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权法的书谁写的好啊
这几位教授最近两年在物权法方面的书很多,目前自己看过并且推荐的也内就这些:
梁慧星、陈华彬容:《物权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下)》人大出版社
杨立新《物权法》人民大学出版社
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第二版)人大出版社
崔建远也有一本关于物权法疑难问题的研究的书,具体名字和出版社忘记了,另外还有江平的《物权法教程》,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看你主要想看哪方面的,当教材用的话前三本和江老那本都挺好的,如果要研究专题后两本不错。
当然,和上面说的一样,王泽鉴老师那套《民法物权》确实是最经典最权威的,我们导师上物权法都用它做教材
⑵ 民法物权论
民法总论:王泽鉴《民法总则》、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拉伦茨《德国民法通内论》
物权法:容谢在全《民法物权论》、王泽鉴《民法物权》、王利明《物权法研究》
债法总论: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史尚宽《债法总论》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崔建远《合同法总论》、韩世远《合同法总论》
侵权法: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杨立新《侵权法论》
民商法体系书: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学》
民法方法论:拉伦茨《法学方法论》、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梁慧星《民法解释学》《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
专题研究书(须根据个人研究兴趣选择,后面这些是本人比较喜欢的):王轶《物权变动论》、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王利明《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
最后,希望你能摒弃浮躁、潜心读书、踏实为学、勤于思考,使研究生阶段过得充实而丰富,而不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学位作为敲门砖。
⑶ 物权法精解
图书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基本法律,不仅关系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物权法涉及的内容广泛,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所有权,如小区车位、车库的归属、“阳光权”、住宅所占用的建设用地以及到期后是否需婴续期等等问题都作出了规定。
本书由物权法起草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著、民法室主任姚红主编。该书对物权法的规定作了准确、通俗、精练的解释,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和运用物权法的权威读本。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基本原则
第二章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三章 物权的保护
第二编 所有权
第四章 一般规定
第五章 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
第六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七章 相邻关系
第八章 共有
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第三编 用益物权
第十章 一般规定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二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权
第十四章 地役权
第四编 担保物权
第十五章 一般规定
第十六章 抵押权
第十七章 质权
第十八章 留置权
第五编 占有
第十九章 占有
附则
第一部分 附则法律条文
第二部分 附则精解
后记
本书共有317页
⑷ 物权包括哪些
物权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自物权也就是所有权;他物权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回权答。
用益物权就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占有使用收益为内容的物权。传统民法上通常包括地上权、地役权、典权、永佃权等。
担保物权就是依法在他人(债务人或第三人)的所有物(特定财产)上为担保债的履行而设定的物权。通常有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参考资料:《民法学》(江平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01年第一版,p320)
⑸ 《物权法》的若干基本问题有哪些
一、如何正确解读《物权法》
我认为,对《物权法》的理解要避免3个误区:
(一)“物权”一词是完全崭新的,过去的法律里从来没有“物权”一词,但《物权法》的内容并不是崭新的,《物权法》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过去已有法律中包含的。可以说,《物权法》有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原法律内容中已有的,特别是土地方面的规定和担保方面的规定。由于我们是在制定《民法典》,而《物权法》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对其体系化、完整化。这就要把单行法的内容汇总到基本法里。第二部分,《物权法》作为动产与不动产的基本法律,主要包括所有权部分和用益物权部分,如土地承包、地役权、宅基地、担保物权等。这些制度在过去不够完善的地方,《物权法》使其更加完善。第三部分,《物权法》还包括一些原来没有的法律内容,如善意占有制度、占有保护制度、区分所有权等,这些制度填补了过去的空缺,使体系完整、内容科学。
