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的前半生》中还有这些法律问题
来源:黄埔检察
B. 溥仪请问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书几个版本的问题
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我的前半生(灰皮本)》此版本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版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权所改造期间撰写的“反省笔记”,半个世纪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各种版本的《我的前半生》都是在这个“灰皮本”基础上编辑加工而成的。
版本二:《我的前半生》定本 群众出版社派本社编辑室主任李文达帮助溥仪“修订”。李觉得原本问题很多,很难以简单的删增来解决。经出版社领导与原作者溥仪同意,他在此本基础上、并通过调查考证(出版社专门派人替他搜辑资料与核对史实)。
C. 傅仪的《我前半生》的侵权诉讼
傅仪的《我前半生》的侵权诉讼
溥仪在东北抚顺战犯管理所服刑时,由其口述,其弟溥杰执笔,写过一份题为《我的前半生》的自传体悔罪材料。1960年群众出版社将此材料少量印刷成册(因装订灰色封皮,故称为“灰皮本”计45万字),供有关部门参阅。中央领导同志阅后,指示公安部派人帮助修改整理此材料。公安部领导即指示群众出版社帮助溥仪修改、正式出版该材料。公安部领导及部属的群众出版社领导选定了李文达具体完成这一任务。拟修改书稿及由李文达具体帮助做此工作均征得了溥仪的同意。
1960年4月至5月间,李文达在香山饭店为溥仪整理修改稿件。在附近工作的溥仪每天来向李文达口述,与李文达磋商,并直接撰写写作提纲,审阅李改后的稿件。如李文达当时的一封信中记载,溥仪“现在写特赦后这一章的提纲”。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整理出16章24万字的修改稿。据李文达当时的记载,这次修改已明确了皇帝是如何改造过来的思想主题。对原书上册主要是删减和精选(有一部分补充),下册表达东北时期和改造时期,则几乎全部是重新选材,另起炉灶。群众出版社为李文达、溥仪提供了工作条件。初稿完成后,公安部办公厅某副主任(兼群众出版社副社长)阅过。表示基本上同意改写的观点和方法。同时指出这是个雏形,写的粗糙,还需占有更多的材料认真加工。
1960年7月-8月,李文达等赴东北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丰富、生动的材料。李文达认为根据这些材料,对初稿还可以大加修改补充。主要的还是“溥仪被改造的那部分”。对溥仪家事部分的许多差误,也需要加以修正。
1961年3月底李文达提出“我的前半生修改二稿大纲”,并向领导汇报了修改时间安排和对工作条件的要求,其中包括应提供离溥仪工作单位距离不太远的较安静的工作环境。这份修改大纲的到公安部办公厅、群众出版社领导的审阅批示。该大纲记载从第一至第八章原著40万字,拟压到15万字;第九章原著5万字,只写到1957年,拟增到7万字;第十章特赦原著无此章,拟写1万字;第十一章“中国人的骄傲”,原著无此章,已写1万字,又有原著的前言和结尾×万字(材料字迹不清)。
1961年8月,《我的前半生》的修改工作已进行了一半。为了汇报修改工作进展情况和征求意见,1961年8月15日群众出版社的几位编委召开了《我的前半生》仪书修改情况汇报会。出席会议的有凌云、于桑、夏印、沈秉镇、姚垠、陆石、于浩成、张志民、李文达、王兰升等。据这次会议的纪要记载,会上李文达先简要汇报了修改工作过程,然后谈到修改计划:拟将该书改成一部25万字左右的回忆录体裁作品。主题是通过一个封建皇帝变成新人的经历,反映党的改造政策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揭露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反映出没落阶级和反动派的不甘心死亡,但终于崩溃的局面;改造罪犯的复杂和艰巨性;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风格。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罪恶的土壤”;第二部分“满洲国十四年”;第三部分“死亡与新生”。当时已写出第一、二、三、九、十和第十一章的一部份(全书共十二章)。与会者进行了讨论,对主题、回忆录的形式、对溥仪思想性格的反映,强调内容真实性等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姚垠主任最后表示,争取同年10月底将全稿完成,年内印成大字本送审。
