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论述罗马法中有关物法的规定
您好!物权,主要分以下几种1、所有权2、用益物权3、担保物权4、占有
所有权的定义在罗马法上采抽象定义指的是对所有物的完全支配权,在现在民法包括我国一般采列举式定义即指的是对所有物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所有权在物权法中算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权利也叫做本物权,而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则被称为他物权。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为了提高对财物的利用率而出现了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保持本权的情况下对他人物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在罗马中主要包括役权地上权以及永租权。担保物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保证债务履行而设定的物权,罗马法中的担保物权主要包括信托抵押权和质权。占有是一种事实还是权利自始以来就有争论,在罗马法中占有则被认为是一种事实而不是权利,乃是对物的一种实际的占据的状态。但是在罗马法中占有也有其法律效果。
我们研究分析古代罗马法中物权法的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现代人服务或者说是为了制定一部完备的适应现代我国的物权法。在2007年之前我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物权法,只是大略的在民法通则中做关于物权的了规定,并且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对于物权这样的字眼都比较敏感而在民法通则中将物权换做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的叫法。在民法通则中关于物权法的体系结构也比较零散而不明显。2007年10月1日我国物权法开始实施,自此我国物权法才算有了比较明朗的体系结构,我国物权法分五编十九章其体系结构如下:第一编总则分三章,基本原则,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包括不动产登记动产交付和其他规则,第三章物权的保护。第二编所有权,规定了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第三编用益物权,创造性的设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地役权第四编担保物权设立了抵押权包括一般抵押权最高额抵押权,质权,包括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留置权。第五编占有,只有一章也是最后一章即占有。
对于我国物权法首先不管怎么说,至少从没有到有这来说就是个进步并且是很大的一步,但也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物权法就很好了,事实上,物权法目前来说还不能算是很完备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提出来。第一个是关于担保物法是否应该在物权法中规定。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有观点认为担保物法应该规定在债法中,事实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确实是有这个趋势,其所持的理由是担保的目的或者说担保其实质就是为了债的担保,为了债的履行,担保是附属在债上面的,所以应该规定在债法上面。关于这两种方式的选择,应该说德国和法国的选择正好相反,德国选择在物权法中规定而法国则更强调担保物权的债的属性。在我看来,将担保物权规定在债法中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担保物权法从其本质来说毕竟是物权,仍是属于物权的,在考虑到法律的体系结构的一致性以及法律条文的逻辑归属性,我还是认为物权法上面规定担保物权法还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毕竟不论怎么说,担保物权终究还是物权,在二千年前信托制度被发明之后就被决定了。第二个值得提出来的是关于物权法中没有时效取得的规定,用梁慧星老师的话来说“此为一项重大的立法缺漏”并且“应属无疑”。时效取得是指无权利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意思公然和平的继续占有他人的财产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即依法取得该财产所有权的制度。我国未规定取得时效最开始的原因解放前民国时期据说是有背与我国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而今在新中国据说是因为取得时效可以规定在消灭时效中,并不需要在物权法中规定。如果真是这个原因确实只能说是立法委的法学功底不扎实。时效取得制度,在我看来,确实应该在物权法中规定,时效取得最早在罗马法中有何规定,时效取得制度的作用在于维持因一定的事实状态继续达一定期间而形成的财产关系的新秩序。时效取得制度在各国物权法中一般都是有规定的,比如德国民法典第三编物权法中将时效取得制度规定在第三章所有权中,法国民法典则将其设立在专门的一章时效当中。所以时效取得制度也确实应该引起立法机关注意,建议将其规定在占有中,因为时效取得的首要表现就是对物的占有,而且对于我国物权法中占有一编,其内容与前几编相比确实不相称内容太过简单,这实际上也是物权法的一个问题。而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我国国家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的规定,因为国家的历史原因,一直以来是有重国有而轻个人所有的倾向,但是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事实上不可避免的带来人民思想上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和重视应该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物权法,其语句的差异很是明显看出仍然有这种现象,物权法的规定给人感觉什么都是国家所有的,而个人所有仍是有限的,事实上这种规定与现下的社会发展乃是不符的,在以后我认为仍然应该调整。谢谢阅读!