(二)《物权法》是一部重要的财产方面的法律,但并不是惟一的财产方面的法律,更不能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财产方面的法律。民法主要是解决财产方面的法律,建立国家的根本财产制度,鼓励人们去创造财富。国家的财产要保护,私人的财产的也要保护,由此,才能使得国家、人民都富强。但是市场里的财产权是由私人财产权组成的。从兵团来看,也是如此。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权就是债权、知识产权、无形产权和投资者的产权。在这4个财产权中,合同法规定债权,知识产权规定无形产权,股权投资者的利益用公司法规定,物权的规定比较零散。《物权法》是解决物权方面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并不发达;股权、债权也并不涉及所有的人,但是每个人都拥有物权。因此,不要把物权理解为所有的财产权,而仅仅是财产权中最根本、最古老的一种权利。
(三)《物权法》是一部私权的法,是民事权利中根本的权利,但是比起合同法又有很大区别。合同只关乎签订合同的各方,不需要登记,但是《物权法》中民事权利的许多方面却和公权利发生联系,发生冲突。而《物权法》是《民法典》中民事权利的一部分,是私法里民事权利的一部分,但又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公权利,如不动产登记制度、征收征用制度。《物权法》中规定因公共利益可以征收个人的土地。这就是国家权利。《物权法》中规定了有一些物权是要经过行政许可的,如采矿权、探矿权等。《物权法》中相当一部分内容讲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如何管理,需要进一步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财产由《物权法》规定如何保障,但是不涉及公共权利的管理,公共权利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不是私权法能够解决的。
二、不动产登记制度
《物权法》是涉及动产和不动产的法律,任何国家的动产和不动产里最主要的是不动产,任何国家的不动产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在西方国家,土地是私有的,我们的土地没有私有,但是也有使用权的问题。不动产的取得非常重要,这与兵团也息息相关。我们国家确定了不动产登记生效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中第六条规定,不动产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办理,第九条第二项专门讲了不动产登记的问题。在我国,实际财产的取得制度和登记制度关系又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物权法》的时候,要懂得财产权、物权取得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登记生效,这条原则至关重要。这条原则的规定表明,没有登记就没有财产权。我们国家实行登记生效财产权的,首先是建筑用地使用权,任何土地是无偿划拨也好,还是有偿取得也好,土地使用权必须登记。其次是房屋所有权,房屋的所有权必须登记才会生效。还有就是不动产抵押必须登记,拿房屋使用权来抵押也必须登记。还有一些特别重要的特殊动产被看作不动产,如船舶、航空器、机动车,也必须登记。另外还有用动产抵押。动产的抵押要到工商局去登记。第二种是合同生效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成效时设立。第三种是分配取得的方式,如宅基地使用权。
三、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制度
在征收、征用问题上最重要的是补偿问题,在补偿问题上,使用的是合理补偿。《土地管理法》表述的是“适当补偿”,《城市管理法》表述的是“相应补偿”,而《物权法》表述的是“合理补偿”。“合理补偿”在这里作为更高的标准出现了。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极其人性化的规定。农村的土地是农民最终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征收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所有征收的费用都直接返还给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对征收个人房屋拆迁的,第一要给予拆迁补偿费用,第二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四、用益物权及其流通性
用益物权及其流通性,是《物权法》另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土地的所有权是不能流通的。国家所有的土地既不能买卖也不能抵押。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市场化,土地的流通解决的是土地使用权的流通。所以我们要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所有权是国家的。一共规定了4种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建筑用地使用权(包括有偿获得和无偿划拨的)宅基地、地役权。
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的土地用于非农建设。关于荒地,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建筑用地的流通范围,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我国土地使用权分为禁止流通、限制流通、自由流通3种。限制流通,即不允许转让,又不允许流通,也不允许抵押。禁止流通的主要是指国家无偿划拨的土地。自由流通即可以转让、可以抵押、可以出资。
《物权法》涉及的土地使用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市场的关系,凡是对市场流通没有太大关系的,都不涉及。兵团的土地承包经营比较复杂。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方式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双重经营模式。兵团也是双重经营模式,但是从双重体制看又不一样。按照《物权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国家所有的农用地实行承包经营的,参照本法的有关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是含有3大问题的经营权:一是主要依合同生效而取得,二是指权利内容如何,三是4种经营权利的范围。
