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崔国斌著作权法

崔国斌著作权法

发布时间:2021-09-14 00:33:59

❶ 如何破解深度链接著作权つ烟

深度链接在互联网行业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引发的法律问题也逐渐增多,在业界引起较大争议。那么,深度链接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哪些法律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随着内容聚合与深度链接技术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的推广与普及,互联网企业基于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等因素的考虑,改变了第三方内容的利用与呈现方式,由此给产业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困惑,比如如何理解深度链接是否适用替代原则等,在业界引起较大争议。厘清这些焦点问题,对于法院审理此类案件,以及在网络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之间寻求平衡非常有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版权》杂志社、腾讯社会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新型问题研讨会将内容聚合与深度链接作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
业界对于深度链接的定义并无很大争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中关村人民法庭法官李颖认为,深度链接不是法律上的术语,而是司法实务中的一种,指的是那些不链接到网页,而是直接链接到文章、图片、网页的超链接方式,或者点击链接后,可在不脱离涉链网站的情况下,从被链的网站下载或在线打开文件的超链接方式。“区分深度链接与普通链接的主要标准是用户是否会误认内容服务提供者。”李颖表示,普通链接不会让用户误认网络服务提供者。有深度链接时,如果具体内容页面上无任何被链网站的标志或网址,用户可能会误认为还停留在被链网站而产生对网络内容提供者的误判。
此外,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崔国斌补充,要全面分析深度链接的法律问题,还需区分深度链接的几种类型,比如加框链接、嵌入式链接等类型。其中业界关注较多,也是法律问题比较集中的是加框链接。
对于深度链接的问题,李颖认为,网络用户或网络服务提供者单纯设置原文标题及原文链接,向公众提供权利人已经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的,不构成直接侵权。但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系发挥市场替代作用、不能显示原网页信息的嵌入式深度链接,是构成侵犯著作权还是涉嫌不正当竞争,业界存在一些争议。“比如一种观点认为,深度链接不构成侵犯著作权,可能会构成不正当竞争;另一种观点认为,深度链接方式会使得传播的利益从被链网站转到设链网站,著作权人难以获利,而相关的设链网站发挥了市场的替代作用,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要大于社会收益,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因此构成侵犯著作权;还有观点认为,这既构成侵犯著作权又构成不正当竞争。”李颖表示。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应根据《侵权责任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来判定深度链接的提供者是否承担侵权责任。
深度链接应遵守不替代原则
判定深度链接提供商的法律责任,应该要看其是否替代被链网站向用户提供作品内容,享受了作品传播的利益,这也决定了他们是否应该承担内容服务者的注意义务。

❷ 界定聚合盗链侵权 该不该放弃“服务器标准”