B. 罗马私法包括哪些内容体现了哪些法律原则
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一)人法
人法是对在法律上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的人的规定。
1.自然人。包括两种:
(1)生物学上的人(包括奴隶在内);
(2)法律上的人,指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主体(奴隶不具有法律人格,被视为权利客体)。罗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三种身份权全部或部分丧失叫“人格减等”。罗马法规定,只有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完全的行为能力。
2.法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法人概念和术语,但有初步的法人制度。
(1)法人的种类:
①社团法人,即以自然人的集合为成立的基础,如宗教团体。
②财团法人,即以财产为其成立的基础,如慈善基金。
(2)法人设立的条件:
①物质基础;
②最低法定人数(3人以上),一定数额的财产(多少没有严格规定);
③须经过元老院的批准或皇帝的特许。
3.家庭法
(1)实行一夫一妻的家长制家庭制度;
(2)家或家族是指在家父权下支配的一切人和物的总和(家父、妻、子女、奴隶、土地)。家的特点是以家父权为基础(共和国后期,家父的权力逐渐受到限制);
(3)婚姻有两种:“有夫权婚姻”、“无夫权婚姻”。
(二)物法
物法是罗马法的主体和核心,由物权、继承和债三部分构成。
1.物权
(1)物: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然界的、对人有用的一切东西。它包括:
①有形物体和具有金钱价值的东西;
②无形体的法律关系和权利。
(2)物的分类:要式转移物,略式转移物;有体物,无体物;动产,不动产;主物,从物;特定物,非特定物;有主物,无主物;原物,孳息等。
(3)物权:权利人可以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其范围和种类皆由法律规定,而不能由当事人自由创设),其中所有权为自物权,其他的为他物权。
(4)物权的种类:所有权;役权(地役权、人役权);地上权;永佃权;担保物权(质权、抵押权)。
2.继承
(1)分类: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
(2)原则:早期:“概括继承”;后来:“限定继承”。
(3)关于法定继承人的顺序以及遗嘱继承的方式等问题,罗马法上均有较完备的规定。
3.债
(1)债的发生原因包括:
①合法原因,即由双方当事人因订立行为而引起的债;
②违法原因,即由侵权行为而引起的债,称之为私犯;
③准契约和准私犯。
(2)债的分类(根据债的标的和标的物的不同):特定债和种类债;可分债和不可分债;单一债和选择债;法定债和自然债。
(3)罗马法还对债的履行、债的担保、债的转移、债的消灭作了详细规定。
(三)诉讼法
1.公诉:对直接损害国家利益案件的审理。
2.私诉: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私人利益案件的审理,它是保护私权的法律手段,相当于后世的民事诉讼。
3.诉讼程序:先后呈现法定诉讼、程式诉讼、特别诉讼三种形态。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罗马私法体系。
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就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2.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不告不理”、一审终审原则等,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
●3.罗马法的立法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它所确定的概念、术语,措词确切,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言简意赅,学理精深。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
C. 罗马法中物权法所包括的内容有那些
一般来说对于罗马法中的物权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物。主要说明物的概念分类,其中值得一提是关于动产和不动产的一项分类,因为其实现在的法律规定里面主要就是按这两种来制定条文的。
二、
物权。主要分以下几种1、所有权2、用益物权3、担保物权4、占有
所有权的定义在罗马法上采抽象定义指的是对所有物的完全支配权,在现在民法包括我国一般采列举式定义即指的是对所有物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所有权在物权法中算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权利也叫做本物权,而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则被称为他物权。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为了提高对财物的利用率而出现了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保持本权的情况下对他人物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在罗马中主要包括役权地上权以及永租权。担保物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保证债务履行而设定的物权,罗马法中的担保物权主要包括信托抵押权和质权。占有是一种事实还是权利自始以来就有争论,在罗马法中占有则被认为是一种事实而不是权利,乃是对物的一种实际的占据的状态。但是在罗马法中占有也有其法律效果。
D. 罗马物权法和中国物权法的比较
罗马没有物权法,甚至无物权概念,但有物法,严格应称为"罗马法中的物权制度".