在以后的撰写工作中,仍由李文达执笔,溥仪回忆口述、提供材料(包括绘出了御膳时的场景,宫内服饰等细节图),以及对写成稿件的审阅修改。比如溥仪在审稿中对修改二稿原本第三章多处提出了具体的书面修改意见和进一步查清核对史实的要求。在印刷稿多处批加审稿意见。如在第十一章“世界上的光辉”书眉上批注“十一章我认为不要删改”,在“平顶山的方素荣”一节上多处批注“这段非常好,不要删改”,“注意,这段万不可减去”,“这一段非常具体、生动,应保留不要删改”。又如在描写溥杰结婚一段有“选汗女为配偶已是破例”的文字,溥仪批注道:“这种满汗不结婚的心理,我是没有的。况且早在辛亥革命前清室已宣布满汗结婚不禁止。因此要删去这句话。”在此期间,李文达亦进行了大量的收集资料,编写大事记,构思,内容安排,执笔撰写的工作。此时出版社还安排了几位同志专为此书进行收集、核对史料的工作。
1962年3月《我的前半生》修改二稿完成。同年6月印出了《我的前半生》的3卷本。在广泛征求专家、领导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于同年10月印出了2卷本。在此基础上,于1964年3月正式出版了当事人发生著作权争议的《我的前半生》。该书以爱新觉罗·溥仪署名。事后溥仪写下了“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为党事业为人民赎罪立功爱新生”的条幅赠给李文达。此外在溥仪生前的日记中有多处李文达“帮助其修改整理书稿”的记载。
1964年2月6日群众出版社于浩成在关于《我的前半生》一书稿费支付问题的请示报告中称:“全书41万多字,按中上标准,每千字12元计,基本稿酬是5040元,加上第一次印数稿酬,合计为11000余元。溥仪是此书的名义作者,曾口头提供资料。为了照顾外界影响,我们考虑应付他适当数目的稿费,但也不宜过多,具体意见以一半为宜,一次付清,加印时即不再支付……。对于此书的实际执笔者,拟按本社稿费办法第十九条办理,即付给一半稿费(按该条规定社内人员写稿一般付应得稿酬20%-30%,,最高不超过50%,因此书花费劳动较大,我们考虑以付50%为宜)。此报告经出版社、公安部办公厅、公安部领导批准后执行。《我的前半生》首版稿酬11700余元,由溥仪和李文达各得一半。
1965年,外文出版社将《我的前半生》译成英文出版,英文本定名为《从皇帝到公民》。
1967年溥仪逝世。1981年9月《我的前半生》重印,群众出版社在重印说明中称“对书中所述一些历史事实提出商榷意见,而因作者已于1967年逝世,不可能在作任何修改,为此,在征得清史学者朱家金同志的同意后,将其所著《从我的前半生部分史实错误的修正》一文,作为附录刊于书后,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1984年为与意大利以及香港新昆仑营业有限公司改编拍摄《我的前半生》一书,李淑贤、李文达、群众出版社发生了谁享有该书著作权的争议。以后,群众出版社按照有关领导同志的意见退出了纠纷。1985年3月5日群众出版社的主管单位公安部致函文化部,询问《我的前半生》版权归属问题。1985年11月4日国家版权局以(85)权字第6号文答复公安部,“《我的前半生》一书是溥仪和李文达合作创作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作者与编辑的关系,而是合作作者的关系。当时出版此书时,李文达是一位不署名的合作作者。因此,此书的版权应归溥仪与李文达共有。”据此,群众出版社将1985年以前数次重印《我的前半生》一书的印数稿酬和拍摄新片的酬金,付给李淑贤和李文达各一半。李淑贤对国家版权局的处理仍有异议,遂发生诉讼。
D. 《我的前半生》中吴越演的争议角色如何
由靳东马伊俐主演的《我的前半生》正在热播,收视也一路走高,不少观众表示剧情实在让人生气,身为小三的凌玲,人前白莲花,人后心机婊,以退为进把陈俊生收拾得服服贴贴。而饰演凌玲的吴越更是因为角色原因在生活中遭遇到了网络暴力,不少追剧粉在他的微博下进行谩骂攻击,言语粗俗至极,以至于吴越关掉了微博评论。
吴越在《咱家》中饰演的兰馨,虽然一直不被郭家认可,但是当得知喜欢的人被迫卖掉奖牌时,她却为爱卖掉自己刚分的房。无论是重情重义的兰馨还是《我的前半生》中的手段用尽的小三凌玲,吴越的诠释都入木三分。这才是真正的好演员!
