笔者在山寨概念的细分的框架下,进行了所涉及法律问题,或是相关争议的非法条归纳而是提升意义上的梳理。在上文的基础之上,本文的第三部份将会从人和社会两个大方向,对 于“山寨”的成因进行深层次的探寻。人的逐利性、根据马斯洛理论的人的需求可以很贴切的解释“山寨”所涉及的商业或是非商业的部分。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信息时代的技术背景、以及身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特点:庞大的生产力发展需求、世界工厂所拥有的完备的产业链、和与经济总量不相符的经济话语权的相对缺失,都在向我们揭示,为什么会有“山寨”,又是为什么“山寨”会兴盛在中国。当“山寨”神秘的面纱被逐渐剥落,当它的前世今生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本文探寻的意义便跃然纸上,作为法律人的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样的“山寨”热潮?面对“山寨”的大行其道,我们应该提供怎样的制度产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纷乱繁杂的法条层面上的法律争议中所抽象出的法的宏观运行、经济民主、权利位阶等问题的求解指向更深层的问题: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有制度层面的。如何为创新提供一种长效的制度保障?这个思考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处在法治进程中的中国而言。

『肆』 分析盗版与山寨现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以及如何防止该现象的产生

首先 讲盗版的危害 (具体很多 自己网络“盗版的危害” 罗列出来)

然后 指明论点 盗版对知识产权的影响是致命的

其次 正版与盗版软件相比的优势具体表现哪些方面

最后 提升观点高度 这就要看你有没有真正想到过 或者 经济学的学习达没达到的下面的高度了

平心而论 对于发展中国家 面临发达国家频频打压和产品倾销 山寨和盗版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垄断 垄断的市场是非常不健康的市场 价格不由市场供需均衡决定

因而 对于国外进口的高科技产品 面临最大问题 不是产品没人要 而是山寨产品的出现 最杯具的就是 山寨产品物美价廉 人们开始排斥你的产品 最后你只能黯然退出该国国内市场

『伍』 山寨现象与知识产权,看到这两个词,能想到什么

山寨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山寨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强力地对主流文化进行了挑战,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鼎力支持,短时间内迎合了大部分人的胃口,但带来的后果却很严重,其对知识产权的漠视,极大地削弱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不利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当山寨流行到一定时候,又会由非主流回归主流,即走上自主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发展之路。

