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中国网络版权问题

中国网络版权问题

发布时间:2021-10-18 20:40:01

⑴ 关于版权问题国内的法律规定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版权所有人可以根据法律在法律规定的年限内对作品享 有独占权。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应当事先取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但是著作权法也规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规定的使用方式下,该种使用无需取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或者无需向其支付报酬。版权的期限,简单来说,对个人而言,是死后五十年,署名权等精神权利期限无限制;对单位和法人而言,是作品首次发表后五十年。
外国人或者外国在中国国内首次出版的,受我国法律保护,其他的根据国际条约确定,多数重要国家已经和中国一起参加了共同的国际条约,在这些缔约国境内产生的作品同样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根据学理,版权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说,各国承诺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但是如何保护,作者有哪些权利,保护期限多长,由各个国家自己决定,在中国发生的作品使用行为显然就需要按照中国的著作权法来判定,在美国发生的著作权使用行为就需要按照美国的版权法来判定。
版权,又称著作权,含以下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其著作权自在中国境内出版之日起受中国法律的保护。

⑵ 因特网上版权保护问题

版权保护的核心内容是保障版权人拥有控制作品传播和使用的权利。在传统的传播技术条件下专,复制权属、发行权、广播权等权利上基本保证了版权人对版权作品的控制。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版权人面临作品“失控”的严重威胁。
网络上的版权侵权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直接侵权,未经作者或者其他版权人许可而以任何方式复制、出版、发行、改编、翻译、广播、表演、展出、摄制影片等等,均构成对版权的直接侵犯。此外,关于因特网服务提供者由于其服务者的侵权行为,和其计算机系统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自动复制而被牵涉的侵权责任问题,尚属于争论的范畴,还需要在法律规定上进一步明确。
(2) 间接侵权,主要指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 和网主因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的侵权责任。在网络上的间接侵权责任问题上,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责任的大小,也在研究当中。

⑶ 现在网站怎么了是个电影就收费是中国网络版权维护起作用了还是TNND优酷、搜狐她们觉得自己够大了

抱歉,这是法律规定,需要付费的。因为他们购买了版权,版权又名著作权,这是一种用一次付一次钱的保护性权利。比方说一部小说要改编成剧本,需要先征得小说作者同意,给他钱。然后剧本要拍成电影,要征得小说作者和剧本作者的双重同意,给两者钱才行。然后网站要行使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权,就需要征得小说作者,剧本作者,电影公司,演员的同意,给他们钱才行。而我们作为观看者要给钱也不光是网站要赚回钱,这也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网站也无能为力,否则的话发现了网站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⑷ 我国网络版权纠纷事件为何增长较快

用户付费模式逐渐在各领域普及开来,相关报告显示,中国网络版权专产业用户付费规模达到属了3184亿,占比规模突破50%。可见,用户的版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在网络空间中,有关抄袭、侵权的事件也不断,尤其在网络文学、视频、音乐领域。去年,首届燧石文学奖专门为抄袭作品设立“白莲花奖”,《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锦绣未央》等均入围。去年大火的电视剧《楚乔传》原作也在近日被告抄袭,《九州·斛珠夫人》作者萧如瑟认为,《楚乔传》多处使用了和自己作品高度相似的内容,目前该案还未宣判。来源:人民网

⑸ 2018年的时候 中国还不重视版权,为什么今年突然冒出来是似得重视版权

以前的确不重视版权,但2018年早已是现在这样重视版权了。别人花许多金钱和精力,不愿免费供人使用非常正常,换着你愿意无偿提供?
谢谢你的提问

⑹ 谁能告诉我中国有关版权使用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版权,又称著作权,含以下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6)中国网络版权问题扩展阅读:

版权的一些法律规定: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版权所有人可以根据法律在法律规定的年限内对作品享 有独占权。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应当事先取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但是著作权法也规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规定的使用方式下,该种使用无需取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或者无需向其支付报酬。

版权的期限,简单来说,对个人而言,是死后五十年,署名权等精神权利期限无限制;对单位和法人而言,是作品首次发表后五十年。

外国人或者外国在中国国内首次出版的,受我国法律保护,其他的根据国际条约确定,多数重要国家已经和中国一起参加了共同的国际条约,在这些缔约国境内产生的作品同样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根据学理,版权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说,各国承诺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但是如何保护,作者有哪些权利,保护期限多长,由各个国家自己决定,在中国发生的作品使用行为显然就需要按照中国的著作权法来判定,在美国发生的著作权使用行为就需要按照美国的版权法来判定。