聚合盗链将版权、技术、产业之争推到了风口浪尖。链接侵权有3种形式:第一,链接盗版内容,可依据帮助或共同侵权,要求有过错的设链者承担侵权责任;第二,深层链接正版内容,是否坚持服务器标准是一个主要的分水岭;第三,盗链,是否构成侵权不无争议。随着影视聚合平台的流行,明确后两种情形是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显得尤为迫切。
欧盟法院最近判决的GS Media案以及此前的多个判例对于链接侵权问题的解答,对我国《著作权法》上链接侵权认定标准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GS Media案明确以营利为目的链接盗版构成侵权
GS Media诉Sanoma案(以下简称GS Media案)的争议焦点是:在一个网站上发布指向另一个网站上未经授权自由提供的受保护作品的超链接,在什么情形下构成《信息社会中的版权与邻接权协调指令》(2001/29指令)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向公众传播”。在该案中,GS Media在其经营的新闻网站GeenStijl上发布了一个链接,用户点击该链接可以获得涉案图片。
欧盟法院审理后认为,链接盗版内容构成“向公众传播”需考虑两个要件:第一,设链者是否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被链内容未获得授权;第二,设链者是否出于营利目的。因此,如果个人针对第三方网站上自由提供的作品设置链接,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作为一般规则,考虑到该个人不知道或者不可能合理地知道该作品未获得授权,故不构成“向公众传播”;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该个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被链作品侵权,提供链接就构成侵权。
如果设链者以营利为目的,则可以期待其会主动核查被链作品是否侵权,因此推定其完全知道被链作品受保护,且未获授权。此时,只要设链者无法通过举证反驳这一推定,就构成“向公众传播”,属于版权侵权行为。欧盟法院据此认为GS Media构成“向公众传播”,是版权侵权行为。通过举证责任倒置,欧盟法院给主动设链者施加了较高的注意义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版权的保护水准。
欧盟版权法从权利解释而非技术标准出发
在GS Media案之前,欧盟法院通过判例法确立了判断特定行为是否构成“向公众传播”的两个测试标准:“新公众”标准和“特殊技术手段”标准。早期判例认为,“构成侵权的传播行为所面向的公众必须不同于初始传播行为所面向的公众,也即必须面向新公众。”
在2013年的ITV诉TVCatchup案中,欧盟法院提出了一项新的测试标准——“特殊技术手段”标准。在该案中,互联网电视广播服务商TVCatchup以互联网直播的形式将电视广播组织ITV享有版权的涉案电视广播通过互联网向其订阅用户转播。对此,欧盟法院认为,通过互联网以转播地面电视广播的形式提供作品采取了不同于原始传播行为的特殊技术手段,因此这一转播行为构成“向公众传播”,必须获得版权人授权。
其后的两个判例Svensson诉Retriever Sverige案(以下简称Svensson案)和BestWater诉Michael Mebes案(以下简称BestWater案)涉及链接合法内容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在这两个判例中,欧盟法院援引“新公众”标准,认为针对第三方网站上可自由访问的受保护内容设置可点击链接、嵌入链接、加框链接等不构成“向公众传播”。
比如,在Svensson案中,欧盟法院认为,“向公众传播”包括两个累积的条件:(1)传播作品的行为;(2)向公众传播该作品。第一个条件应当被宽泛地解释,因此针对受保护作品提供可点击链接构成“提供行为”,因此是“传播行为”。但是,由于初始传播行为和涉案设链行为都发生在互联网上,属于相同的技术手段,故不适用“特殊技术手段”标准。因此,涉案设链行为必须指向“新公众”。但是,通过可点击链接“提供作品”并不能使涉案作品向新公众传播,因为任何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接触到原告网站上的受保护作品,涉案设链行为所针对的公众已经包括在了初始传播行为中。
相反,如果第三方网站采取了限制措施,仅向其订阅用户提供受保护作品,或者已经不再向公众提供受保护作品,他人绕过这些限制措施设置链接,可认为向新公众传播了作品,需要获得版权人授权。
综上,欧盟法院对链接侵权的认定可归纳为下图中所示:
我国《著作权法》对链接侵权认定标准需完善
虽然欧盟和我国在网络版权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依然具有可比性,因为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一方面与欧盟版权法中的“向公众提供权”类似,另一方面又可被“向公众传播权”囊括进去,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欧盟涉及链接侵权的司法判例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现对我国《著作权法》中的链接侵权认定标准的完善提出三点建议:
建议一:出于营利目的链接盗版内容应实行过错推定
“避风港原则”旨在保护纯粹管道、系统缓存、信息存储、信息定位等被动、中立的技术服务提供者不对其用户的版权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这对于平衡互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版权保护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在实践中,一些服务提供者(比如聚合类软件)通过设置主动的或者定向的链接向其用户提供侵权内容,却可以主张避风港庇护,从而逃避侵权责任。
按照现在的帮助侵权或者共同侵权理论,权利人需要证明链接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被链内容侵权。但是,如果接受GS Media案的结论,转而对具有营利目的的链接提供者进行过错推定,并由其负担反驳这一推定的举证责任,则可以较为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第一,实施过错推定并不与既有规定相冲突,况且链接提供者处在举证的有利位置,因为可以期待其会事先核查被链内容的权属状况。第二,一般信息定位服务提供者(搜索引擎)或者个人依然按照“避风港原则”,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例如收到权利人的侵权通知,才承担侵权责任,因而不会冲击信息自由和表达自由。
建议二:深层链接正版内容应被认定为直接侵权
对于深层链接第三方网站上可自由访问的正版内容是否构成侵权,国内法院的主要争议在于,设链者是否实施了“提供行为”。在此,可以比较一下欧盟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司法实践。欧盟绕开了服务器标准,将“向公众传播”一分为二,并尽可能宽泛地解释“传播行为”和“提供行为”,因此设置可点击链接、嵌入链接都被认为是“传播行为”和“提供行为”,但是如果涉案“提供行为”不是面向“新公众”,就不构成“向公众传播”,自然就不是版权侵权行为。
国内涉及深层链接的司法实践前文已经提及。笔者认为,坚持服务器标准是不必要的。第一,聚合类软件对网络内容产业的危害不言而喻,继续囿于服务器标准无异于助纣为虐,有悖于相关国际公约中“高水准保护版权”之要求,况且欧盟、美国等皆未采用服务器标准。第二,虽然欧盟法院在Svensson案和BestWater案中依据“新公众”标准,认为深层链接第三方网站上可自由访问的版权内容不构成版权侵权行为,但是“新公众”标准遭到多方反对,因为“向公众传播权”是不能穷竭的。第三,笔者认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崔国斌将“信息网络传播权”分为“提供行为”和“展示行为”,因而深链聚合行为应当被视为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展示作品的直接侵权行为。
建议三:盗链应被认定为直接侵权
链接有限访问的内容就是盗链。对此,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冯刚认为,如果盗链行为破坏了被链网站的技术保护措施,就违背了《著作权法》中禁止规避、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规定,属于特殊侵权;在具体认定上可以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倾向于认为作为大型网站的原告对其正规影视作品均采取了技术保护措施,而由被告举反证。这一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深层链接的侵权问题;但是,在这种方案之下,为了能够让被控侵权人就其深链聚合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版权人将被迫对其版权作品采取禁链等技术保护措施,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凭什么给版权人施加这样一项义务。更进一步讲,这种方案无疑增加了版权人的经营负担。
事实上,与欧盟版权法中的“向公众传播”类似,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也涵盖两种行为:提供作品的行为(比如将作品上传到网络服务器)和向公众传播该作品(比如在客户端软件向互联网用户播放作品)。当权利人采取禁链等限制措施,只向付费会员提供作品,意味着免费用户被排除在外,如果设链网站通过规避被链网站的限制措施,以链接形式向一般互联网用户提供该作品,说其仅构成破坏技术保护措施,而不构成版权侵权,于法理于情理皆有所不合。如果有人将电影院正在向持票观众播放的电影,通过技术手段转播到广场的大屏幕上供公众观看,没有人会说这种行为不是侵权行为,那为什么一定要戴着“服务器标准”这一有色眼镜,认为通过盗链行为将只向付费会员提供的作品提供给一般互联网用户不是版权侵权行为呢?