E. 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权纠纷
从上世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的前半生》一书一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由于种种原因溥仪的胞弟溥任将其著作权转交给同心出版社,从而引发著作权纠纷。群众出版社认为溥任没有授权资格,并向北京西城法院提出“无主财产”的申请。
观点一:著作权归溥任
支持溥任有继承权的主要论据是溥任和溥仪有血缘关系,有优先继承的资格。同心出版社的代理律师付明德表示,著作权继承是财产继承的一部分,溥任作为其财产的第二顺序继承人,在第一继承人李淑贤已经去世,且该书尚在著作权保护期限之内,所以溥任应享有该书著作权的继承权。
观点二:反对“皇族继承”
反对方的主要论点则来自《继承法》中遗产转移的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寿康认为,溥仪死后,其财产已经转移到第一顺序继承人李淑贤手里,李淑贤死后继承人顺序也应该按照她的顺序转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俊浩也认为,《继承法》所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非常清楚,是封闭式的规定,不存在其他的侄子、外甥、小叔子的范围。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田则否认了“皇族继承”的说法。他认为“我国早结束了封建帝制,没了皇帝,也就没了皇族。不存在皇族继承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就变成新中国的公民,他适用新中国的所有的法律,没有特权。”
观点三:国家所有
人大法学院李琛表示,“如果真的是无人继承,我认为应归为国有”。她认为,从《著作权法》的表述来看,只是规定了财产在无人继承的情况下,归国家所有。对自然人的作品没有更具体的规定,这给我们留下了解释空间,那就是可以让它进入公有领域。也就是说,在还有与别人合作的合同期限外,谁都可以出版。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我的前半生》一书著作权已经法院生效判决确认归溥仪所有。李淑贤作为溥仪的妻子及唯一法定继承人,生前未对该书的著作财产权进行处分,李淑贤去世后也没有继承人。至于溥仪的侄女金霭玲女士要求该书的著作权归自己所有的诉求,法院以“金霭玲并不是李淑贤的遗产继承人……于法无据”驳回,此后,金霭玲也没有再上诉。
F. 《我的前半生》火的真相是什么
放心吧舅舅,我有近年来所有热播剧集大数据分析,通过人设,槽点,剧情,甚至连广告植入都纳入分析,妥妥的爆红。我那帮水军兄弟绝对不是吃素的,几乎可以左右互联网娱乐的半壁江山。以后你就打打外围,帮着接个单子啥的,写剧本的事你就别管了,跟不上时代了。
交稿得日期到了,老金不仅递交了剧本,还精心制作了一份大数据分析图谱,里面详细说明剧本为什么要这么改的因果关系。制片人看完剧本,一脸懵逼的问:这特么能成么?老金阴阳怪气的说:试试看呗!反正你就给那点钱,你也不吃亏。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自开播以来,遭到各方炮火猛烈攻击,全方位立体式的吐槽,迅速窜上热播榜,话题榜,吐槽榜。制片人笑的嘴都合不拢,光是植入广告都赚的满盆满体。一开心就撒币,直接给老金开了张50万奖金的支票。说是以后剧集的御用编剧就是他啦。
在KTV里,老金喝多了,拉着外甥的手说,这次能拿到奖金全靠你了,以后再接到活就交给你去弄。外甥一边玩着王者荣耀,一边说:这就叫外甥打灯笼---照舅。
这真是:贺涵只应天上有,人间遍地是子君。白光到处有,子群满街走。
天道里有句话:人性都是自私的,你必须得揭开伤疤让世人看到,而文学影视作品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它的功效就在于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
谁知道呢,反正老金觉得,只要能赚钱,爱谁谁去。
《圣经》里告诉世人,要进窄门。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极高的人生境界就是窄门。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进了窄门,神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因此,人来到这个世界,只要找到自己就是解脱。
G. 《我的前半生》编剧是如何回应质疑的呢
如果说《欢乐颂》是去年现实题材的标杆,那么《我的前半生》就是今年都市情感剧的现象级,但伴随而来的争议和话题此起彼伏,辐射圈早已不再局限于各种“妈妈群”,更不乏职场丽人、白领金领。
为什么要加入“贺涵”这个角色?
编剧表示,增加靳东扮演的贺涵,是因为原小说确实没有一个贯穿的男主角。这对于电视剧来说是比较难做的,我们需要有一个贯穿的男主角。贺涵是一个,我估计90%上的女生都会喜欢的男性角色,如果他还帮助你的话。感情的发生,我们是不可控制的,但是感情发生之后,你的处理方式以及你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我们怎么做选择,等于把你推到了一个情感的风口浪尖上面。
H. 群众出版社一直有《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权,而作者溥仪的胞弟溥任曾把此书的著作权转给同心出版社,那么现
你搞错了概念,著作权只属于作者,当作者去世六十周年之后,著作权丧失;作者在世或者去世不满六十周年,由其本人或亲属或指定的其他人作为其著作权代理人。出版社只享有作品的出版权而非著作权;出版权的有效期限一般为十年。而作为著作权人或其代理人,亦可与出版机构签定非专属出版权,即可将作品分别授予多家出版机构出版。
I. 我的前半生中,谁令你比较反感
《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
刚开始时,还跟我妈一起看得津津有味。陈俊生出轨在先,况且凌玲段位太高了,着实令人恨得牙痒痒,因而觉得罗子君穿衣品味俗不可耐、败家以及盘老公等在出轨面前不值一提。并且,还为罗子君鸣不平,越看凌玲越讨厌。
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越看越觉着不对味儿了。唐晶帮她出气整凌玲,整陈俊生,可是罗子君的反应呢,她倒不觉得这有何感激之处,她觉得唐晶大学毕业那几年是她扶起来的,这是唐晶欠她的,剧里也提到唐晶在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过来陪她,帮她争取平儿的抚养权。
离婚后,靠闺蜜、靠闺蜜男朋友、靠对自己有好感的男人,你要说她身上有什么好,好像除了长得颇有姿色之外找不到其他的了。我不懂,这种女人哪里有魅力?
前期花费那么大的力气要了平儿的抚养权,后期跟贺涵好起来了,又把平儿送到陈俊生那里受委屈?她罗子君不知道平儿去陈俊生家会受委屈吗?
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更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