『陆』 跪求一篇对山寨现象看法的作文 1000字

山寨潮流,浩浩荡荡,风头一时无二。山寨手机、山寨相机、乃至山寨春晚、山寨百家讲坛,更乃至山寨明星、山寨电影……凡此种种,可谓千奇百怪、光怪陆离。对于铺天盖地的“山寨现象”,爱它的人爱得发狂,恨它的人恨得刻骨。爱它的人能说出一大堆理由,恨它的人也是言之凿凿。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良民草民所居住的山寨,是某种群体集体居住的建筑群而已。但如今山寨后来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山寨”产品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商品,比如山寨手机等;另一种是文化和精神产品,比如百家讲坛、春晚等。还有一种分法: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比如,有的人搞“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功夫熊猫”,并在网上传播,制作者纯粹就是为了娱乐,或者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表演欲。 我认为,对于“山寨现象”必须有一个区分作为评论言说的基础。就目前山寨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而论,我们不妨把其一分为二:其一谓之“山寨产品”;其二谓之“山寨文化”。对于前者,如果从知识产权法或商标法的角度说,包括山寨手机、山寨电脑在内的诸多“山寨产品”,自然无法消解“盗版”、“剽窃”的谴责。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某些“山寨产品”纯属基于商业利益、肆无忌惮地窃取其他商家的智力成果,那么,司法部门和行政监管部门责无旁贷,必须严厉整饬,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当然,如果某些“山寨产品”并非简单仿冒,而是在技术细节上有所创新,形成特色且价格低廉,也就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便“斩立决”。从此意义上说,即使对于法律风险与道德风险丛生的“山寨产品”,亦需谨慎从事,绝不能逢“山寨”必反,见“山寨”必杀。对于后者,也即“山寨文化”,我更是认为,不仅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反而应该悉心呵护、乐观其成。“山寨文化”的本义归根结底,是在强势的精英文化主导话语权的情势下,寻求大众文化雄起的一种民间努力,是创造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建设性的力量。或许在“山寨文化”出现的早期,有其野蛮生长的一面,但其本质无害、深孚众意,它需要的仅仅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规范。如今,“山寨文化”在争议间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是“招安”有很多人认为山寨行为算是一种创新,现在这么说为时尚早,看怎么发展,现在山寨的这种创新是建立在侵犯人家品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的,这不是创新,充其量只能算模仿。这种行为对正牌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外国企业资金雄厚,影响还不大,可是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手机企业,“波导”“夏新”“联想”等品牌手机就是靠价格低廉和质量好来打开市场的,而现在出现的山寨手机以极低价位冲击着品牌手机的市场。还有就是这些山寨厂家,多是一些不挂执照的小作坊,偷税漏税,不缴税。正是不用产品开发,又不缴税,山寨厂家们谋取着巨额利润。 政府应对“山寨现象”保持清醒的认识,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并对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大众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品牌的意识,维护市场正常竞争和公平竞争的秩序。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对山寨产品加强监管和引导。如不加强监管任其发展,最终受害的是我们的民族产业、民族品牌,一个品牌的形成和立足是相当不容易的,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的,我们必须对其加以珍惜和保护。企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如果对山寨现象加以正确引导,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强产品开发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新的品牌,“山寨”现象是个转折切机,利用好了就是创新,说不定我们的“山寨”中会出现新的微软、新的苹果呢!我们期待着山寨们的创新!

『柒』 知识产权的侵权现象及对社会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出现的知识产权侵权领域和形式可谓五花八门。网吧、网站经营企业未经许可下载内、编辑影视作品容供网民观看,为网民在线非法下载影视作品提供服务。印刷企业未经著作权人、商标权人许可,在印刷包装制品时使用他人文字、美术作品或商标。广告企业或广告主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制作广告时使用他人摄影图片。音像、书籍零售商或个人销售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盗版碟片、书籍等。计算机软件开发、销售企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销售盗版游戏软件,或发表、使用与其相同或近似的软件作品等。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内企业因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引起的经济赔偿累计已超过10亿美元。1998年至2004年,全国法院共审理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达38228件。以中国驰名商标“长城”葡萄酒为例,仅山东一地生产销售带有“长城”字样标识葡萄酒的厂家就有30多家。目前到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带有“长城”字样,与“长城”商标近似的商标标识就达170多个。知识产权的侵权社会的影是恶劣的,不仅伤害权益人的利益,也欺骗广大公众,败坏社会风气。

『捌』 山寨现象如何阻碍知识创新

纵容山寨产品何来创新
最近,有种可疑的观点在流行。山寨产品原来如过街老鼠,如今转身一变成了“明星”,成了“文化”,成了反垄断的“战士”。真的能这样吗?

山寨一词,在粤语中意指没牌照、难进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引申为盗版、剽窃、仿制的同义词。近日,多家媒体都在关注山寨现象:五成以上参与调查的网友看好山寨文化,认为应该任其发展;山寨产品大行其道,反映出公众追求时尚和低价的心理需求。对于山寨现象的同情和支持之声,似乎已占了上风。

默认山寨现象,其实是混淆了一条界限:如果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自娱自乐,引人哈哈一笑,再怎么山寨也无可厚非;可是一旦超越这一界限便无法回避其“原罪”:涉嫌非法和侵权。山寨产品流行,反映的是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无奈和乏力。知识产权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保护,一来将挫伤整个社会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来投机取巧、蔑视法制将被视为合理合法、习以为常。

