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媒体配乐需要版权吗
我认为只要收钱,就属于商业行为。国家知识产权法有明文规定,要使用别人的作品作为商业目的,就需要取得产权人的授权、同意,否则就是侵权。这里面没有规定时间长短、篇幅大小。供参考。
② 导致网络音乐版权纠纷的几点原因
加入曲投投共享歌曲收益
为什么国外唱片公司愿意选择和腾讯签约独家代理合作?重要的是腾讯能够帮助国外厂商维护在国内的版权利益,如果腾讯发现有盗版出现,就会立即打击。同时腾讯商业模式丰富,能够帮国外厂商带来更多收入。所以,国外厂商选择了腾讯。
何为「共享」?
曾经有人主张跨平台使用数字音乐,实现「版权共享」,然而,「跨平台播放」不是一个好生意,更不是一个好主意。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响应。
虽然「共享经济」目前正红红火火,但是说到音乐版权这个事上,我想说的是需要共享,但是要慎行。共享固然好,看起来是可以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说,谁共享,谁受益,这中间往往是不平衡的。
如果把各家平台所拥有的版权资源毫无保留一股脑儿都拿出来,放到一个池子里,这样同样的会产生问题,因为有人拿出的多,有人拿出的少,就是一锅「大锅饭」。曾经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大锅饭」不利于大家的积极性,如果付出和受益不成正比,谁还愿意共享版权,谁愿意购买版权?
所以,在音乐版权「共享」这个事上,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最终还是靠各方在「给」和「拿」两个方面进行博弈,妥协,平衡。事实上,腾讯拥有1700万首曲库,除了维护正版外,腾讯一直积极推动与各大平台达成版权转授权合作,授权给其他平台的歌曲就有几百万首。
而反观有的平台,它却一直抢独家资源,签约的几个唱片公司版权都没有转让出来给别家平台。并且为了抢资源还哄抬了市价,扰乱市场规则。一张音乐专辑,2000万只买了播放权,然后,一共才卖了不到400万,这是故意「博傻」,还是「哄抬价格」?
说来说去,音乐版权这个事,离不开市场本身,离不开版权方的利益,离不开各方的博弈。
要让听音乐的人,更容易的听到音乐,这个应该是各家平台的最终目的,但是,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需要合作和一种有序的竞争。
③ 听音乐时,你在多大程度上会介意听音乐的媒介
其实自己一个人听,排除炫耀,朋友圈,圈子的影响。真的是只要够方便,不是为了某种特殊版本,而且音质没有到反人类的地步一切的所谓形式和媒介都OK啊。
④ 音乐对人的重要性有多大
拿破仑说过“在一切艺术中,音乐对于情感影响最大”。贝多芬说过“音乐是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间的媒介”。里卡特说过“许多青年因学习音乐而悟恋爱之道”。
⑤ 人声和什么是音乐表演中的最重要的媒介
声音是由所有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的,这些被称为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速度: 真空0米/秒(即不能传播)340米/秒空气(15 ° c)346米/秒软木500米/秒煤油(25 ° c)1324米/秒蒸馏水(25 ° c)1497米/秒海水(25 ° c)1531米/秒铜(棒)3750米/秒大理石3810米/秒铝(棒)5000米/秒铁(棒)5200米/秒声音在不同材料中以不同速度传播。
⑥ 版权局叫停音乐版权大战,看看主流媒体都说了什么
9月12、13日接连抄两天,国家版权局相继约袭谈BAT、网易等网络音乐服务商,以及环球音乐、华纳音乐等境内外音乐公司,核心关键均在“独家版权”四个字。此前,阿里音乐、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三家陷入版权纠葛: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以下简称“腾讯音乐”)与阿里音乐达成版权互相转授权合作;而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因为版权问题正面临互相起诉的尴尬。除此之外,用户逐渐培养起付费购买数字音乐的同时,却逃不开“听个歌要下载好几个APP”的烦恼。
⑦ 音乐版权问题
加入曲投投共享歌曲收益中国音乐市场目前要做的就是发展各种各样的服务,进行专不同的尝试,了解属用户的口味,像流媒体的订阅在线收听可能比付费下载更有盈利前景,也更有利于曲目的流传度。在音乐多元化营收上,腾讯音乐娱乐也已进行诸多尝试,比如QQ音乐的MUSIC+、演艺O2O的探索。这么看来利用流媒体服务业务提升付费用户比例是中国音乐产业的一个盈利提升方向。
⑧ 音乐传播历史,不同阶段媒介所起的作用
文化产品的交流和传播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经过专家、作家艰苦的脑力劳动所创作出的精神产品,也可以说是原始的文稿;二是经过规格化的批量生产,然后向大众传播。 编辑在这两个阶段中起着中介和枢纽的作用。通过编辑这一中介,一方面指导作者的文化创作和文化生产,使之适应于各类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要求,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与价值,以满足社会对于信息的、知识的、思想的、审美的等多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编辑还要按照一定的形式和规格,对文化产品进一步进行整理、加工,为文化产品的规格化的批量生产作准备。
以上我们介绍了编辑在文化发展中的四个基本作用,当然除了这些作用外,编辑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还有完善与提高的作用、文化产品的物化处理的作用以及推广与普及作用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在本书的其它地方将作陆续的介绍。
也许有人会说,当今社会正在进入网络传播时代,编辑的地位将会愈来愈不突出、不重要,因为的网络传播时代,任何人都是文化的生产者(只要他愿意),传统的编辑把关的意义将全部丧失,编辑角色的本身就有可能消亡,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其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不是就真的完全消失还是一个未知数,以作者的观点看,由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网络将不可能完全取代报纸等印刷传播以及广播、电视、电影等光和电子传媒而一枝独秀(请参看本书编辑客体部分的有关论述)。既然传统媒体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那么传统的编辑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将会一直延续着。其二,即使网络传媒每一天真的能完全取代现今的大众传媒,那传统的编辑所作的信息把关作用可能会改变甚至不再存在编辑的信息把关作用,但编辑对于文化发展的中介作用和意义也还会存在着。因为在网络传播这种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中,虽然编辑的信息特权必然崩溃,但只要他们充分发挥原有的优势,运用新技术,适应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传播观念,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成为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规范倡导者和监督者以及虚拟社会的组织者、小群体里的意见领袖等,编辑在文化发展中还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