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善意取得制度,为近代以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尤其是民法物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为近来代以源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一项重要交易规则,其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的交换与消费,能有利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虽尚未确认善意取得制度,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却承认善意购买者可以取得对其购买的、依法可以转让的财产的所有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9条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民法》立法本意上对“善意取得”予以必要法律保护应该具备的条件:即(一)受让人须为善意;(二)受让人须通过有偿的法律行为而取得所有权;(三)受让人须实际占有该财产;(四)出让人是对该财产无处分权的原占有人。而同时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无疑也就具备了物权法草案现在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如果受让人是在公开市场买到的或通过拍卖得到的赃物,就给予一定的法律保护,不应该无偿追回。
⑵ 物权法的主要原则
一物一权原则
公示公信原则
物权法定原则
⑶ 简述物权制度
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物权”一词是由中世纪的注释法学派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在解释罗马法时,以“对物之诉”为基础,创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物权学说。1811年的《奥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使用了物权的概念。1896年《德国民法典》以其为该法第三编的编名。其后,为大陆法系众多国家接受。
物权的概念:
物权是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物权的特征:
(1)物权是支配权。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的权利,既物权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标的物直接行使权利,无须他人的意思或义务人的行为的介入。
(2)物权是绝对权。物权的权利人是特定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且义务内容是不作为,即只要不侵犯物权人行使权利就履行义务,所以物权是一种绝对权。
(3)物权是财产权。物权是一种具有物质内容的、直接体现为财产利益的权利,财产利益包括对物的利用、物的归属和就物的价值设立的担保。
(4)物权的客体是物。
(5)物权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权的权利人可以对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权是一种对世权;其次,同一物上不许有内容不相容的物权并存(最典型的就是一个物上不可以有两个所有权,但可以同时有一个所有权和几个抵押权并存),即“一物一权”。(应该注意的是:在共有关系上,只是几个共有人共同享有一个所有权,并非是一物之上有几个所有权。在担保物权中,同一物之上可以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抵押权,但效力有先后次序的不同。因此,共有关系以及两个以上抵押权的存在都与物权的排他性并不矛盾。)
(6)物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必须具有公开性。因此物权必须要公示。
⑷ 我国《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制度有何规定如何理解
《物权法》以个条文(第九条至第二十六条)的篇幅,确立了我国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结构,为将来不动产登记法的制定,提供了整体的框架和结构。
第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登记;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此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效力。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效力,世界各国民法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立法例:
一是登记对抗主义。
认为不动产物登记并非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必须程序。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法律效力,但非登记不能对抗第三人。日本国采此立法例。
二是登记要件主义。
认为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要件,不动产物权变动除了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外,还要进行登记,非经登记不仅不能对抗第三人,而且在当事人之间也不发生法律效力。德国、瑞士采此立法例。
三是地券交付主义。
又称托伦斯登记制,该制度采任意登记制,不强制一切土地都必须申请所有权他项权利登记。
但如申请不动产物权登记,则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4)大陆法系物权制度扩展阅读:
第一章基本原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第三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第四条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五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第六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⑸ 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之间中国如何法治
