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著作权法文献综述

著作权法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1-10-19 00:51:50

著作权许可使用的参考文献

↑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4条 ↑ 《著作权法》第27条 ↑ 《著作权法》第57条 ↑ 《著作权法》第31条第1款 ↑ 《著作权法》第33条第1款 ↑ 《著作权法》第31条第3款 ↑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8条 ↑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2条第1款 ↑ 《著作权法》第36条第2款. ↑ 《著作权法》第36条第1款 ↑ 《著作权法》第39条第1、2款 ↑ 《著作权法》第42条第1款 ↑ 《著作权法》第45条

❷ 综述里引用别人文章的table要申请版权

不需要。如果抄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袭了这篇文章,比如从知网或者SCI的网站上下下来,只要以插入文献的方式表明你的这个表格是引用的,标明出处,那应该是不用申请的。作者把文章发出来就表示这篇文章里的成果是他的,但是是可分享的了。

❸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是指为了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的格式,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

1、期刊论文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论文名称[J].期刊名称,发表年份(第几期):页码.

注意:一般而言,参考文献里的标点符号用的是英文状态下输入的标点符号。输完汉字要切换到英文状态,再输入相应的标点符号。

示例: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6):1-34.

2、学位论文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论文名称[D].毕业院校所在城市:毕业院校,论文提交年份:页码.

示例:

刘杨.同人小说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12-15.

3、书籍著作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著作名称[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

示例:金太军.村治治理与权力结构[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8:50.

(3)著作权法文献综述扩展阅读

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文献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

(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

(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

(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

(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❹ 请教有关文献综述的问题

文献综述有两种,一种是“大综述”,就一个领域的文献的总结,经常会发在专门发Review的杂志上,或者是在Handbook里。写这种综述文章的人有许多是权威人物,但也有一些是助教授级别的人写的,但作者一般都是在这个题目上做了相当贡献的人。“大综述”中还有一种“超大综述”(这些提法都是我为了论述方便杜撰的)以前在Bhagawati时代,Bhagwati、Max Corden等人做过一些整个国际贸易理论领域的综述,但这些年我没有见到有谁做类似的东西,现在一般综述都是就作者擅长的一个方面写的,然后集在手册里。另外一些研究生教材,特别是Feenstra的那本,写法很像综述。

另一种是“小综述”,就是论文第一部分Introction部分的综述。这个综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其他人介绍前沿,而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核心功能是定义“Gap",就是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如何,缺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所以,这种综述并不强求非常全面细致,不是“掉书袋”,而应该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对于”大综述“,我觉得我们在没有一点原创性的研究以前最好不要写。没有见过几棵树,谈不上去见森林。我现在有了一点点研究体会之后感觉,一个题目,你没有扎进去之前,许多体会感受都是虚的。以前国内文献搜集有困难,早期出来的一些前沿介绍当然就很有意义。现在你如果真正做研究,文献检索不应该成为很大的困难。所以做二道贩子,将人家研究的东西半懂不懂地编译一下,在真正做研究的人中间也不会有什么市场。至少我自己,我也建议大家,不去看没有原创贡献的作者写的综述文章。即使是原创文章的前沿综述,也有一些问题。前一段时间一个老师给我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综述,是这个领域的很活跃的一些作者要出的手册,当时这个老师给我的时候,指着其中一章说:This strand is dying。都是最活跃的作者写的在还没有出版的手册上的文献综述,有的就已经要过时了。所以,赶风头永远是赶不上的。

对于“小综述”,这是人人都可以写,而且应该写的。如果你心中有了题目,就应该围绕这个题目去尽量搜集最新的文献,这个风头是绝对应该赶的。我个人看法是不要强求自己去理解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具体题目深入下去,对整个国贸理论有时候有具体而微的全息功效,你自己有时候也会产生有一些格物致知的感受。但是,真正要去理解什么脉络,恐怕不是一下子的工夫。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前沿、深入,都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条件和功底,会有不同的成果和收获,只要尽责做了,就是好的。