鉴于你的给分,我说30分的,如觉得合适请加分后再说:)
一,物的概念和类型比较
我国物权法对于“物”的概念与狭义的“财产”同义,原则上指“有体物”,包括动产不动产以能为人力控制的电、气、光波磁波等;罗马法中的物权制度中的“物”包括三种:物法物、价值物、实体物,既包括有体的物质对象,也包括无体的制度产物,即“有体物”和“无体物”均是罗马法上的“物”。罗马法中的某些“物”我国物权法中是没有的,如神法物,如奴隶,如权利。神法指经法定程序供奉神灵享用之物;奴隶是人,而我国不把人当“物”,人、人的身体和死后躯体不是“物”;权利我国一般不作为“物”看待,但例外的是有权利质权,这是在权利上设立的物权。从相似点上,“物”等价于“财产”这一点是相同的。
二、物权的概念和类型比较
1、依上述,罗马法无物权概念,各种权利直接被视为“物”并加以各种制度保护;我国物权法则明文规定物权是权利人对于物的权利。从类型来看,罗马法上的物的权利(不能叫“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更多作为债法中的担保形式)、占有、准占有等,我国的物权类型有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三种,占有是一种事实形态,不是物权,而我国没有罗马法上的“准占有”概念。罗马法中继承权归于物法范围并将之作为物权保护,是一种典型的“权利物”的观点,而这与现代民法中继承法是独立法律部门相差甚远。
2、罗马法的物权制度是简单商品经济的法律表现,它以“个人主义”为立法思想,所以其物法部分最丰富和详细的部分即是所有权制度,形成了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法体系,用益物权并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法律强调物的“所有”而非“利用”;我国的所有权制度与传统民法类似,但有我国特殊传统(即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罗马法不同),而我国用益物权制度是独立的物权制度,与罗马法中用益物权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不同。
三、物权思想的比较
1、罗马法认为,对于财产的利用,是利用人对于财产的一种抽象的支配权。而现代传统的民法根据利用财产的各种形态,而分别承认各种物权关系,是以利用为中心的,而罗马法的物权观念,则是以所有为中心的。我国的物权法的立法本意也是以物的利用和物权保护为中心,而所有制则在宪法中予以规定。
2、现代民法的物权概念、物权内容中蕴涵了公法的支配与公法的义务。也就是说,现代民法上的物权,包括我国物权法都具有社会性,比如说物权的行使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最牛钉子户事件有此嫌疑)、不动产的登记制度等;而罗马法的物权,却是一种纯粹的、私法上对物的支配权,人与人的关系根据亲属权、债权而成立,物权中没有蕴涵公法的义务,罗马法的物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权利,称为"个人主义的物权",所谓最牛钉子户在古罗马估计非常普遍。
3、我国物权法采“一物一权主义”,即一物只存一权(所有权,不包括限制物权,如所有权和他物权可以共存,但一物绝对不可有两个所有权,共有是一个所有权数人拥有而不是几个所有权),这与罗马法类似。
4、我国物权法关于占有的理论中,占有被表达为一种事实状态,或称“准物权”,不是权利,对于占有,一切物权都是本权;罗马法则更严格的区分对物的支配权与表现该支配权的占有,也就是说,占有与本权是分离的,占有就是占有,本权就是本权。
5、最根本的区别点在于,罗马法中的物权制度建立基础是以私有制为核心的早期商品经济,而我国物权法的建立基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写太多了.......加分的话明天继续........