❸ 什么是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

恶意收购是与善意收购相对的一种收购方式,是指在目标公司不愿意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采用各种攻防策略,通过收购、反收购的激烈战斗完成的收购行为,以强烈的对抗性为其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为扩大自己的实力,改善自己的经营结构或吃掉自己的竞争对手,往往需要通过收购和兼并其他公司的方针,来扩大自己的实力。而在一般情况下,目标公司原来的大股东及经营管理人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不愿意看到公司被人控制、兼并。因而进攻性公司与目标公司围绕收购与反收购、兼并与反兼并展开激烈的斗争往往难以避免,从而使恶意收购成为股市中一种常见的收购方式。

关于恶意收购的特征与方法

恶意收购以强烈的对抗性为其基本特征。在善意收购的情况下,收购方与目标公司合作进行收购和被收购。而在恶意收购的过程中,由于目标公司管理部门不愿意被收购,当事人双方会在收购过程中采用各种攻防策略,激烈的收购和反收购将会持续整个过程。

就恶意收购来看,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狗熊式拥抱(Bear Hug),第二种则是狙击式公开购买。

狗熊式拥抱,是一种主动的、公开的要约。收购方允诺以高价收购目标公司的股票,董事会出于义务必须要把该要约向全体股东公布,而部分股东往往为其利益所吸引而向董事会施压要求其接受报价。在协议收购失败后,狗熊式拥抱的方法往往会被采用。而事实上,对于一家其管理部门并不愿意公司被收购的目标公司来说,狗熊式拥抱不失为最有效的一种收购方法。一个CEO可以轻而易举得回绝收购公司的要约,但是狗熊式拥抱迫使公司的董事会对此进行权衡,因为董事有义务给股东最丰厚的回报,这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所要求的。所以,与其说狗熊式拥抱是一种恶意收购,不如说它更可以作为一种股东利益的保障并能有效促成该收购行为。但是,股东接受恶意收购也不排除其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其意志很可能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相违背。目标公司在发展中,其既得的人力资源、供销系统以及信用能力等在正常轨道上的运营一旦为股东短期获利动机打破,企业的业绩势必会有所影响。

狙击式公开购买,一般指在目标公司经营不善而出现问题或在股市下跌的情况下,收购方与目标公司既不做事先的沟通,也没有警示,而直接在市场上展开收购行为。狙击式公开购买包括标购、股票收购及投票委托书收购等形式。所谓标购就是指收购方不直接向目标公司董事会发出收购要约,而是直接以高于该股票市价的报价,向目标公司股东进行招标的收购行为。而股票收购则指收购方先购买目标公司的一定额度内的股票,(通常是在国家要求的公告起点内,我国为5%)然后再考虑是否增持股份以继续收购行为。投票委托书收购系收购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投票委托书,以获得公司的控制权以完成收购的目的。狙击式公开购买最初通常是隐蔽的,在准备得当后才开始向目标公司发难。一般来说,采用这种手段针对的是公司股权相对分散或公司股价被明显低估的目标公司

❹ 崔国斌的学术成果

1. 商标许可终止后的商誉分配 知识产权 2012年12期;
2. 知识产权vs.网络自由:新一轮国际立法争议解读 电子知识产权 2012年03期;
3. 《反假冒贸易协议》与中国知识产权法的比较研究 电子知识产权 2011年08期;
4. 单字字体和字库软件可能受著作权法保护 法学 2011年07期;
5. 中国专利共有制度评述(下) 电子知识产权 2010年07期;
6. 中国专利共有制度评述(上) 电子知识产权 2010年06期;
7. 中国大陆商业秘密保护的最新进展 全国律师(台湾) 2007年第8期;
8. P2P软件背后的版权责任认定 月旦民商法学 2006年第1期;
9. 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 中国法学 2006年第1期;
10. “程序+磁盘”的可专利性分析 法学杂志 2005年第6期;
11. 文字作品的专利法保护-计算机程序文本的可专利性分析 法律适用 2005年第9期;
12. 知情同意原则的专利法回应-生物材料使用者的揭示义务 环球法律评论 2005年第5期;
13. 否弃集体作者观-民间文艺版权难题的终结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5年第5期;
14. 专利法上的抽象思想与具体技术-计算机程序算法的可专利性分析 清华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15.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控制 清华法学 2004年 第6期;
16. 传统知识保护的困境 专利法研究(专利局年刊) 2002年卷;
17. 专利技术的等同比较 北大知识产权评论 第1期 2002年;
18. 数据库保护的立法现状与理论基础(合作) 北大知识产权评论 第1期 2002年;
19. 新千年的知识产权(译作) 知识产权文丛 第5卷 2001年;
20. 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 知识产权文丛 第3卷 2000年;
21. 基因序列的专利性 专利法研究(专利局年刊) 1999年;
22. 公司合并中的反垄断控制 中日公司法比较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8年;
23. 美国专利有效性仲裁制度评析 知识产权 1998年第3期;
24.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之完善 民商法学 1997第10期。