参阅: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27&ID=37111

如何写综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表日期:2005年10月31日 出处:中国兽医杂志2003 年((第39 卷) 第8 期 第62页 学术讨论 作者:甘立京, 张克家 ((本刊编辑部, 北京海淀100094) 【编辑录入:Hakkaboy】

本来是想上传一篇如何写心理学文献综述文章的,但是在中国期刊网、google及上都没有找到,大部分是有关自然科学的,其中又以医学的居多,所以只好找了一篇非心理学的。但是细读之后,发现此文不仅仅适合于兽医专业,也适合于其它专业,包括心理学专业。因此就把此文上传了。其实,不同专业的科研方法是存有共性的。以后找到有专门介绍如何撰写心理学专业文献综述的文章再上传。(Hakkaboy)

甘立京, 张克家
(本刊编辑部, 北京海淀100094)

近年来, 本刊收到有关兽医方面的综合论述类稿件(或称“文献综述”, 简称“综述”) 有所增多, 但其中有些综述的质量及写作方法不尽如人意。笔者不揣冒昧, 仅就如何撰写综述谈一点看法。
1 综述也是科学研究
综述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 综合地介绍和评述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对今后的发展进行预测, 对有关问题提出中肯意见或建议的论文。一篇好的综述, 对于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对于有关技术的建立和改进, 对于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对于青年科技人员和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等, 都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国内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以各种载体形式出现的科技信息极其纷繁。作者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见地独特地写出一篇能启迪他人的综合性论述, 虽然算不上“原创性”论文, 却也属于“组合式”成果。这种“组合式”成果, 在人类科技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组合式”成果的一个突出例子。美国航天局一位负责人曾经说:“阿波罗”航天飞机的技术实际上没有一项是新的突破, 相反, 全部都是已经发明的现有技术; 关键是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有机地组合, 并实行系统管理。综述是对已有的文献和成果进行组合, 因此, 它也是科学研究, 而且是重要的研究形式之一。
2 由博返约执简驭繁
许多科学领域, 历史悠久, 文献量大, 精粗混杂, 真伪共存。因此, 综述不应只是文献的简单拼凑, 而要在全面查阅和检索的基础上, 选择其中的优秀成果、重点著作、精辟论述和最新进展, 加以归纳和提炼。综述, 是对文献的浓缩和萃取, 是对知识的精炼和升华。
发表综述性论文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使读者对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因此, 文献资料的查阅必须全面, 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如果不全面系统地查阅文献, 而是盲人摸象, 只根据部分资料以偏概全, 这样的综述, 对不了解此领域的读者会产生误导。同时, 综述的内容应该以原始文献为准。因为, 由于一些著者、译者或审校者的疏忽, 有些文献在转引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差错。在撰写综述时, 如果图方便, 只引用间接文献而不去查阅原文, 则可能以讹传讹。
当然, 撰写综述, 既要“求全”, 更要“求精”、“求新”。由博返约, 执简驭繁, 是撰写综述性论文的一项基本技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以辨洁为能, 不以繁缛为巧”。“求精”是指在主要成果和精辟观点不遗漏的前提下, 用简练的文字对众多文献加以概括。但有些综述作者却是有文必录, 不筛选, 不升华, 泛泛罗列, 篇幅冗长。这样的综述, 往往使读者不得要领, 也会令编辑出版者在决定取舍时感到为难。“求新”是指有价值的最新文献必需介绍; 新, 是综述性论文的生命力之所在。当然, 最初的发现与发明、经典的理论或例证, 有时也需要在综述中体现。求全, 不可能包罗万象; 求精, 不同于以偏概全; 求新, 不排斥引经据典。要使求全、求精、求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善于抒发己见
有的作者撰写综述, 将别人的成果或文字结论原封照搬, 人云亦云; 既不进行分析比较, 更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不能算是综述, 只能算是文摘。综述性论文除了介绍别人的成果和论述之外, 还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依笔者浅见, 综述作者自己的观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选题独辟蹊径。在撰写综述之前, 要查一下别人是否已发表过类似综述。综述的选题不但不能重复, 还要独具特色。例如: 介绍鲜为人知的重要信息, 展示独树一帜的看问题角度, 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等等,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也有利于学术争鸣。(2) 对他人的成果或论述进行分析, 对不同的数据或观点进行比较, 尽量给予客观的评价, 这样才能对读者起到应有的解惑作用。(3) 展望未来, 对前景和趋势, 做出符合该学科发展规律的预测, 使读者得到启迪。(4) 对该学科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解决, 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或思路, 以引导读者。当然, 发表己见时要有理有据, 合乎逻辑; 不能凭空议论, 牵强附会。
总之, 不要把综述性论文写成文献的简单拼揍, 而要全面查阅, 周密构思, 精心提炼, 合理引伸; 还要善于抒发己见, 立异标新; 要如同做科学实验一样, 以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命笔行文。
以上只是作者的一孔之见, 并不是想写一篇关于如何撰写综述的“综述”。况且, 综述的撰写还要遵守著作权法, 遵循科技论文的其他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 这些, 本文都没有涉及。
<注:此文没有参考文献>