继续:
四、立法体例和法律渊源的比较
罗马法没有“物权”、“物权法”的概念,罗马法中有关物和物权的规定散见于各种法律文件和法典,还包括大量的法学家著作,罗马法里法学家著作是合法的法律渊源,可以用作法典使用,尤其是公认的四大法学家保罗、乌尔比安、帕比尼安、盖尤斯。此外各行省总督和地方行政长官的告示也是合法的法律渊源;而中国在经过长期的法律实践和理论积累后,通过十多年的论证和编撰,制订了全新的《物权法》法典,除此之外我国还有部分物权方面的习惯法存在,比如说不动产典权、居住权,虽然《物权法》草案原来规定了典权和居住权,而正式法典删除了这两个权利,但不能说这两种权利不是社会中存在的物权。我国采“物权法定主义”,因此物权法排除了非法典之外的法律渊源,只是在现有状况下,居住权可依债权法保护,而把不动产典权这一悠久的、有中国特色的古老物权写进法律与《物权法》“重继受,慎创新”的立法思想相违背,因此出于谨慎没有直接规定。在理论上这两种物权一直被认为是实然的存在,
五、各种物权的比较
1、所有权:罗马法中的物权制度以所有权为核心,强调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产私有和保护,可以称之为“绝对所有权”。 罗马法上的绝对所有权是在打破了封建土地分封制,使个人完全独自持有土地的基础上形成的,所有权中所包含的诸项权能完全掌控在所有权人手中。尽管所有权中的某项权能可能从所有权中游离出来被他人享有,但权能游离本身实际正是所有权人独享所有权的反映,而且,游离的所有权权能终究要向所有权回归;尽管所有权人经过量的分割后须与他人共享所有权,但所有权人在自己的份额内所拥有权利的完整性不会因为他人的共有权而遭到破坏和分裂。完整性还决定了所有权的“一物一权制”。同时罗马法上的绝对所有权自始就以张扬个人主义、自由意志而著称,所有权人只要不违背法律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任意行使所有权。而我国《物权法》中所有权制度比较罗马法而言,有继承的部分,更多的体现为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继承的部分包括“一物一权制”,前文已述,区别在于我国所有权制度是建立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承诺保护私人财产的基础上的,这与罗马法极其强调个人私有完全不同,我国的民事主体行使所有权并不是象罗马法那样,只要符合法律就可以完全自由的行使,还必须更多的考虑社会性和公法性,强调不损害他人和国家集体的权利,强调权利不得滥用。在所有权类型上,罗马法中没有具体规定所有权类型,从后人的总结上罗马法中的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权和私人(公民、社团)所有权,其中大量包括宗教团体所有权和皇室所有权,我国的所有权类型包括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其中土地所有权全部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私人只对动产和部分类型不动产(比如房屋)拥有所有权。
2、用益物权:罗马法中的用益物权制度极其丰富,形式和内容极其庞大,罗马法中的用益物权包括役权(包括地役权和人役权)、永佃权、地上权,而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中包括自然资源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还包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动产的典权(习惯法)。我国的用益物权虽规定可在动产上设立,但一般来说都在不动产上设立,因为动产尽可以用债的方式获得,现有的动产用益物权几乎没有,而罗马法上的用益物权是基于土地的利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也决定了现代法的用益物权制度为什么主要是土地(不动产)用益物权。罗马法上即可以在不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也可在人上设立用益物权(人役),其用益物权对后世的传统民法有重大影响,现代民法中一般的用益物权是:地上权、地役权、用益权、居住权、永佃权,几乎全部来自罗马法。
3、担保物权:罗马法中的担保被归于债法中,但债法本身是罗马物法(财产法)的组成部分,罗马法最初有三种担保物权,即信托、质权、抵押权,至查士丁尼大帝时代信托和质逐渐消亡,而抵押却逐步兴盛起来,发展到今日,抵押权成为民法理论中担保的核心内容,决定了抵押是“担保之王”的地位。罗马法的抵押权规定与现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规定相似,即债务人或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不动产作为清偿债务的担保而不转移占有所产生抵押权,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就抵押财产的价金优先受偿。我国《物权法》中担保物权制度除了继承罗马法和传统民法的规定外,还作出了更灵活的规定,即担保物权的设立和实现,可依当事人自由约定(物权法第一百七十条: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七十六条: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这不仅修改了我国《担保法》旧规定刻板的缺点,还赋予当事人更大的权利自由,在立法思想上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与罗马法不同的是,我国的担保物权中质押、浮动抵押、留置、权利质押等制度规定得比较详细和丰富,罗马法中的信托是指遗产信托,和现代意义上的信托不是一个概念,而我国《物权法》无此规定。
大约就写那么多吧,只能提供那么多了,论文有代写的,不过最好还是在别人的素材上自己写的比较好。。。。。。。。
E. 罗马法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及在两大法系中的发展,以及我国关于民法分论的体系结构。
1.物权
罗马法上所说的物,范围较广,泛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回切东西,凡对人有用并能答满足人所需要的东西,都称为物。不仅包括有形物体和具有金钱价值的东西,而且包括无形体的法律关系和权利。
物的分类主要有要式转移物和略式转移物;
