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鱼里言吾版权

鱼里言吾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17 19:35:17

㈠ 言之,吾听.示之,吾明.行之,吾知之矣.出自于哪里

有一个地方,海水是那样的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可是,它很深很深,深得不管多长的锚链都够不到底。在那底下居住着的人。海底下生长着最奇特的树和各样的植物。所有的鱼儿穿在水生植物的一夜间游来游去

㈡ 关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卖柑者言》的问题!!急

别人犯错,并不是你(卖柑者)犯错的借口。

换一方面说,“我”应首先从纠正你们(类似于卖柑者的骗子)开始,

如果一个社会的风气不好,就算是居庙堂之高的达官贵人是栋梁,也不行。

现在社会上多的就是这种“卖柑者”,光知道别人的错,对自己则存在

侥幸心理,认为错在“达官贵人”上。

这便是错的。

㈢ 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出处】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3)鱼里言吾版权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3、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

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

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

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

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

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4、名家评价

沈德潜: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陈衍:《小石潭记》极短篇,不过百许字,亦无特别风景可以出色,始终写水竹凄清之景而已。而前言“心乐”,中言潭中鱼与游者相乐,后“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乐而生悲,游者常情。大而汾水,小而兰亭,此物此志也。其写鱼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石遗室论文》)

孙琮: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中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笔墨悠长,情兴无极。(《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

5、柳宗元主要贡献

(1)文学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

(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他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

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

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2)哲学思想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

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

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并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3)佛学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

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 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

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 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

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 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 “辅时及物” 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 尽管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为重巽的俗家弟子。

但他却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 他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㈣ 文言文翻译

说符第八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
“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
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关尹谓
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
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
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
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
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
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
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
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
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
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
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
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
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
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
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
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
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
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
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
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
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
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
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
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
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
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
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
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
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
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
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
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
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
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
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
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
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
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
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
“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
“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
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胜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来谒之。襄子方食而
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
曰:“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
无所施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
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
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唯
有道之主为能持胜。”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
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
“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
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
后合。其事未究,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复教以
祭。其子归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
楚攻宋,围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
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
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
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戳之,经月乃放。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
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
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
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
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
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
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
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
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
“善。”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
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曰: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
三怨,可乎?”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
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禨,
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
至今不失。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牛步
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厷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
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
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之。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
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
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迹
将箸焉。既为盗矣,仁将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登高楼,临大路,
设乐陈酒,击博楼上。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木翕>鱼而笑。
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
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报,无以立慬于天下。请与若等戮
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皆许诺。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
大灭其家。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
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
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
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
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今往
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是
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则死之,不知则
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
所出。”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
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
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
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
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
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
吠之。杨而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
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
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
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
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富
子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胡子
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卫人有
善数者,临死,以诀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
之。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
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
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虫替>肤,
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
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
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
矣。”
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邻人父因请以为
薪。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
可哉?”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
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
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
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箸,其行足踬株埳,头抵植木,而
不自知也。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
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㈤ 入吾彀中是何意·出自于哪

彀:张满弓。进到我的射程范围里了。比喻他人中了自己的圈套。
此典出自五代·南汉·王定保《唐摭言》。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暗地去视察御史府(取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控制之中了!”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之君,不但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在用人方面也善用权谋,否则,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
唐太宗此话是网罗人才的意思,作为成语,后来意思有了变化。

㈥ 文言文问题。

1、(1)卒:终;(2)至:达(3)域:(答疆界区域算)(4)济:帮助
2、(1)其受贤于材远矣——资比般才能高或:接受赋比般才能要优秀
(2)进则退——做问每进步每退步或:做问进步退步
3、甲文谈才乙文谈做问二者强调重点各同请根据理解谈谈具体同
答案:甲文强调要想才除受外更要受乙文强调做问要研讨朋友要认真钻研书道理要门习(或阔眼界)
4、甲乙两文都具较强议论性试别概括两文所论述主要内容
答案:甲文:论述教育才重要性乙文:论述进则退道理

㈦ 翻译这个文言文

子路见孔子说:“负重远行,不择地而休息,家中贫穷,父母年老,不选择俸禄而退休.从前的原因,第二件事亲之时,常吃野菜的事实,为双亲背米百里之外,父母去世后,在南方的楚国游历,从一百辆车,积粮一万钟,坐垫而坐,列鼎而吃,我想要吃野菜,为双亲背米,不可能了,干鱼衔索,有多少不多,双亲的寿命,如果经过矛盾.”孔子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对发生事情尽力,死的事都想的了.”