❺ 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是一个概念吗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❻ 商标间接侵权文献综述范例

知识产权是一系列法定专有权利的集合,只有知识产权人或经过其许可的人才享有法定的专有权利、才能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并独享由这些行为所带
来的利益。换言之,法律赋予知识产权人专有权利的目的,是通过专有权利去控制、约束相应的行为。这相当于为知识产权人划定了一片专属领地。任何人未经许可
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就如同闯入了由篱笆圈起的他人专属领地,在缺乏法律上免责理由(如“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的情况下,会构成对知识产权
专有权利的“直接侵权”。例如,未经许可公开表演他人作品和制造他人专利产品就可能是直接侵犯版权中“表演权”和专利权中“制造权”的行为。
但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往往不是孤立进行的,它经常需要借助第三人的帮助、参与和支持。在一个科技与商业十分发达的时代,知识产权侵权的成本不
断降低,导致侵权行为出现了从集中化、专业化向分散化、业余化发展的趋势。权利人追究直接侵权者的责任有时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很难得到充分的补偿。如果直
接侵权者不在法院管辖范围内,权利人甚至无法起诉。例如,租用经营场所的小摊贩在销售了假冒商品之后可能会溜之大吉,如果商标权人不能追究故意为侵权活动
提供场所者的责任,其损失就无法得到补偿。

为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许多国家的立法或判例确立了知识产权“间接侵权”规则:第三人即使没有直接实施受知识产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
但只要其引诱、教唆或有意帮助他人进行“直接侵权”,其行为也被认为构成“间接侵权”,应当与“直接侵权者”承担连带责任。这就使得权利人能够通过起诉更
具经济实力和在法院管辖范围内的“间接侵权者”及时获得救济。这对于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十分有利。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均未对“间接侵权”做出规定。这是与我国以往的现实国情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相适应的:在知识产
权制度建立初期,立法和执法的重点应当是制止那些直接侵犯专有权利的行为。同时,在过去的技术条件下,只有那些具备一定财力的经济实体才有可能实施严重损
害权利人利益的直接侵权行为,权利人通过追究“直接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往往就足以获得充分的救济。例如,要查实印刷盗版书籍、伪造专利产品和制作假冒名牌
商品的企业在过去都是相对容易的。在这情况下,立法者自然无需过多地考虑“间接侵权”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规定“直接侵权”已经很难充分保护知识
产权人的合法利益了。