有体物和无体物;动产和不动产;主物和从物;特定物和非特定物;有主物和无主物;原物和孳息等。物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物权的范围和种类皆由法律规定,而不能由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主要有五种:所有权、役权(地役权、人役权)、地上权、永佃权、担保物权(质权、抵押权)。其中所有权为自物权,其他的为他物权。
3.债
在罗马法中,债是物法的一个重要内容。罗马法中债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合法原因,即由双方当事人因订立契约而引起的债;一类是违法原因,即由侵权行为而引起的债,罗马法称之为私犯。此外,准契约和准私犯也是债的发生原因。罗马法根据债的标的和标的物不同,对债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有:特定债和种类债,可分债和不可分债,单一债和选择债,法定债和自然债。罗马法还对债的履行、债的担保、债的转移、债的消灭作了详细规定。
我就找到这一点,只是前一问,呵呵,lv老师没说清楚
F. 《物权法》中物权的类型有哪些
一、物权法的性质
物权法的性质是私法:私法性质是基于民法的性质产生的;物权法所调整的基本内容仍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物权法是财产法;物权法是强行法;物权法是普通法;物权法是固有法。
二、物权法的作用和意义
1、《物权法》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它以基本原则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对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进行了系统规定,强化和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物权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它确认了国家、集体以及个人所有权,并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实现了对不同所有制的财产权实行平等保护,使其享有相等的权利,遵守相同的法律规则,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
3、《物权法》极大地扩大了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范围,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它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事权利更为充分,这既是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也为中国社会未来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4、《物权法》的制定和颁布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备法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物权法中的物权类型有哪些
物权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
1、自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自己的所有物所享有的物权。通常即指所有权,在大陆法物权分类中与物权相对应而存在。但按某些国家的民法理论和实践,所有权以外的物权也可存在于所有人自己的物上,如土地的所有人可在自己土地上为自己利益而设定地役权或担保物权。但此类例外并不影响自物权概念在学理上的存在。
2、他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定或享有的权利。源于罗马法。按罗马法理论,自物权即所有权以外的一切物权均可纳入他物权范畴。此类权利以他人的所有权为前提而存在,通常仅体现为物权的某项权能或某一部份,实质上是对所有权的限制。学理上往往将他物权称为“不完全物权”或“限制物权”,并将其具体划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类。
综上所述,物权法中的物权类型包括自物权和他物权两种,自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自己的所有物所享有的物权,他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定或享有的权利
G. 请分析说明自物权,他物权以及定向物权
自物权又称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可以对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权利,包括四项权能,即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他物权 :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定或享有的权利,源于罗马法。是指权利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对他人之物享有的进行有限支配的物权。如承包经营权。
H. 罗马法中所有权和占有对民法中物权的影响
所有权权能的分化、所有权本身受到的限制等等,这些内容虽然在罗专马法的所有权理论属中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其基本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在大陆法系国家对罗马法的继承中得到了发展。我国是大陆法系,当然也不例外。
我国立法中物权概念主要是传统的对所有权列举的模式,罗马法中所有权是抽象观念的所有权概念。
I. 罗马法的概念,起源,演变过程,内容和实质
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回示,成文法和答一些习惯法在内。罗马法的历史开始于东罗马帝国时期,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
体系特点
罗马法是现今许多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所谓的“民法”就起源于罗马法。在欧洲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因为法国民法典而与罗马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适用普通法系统的国家和地区,罗马法的影响比较小。