⑺ 怎么样才能在网络上维护自己的版权

在网络版权维护中,网络公证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证据收集手段。但是,网络公证如何能达到真实、公正?近日,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规范网络证据保全会议上,与会专家对最近七学者诉某IT企业侵权所举的网络公证书提出了质疑,并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网络公证。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北京报道

每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面临一系列难题,在互联网上似乎更能立竿见影,在互联网发展度过其泡沫期后,各种纠纷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去年年底,郑成思等七位学者诉北京书生公司网站“书生之家”(下称书生公司)侵权的案件(本刊2004年第49期曾予报道),着实让IT界热闹了一番。在法庭上,一份网络公证书在当事人质疑是伪造的声音中,按照司法惯例,仍被采信了。随之而起的是在今年2月27日,由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主办的关于《书生公司版权官司中的公证书问题》,“网络公证”问题浮出水面;此后不久,4月7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联盟组织的《网络证据保全技术鉴定会》,再次把网络公证问题推向了高潮。

公证书何以遭质疑?

随着书生公司侵权案的发展,最近,七份原告出示的公证书又成为了案件的焦点。

由于被告方书生公司认为他们从未有过这一侵权行为,因此,他们认定这几份公证书必然是伪造的。于是,书生公司试图从公证书中找出伪造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书生公司总经理姜海峰发现,公证书中所称的证据保全日期的实际股市指数与公证网页中显示的当天股市指数不相符合。与此相对应的是,网页显示的当天天气预报也与网页保全当天的日期不相符合。

除此之外,网页上有明确的信息表明,其网站属于山东烟台图书馆。而且几份声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集的网页内容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诸如此类的技术性漏洞,引起了一些法学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关注。这样一份公证书,是否可以作为判决的依据?

2月27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旭东在对上述案件涉及的七份公证书审阅后,认为该公证书在制作程序上确实存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证程序的公正性。

此后不久,4月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组成的专家鉴定组在有关网络证据保全的鉴定会上,中国科学院软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何川,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徐祖哲,新浪总工程师严援朝,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络多媒体中心主任黄铁军等专家也提出了同样的结论。

对这样一份疑窦丛生的公证书,在一审的判决中,为何能被法院采信呢?“从法院的角度来看,采信公证书没什么不对,因为公证书是权威机构做出的证明,所以公证书一向被认为是案件中的铁证。”就此问题,北京中盛律师事务所律师邹瑾向《中国经济周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眼见”并不“为实”

与西安宝马案中恶意做假公证不同的是,在越来越多的网络公证中,即使公证员认真执行公证程序,如果其缺乏相当高的技术水准,也有可能被人利用了,还蒙在鼓里。

“稍懂点技术的人想让你在电脑里打开一个网站上看到的不是真实网站的内容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比如,电脑对于一些曾经打开过的网页可以从暂存的网页中打开,如果有人对暂存的网页作恶意的编辑修改,公证员实际看到的很可能就不是网站的实际内容。当然,更高水平的人可以利用代理服务器等各种手段让公证员公证的网页是他所期望的网页内容。这意味着对于一个不太懂互联网,或缺乏足够技术能力的公证员很容易被蒙蔽。”IT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传统的公证基于“眼见为实”的基本认识和对公证处的信任,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所暴露的问题却对公证这两大基础都提出了质疑:以西安宝马案为典范的事件动摇了人们对公证处的信任,以七学者诉书生公司的侵权案在动摇人们“眼见为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在网络公证中,公证员看到的本身也不一定是真相。即使一个网络专家常常也很难轻易地判断网页来自于哪个服务器,这个服务器是否真的是公证对象的服务器。在这种情况下,并非网络专家的公证员就像雾里看花,如何分得清孰真孰假?

“出现这样问题的根源在于网络的高速崛起,在这个连IT技术专家也常常觉得难以追赶技术脚步的网络世界里,公证员的脚步已经远远地落在互联网之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络多媒体中心主任黄铁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作为这种落伍的一个明显例子是如何在网络公证过程中保证公证员知道其正在干什么,而在传统环境下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在互联网时代,每一次网络公证都需要公证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准确地判断真假,所以要求公证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水平,取得相应的技术资质。这是网络环境下的新问题,在传统公证中缺乏相应的规范。”邹瑾直言。

网络证据,可以相信多少?