侯成强 前面完成的《如何成为当代中国法律人》,主要是讲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法律人应当具备的学识基础,《当代中国法律人的困境与作为》则明确指出:在无法避免的可能面前作任何的努力好像只能是一种延缓,但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延缓中社会变得更理性一点,人们看到改革和希望,于是中国社会日积月累得到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的历史转机:平和地实现社会法治化改造! 虽然我对当代中国社会平和地实现社会法治化改造没有多少信心,但是无论怎么样,平和地实现也好,暴力地实现也好,将来的中国必须也必然地要实现法治。我提出这一问题就是根据这一种坚信。但是,一是这个问题应当是遥远将来的问题,二是这个问题涉及法学专业化的思考与分析,基本上也就没有了用口水话说下去的必要。但是我在完成前两篇后,本已经思考到这个问题,一冲动,提前预告了出来,于是也就尽力用口水话把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罗织一点文字表达出来。 我在此也强调,如果不弄清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之间区别的关键所在,我国将来的法治向西方学习则可能出现理论与实践上的混乱。比如很多人在传播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说,让中国法律人听后有振耳发聩之感,后悔得要烧掉已经读过的那些皇皇法学巨著。其实这只是以普通法系的认识和方法基础来理解法律的一面之说而已。正如普通法系中逻辑对法律都不那么重要,从大陆法系来看,经验之于法律也没有那么重要,于是这句话从大陆法系也可以反过来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经验,而在于逻辑”。因此,只有在弄清楚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的根本不同,才能够明白一些说法的真正法律意义,才能够在选择法治模式时正确借鉴与提升为自己所用。此为强调区别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的重要意义。 法治是理性之治,因为是理性之治而成为一个社会理性地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准则。但套用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的说法,我认为理性有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之分。按康德所讲,纯粹理性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实践理性则指实践主体的意志。而我理解的纯粹理性指在理性活动经验之上抽象出来的理论理性,指可以用科学方法,特别是逻辑方法,进行抽象和推理的理性。实践理性则指直接运用理性活动的实践,按“相似问题相似解决原则”进行的理性。所以,虽然同为理性之治,有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之分,与这种区分很相似的,恰恰在现实中就有了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的两种区分。 大陆法系源起于罗马法,经意大利文艺复兴而再兴,复经法国拿破仑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而达到现代大陆法系的高峰。在公元前后,英国为恺撒统帅的罗马军团征服,被纳入欧洲大陆文明,这时英国也适用罗马法体系。但在11世纪中叶的诺曼底征服之后,英国从此有了强大的中央政府,再未受到外侵,英国于是围绕王权发展了自己的一套独立的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首先指适用于全体英国人的集权制的王室法院法官发展的新程序和法律补救措施,即以王室令状为基础的普通法。令状诉讼由于令状种类有限,无令状则无诉讼,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也由于令状疆化性的判决结果而让多样化的案件出现不公平。国王开始自己衡平办理一些案件,后则设立“大法官”以“国王良心”根据公平正义原则审理案件。这就是英国法律中的衡平法。因为有了普通法与衡平法,英国法律有了独自的特征,是为普通法系。 大陆法系经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注释法学派的理论研究与分析,特别是德国的法学家们的理论研究(德国民法典的基础建立在研究德国历史上施行过的罗马法之上),法学成为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一门科学。于是大陆法系的法学强调概念的研究与解释,强调法学的系统化与法律制度的秩序化,运用的研究方法根基于传统形式逻辑。法学的发展则建立在新事物中抽象新的法学概念。这是大陆法系走上纯粹理性发展的历史选择。 衡平法是普通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衡平法,也许英美的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之间也就没有了现在的重要不同。当然,普通法系长达近900年的独立发展历史,依据“相似问题相似解决原则”,从先例而判决审案,也为普通法系在实践理性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可以与大陆法系并驾齐驱的法律理性之治。它们之间不可分出优劣,只有不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学的思维和认识方式。大陆法系认为法学是一门科学(social science,在有些场合简化为SS),以概念为基本元素,从而建立规则和制度,再从规则适用于具体案件。因此大陆法系的法学首先就包含了法学是一门系统的逻辑自恰的科学,强调分门别类与理论体系完整,也强调法律规则制度的系统完整,法学理论研究对现实立法司法有重要指导意义,法学教授重要于法官。我称之为纯粹理性的法治。普通法系认为法学只是一种社会研究(social study,也在有些场合简化为SS),完全应当以解决实际案件为中心,理论体系对于普通法系的研究与指导并不重要,相反是典型案例才是法学的重点,典型案例中法官反复引用表述的要义才是法律。因此普通法系缺少很多逻辑上能够自恰(并因此而绝对的)的概念分析与部门法学的分门别类,甚至缺少大陆法系的法学基本原则,普通法系有的却是一些实用的规则与法谚,法官重要于法学教授。我称之为实践理性的法治。 二,法律形式。两大法系的法律都为理性之治,但在表现方式上却各不相同。大陆法系因注重理论抽象与逻辑推理而以系统立法为法律形式,任何案件只能以现行立法为依据。