《合同法》中规定,如果是按照国家指令性的规定签订的合同也使用《合同法》。但是在订立合同上有特别意义的,这样的合同就含有指令性。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指令性合同呢?有行政上下关系的叫做指令性合同,完全平等的主体之间不存在指令性。指令性合同的内容很多是国家明确规定的,但是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以及不履行合同时的违约责任应依照《合同法》规定。在农产品的采购方面,为了防止农民无计划地自行生产、盲目销售而事先签订农产品采购合同,也是比较典型的指令性合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也具有行政合同的性质,这类合同是必须签订的,在签订合同时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在合同违约的情况下,要平等地担负违约责任。
其次是产权的问题。《民法典》、《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从未使用“产权”一词。“产权”是经济学概念,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产权是财产权还是经营权是其模糊的地方。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物权法》里的规定,享有土地经营权该享有的权利:享有权利的内容,对所承包经营的土地可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益;市场流通范围内国家土地承包经营权小于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身份地位看,兵团成分比较复杂,包括农民、职工、军人。兵团的基础很好,但是《物权法》颁布之后需要更多地考虑“分”的权利。“分”就是市场,因此对土地问题,兵团应该做到“保持现状、保持稳定、因地制宜”。(中国政法大学·江平)
⑹ 物权法是哪位人兄起草的呢那位仁兄的名字是
物权法起草专家组组长 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江平教授
⑺ 名单就是最高人民法院中哪些专家参与了物权法的起草
《物权法》有九个起草人杨立新教授、尹田教授、孙宪忠博士、梁慧星教授、王轶教授、李显冬教授、王利明教授、杨景宇教授、江平教授、
⑻ 物权法第五条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理解如下:
1、我国的《物权法》确定了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项:(1)物权的种类法定。物权的种类法定意味着,在一国法域内,必须由该国法律预先规定物权包括的种类,对于法律未规定的物权种类,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2)物权的内容法定。法律对各种物权种类作出规定时,会明确各种物权类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创设与法律规定的物权内容相异的物权。
2.物权法定原则中“法”的范围。这里的法原则上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而不包括行政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规定。
3.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效果。如果存在当事人通过法律行为创设未为法律承认的权力类型,或者虽旨在创设某种法律认可的物权类型,但却在该种权力的内容设置上违反了法定的标准,那么,当事人间此种创设行为的效力将有可能呈现以下几种状态:
(1)对于当事人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创设行为,法律设有特别的效果规定时,从其规定。
(2)对于违反物权法的物权设定行为,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则此法律行为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不能发生预期的物权设定效果。
(3)当事人的物权设定行为部分违反内容强制的规定,而除去该部分外,其他部分仍可成立的,则仅违反禁止规定部分无效,其他部分仍可发生物权设定的效果。
(4)无权设定行为虽然因为违反物权法定原则而无效,但如果当事人的行为具备其他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则该行为仍可发生该法律行为的效力。
以上内容摘自 江平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精解》
希望对您有帮助吧!
⑼ 有谁知道《物权法》起草人的名单,我主要想了解其中最高人民法院的人员名单。
《物权法》有九个起草人
杨立新教授、
尹田教授、
孙宪忠博士、
梁慧星教授、
王轶教授、
李显冬教授、
王利明教授、
杨景宇教授、
江平教授、
⑽ 江平的生平经历
一个为救国理想和言论自由而牺牲一条腿的青年;一个陋室中为孩子编织毛线衣的父亲;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导师;一个法律精神的诠释者布道者;一个为法治中国建设奔走呼号的社会实践者,这些符号和形象所代表的历史含义都很重要。
北京南四环一幢普通民居内,校长江平隐居彼处逾10年。
这里既远离昌平区的中国政法大学,也避开蓟门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江平选择了孤独但并不沉默的生活。
记者曾数次登门拜访江平,一条温顺大犬总陪伴身边,各异仙人掌装点着桌台。温和而又刚直,一代法学泰斗性格寓意其中。
满头白发稀疏、年到八旬的他精神矍铄,字正腔圆地向记者滔滔不绝,对法律强烈关注让这位老人眉宇时皱,他的声音依旧振聋发聩:“法治在中国的发展,是退一步进两步,还是在不断地前进。当然还要看到,现在有些地方是在倒退。”
江平虽只在1988到1990年间担任了两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职务,但校长的称呼却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待遇”在法大历任校长中并不多见。有1990年法大毕业校友对记者感慨:“江平是永远的校长,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精神符号。”
几年前,江平题写的“法治天下”流畅大字矗立于蓟门桥校园内,这代表了江平终其一生的理想,更成为中国法学人的思想归宿。
江平凝重地说:“这也正是我的中国梦”。 江平对学生的爱护,让贺卫方至今念念不忘。
1984年,中国政法大学庆祝成立一周年(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更名),贺卫方等一批研究生对食堂伙食不满,在校庆时发动罢餐,贺和几个同学把食堂门口堵住,说服大家加入到罢餐者行列。年轻气盛的贺在人群中与学校官员辩论,人越聚越多,正口若悬河之际,突然被一只有力的手拽了出来,抬头一看,正是江老师。
“卫方,你能不能不要总是以反对派领袖自居?”江平语气虽然不满,但眼神里还是一片温和,“事情都要一步一步解决。这样的方式又能起多少作用呢?”