㈧ 南华秋水我知鱼 东鲁春风吾与点 什么意思

这两句话为对联,含义是:孔子在和弟子们讨论如若有人赏识自己,会取得何种成就,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解答,其中曾点的想法和孔子最为接近,这幅对联沟通了儒家的逸出,道出了道家的玄机

借用曾晰述志和濠梁观鱼两个典故: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着春装,我和五六个成人,还有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8)鱼里言吾版权扩展阅读:

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闲坐聊天,各言其志。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有什么拘束。望你们自由自在地各言其志吧。你们平常老说没有人赏识自己,假如有人赏识并起用你们,你们将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外有敌军侵犯,内有天灾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懂道义。”孔子微微一笑。

又问:“冉有!你呢?”

冉有答道:“只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方圆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可使人人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就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呢?”

公西华答道:“我不敢逞能,但愿学习。例如祭祀或同外国会盟,我只愿能身穿礼服,头戴礼帽,学习做个小司仪。”

孔子又问:“曾皙!你呢?”

曾皙正在轻轻地弹瑟,铿的一声,停瑟起立,答道:“我可不如他们三人讲的那么好啊。”

孔子说:“但讲何妨!不过各人自己谈谈心愿罢了!”

曾皙说:“但愿在暮春三月,穿上新做的夹衣,约了五六个成年、六七个童子,同游沂水之滨,洗脸沐手,在舞雩台上呼吸春风,然后一路上歌咏回家。”

孔子听完曾皙的话,喟然长叹道:“我赞同曾皙所讲的话啊!……”



㈨ “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情之所钟,世俗礼易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的出处是

出处:《你是我的小确幸》

作者:刘安撰

拓展资料:

原文

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圣人不为名尸,不为谋府,不为事任,不为智主,藏无形,行无迹,游无朕。欲福者或为祸,欲利者或离害。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棓,子路菹于卫,苏秦死于口。
人能贵其所贱,贱其所贵,可与言至论矣。詹何曰:“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原天命则不惑祸福,治心术,则不妄喜怒;理好憎则不贪无用,适情性则欲不过节。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德立则五无殆,五见则德无位矣。

渡水而无游数,虽强必沉;有游数,虽羸必遂;又况托于舟航之上乎!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去载则虚,虚则平。故广成子曰:“慎守而内,周闭而外亲,多知为败,毋亲毋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犹尊君也。舜修之历山而海内从化,文王修之歧周而天下移风。公孙龙粲于辞而贸名,邓析巧辩而乱法,苏秦善说而亡国。

汤、武之王也,遇桀、纣之暴也。故《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昆山之玉滇而尘垢弗能污也。故羽翼美者伤骨骸,枝叶美者害根茎。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譬如张琴,小弦虽急,大弦必缓。患解忧除,然后食甘寝宁,居安游乐。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

各类物种因种类不同而互相阻隔不贯通,于是显示出它们的千差万别,并再也无法返回到它们原本那种混一的状态。星辰排列在天空上闪闪发光,所以人们能够对它指指点点;义通过品行道德表现出来,所以人们总关注着它。人没有不是推重张扬他的长处,而掩盖看轻他的短处的;因而常常沉醉得意于他自以为的长处和优点,而掩饰遮盖自以为低贱的短处和缺点。

泰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族人常来骚扰,亶父拿出皮革、帛币、珍珠玉器来进贡给狄人,但狄族人照样不断地侵扰。所以秦穆公战胜西戎但却在崤山败于晋军之手,楚昭王战胜中原诸国却在栢莒被吴国打败。只想依靠个人的智慧来办事,失误必定不少。同样崇尚勇武,就会轻视敌人而忽视防备,只凭自身力量而拒绝相互间的帮助。为什么呢?

背道弃数而寄希望于偶然,改变常规更易旧俗,凭小聪明来碰运气机会,有了过失就责难自己,侥幸碰中机会就认为是掌握了时机,行动愚昧且又荒谬更改,一辈子都不醒悟:这就叫做“狂妄”。部队混乱就容易临阵败逃或投降,酒席吵闹发生争执就容易互相伤害。简简单单的事,最终变得繁琐不堪。

㈩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语出何解

语出:《岳阳楼记》

语意: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全文如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翻译如下: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

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10)鱼里言吾版权扩展阅读: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在苏州买下南园宅地,创设学府,以后全国各地竞相仿效,有“苏学天下第一”之说。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在苏州范庄前范仲淹的旧宅旁,建造了范文正公祠,门前原有一座高大的“先忧后乐”牌坊。天平山麓有范仲淹的祖坟,坟旁建有“忠烈庙”。 还有乾隆御笔“高义园”题碑。1989年又重新建造“先忧后乐”坊。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其“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精神。嫉贪如仇,三次被贬;兴修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兴办义学,提倡教育,扫除人民的愚昧无知;授命戍边,抵御强敌,扬我国威。不仅在当时受到重用、人民爱戴,就是在今天,也是为官者的楷模。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此文对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阅读全文

与鱼里言吾版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