普通法系因注重实践解决问题与依先例判案原则,判例法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现在普通法系也有通过立法活动的制定法,但制定法远没有判例法重要。制定法可以指导判例,但判例也可以修正制定法。 三,法律的运作方式。大陆法系的审判是从制定法适用于案件事实进行案件审理,普通法系则是在以前的案件与现在的案件中用区别技术(distinguishing technique)进行案件审理。在法庭审理案件的具体表现中,大陆法系倾向于由法官主导又符合逻辑的审理,由法官适用法律判决。普通法系则强调对案件事实的还原式审理,诉讼双方当庭展示和主导各种事实和理由,并以区别技术对先例进行引用参照,对包括法官或陪审团的观众进行法律说服。这一区别,无论是我国法学者亲身到普通法系法庭观摩,或是通过影视的大众传播,让我国人们都得到了深入人心却又混乱非凡的印象。 四,法律职业化。普通法系庞大的案例体系决定了法律的专业化,也决定了法律职业是一个重要的专业行业。相反,大陆法系由于制定法的明确规定性,反而削弱了法律职业的专业化,这一情况又特别严重地表现在一些后进的大陆法系国家。因此普通法系的法律职业因专业化而成为社会重要部分,大陆法系则因制定法、法学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相区别这两个因素而削弱了法律的职业化。比如问大陆法系中的法学教授,他们很可能会否认自己是在从事法律职业,甚至他们还不愿意与从事法律具体事务的人相提并论。 以上四个方面是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之间的根本区别。我国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要清楚认识以上两大法系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予夺。我们的法律人,更应当为这种取舍予夺作出自己的理论的与实务的贡献。不要听了“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而否定法学理论,也不要因为普通法系的还原式审理而直斥大陆法系审理过于简单而缺乏律师的当庭雄辩。再举专业一点的例子,不要因为大陆法系物权的绝对性而根据普通法的二元所有制在中国物权法立法讨论中来鼓吹什么“所有权、占有权两元结构之物权理论”,在讨论物权法定原则时又提出否定意见。我认为物权法定原则应当坚持,但也应当研究现实情况,法定尽可能多的符合现实需要的物权种类,并在必要时修订增加物权种类,实行立法上的绝对主义和开放主义的结合。 我这样举例,也许有人认为我已经自己的倾向。是的,我国有制定法的传统,更容易接受制定法,清末以降也是学习大陆法系的法律模式,我国走向大陆法系是基本已经既定的历史事实,将来如果没有意外,也应当是走大陆法系这条路。 但是,回望中国历史,我更愿意在我国更多的借鉴普通法系的法律模式。我国昌盛的文明更多地集中在文学艺术之上,墨客骚人成为文化传统的主流,也成为社会变更的思想性的指导。科学技术层面并没有非常巨大的发展,至少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因为科学技术的变革而引发的社会制度变革,这也许有中国太大而科学技术的变革推不动的原因。中国社会在文艺感性认识的昏昏中落后,没有科学和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发展,有哲学思想而无哲学科学,可见中国理性发展的落后。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三百年则相当落后。文艺的感性空谈容易浮躁误国,科学实用主义的缺乏加上专制,则又导致社会的务虚与假大空。虽然现代中国社会能够在平稳中后发追赶,科学技术层面的追赶又反过来形成实用主义精神,但中国崇尚抽象思维缺乏务实精神是一种历史顽疾,需要多多借鉴普通法系的实践理性的务实模式加以克服。甚至一些过于抽象空洞的法律原则也需要普通法系的规则来加以改造。比如“以事实为依据”这个法律原则,对什么是法律事实就需要按务实的普通法系观点解释,而不是按唯物的事实真相标准来解释。又比如司法不独立司法不权威的情况,除了呼吁司法独立外,我认为也需要引进普通法系的“藐视法庭”制度以加强法院的权力,至少让那些自相矛盾,当庭撒谎,逃避审判不到庭的人得到法律惩处。 题外的话,一谈起加强法院的权力就让我光火。中国法院的多数可都是有法律教育背景的人,我不敢把他们称之为法律人,因为他们先天就是或后天被驯服成为了没有骨头的另一种动物,不敢为法治的正义而在司法活动中作出一点抗争与努力,连立法已经确实的法律也要歪曲适用或不适用,比如法律明确规定的支付令制度、法律规定的强制传唤制度,现实中执行过几回?最后连自己作出的判决都不执行了。现在一个最生动的例子是有刑法博士学位的最高法副在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还向全国法院发出指导:醉驾不一定都要入罪!可想这些法院的人还有学术与职业的基本标准吗,只有一味的向主人摇尾。 中国选择大陆法系模式有相当的道理,即使香港现在成功地实施普通法系的法律模式,我也不赞同大陆要走普通法系。但是,我还是要说,在确定走大陆法系的同时,除了要保持开放心态并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外,也应当多借鉴普通法系的一些规则制度以提升大陆法系适应于中国。总之,选择大陆法系是必然与可行,但要法治现代化则也需要借鉴普通法系中的相当制度资料。这之中更重要的是,法律人不要弄混了两大法系的不同法理精神,把一些两大法系不同的东西进行胡乱引用而发出错误的呼号。民众是不太懂得这些区别的,在专家成砖家没有真正学术研究与批评的庸俗社会,真正能够廓清这些法治迷雾并发出声音的人并不多。 谈中国如何法治,即使界定在两大法系之间,这个问题也是如此之大,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不是一个人几个的能力所能有成效,而是一代人几代人的事。法治本为理性之治,理性是需要代价的,这个代价我认为非常高。首先,我国要实现法治需要多少代价?这个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其次,我国将来要实施的法治又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运行成本代价之上?一个运行成本过低的法律模式将不会达到现代法治标准。
⑹ 《物权法》属于 大陆法系 《计算机保护条例》是不是也属于大陆法系
你理解的很对。
如果你把软件这个有体物送人,转移的仅仅是物的所有权,至于软件的所有权你是无权转让的,但是由于你已经取得了该软件的使用权,对该使用权你也是可以转让的,但是仅仅限于随原件转让,不能复制转让。
《条例》更多的是调整软件这个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而不是物的所有权。
⑺ 何谓物权法定一物一权原则具体有哪些内容
一物一权一方面是指一个物之上只能设立一个所有权而不能同时专设立两个以上属的所有权;另一方面,也是指在一个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性质上相互排斥的定限物权。
一般来说包括四种含义:
a)一物上惟有一所有权之成立。
b)一物一权主义系指一物上仅能成立一所有权,一所有权之客体,以一物为限而言。