一年后,贺卫方留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有机会听江平聊起过去:“在谈到自己经历的磨难时,他语气平缓,反而是一些体现人性美好的细节让他刻骨铭心,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是江老师品格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
回归北京政法学院讲坛上的江平,凭学识人品声誉鹊起,用他的话说“在历史的特殊点上被重用”。
复校的北京政法学院,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和教材缺乏。“文革”这一段,所有人都荒芜了。老一辈被打成右派的教师年纪很大,不可能再发挥能力;而五六十年代留校学生虽“政治红”,教学方面却很差。
曾被钱端升先生誉为“政法二才子之一”的江平成为稀缺资源,“从苏联回来的没几个人了,而且我在燕京大学学习过,有一定英语基础,又有一定俄语基础,还有留学的经验,学习过比较系统的(法律)课程,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不错的。”
江平突破法律禁区,一上来就讲《罗马法》和《西方国家民商法》两门课,把私权利的观念引入了国内,让禁锢多年思想和国际潮流接轨。
贺卫方回忆讲坛上的江平,“江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他站在三尺讲台上,器宇轩昂,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悦耳的嗓音,谈吐之中洋溢着知识的自信,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典故和精妙学说,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
这期间,江平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民事法律《民法通则》,这部划时代意义法律首次肯定中国人的私权,被国外誉为“中国民事权利宣言”。一批民事经济类单行法陆续出台,市场经济法律“盲点”陆续补上。
1983年开始江平担任副院长,亲身经历让他对人才格外爱惜。文革后第一批学生被重点栽培,留校形成“第一批梯队”,法学人才在“断代”后喷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贫穷的法学”,到九十年代“繁荣的法学”,江平视为“一生中在法学教育方面很有独创的、很蓬勃发展的一段时间”, “实际上我在学校的主要贡献也是在这一段时间。”
1990年,主政法大两年的江平被免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职务。
那年年底,江平60周岁生日。政法毕业生们自发为其操办生日晚会,大家一致要求江老师表演一个节目。他装着假肢的一条腿不太灵便,却步履坚定地走上前,唱了一首美国工会运动的英文歌曲《我们决不动摇》。
去职法大校长整整二十年,一些细节让江平聊以自慰。
有一年纪念法大校庆时候,主持人念在座校长的名字,恰恰到念到江平的时候,台下开始掌声不断,“我非常理解学生对我的感情,我认为这是对一个有正义感校长的支持。”
“只向真理低头”,“法治天下”,“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呐喊”…… 江平80周岁生日现场,中国政法大学现任校长黄进,将老校长名言倒背如流。 2009年12月28日,江平80周岁生日。
不知是否为宽慰各地赶来的弟子们,江平很乐观地将活到90岁设定为“下一个目标”,他说:“虽然年轻时失去了22年光阴,如果按60岁退休的话,我再干22年,就可以补回我失去的光阴,我还有两年就全部补回来了。”
被江平“计较”的22年,凝聚了他刻骨铭心的悲情,也浓缩了中国法律的悲剧。
“从1957年到1978年,我该失去的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也失去了,最低谷时,除了这条命,其他所有的都失去了。”
江平的最低谷,出现在1957年。
这一年,在“引蛇出洞”整风下,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回国任教刚一年的江平,因向北京政法学院坦呈看法,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从“人民的阵营”划入“敌人的阵营”,不准许再从事属于“国家专政工具”的法律专业。
放弃燕京大学新闻系投身革命、并第一批公派到苏联的留学生,单纯的江平对国内政治情况一无所知。
如今,江平仍梦到被划为“右派”那惊心动魄场面,醒来后心有余悸。
“右派”帽子让时年27岁的江平厄运不断,在苏联相识的新婚妻子迫于政治压力与他分手。
在北京西山抬钢管过铁路,江平累到连火车声音都没有听到,整个人被卷到了火车下,他幸运地活了下来,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
打成右派、离婚、断腿,接二连三的灾难,在江平看来“还是可以忍受”,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了些变化,“从火车轮子底下捡回了一条命,我觉得对人生应该有乐观的态度,多活一天是多美好的事情!”