在我国三大知识产权立法领域中,版权“间接侵权”规则出于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而最先得到了发展;[1]有
关专利法中,“间接侵权”的内容也已被列入下一次修订《专利法》计划中。相比之下,对商标法中“间接侵权”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虽然《商标法实施条例》
中有关“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规定属于对“间接侵权”的规定,但由于商标权与版权和专利权在权利性
质上的差异,商标法中的“间接侵权”问题更为复杂。而在我国对于如何区分“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哪些行为构成“间接侵权”?等问题尚缺乏深入的讨
论,导致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2004年因中国企业定牌生产西班牙“耐克”服装引发的商标侵权纠纷即与此有关。本文试结合国外立法和判例对商标法中
的“间接侵权”做一研究,并对我国立法未来的相关立法提出建议。

二、商标法中“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之间的界限

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知识产权领域“间接侵权”的规则均主要来源于一般侵权行为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即在明知某种行为构成侵权,而仍然教唆、引诱他人去实施这种行为,或者对他人的这种侵权行为提供实质性帮助的,应当对侵权后果承担责任。[2]显然,在明知特定行为构成侵权的情况下对这种行为实施教唆、引诱或予以帮助,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是明显的,而且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要求行为人承担责任是合理的。

鉴于知识产权侵权的特殊性,区分“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国知识产权法都承认:基于知识产权“专有权利”的绝对权性
质,除非法律有例外规定,只要未经许可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即构成“直接侵权”,主观过错并构成“直接侵权”的必要条件,只影响赔偿责任的承担。[3]而
构成“间接侵权”的各种行为都不在知识产权“专有权利”的控制范围内,将其界定为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是出于适当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政策考量以及这些行为
的可责备性,因此必须以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这意味着在诉讼中,如果知识产权人指称被告“直接侵权”,只需证明其实施了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
为。被告如果确实实施了相关行为,只能通过证明自己无主观过错,或过错程度较小,以求免除或减轻赔偿责任。而如果知识产权人指称被告“间接侵权”,则应当
举证被告是在具有主观过错的情况下实施引诱、教唆或帮助行为的。

在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版权和专利领域中“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界限是基本一致的。这不仅是因为众多国际条约对版权和专利权“专有权
利”的控制范围已经做出了统一和明确的规定,还因为在版权法和专利法中“专有权利”与“直接侵权”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权利人享有“专有权利”既意
味着他有权自己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也有权阻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这种受控行为,而他人擅自实施受控行为就是“直接侵权”。换言之,“专有权利”
中所蕴含的“自己专有使用(作品或专利)的权利”和“禁止他人使用(作品或专利)的权利”在范围上完全一致,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自己有权使用的范围即
为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的范围。基于此,多数国家的版权立法和专利立法并不一一列举构成“直接侵权”的行为,只是笼统地规定:除了有法定例外情形,未经许
可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即构成“直接侵权”。[4]例
如,版权法只要规定了版权人享有“表演权”,根本无需再列出侵犯“表演权”的行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依据“专有权利”与“直接侵权”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出:
他人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擅自公开表演作品就构成“直接侵权”,而他人基于其他原因对“表演权”的侵犯就是“间接侵权”。

但是,在商标领域,各国对于何种行为构成
“直接侵权”却有不同观点,这使得“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之间的界限在不同国家也不一致。这种差异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与版权和专利权相比,商标权
“专有权利”的特征在于“专用权”与“禁止权”的范围并不一致,后者的范围远大于前者。在实行注册制的国家,商标权人自己仅有“在核定使用的商品上使用核
准注册的商标”的“专用权”,[5]既
没有在未经核定使用的相似商品上使用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也没有在核定使用的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近商标的“专用权”。但各国商标法为了防止对消费者
的欺骗和对商标权人商业利益与信誉的损害,均规定商标权人对于某些其本人并不享有专有权的行为,有禁止他人实施的权利。如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权人有权
禁止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6]这
样,商标权人“专有权利”(即“商标专用权”)与“直接侵权”之间就不存在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了。除了能够从
“商标专用权”中推出未经许可“在核定使用的商品上使用核准注册的商标”可构成“直接侵权”之外,哪些其他行为构成对商标权的“直接侵权”,完全取决于各
国对商标权人“禁止权”的法律规定。[7]而各国立法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国“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界限不一。