罗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在此之后,罗马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几个世纪,其形成了今天许多国家的法律的基石。
罗马法分为本国国民所适用的“市民法”以及使用与外国人的“万民法”,后者就是现在的国际私法的起源。
罗马法反映出当时罗马帝国的现实。罗马执政官保证了法律能够适应一个迅速膨胀的帝国不断变化的需求。但是,这种变化仍然是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下完成的。执政官并不重新修改法典,而是通过新的解释或者修订来解决新的问题。这种对传统的依赖以及对变动的怀疑态度正是罗马人的思维特点。
罗马法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法律的开端。
J. 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
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
一、人法
罗马私法中所指的人法是对于在法律上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人的规定。在罗马私法中,对“人”作了如下划分。
1.自然人
(1)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包括奴隶在内。
(2)法律意义上的人, 是具备人格、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主体。奴隶不具有法律人格,被视为权利客体,因而不列入其中。
罗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三种身份权构成:
①自由权作为自由实现自己意志的权利,是享有市民权和家族权的前提。没有自由权,即为奴隶。
②市民权是罗马公民享有的特权。212年伽勒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援予罗马境内所有自由人以公民权,至此,除奴隶外,公民与非公民的界限完全消失。
市民权包括公权和私权两部分。公权指选举权、参政权、担任国家公职权等,私权则指结婚权、财产权、遗嘱权、诉权等。
③家族权,也写作家长权,这是家族团体内的成员在家族关系中享有的权利,是一种对外代表全家独立行使各种权利、对内领导全体家庭成员的权利。 家父为“自权人”, 其他处于家父权力之下的为“他权人”。
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也才是具备完整人格的人。上述三种身份权全部或部分丧失,人格即发生变化,罗马法称为“人格减等”。丧失自由权称人格大减等,丧失市民权和家族权称人格中减等,丧失家族权为人格小减等。
罗马法对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已有如下划分:一是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是完全行为能力人。 二是不满7岁的幼童和精神病患者是完全无行为能力人。三是行为能力受限制者,包括4类:①未适婚人,即7岁以上、14岁以下的男性和7岁以上、12岁以下的女性, 他们可以为取得行为,其他行为非经监护人同意不发生法律效力。②适婚而未成年人,即14岁以上、25岁以下的男性和12岁以上、25岁以下的女性,他们原则上有行为能力,但可以为他们安排保佐人,以弥补其经验的不足。③浪费人,指滥用财产、 挥霍无度、 损害本人及家属利益的人。在法院依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其宣告禁治产期间,其所为行为若未取得保佐人或监护人同意,则不具备法律效力。④成年妇女,罗马妇女长期处于家父权和夫权的监护之下,行为能力受到限制。直到查士丁尼时期,妇女仍然没有公权。
2.法人
罗马法中并没有明确的法人概念和术语,没有完整的法人制度。最初,市民法只承认自然人为权利主体。尽管社会上已经出现某些团体,但在法律上它们并不享有独立的人格。
共和国后期,社会团体大量涌现,法学家对其进行研究,注意到团体与参加团体的个人是不同的。 帝国初期, 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论断,如“团体具有独立人格”、“个人财产与团体财产要完全分开,团体债务并非个别人的债务”等。这些论断已初步涉及法人概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至帝国时期,罗马法开始承认某些特殊团体在法律上享有独立人格。罗马法的法人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种,前者以自然人的集合为成立的基础,后者以财产的集合为成立的基础。
奥古斯都时期的优利亚法规定了法人成立的三个条件:①必须以帮助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②必须具有物质基础,社团要达到最低法定人数,财团须具有一定数额的财产;③必须经过政府批准或皇帝特许。
3.婚姻家庭法
(1)实行一夫一妻的家长制家庭制度。
(2)婚姻制度经历了“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的演变。早期实行的是“有夫权婚姻”,也称要式婚姻。其基本特征是:丈夫享有特权,妻无任何权利。共和国后半期,产生了“无夫权婚姻”,帝国时期则广泛流行。无夫权婚姻不再以家族利益为基础,而以男女双方本人的利益为依据。 夫对妻无所谓“夫权”, 夫妻财产各自独立,彼此无继承。
二、物法
物法是罗马私法的主体、实体法的核心,由物权法、继承法和债权法三部分组成。
1.物权
(1)物的定义。 物是指凡对人有用并能满足人所需要的东西,包括无形体的法律关系与权利。
物的分类主要有要式转移物与略式转移物、可有物与不可有物、有体物与无体物、动产与不动产、消费物与非消费物、特定物与非特定物、有主物与无主物、原物与孳息、单一物与集合物等。
(2)物权。 权利人可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其范围及种类皆由法律规定。罗马法没有将债权从物权中区分出来,但物权中有对物权和对人权之分,二者又与对物权的两种保护方式(即对物诉讼和对人诉讼)相联系。
物权的划分——自物权(所有权)和他物权。