那之后的岁月,江平在苦难中求生存:1963年开始教俄语,“文革”被下放到安徽“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北京政法学院正式宣布解散,分配到延庆中学当政治老师,一直呆到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复校。
其间,江平再次组织了家庭,妻子的父亲是一样的右派身份。
江平学生曾听师母回忆当年艰难:在延庆改造劳动的江平单身带儿子,长城外冬天寒风刺骨,没钱给儿子买棉衣,他把自己旧大衣给儿子改棉袄,还亲手一针一线织毛衣。
江平也曾经对前途悲观过,“文革”后期,他把省吃俭用从苏联带回来的珍贵法律书籍,绝大部分当成废纸卖掉了,这令他遗憾至今。
1957年到1979年与法律隔绝,江平经历了知识分子最苦闷的22年,他视之为“人生最大的遗憾”:“我在能够为中国法治事业做贡献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人生最黄金的时代,恰恰应该是在三十岁到五十岁这二十年,我丧失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
1979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政法学院时,白发已经爬上了江平的额头。 一年前,一次中风让79岁的江平倒下了。
因入院及时,手术最后比较成功。江平住了两个多月的医院。其中半个月里,他虽然内心非常清楚但语言表达功能卡壳,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吓坏了众多学生。
从来没有服过老的他,身体虽恢复但大不如前。
“保命第一,真是老了”,江平鲜有的一声叹息,让很多人担心。
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自1991年招收第一届博士,迄今已经19年。在这19年的时间里,江平总计培养了近100名民商法博士。这些毕业生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颇具影响力的青年学者、法官、律师。“这都是我非常不错的学生,但我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学科研的比较多,当官的几乎没有,当大官的更没有。”
病愈初愈,江平执拗地起身,以更高频率现身说法,参与公共法律事件。
去年12月北大五教授上书要求修改《拆迁条例》引发轰动,江平先后在《财经》、《南方周末》等纸媒发表言论,又到凤凰卫视现身说法,力挺对拆迁条例的修改。
“江校长在与时间赛跑”,他的学生向本刊记者透露,江老对于时间的珍惜于渴望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他一直坚守“只向真理低头”,既不谀下,也不媚上。
2008年10月25日,一次报告会的提问环节,有听众问起他对杨佳案的态度,江平说:“我完全同意上海市高院的二审判决结果。”一位听众旋即抓起话筒:“您在杨佳案上的观点我不同意,假如我手里有一个鸡蛋,我一定会向您扔过去。”
在重庆“钉子户”事件中,他认为吴苹一家拒绝拆迁的理由“不涉及公共利益”不能成立,遭致如潮的网络围攻。在许霆的案上,他也曾有过不顺应“民意”的表态。
不过,这丝毫无损江平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他一生捍卫自由民主,却不赞同民粹主义,“做法律的人要公正,应该关注群众的利益,但是不是一切都以群众的感觉作为最高的感受呢?恐怕不行。”
在江平看来,中国真正的复兴在于私权真正在人们头脑中扎根,但过程会遇到艰难险阻, “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私权和公权的冲突,私权在公权中得到利益保护,这是我最大的希望。”比如我们最近关于拆迁法的研究,如何保证私人财产权在拆迁中的利益。
对山西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一事,他依旧见解独立:政府部门用行政强制手段把民营企业并入到国有企业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有违《宪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对私人财产的保护规定。
“如果这种政策的多变性变成了一种先例的话,可能造成民营企业家人人自危的后果,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中风后遗症让江平语速变慢,“没有像过去那么敏锐”。但八旬翁仍不懈地为私权呐喊,与60年前在燕京大学“舆论报国”理想一致。
2012年12月11日江平教授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参加在台北举行的第一节“光华学者论坛”,受到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