被山寨的产品,几乎无一例外来自大公司、大品牌。试想,投入巨资研发的产品,一推向市场就遭山寨,尚没收回成本就沦落到“白菜价”,长此以往,还有哪家企业敢于再投巨资搞研发?一个忽视技术的积累和储备的企业,产品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一遇风险很可能一蹶不振。小到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大到整个社会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都离不开对知识产权有效保护。

大众接受山寨产品,主要是因其价格便宜。于是有种观点:“消费者早就对各种形式的垄断深恶痛绝,可是又奈何不得。追捧山寨,就是一种无奈的反制。”价格垄断尤其是那些并非依靠技术创新形成的垄断,的确可恶。此前,针对正版光盘价格奇高,曾有种说法“正版有多黑,盗版就有多狂”。但话说回来,打破垄断、使消费者得到合理的价格,前提必须是合法竞争、维护他人正当权益。

山寨产品普遍不搞研发,只模仿品牌产品的样式和功能,同时逃避监管,不缴纳增值税、销售税,从而赚取巨额利润。对于山寨产品没有固定的生产地和明确的生产厂家,仅靠灵活的分销手段和成本控制就能获取暴利的行为,有关部门是否有失察和失职之处?

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山寨产品就像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只有态度明确、遏制得力才利于维护公平,促进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

『玖』 如何看待山寨现象

如何看待“山寨现象”
“‘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

两种对立观点各说各话
面对山寨现象,舆论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反对者把山寨现象当作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认为山寨现象的实质就是盗版文化、强盗逻辑;赞扬者则将山寨现象视为草根阶层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创新力量,它挑战权威、反抗主流、意在制衡。
为什么面对同一现象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都在各说各话:反对者关注的是各种山寨产品,而赞扬者则更看重山寨现象的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要分析山寨现象,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种是诸如山寨手机这样的山寨产品,实质上他们是采用了别人的核心技术,应该是一种侵权行为,但是山寨产品不用正牌货的商标,实际上是钻了法律的空子,这是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的一个表现。
另一种就是“山寨文化”,山寨文化说到底是民间文化、草根文化,是民间思想意识与主流文化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山寨文化其实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但跟主流文化不一定就是相对立的,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

“山寨”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是表达了民间诉求
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潘知常认为山寨的兴起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
网络评论员鲁国平认为,以前封闭和专制的社会把草根文化的个性精神压制在萌芽状态,草根文化没有能力和主流文化较量,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而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草根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宽松的文化环境与背景下,山寨文化自然应运而生。
日本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庚欣分析,目前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事实上的差别越来越趋于极端。一些人对采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失去了信心,却又没有以身试法的勇气,于是用调侃的手段,以软性的方式、擦边的技巧、模糊的规范进行反抗,同时表达自我主张。山寨现象,实际上是用扰乱现有秩序的方式求得苟存,进而呼唤新秩序的建立乃至真正公平社会的出现。
当民间的需求表达渠道不够通畅,没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了,当少数人把持、垄断民意出口时,当他们的思想、意见不能得到主流认可,自己就必然要选一些渠道。

“山寨”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实现自我创新
山寨现象源于对成功品牌的模仿,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山寨是一种非正统的、滑稽的模仿,是对品牌的反讽性的复制。模仿并不是坏事,任何一个文化创作都基于模仿,国内文化产业是在全球文化产业日趋成熟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属于后发的地域。要想后发制人、反败为胜,“山寨化”是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之一。只有先借鉴模仿才能有更好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山寨现象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有学者预测,山寨现象无外两种发展态势,一种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这种山寨现象不过是披着一层华丽画皮的“垃圾”;另一种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这样的山寨现象才是前途光明的“民间智慧的文化之旅”。因此山寨现象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实现自我创新。

