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地使用权属不属于用益物权他到底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什么关系请详细说说,谢谢!
土地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土地使用权的使用必须符合益物权的规定。
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划拨、出让、出租、入股等。
用益物权作为物权之一种,着眼于财产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民法上,各国物权法贯彻效益原则,已经逐渐放弃了传统民法注重对物的实际支配、财产归属的做法,转而注重财产价值形态的支配和利用。
这种立法趋势反映到理论研究上即是学者越来越注重对用益物权的研究,然而,对用益物权的法律性质则有不同的阐述。
(1)电大作业下列哪些是用益物权扩展阅读:
从各国物权法的规定来看,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而物权法规定的用益物权的种类亦不尽相同。
在罗马法中,用益物权包括役权、永佃权、地上权。其中役权分为地役权和人役权,人役权又包括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和奴畜使用权;《法国民法典》规定了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地役权。
这种规定沿袭了罗马法中的用益物权的分类,即把役权分为人役权和地役权,前三种用益物权都属于人役权的范围;《德国民法典》规定的用益物权包括:地上权、先买权、土地负担、役权。其中役权包括地役权、用益权和人的限制役权;
《日本民法典》规定了地上权、永佃权和地役权三种用益物权;《瑞士民法典》只规定了役权及土地负担,役权的具体种类包括地役权、用益权、居住权、建筑权、对泉水的权利。
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用益物权大多是以土地为标的的不动产物权,二是地役权、地上权、用益权是用益物权的最基本形态。
⑵ 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这里的取得是指取得所有权,还是只是取得
原始取得抄。
所有权是袭权利人对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包括在自己的财产上设立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的权利。用益物权则是在他人所有的财产上设立的权利,即对他人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因此用益物权被作为他物权,以相对于所有权的自物权。
(2)电大作业下列哪些是用益物权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不动产标的物的交付与所有权变动的登记行为同时进行的,此时交付行为与所有权转移同时发生,标的物孳息的归属一般不存争议,交付(所有权转移)前孳息归出卖人所有,交付(所有权转移)后孳息归买受人所有。
变价后对所得价金的处理也带有强制性,我国法律规定,委托拍卖、组织变卖被执行人财产所发生的实际费用,从所得价款中优先扣除。所得价款超出执行标的数额和执行费用的部分,应当退还给被执行人。
⑶ 电大法律概率多选
1.所有权的内容包括( A.占有B.使用 C.收益 E.处分 )
2.债权的种类有( A.合同之债 B. 不当得利之债C. 无因管理之债 D. 侵权之债 )
3.我国法律规定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有( A. 配偶 B. 子女 C. 父母 )
4.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方式包括( A. 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B. 支付违约金 C. 赔偿损失 D. 采取补救措施 )
5.公民的人格权包括( A. 生命权 B. 姓名权 C. 肖像权 )
6.民事责任的特征有( A. 法定性 B. 财产性 C. 强制性 )
7.民法中的身份权包括( A. 亲属权 B. 婚姻自主权 C. 监护权 D. 男女平等权 E. 庇护权).