c)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以及不相容的他物权,不得有互不相容的两个以上的物权同时存在于同一标的物之上。
d)一物一权一方面是指一个物之上只能设立一个所有权而不能同时设立两个以上的所有权;另一方面,也是指在一个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性质上相互排斥的定限物权。
⑻ 物权的概念
物权是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物权”一词是由中世纪的注释法学派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在解释罗马法时,以“对物之诉”为基础,创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物权学说。1811年的《奥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使用了物权的概念。1896年《德国民法典》以其为该法第三编的编名。其后,为大陆法系众多国家接受。
概念2
根据《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力,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但罗马法并没有出现物权这一抽象的概念,它是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在研究、诠释罗马法时创造的。一般认为,1811年的《奥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采用了物权的概念,该法第307条规定:“物权,是属于个人财产上的权力,可以对抗任何人。”《德国民法典》率先在法典中设立了“物权”编,对物权制度作了系统、完整的规定。其后,物权概念为多数国家的立法所接受,但除奥地利民法外,各国立法上并未给物权下定义。
从法律关系阐释物权的涵义,主要有对物关系说、对人关系说和两方面说(又称折中说)三种说法。我国通说为折中说,认为物权关系是以对物的占有、支配为媒介而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物权法》也采折中说,在物权的概念中强调了对物支配与效力排他两个基本要素,并点明了物权的基本类别
⑼ 物权法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⑽ 物权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物权法
【名次定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法是调整财产支配关系的法律,是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最基本准则,是我国制订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法学概念,私法的一个部分,指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
【相关概念】
私法、物权、权利人、民事责任、一物一权、物权法定、公示公信
【法学-物权法】
什么是物权法?
物权法是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无形财产关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财产法。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界定产权,通过确定财产的归属,来达到制止纷争的目的,从而节约交易费用。中国目前财产权保护的突出问题,就是产权不清。这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矿山、农民土地承包权,小到公民的各种收入、房产以及剩余价值索取权等等。产权不明,纷争不止,假如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又如何谈得上财富创造和积累。明晰产权,就是我对物权法的第一个期待。此外,物权法必须解决现实难题。物权法不是宪法,也不像民法典,它应该切实指导经济生活。此外,物权法还应该是一部“绿色”物权法,不只是确认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还应确认其生态价值。环境资源的自我调节性或环境容量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有学者把它称之为“环境容量使用权”———利用人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例如对于森林、矿产资源等,不仅要“有偿使用”,还要进行“生态补偿”。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其内容包括物权法、债权法(以合同法为主)、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人人格权法等。物权法是专门规范民事主体(法人、自然人)对财产的占有、收益、使用、处分权利的法律。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役权、建筑物区分权等内容。说明白一点,物权法主要是保障人们的财产不受非法侵犯的法律,是对人们财产权保护的一种法律。英国有句古语叫“穷人的寒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体现了物权法的保护功能。
主要解决问题
一、物属于谁,谁是物的主人;
二、权利人对物享有哪些权利,他人负有怎样的义务;
三、怎样保护物权,侵害物权要承担哪些民事责任。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一物一权、物权法定、公示公信,此三者在大陆法系民法理论中被称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构成物权法的基本原理,物权法的具体制度内容和理论架构均在此基本原则之下展开。
然而近期以来围绕物权法基本原则开展的讨论有如火如荼之势,而火势苗头又似乎以淡化甚或否定此三项基本原则为猛,并直接涉及到我国正在起草的《物权法》以及将来的《民法典》是否需要规定以及如何规定物权法基本原则的问题,以故,对物权法三项基本原则的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似有必要。
主要应用
物权法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住宅小区车位归谁所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一物二卖、相邻关系、拆迁补偿、建筑用地使用权期限等,这些都能在物权法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