所有权是权利人可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最完全的权利,是物权的核心。其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禁止他人对其所有物为任何行为。盖尤斯曾总结出所有权具有以下特性: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最早出现的所有权形式是市民所有权,其主要特征是:主体只能是罗马公民;客体十分狭窄;其转移必须严格遵照法定的曼兮帕休式、拟诉弃权式等方式进行。共和国后半期开始,逐渐出现新的所有权形式。其中,最高裁判官所有权突破了市民所有权关于转移方式的严格要求;外省土地所有权突破了市民所有权关于客体的限制;外来人所有权突破了市民所有权关于主体的限制。《查士丁尼法典》取消了上述差别,最终形成统一的、无限制的所有权形式,后被资产阶级发展成为私有财产权无限制原则。
他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物直接享有的权利,它不能离开所有权而单独存在,是基于他人的所有权而产生的物权。罗马法上的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类,前者包括役权(又分地役权和人役权)、地上权、永佃权,后者包括质权和抵押权。
2.继承
(1)罗马法上的继承指死者人格的延续, 财产继承是附属的。这是由罗马长期实行家长制家庭制度所决定的。继承权指死者所有权的延伸,而非指继承人的权利。家父死后,其权利必须延续下去,他的人格就得由其继承人继承。在早期,继承对象既包括他的人身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其财产权利和义务,即所谓“概括继承”。 直至4世纪以后逐步形成, 并于543年才确立了“有限继承”原则。 公元543年,查士丁尼颁布敕令对继承制度进行彻底改革,规定继承人对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的权利义务,仅以已经登记在财产目录范围以内的遗产为限, 从而废除了以往的继承人无限责任原则, 而代之以有限责任原则。但仍以继承人在得知其为继承人的60天内提出遗产目录者为限,否则仍应负无限责任。
(2)罗马法上的继承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早期只有法定继承,从《十二表法》开始有了遗嘱继承的规定。
在罗马法中,关于法定继承人的顺序、代位继承、遗嘱继承中的遗嘱能力与遗嘱方式、继承人的指定、遗嘱的效用和遗嘱的限制等均有法可循。
3.债权
在罗马法中,债权是物权的重要内容。
(1)债是依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律联系。其特征是
①债是特定当事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②债的标的是给付。
③债权人的请求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因为债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债的发生原因
①合法原因,即因契约所生之债。
罗马早期,订立契约应符合形式主义要求。后来契约种类开始增多,出现各种契约,分为:要物契约、口头契约、文书契约和合意契约。要物契约是指要求转移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约。属于这类契约的有借贷和寄托。口头契约是由当事人以一定语言订立的契约,由债权人提问、债务人回答而订立。文书契约是登载于账簿而发生效力的契约,相当于后世的契据。合意契约既不要求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 双方当事人只要“意思一致”即可。 属于这类契约的主要有买卖、租赁、合伙、委托等。合意契约是流行最广、在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契约。
②违法原因,即由侵权行为(私犯)而引起的债。罗马法将违法行为分为“公犯”与“私犯”。公犯指危害国家的行为,犯者受刑事惩罚;私犯指侵犯他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应负赔偿责任。
③准契约,即双方当事人间虽未签订契约,但因其行为而产生与契约相同效果的法律关系,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监护和保佐、海损、共有、遗赠等。
④准私犯,指类似私犯而未被列入私犯的侵权行为。例如奴隶、家畜造成的对他人的侵害。
(3)债的分类
主要分类有: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可分债和不可分债,单一之债和选择之债等。
此外,关于债的履行、债的担保、债的转移、债的消灭,罗马法上均有详细规定。
三、诉讼法
(1)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相适应,诉讼也分为公诉和私诉两种。
公诉是对直接损害国家利益案件的审理。私诉则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私人利益案件的审理。
(2)私诉程序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形式:
①法定诉讼。法定诉讼,也称旧式诉讼,盛行于共和国前期,只适用于罗马市民。诉讼时,双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场,诉讼应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使用一定的术语进行陈述,配合固定的动作,并且要携带争讼物到庭。案件要经过法律审理和事实审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由审判官对当事人的要求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可以受理此案;后一阶段是承审员对案件的事实进行审查,作出判决。
②程式诉讼。程式诉讼是由最高裁判官创立的,适应罗马对外商业发展的需要,并借以弥补法定诉讼形式主义缺陷的一种诉讼形式。仍然分为法律审理和事实审理两个阶段,但已简化了诉讼手续。
③特别诉讼。特别诉讼,也称非常诉讼,在帝国后期成为惟一通行的诉讼制度。在这种诉讼形式当中,最高裁判官凭借其权力发布强制性命令或采取特殊保护的方法,而不是按一般程序进行,以保护不能用一般司法方式来保护的特殊利益。它废除了过去两个阶段的划分,诉讼活动自始至终由一个官吏来担任。侦查时允许告密。为了取证,对自由人也可以刑讯逼供。审判完全失去公开性质,只许少数有关人员参加,允许代理和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