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典权就是具有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性质的一类物权
典权,应该是担保物权的一种,打个比方,最常见的就是古时候的典当铺,你需要钱了,就拿了值钱的东西去典当了,把东西交给当铺,换回一些钱,在一定期限内,还可以用同样的价钱赎回来,但过了这个期限不赎的话,东西就归典当铺所有了,而这个价格一般都是远低于典当物品的实际价值的(当铺赚的就是这个钱啊)同样,典这种形式,也适用于不动产,而我所听说过的不动产典权,一般都是期限较长,或不限期限,发生在同村近邻朋友之间.再打个比方,家里有难了,急需一笔钱,就把自家房子典给别人,先拿到钱救急,房子交给别人用,等过了这一段难,房子再赎回来,而这房子其实就是一种担保形式.
说了这么多,直接回答楼主的问题,你谈到的就是房屋的典权,这里说的典权人,就是出钱拿到房的这个人,是房屋的直接占有人,但不是房屋的所有人,可以把这种形式理解为不动产的质押权,像承租人一样,都是对不动产的直接占有权的非所有权人,为了经济活动的效率,经济性,规定了这种购卖的优先权.
回复Christine稳:
目前学界对于典权的性质有不同的学说,有用益物权说、担保物权说和折衷说,用益物权说乃通说,但通说之外其他学说之所以有存在的理由,是因为典权自有其超越用益特权的性质,最为关键的就是“典期到期后出典人不得回赎”,这实际上就是超越用益物权、而具有担保物权的性质了。
“担保物权说”的主要理由是:(1)典权是债权人借贷给出典人的金钱,典物是转移占有的担保财产,相当于质权标的,只能收取其孳息。(2)民国时期制定的民法典将典权规定在质权和抵押权之间,说明典权为担保物权。
所以,在“担保物权说”有理论存在可能的基础上,笔者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典权制度比较倾向于该说。
从现行法律对“典”与“当”的规定来看,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物权法》都没有典权的相关规定,而“当”则在基本法律与行政法规中都找得到依据。《物权法》第十七章规定了质权,《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则对“当”这个行业细则作出了明确规定。此处的“典当”说的即是“当”,目前在典当及其现今的典当经营活动中,实质上是典当不分,或者是只有当而无典,“典当”一词,已成为一种习惯连用。
综上,针对回答Christine稳的质疑:
你说:“1.典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绝不是什么担保物权”
我说:从学说角度,只能说有不同的倾向和看法,各种学说各执其理,不能绝对否定,亦不能绝对肯定。
从法理角度,典权概念的外延超出了用益物权所能包含的范围,具有了担保物权的性质,故把典权完全、绝对、肯定地夫于用益物权概念项下是不妥的。
从现行法律规定角度,我国法律并没有以明确规定来确认典权这种权利实体形式,之所以有探讨的必要,是因为这种形式在农村中仍实际存在,无奈最高院不得不用司法解释承认典权制度的存在并陆陆续续地规定典权方面的内容,内地司法解释仅承认房屋典权作为典权的唯一形式。
你说:“2.典和当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当铺的例子来解释典权的”
我说:典和当确实不一样,但当铺的例子大家基本都会知道,做为切入点极佳,而且当铺属于动产质押,所以用它来解释,帮助大家理解典权的担保物权性质亦非不妥。
另外,目前在典当及其现今的典当经营活动中,实质上是典当不分,或者是只有当而无典,“典当”一词,已成为一种习惯连用。而且,典权制度从“当”制度中汲取了不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可见,典与当密不可分,对民法概念的理解就是要在相互之间寻找共通点,并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学习,这样的民法知识体系框架才能像其所依托的现实生活一样丰富多彩有血有肉。
你说:“现在我国只承认典不承认当的。”
我说:实际情况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承认“当”是肯定的,依据是《物权法》第十七章规定了质权,《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对“当”这个行业细则作出了明确规定。
而反观“典”,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废除了包括民国民法在内的国民政府六法。使得典权制度成为习惯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均无相关规定。只是我国台湾地区仍沿用民国民法,直接规定了典权制度。(话说Christine稳同学,你是台湾同胞么?)目前我国司法解释也算承认了典权制度,所以,严格来讲,中国现行法是只承认当,不承认典的。退一步讲,也是两都均承认。而绝不是你所说的“现在我国只承认典不承认当的。”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② 典权是自物权吗
不是,是他物权抄。
自物权是指权袭利人对于自己所有的物所排他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而他物权则是指,权利人对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物,而依据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他物权一般不包括处分的权利。因为只有享有所有权的人,才能合法行使处分权。他物权往往不能排他享有。常见的他物权有:地役权、地上权、典权等等,此外,除了这些用益物权以外,所有的担保物权也是他物权。 (参见网络“他物权”)