三、两种界定“直接侵权”的立法例和观点

传统商标法的基本目标在于确保商标的识别功能得以现实,即使消费者能够通过商标将商品与其提供者正确地联系在一起,防止混淆的发生,以此实现保
护商品提供者凝集在商标中的商誉免受不公平利用和损害,以及保护消费者不受误导的双重目的。因此,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同类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
标,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的行为,就成为各国商标法首先要予以制止的“直接侵权”。

但是,由于各国立法者和学者们对于“混淆”的范围和含义在认识上有一定差异,对于一种未经许可使用商标的行为是否构成“直接侵权”,根据不同的
立法例和学术观点也可能有不同的性质认定。首先,在立法例上,美国的立法将“导致混淆”作为“直接侵权”的绝对前提。美国《商标法》规定:在商业活动中,
任何未经许可将复制、伪造、抄袭或仿冒的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用于对商品或服务进行销售、推销或广告宣传的行为,只要可能导致混淆、误认或欺骗,就可构成对注
册商标权的“直接侵权”。[8]

欧盟的立法则有所不同。欧共体理事会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通过的《有关协调各成员国商标立法的一号指令》(以下简称《一号指令》)及
《欧共体商标条例》均将“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直接规定为“直接侵权”,只将“可能导致公众混淆”作为其他使用商标行为构成“直接侵权”的要件。这
些行为包括在同类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和在类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9]

这两种立法模式的差异在以往并不突出。尽管表面看来,以“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在欧盟国家构成“直接侵权”无需以“导致混淆”为前提。但
由于“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一般情况下均会导致消费者的混淆,因此欧盟的立法实际上是默认“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必然会导致混淆,从而在程序
上免除了商标权人证明有发生混淆可能的举证责任。这样,两种立法例实际上仍然都是以“导致混淆”作为“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的。但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活
动,特别是定牌贸易的日益繁荣,欧盟立法对“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必然会导致消费者混淆的认定有时是不成立的。由于欧盟立法并没有规定被告可以通过
证明这种对商标的使用并不可能导致混淆而免责,在实践中就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结果。这一点在下文所述的Beautimatic International
v. Mitchell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s案中尽显无遗。

其次,在对“导致混淆”的理解上,不同的观点之间也有很大出入。试举一例说明:某制鞋厂制造冒牌的“耐克”运动鞋,并将这批带有“耐克”商标的
运动鞋卖给某零售商。该零售商完全知晓这批“耐克”鞋是冒牌的,但仍然将其买下并向消费者出售,而消费者则因误认为这是真正的“耐克”鞋而予以购买。显
然,零售商销售冒牌“耐克”鞋的行为导致了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的混淆,构成“直接侵权”。但制鞋厂的行为是否为“直接侵权”呢?

根据美国著名商标法学者Gilson的观点,由于该制鞋厂使用商标的行为并没有使作为购买者的零售商对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即零售商清楚地认识
到这批运动鞋不是经“耐克”公司授权生产的,制鞋厂的行为并不构成“直接侵权”。但是,冒牌“耐克”鞋一旦向消费者出售,就会引起混淆。在这种情况下,冒
牌“耐克”鞋实际上是用于实施“直接侵权”的工具(tools of
infringement)。换言之,那些带有侵权商标、很容易导致混淆和用来欺骗最终消费者的商品就是“侵权工具”。制造商在明知,或可以合理地预期该
“侵权工具”会被下手的零售商用于侵权,却仍然将“侵权工具”置于零售商手中的行为,将构成“间接侵权”。[10]美国著名法官霍姆斯也曾在一起不正当竞争案中指出:使用了原告具有显著性商品装潢的被告自己是否直接向消费者出售商品是无关紧要的。关键在于被告知道他将“(欺诈消费者的)能力置于了经销商手中”,因为被告知道经销商会以此来欺骗消费者。[11]