反思:从“山寨”中学习什么。
如今有关山寨现象的争论仍在继续,赞成山寨现象并不意味着假冒伪劣可以逃脱惩罚,反对山寨现象也不代表草根对主流话语的挑战会偃旗息鼓。目的不是为山寨现象作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要不断反思:从山寨现象的走红中可以学习些什么。
新事物往往在旧体系之中萌芽,而且旧体系的弊端往往是新事物的营养。正如湖南媒体人周东飞所说,从这场讨论中得到最大收获的,应该是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的竞争对手,以及经济秩序和社会、文化秩序的监管者。山寨的突然崛起,不是山寨本身具备了战无不胜的基因,或者民众转瞬之间改变了态度或立场。本质的原因,是经济、社会、文化的格局产生了某种变异和缝隙,内生的力量促成了山寨的崛起。从山寨现象中看到自身的问题,甚至不耻于学习山寨现象的某些创新之处,这是主流、精英、正统们面对山寨现象的应有态度。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消除山寨现象的负面影响,促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完善,这也是山寨现象的最终意义和价值。

『拾』 谁能帮忙写一篇“山寨现象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论文

8个低音炮喇叭、4个摄像头、高倍率望远镜、GPS导航……当这些功能一起出现在一款款外观酷似国际名牌且售价低廉的手机上时,很多人不禁咋舌,但这确实是笔者近来在许多手机卖场亲眼看见的情形。

这种手机被业内称为“山寨手机”。“山寨”一词,出自粤语,指那些没有牌照、完全靠攒件组装、难入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的产品。尽管很多人对这个名词还觉得生疏,但不知不觉中,“山寨手机”已经在大规模地“攻城略地”,大量流入市场,在蚕食正规厂商生存空间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近日,笔者跟随山东省威海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对手机市场进行了一次全面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山寨手机”占到市场份额的60%以上,其丰富的功能、超低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对品牌手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商场大部分柜台里都正大光明地摆放着“山寨手机”。这些手机样式繁多,价格最低的只要200元一部,最高也就1000元左右。“山寨手机”柜台前消费者众多,品牌手机专柜却很少有人问津。笔者采访了正在购买“山寨手机”的消费者张先生。当问及为什么不选品牌手机而选择“山寨手机”时,张先生表示,“山寨手机”功能多、价格便宜,如果选择同样功能的品牌手机至少需要支付3倍的价款,针对消费者以前最担心的质量问题现在商家还出具了“三包承诺书”。

一名推销员随手拿起一部正在播放MP3音乐的“山寨手机”向笔者展示道:“从手机中拿出电池,音乐播放仍能继续,这一点目前任何一款品牌手机都做不到!”

专销国外品牌手机的李先生也表示,“山寨手机”把许多品牌机的性能通过MTK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于一体,部分生产商在此基础上还做了进一步改进创新,拥有品牌手机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同时又有超低的价格,很快抢占了大量的品牌手机市场。从去年“山寨手机”全面上市以来,品牌手机出货量明显下降,以前国产的老品牌已销声匿迹,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外品牌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以后发展趋势如何尚不明朗。

据卖场的一名推销员介绍,今年上半年售价在1000元左右的“山寨手机”,现在全部下降到400元~500元,市场价格每天都在下跌。由于生产商不断增多,市场趋于饱和,大量 “山寨手机”库存积压,部分商家刚刚生产下线的“山寨手机”也不得不亏本出售,以便达到快速清货、再次推出新产品的目的。

威海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山寨手机”的出现虽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暂时会取悦部分消费者,但对整个手机行业来说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当前非常有必要对品牌手机的核心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据了解,一部新手机直接的制造成本很低,大多数只有几百元钱而已,加上税收、广告、营销等费用,最多也不过千元左右。名牌产品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研发一款新手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山寨手机”中所有的元素和核心技术无一是自己开发的,完全是抄袭和复制。这对于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企业是一种不公平竞争,长此以往,不仅手机市场会面临巨大隐患,而且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将被严重破坏,最终也会损害消费者利益。

阅读全文

与知识产权山寨现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