近两年来,发生在互联网上的纠纷形形色色,抢注域名、非法链接、网上人身攻击等等,但占最大比重的则是有关著作权的,比如去年就有浙江图书馆被诉侵犯父子著作权案,七学者诉书生公司侵权案,以及上海父子作者诉超星数字图书馆侵权案,等等。

打官司证据是关键,于是在网络环境下,网上证据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七学者诉书生公司侵权案折射出网络证据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易变性。所以,网络证据必须及时地进行证据保全。现在大部分的被侵权人都会在起诉之前就通过公证机关对纠纷涉及的内容作为证据进行下载和公证,这就是“网络证据保全公证”。

那么,网络证据保全该如何操作才能保证过程真实、有效呢?

“一般,网络证据保全过程非常简单:由两位公证员在申请人在场的情况下,监督操作人员按申请人的需要进行用电脑登陆有关网页并进行实时打印,将操作结果存盘封签后保存,并对全过程进行录像即可。随后制作的公证书会对此过程进行描述,在最后部分加注:×年×月×日,通过上网从×网站上得到×内容网页,过程真实、有效。”邹瑾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介绍说。

如此操作的确能够证明该内容可以作为真实有效的证据,但很多人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公证员了解计算机多少?如果不是他亲自操作,被操作人暗中动了手脚,他能够发现吗?如果因为不懂技术而导致公证书公证错误,那该怎么解决?

“其实网络证据保全是否真实有效,关键问题就在技术上。即便是一个计算机技术人员也未必能解释、解决所有的问题,而目前我们的公证队伍中,既熟悉计算机又熟悉法律的人才简直是凤毛麟角,”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以公证员们目前的计算机水平来讲,要鉴别出网络信息内容的真伪及是否被篡改就很困难。即便他是眼睁睁盯着操作员在进行网络证据保全,也可能因为不懂技术,而将修改证据内容的行为当成了正常的取证行为。”

权威鉴定提升公证公信力

当专家的意见与公证处相左时,到底应该相信公证处的公证,还是相信专家的鉴定?

事实上,专家看法与公证的矛盾体现了公证缺乏严谨的技术鉴定的缺陷。应该说,大多数公证程序中,公证处从一贯的公正程序出发尽到了职责,技术专家则从技术的角度搓到了公证领域的软肋—公证行业技术鉴定水平的落后与公证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落后。

“要想使‘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真正做到公正,应该从其根本因素—技术上抓起,”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联盟秘书长王斌向《中国经济周刊》阐述了解决之道,“从目前我国公证队伍的现状来讲,要想练到确保网络证据取证过程中一丁点小动作都难逃其法眼的道行,这是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走出这一困局,既要公证队伍自己的努力提高,以及更多吸纳计算机人才入行之外,还要针对公证领域的软肋—技术,是否可以设立一个同级别的、被国家认可的、具有权威资格的技术鉴定机构,在公证程序中的技术环节发挥他的协助和补充作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弥补公证人员除法律外其他技术层面的不足,最大程度地降低因技术落后而导致公证错误率,提升公信力,让公证重新回归到百姓心中最公正的天秤。”

网络时代带来更加复杂的公证环境对公证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意味着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公证资格的认证体系,以提高公证人员的技术素质。

对于网络公证而言,公证过程如果没有严格的技术鉴定相配合,它就很难真正做到“公正”。近来发生的网络侵权案例暴露出的网络公证问题让人深思:如果公证书的可信度遭到质疑,那么,传统的公证是否还能适应新的环境?公证是否已经到了变革的边缘?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期盼《公证法》尽快出台,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⑻ 中国对网络有哪些法律规定

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2007-12-20】
2. 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2006-02-20】
3.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2005-09-29】
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5-09-25】
5.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2005-02-08】
6. 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2005-02-08】
7.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2004-11-05】
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09-03】
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4-07-08】
10. 文化部关于实施《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07-04】
11.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关于全国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单位审批情况的通告【2003-06-05】
12. 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3-05-10】
13. 文化部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2003-04-22】
14. 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失效]【2003-01-07】
15. 文化部关于实施《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计算机经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的通知【2002-12-09】
16. 文化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计算机经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的通知【2002-11-19】
17.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2002-09-29】
18.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企业登记注册”是否包括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问题的答复【2001-07-16】
19.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新股发行公司通过互联网进行公司推介的通知【2001-01-10】
2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
21.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
22.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证监会国际互联网站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1999-05-25】

阅读全文

与中国网络版权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