对“导致混淆”的这种解释使得对商标权的“直接侵权”只可能在一种情况下发生——将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商标的商品出售给误认为该商品来源于商标权人的消费者。[12]除此之外任何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均只能是“间接侵权”而非“直接侵权”。

但是,《不当正竞争法(第3次)重述》对“导致混淆”做出了较为广义的解读。《重述》虽然也将“导致混淆”作为“直接侵权”的构成条件,但与
Gilson的观点相反,《重述》强调:不能认为只有当那些与行为人直接进行交易的人发生了“混淆”时,行为人才构成“直接侵权”。如果未经许可向零售商
或分销商提供了带有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即使零售商或分销商并未发生混淆,该行为也是“直接侵权”。[13]按照这种解释,上例中制造冒牌“耐克”鞋并将其出售给零售商的制鞋厂构成对商标权的“直接侵权”。[14]

同样,根据欧共体《一号指令》和《商标条例》的规定,只要在商业活动中在相同商品上使用了相同商标就构成“直接侵权”,而无需商标权人证明“导
致混淆”。对于上例而言,制造冒牌“耐克”鞋并将其出售给零售商的制鞋厂在欧盟国家无疑将构成“直接侵权”。正如英国法院在Beautimatic
International v. Mitchell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s案中所言:“他人未经许可将‘相同’商标在本国用于‘相同’商品的行为本身就会危及立法者意图赋予注册商标人享有的垄断性
利益”。[15]

Gilson与《重述》和欧盟各国界定“直接侵权”的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Gilson的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显得较为繁琐和复杂,因为类
似上文所述实例中冒牌产品制造商究竟构成“直接侵权”还是“间接侵权”将取决于其直接下手是否产生混淆。假如该制造商同时将冒牌产品出售给了一家“知假买
假”的零售商和不知内情而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则根据Gilson的理论,制造商两个完全相同的行为却分别构成“间接侵权”和“直接侵权”。这样,制造商行
为的侵权性质将完全取决于买家的主观认知状态,这在表面上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与之相比,《重述》和欧盟各国采用的方法就显得简单易行。因为制造和出售冒牌
产品的行为必然涉及将相同的商标用于相同的商品之上,并将之投放市场流通。这在欧盟国家均依法构成“直接侵权”,商标权人甚至无需证明有导致混淆的可能。
同样,根据《重述》的解释,该行为由于会导致最终消费者产生混淆,也是“直接侵权”。这就避免了“一种行为、两种定性”的后果。但是,Gilson以商品
提供者的直接下手是否产生混淆作为判断构成商标“直接侵权”的依据,却可以有效地限制“直接侵权”的范围,防止对商标权的过高保护。而其在表面上所存在的
问题,在实践中却并不突出。下文将结合具体案例讨论我国商标立法在这两种方法之间的选择。

❼ 写论文时文献综述里面的文章一定要写到参考文献里面么

是的。

综述中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7)著作权法文献综述扩展阅读:

论文文献综述撰写注意事项:

1,内容新颖,由浅入深。写综述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专题的动态,重点应放在介绍最新知识方面。所引用的文献通常也应以近2~3年者为主,而且要适当选择设计严密、方法可靠、数据可信、科学性强、有新发现、新见解、有实用价值的文献。

2,文献齐全,引用原著。写文献综述忌讳随便收集一点文献就动手撰写。应当努力去搜集阅读文献。将同类性质问题的文献归到一组,每一段落的内容应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献。综述材料来源尽量引用原始的单篇文献,即第一次文献。

3,忠于原著,论之有据。综述的基本准则是忠于原著。并非简单的资料堆积就能写出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它要求把来自不同作者的研究成果及其理性认识熔于一炉,还要加以分析评论,让事实来说话。

4,文理通顺,行文精练。综述中所引用的大量原始文献,出自各家手笔,风格可能完全不同;还有外语的翻译理解水平不一,要把这些素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篇综述,必然要付出艰苦的再创造性劳动。

❽ 论文中的综述是什么格式呢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阅读全文

与著作权法文献综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