8.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有( A. 平等原则 B. 自愿原则 C. 诚实信用原则 )
9.知识产权主要包括( A. 著作权 B. 商标权 C. 专利权 D. 商业秘密)
10.所有权保护的方法有( A. 确认产权 B. 恢复原状 D. 返还原物 E. 排除妨碍)
11.下列属于用益物权的是( B. 国有与土地使用权 D. 地役权 C. 土地承包权 )
12.侵犯公民肖像权、名誉权的应当承担的责任有( A. 赔礼道歉 B. 赔偿精神损失 C. 消除影响 D. 恢复名誉 )
13.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包括( A. 权利人提出履行要求 B. 权利人提起诉讼 E. 义务人承诺履行)
14.民事代理的种类有( A. 委托代理 B. 指定代理 C. 法定代理 )
15.我国法律规定结婚的必备条件有( A. 符合一夫一妻制 C. 双方为自愿结合 E. 达到法定婚龄)
16.用益物权包括( A. 土地承包权 B. 建设用地使用权 C. 宅基地使用权 D. 地役权)
17.遗嘱的形式有( A. 书面形式 B. 录音形式 C. 口头形式 D. 公证形式)
⑷ 多选~属于绝对的民事权利有 A强制性 B债权 C用益物权 D名誉权 E抵押权
第一题选b c d e 民法调整的权利为民事权利,民事主体之间是平等的,不可强制民事相对人。
第二题选a d 表见代理一旦成立就对被代理人产生约束力,如代理人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失应当赔偿。
⑸ 海域使用权人在使用海域方面应付哪些责任
(一)海域使用权是海域使用权人在国家所有的海域上设置的一种权利,是对国家所有的海域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这种权利的主体不是海域所有权的主体——国家,而是国家以外的人。(二)海域使用权的指向的客体是海域,其空间资源的属性决定了海域的不动产属性,海域应当属于物权法上“物”的范围,海域使用权是使用海域并获得其利益的权利,应为财产权。(三)海域使用权不是对人的请求权,而是对物的支配权,即海域使用权人对一定海域具有直接支配的权利,其实现为一定海域的占有、使用和收益,不依赖于他人的任何给付义务或者其他积极义务的履行。(四)海域使用权的积极作用除了海域使用人权对海域的使用收益外,亦能以其为标的而取得设定、移转、变更或者消灭,因此,它至少应是存在于一定权利之上的权利——用益物权。
但是,“民法对用益物权之规定,可谓几乎完全系对土地而发,例如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典权并及于房屋而已。”④而海域使用权的客体并非土地。因此,与传统的用益物权相比,海域使用权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海域使用权的客体具有复合性。传统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为不动产,且限于土地和建筑物。⑤而海域使用权的客体是特定海域内的地上地下土壤与其所含的资源(如矿产、生物等)。也就是说,民事主体在从事港口、养殖、采矿、开采油气和公共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时,都要占用一定的海域。(二)海域使用权的构成具有复合性。传统用益物权的构成,是以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作为要素。而海域使用权的构成,一方面以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作为要素,另一方面同时并存着在特定海域内从事盐田和深海养殖作业等权利与在同一海域内的地下使用权(如铺设电缆)两种要素。(三)海域使用权属于具有公法性质的私权。主力说认为,依据规范该行为的法规,并非任何一般人皆可成为该行为的权利或者义务主体,而必须并且仅能由统治权主体或者行政官署担当其权利或者义务的主体的,该法规为公法法规,依该法规所为的行为,为公法行为。反之,依规范该行为的法规,一般人亦可成为该行为的权利或者义务主体,并不以统治权主体或者行政官署为限的,该法规为私法法规,依据该法规所为的行为,是私法行为。⑥传统的用益物权为私权,主要是物权人自己利益的法律上之力,原则上可自由处分,为继承的标的物,可被强制执行。而海域使用权一方面作为用益物权,另一方面因其往往事关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战略利益,在取得、转让、行使等方面被课以种种公法上的义务,法律对海域使用权设置不少管理监督规定,所以又具有公法性质。
正确认识海域使用权与传统用益物权的区别,其意义在于:(一)为了使民法已有的用益物权概念体系不遭到破坏,同时突出海域使用权作为新型用益物权的特征,使整个物权体系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兼顾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立法体例上不宜将海域使用权纳入民法典物权编范畴,而应该将其纳入作为特别法的海域使用法予以调整。⑦(二)海域使用法针对海域使用权的特征制定了不同于传统用益物权的法律规则,使海域使用权在客体、内容、效力范围、设定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用益物权的特殊性非常明显了。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海域使用权的取得、转让和行使应当优先适用海域使用法的规定,只有在海域使用法没有规定时,才考虑适用民法典的规定。不过,必须注意的是,海域使用权作为对传统用益物权的新发展,并未改变传统用益物权的固有属性。为保持民法典物权体系的和谐,必须协调好海域使用权与相关物权制度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和配合,形成由物权基本法(民法典)与特别法(海域使用法)共同构成的逻辑完整、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的民法物权体系,以共同维护物的归属和流转秩序。“在物权法中不直接规定这些物权类型,但在物权法总则编的设计中要给这些物权的存在和发展留下适宜空间,即这些物权仍适用物权法总则的规定。”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