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❷ 什么是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著作抄权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指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向其支付报酬。在一般情况下,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的,就构成侵权,但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对一些对著作权危害不大的行为,著作权法不视为侵权行为。这些行为在理论上被称为“合理使用”。
❸ 简述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在保护著作权的前提下,为了平衡著作权人、作品传播者以及公众的利益关系,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在对其作品行使权利时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这种限制就包括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合理使用必须构成以下四个条件:
(一)被使用的作品必须已经发表;
(二)使用作品的目的必须是出于非商业用途;
(三)合理使用不应侵犯著作权人的著作财产权以外的其他合法权力;
(四)合理使用还需尊重被使用作品著作权人的著作人身权,使用作品必须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称、作品的出处等。
(3)什么是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扩展阅读: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❹ 哪些情形属于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我国著作权法在针对合理使用情形有明确的规定,分别是以下情形,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在合理使用的范围:
合理使用情形1-个人使用: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合理使用情形2-适当引用: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包括在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他人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合理使用情形3-时事新闻报道中使用: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以及在向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发表作品。
合理使用情形4-对时事性文章的使用:刊登或播放已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以及向公众通过网络提供已经在网络上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提供的除外。
合理使用情形5-对公众集会上讲话的使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播放或者通过网络提供在公共集会上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提供的除外。
合理使用情形6-在课堂教学或科研中使用: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以及通过网络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
合理使用情形7-国家机关公务使用: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发表的作品,包括在合理范围内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
合理使用情形8-图书馆等对馆藏作品的特定复制和传播: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机构,为了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在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的情况下复制本馆收藏作品,包括以数字化形式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合理使用情形9-免费表演:免费表演已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合理使用情形10-对室外艺术品的复制: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合理使用情形11-制作少数民族语言版本: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以及通过网络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提供。
合理使用情形12-制作盲文版本:将已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以及通过网络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以上为著作权法合理使用的情形,由于篇幅限制,介绍得相对比较简略,如果想要进行进一步了解或者需要具体的案例,欢迎前往维权骑士网站查看版权知识课程,专门针对著作权法的这部分有发给长详细的解读,还搭配了具体的生活案例。
❺ 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有哪几种麻烦告诉我
这是法律规定的对著作权的一种限制情况。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3)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11)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❻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于合理使用有什么限制规定
按实际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限制: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二十二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❼ 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著作权法》上规定12种这样的合理使用方式,在这12种情况下,不用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也不用向他支付报酬,就可以使用。比如说第一个,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来使用。比如说一个小孩,他要反复临摹他人的作品,是不用经过许可和支付报酬的。
第二个,可以说为了介绍、评论或说明某一个问题而进行的适当的引用。
第三类,为了报道时事新闻,在媒体中是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作品。这个要注意,它是为了报道时事新闻,而且是不可避免地来再现和引用。
第四个是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它媒体已经发表的时事性文章。作者如果声明了不许刊登、播放的要除外。
第五类是媒体刊登或播放在公众集会上的讲话,因为在公众集会上的讲话,本来就是媒体再来刊登和播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它的宣传,这也是合理使用的一种。
第六个,比如说为学校的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来翻译或者是少量的复制,这个量一定要有所控制,不能说同学人手一份,这个是不行的。而且这个教学应该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且也不能发行,而且还要尊重人身的权利。
第七种方式,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使用,比如说法院为了审判案件需要复印某个作品。图书馆、档案馆为陈列或者是保存版本而复制本馆的馆藏。
第九类,公益性的演出,就是免费地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并且这个表演也是不向公众收取任何费用的,是纯公益性的。
第十类,对室外的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像、摄影。
第十一类,我们汉语言文字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的语言,这个是仅限于我们中国公民、法人的作品,而且是在国内出版发行,目的是为了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十二类,就是把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来出版,这也是体现对残疾人的政策。
合理使用,一定要注意,它有非常严格的限定。有时候合理使用往往跟侵权只有一步之遥,尺度要掌握得非常好。
❽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分别是什么
著作权合理使用是重要的著作权限制机制,它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不必征得权利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合法行为。“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从著作权人方面来看,是对其著作权范围的限定;从著作权人以外的人(即使用者)来看,则是使用他人作品而享有利益的一项权利。”
合理使用应包括五层含义:一是使用要有法律依据。二是使用是基于正当理由。三是不需经作者与著作权人同意。四是不支付报酬。五是不构成侵权,是合法行为。
法定许可使用是指法律明文规定,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以特定的方式有偿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行为,并且这种使用应当尊重著作权人的其他各项人身利和财产权。
值得指出,如果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则排除在法定可以使用的范围之外,即法定许可使用一般受到著作权人声明的限制。此外,在使用作品时,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的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有以下情形:
1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作者事先申明不许使用);
2作品被报社、期刊社刊登后,其他报社可以转载摘编(作者事先申明不许使用);
3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网站可以转载、摘编(作者事先申明不许使用);
4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作者事先申明不许使用);
5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6广播、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
❾ 著作权合理使用有哪些相关法律规定
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指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一定版方式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权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向其支付报酬。在一般情况下,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的,就构成侵权,但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对一些对著作权危害不大的行为,著作权法不视为侵权行为。这些行为在理论上被称为“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