❺ 苹果专利纠纷案法院判iPhone6不侵权是怎么回事

深圳市佰利营销服务公司提出,该公司是专利号为ZL201430009113.9、名称为“手机(100C)”的外观设计专利的专利权人。

佰利公司认为,中复公司下属门店销售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两款手机的外观设计侵犯了自己所享有的权利,请求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责令苹果公司和中复公司停止上述许诺销售和销售行为。

2016年5月10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依据《专利行政执法办法》审理后,作出一份《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书》,责令苹果公司停止销售、中复公司停止许诺销售和销售被控侵权产品。

苹果公司和中复公司均不服,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依法撤销被诉决定,同时宣告被控侵权产品iPhone6、iPhone6 Plus两款手机未落入涉案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❻ 王老吉创意可以用黑色背景吗

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1828年),至今已有1多年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凉茶王”之称。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又以王老吉最为著名。到了近代,王老吉[2]凉茶跟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王老吉凉茶的配方具有预防上火功能。怕上火,喝正宗凉茶王老吉;中国吉,喝百年王老吉。争议开庭被称为“中国装潢第一案”的王老吉与加多宝凉茶红罐装潢权之争,2013年5月15日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公开审理[5]。面对双方的多次交锋,外界普遍认为,“王老吉”商标和特有的红罐装潢合为一体,不能人为剥离,都应归“王老吉”品牌及广药集团所有。没有地基,哪来楼房?加多宝宣称的红罐专利实为无效。在本案中,加多宝方面一直对外宣称,红罐包装由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董事长陈鸿道(弃保在逃,一直未归案)设计,并于1997年申请专利,加多宝拥有红罐的装潢权。对此,王老吉方面认为,早在1995年广药集团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已明确约定授权鸿道生产经营红色罐装、红色瓶装王老吉凉茶。举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没有所有权,又何来授权?就像没有地基,哪来楼房?双方协议约定使用红罐,而不是黄罐、绿罐,这证明并不是像加多宝所说的,其独创、选用了一种什么包装,使用红罐属于合同约定。而鸿道集团作为商标租赁方,绕过商标所有者广药直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这种做法本身就不合法。既成事实,无须争辩,王老吉凉茶才是知名商品。加多宝提出,其生产的加多宝凉茶才是知名商品,知名商品所特有的包装、装潢受法律保护。王老吉则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知名商品拥有特有装潢权,该装潢属于知名商品的合法经营者,并可随商品在不同的合法经营者之间转移。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佛中法民三初字第19号民事判决书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3)粤高法民三终字第212号民事判决书均认定“王老吉凉茶属于知名商品”,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红罐王老吉凉茶是王老吉凉茶中的一种。广药集团之前授权鸿道生产经营红罐王老吉,现收回红罐王老吉的生产经营权后,特有装潢权也随王老吉凉茶生产经营权一并转移至广药集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商标权与装潢权不可分离。面对并不具有说服力的法理,加多宝又提出,商标和商品的包装、装潢是独立的,受不同的法律保护,广药只能拿回商标,红罐包装、装潢仍属加多宝所有。这种商标权与装潢权相独立的观点,国内诸多法学专家颇多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明德主任、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张玉敏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张楚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国斌教授等10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商品的包装、装潢就是商标,属于孳息物范畴,因此,知名商品“王老吉”的包装、装潢产生的商誉只属于“王老吉”,不可能由他人分享;红罐始终与“王老吉”组合,并产生了一个共同的识别作用以后,如果把红罐剥离给另外一个品牌,识别会为消费者带来混淆困扰,从而违背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 ‍‍‍‍ ps 以上所见,王老吉是一种老品凉茶,1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品牌商标之争很激烈,曾经出过 黄色,绿色,红色 等各种颜色,但 却没有黑色。这其实就能说明问题了,黑色的心里暗示:‍在人们的生活中,黑色总是出演反面角色。我们喜欢大红花,讨厌背黑锅;喜欢上红榜,不愿上黑名单;喜欢收红包,生怕被别人给黑了。[2]不信你试着仔细体味一下这样命名颜色的效果:邪恶黑、机警红、微笑绿、美味黄......。 所以,饮料很少选择黑色

阅读全文

与崔国斌著作权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