③ 典权为什么没放到物权法中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杨立新 2005年9月23日
评论《物权法》草案,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看看典权了。法律业界的人士说到《物权法》草案规定典权,是“三进三出”,尽管有些夸张,但是说的也有道理。在数次《物权法》草案中,经历了规定典权,不规定典权,又规定了典权,又不规定典权了的反复过程。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的《物权法》草案又将典权删除了。从现在的情况看,不知道将来是不是还要把典权规定进去。
我是坚决主张要规定典权的。为什么?大概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典权是我国古代物权法的传统制度,是我国民法独创的制度,因此,有些人认为典权是中国物权法的固有制度,是有道理的。在很久之前,在中华法系中就有典权制度。最初的典权不仅可以典房、典地,还可以典人,后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就只有典房和典地了。一千多年以来,典权制度在中国发挥了重要的融资和担保的作用。现在的《物权法》草案规定的绝大多数物权制度都是欧洲的制度。细细清点一下,惟有典权是中国固有的物权制度,保留下来,应当是有发扬传统、保持民族特色的意思。
第二,近几十年我国典权制度的衰落,与实行普遍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人民相对贫穷有关。在建国初期,土地和房屋存在私有制,因此,典权制度还是被广泛地使用,那个时候的典权纠纷很多,需要法院处理。至公社化和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之后,新设的典权就不多见了,但是由于典权的典期很长,因此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典权纠纷才基本灭绝。因此,我认为,我国人民不是不需要典权,而是在那个时候不存在典权生长的土壤。
第三,现在我国人民是不是需要典权?回答应当是肯定的。首先,在城市,房屋已经私有化,基本上不存在公有住宅的出租问题;在农村,农民的住宅都是私有的;既然存在私有住房问题,而且是普遍的存在,那么,典房就会存在。其次,在城市,虽然土地属于国有,不能设置典权,但是土地使用权却可以设典;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只要准许,也可以设典,因此典地并非不可能,而仅仅在于政府所持的态度。计划经济已经改变,土地和房屋都存在私有,因此典权有存在的土壤,就会发生、发展。
第四,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为人民的融资方法增加一个新的渠道,会更有利于人民的生活。例如,闲置的房屋不愿意出租,又不愿意出卖,就可以典出去,所有权人既能收到典价进行使用,又能够保留所有权,不至于灭绝产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而且“物权法定主义”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法》不规定典权,法律就不承认典权是物权,当事人约定典权就没有法律根据,就会限制人民的权利。从这一点上观察,典权的设立,甚至关系到《物权法》是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大问题了。
出于以上四点考虑,我极力主张《物权法》应当规定典权。我们说,尽管“三进三出”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典权在《物权法》中已经两进两出了。我劝立法机关还是要好好斟酌,看到《物权法》规定典权只有益处,没有害处。既然如此,干吗非要叫劲,非得把典权清理出物权体系,将这个土生土长的传统的物权制度扼杀而后快呢?因此,我说《物权法》对典权应当“三进”,而不要再“出”,就会给人民一个既新又旧的物权制度,使人民在物权法的规定中又有一个可以自由利用的空间,岂不是更好?
注:杨立新 是法律界的名人
④ 典权是否属于物权
楼主你好
典权是物权的一种,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内没有规定。回但是典权是实答际存在的,如《民通意见》中就有关典权的规定(《民通意见》第120条),一些行政法规也有规定典权(《典当管理办法》)。
因此可以说,典权是我国的法定物权,只是没有像所有权等物权那样有系统的统一的规范下来。
⑤ 在物权当中:“典权”是指什么
什么是典权?
所谓典权是指房屋所有权拥有者有将其房屋典当给他人以获专得利益的权利。房屋典属当是指承典人用价款从房屋所有人手中取得使用房屋的权利的行为。
承典人与出典人(房屋所有人)要订典契,约定回赎期限(即存续期),一般期限是3年到10年不等。到期由出典人还清典价,赎回房屋。
典价无利息,房屋无租金。典契中一般规定,到期不赎的,由承典人改典为买,也可经双方协商,续期再典。承典人除占有房屋供自己使用外,在典权存续期内,还可以将房屋转典,或出租给他人,并且可以典权作为抵押权的标的物。
⑥ 什么是典权
典权在法律上的性质,也就是究竟属于何种物权,目前有不同意见:
一是用益物权说。所谓用益物权是指以支配他人之物的使用价值为内容的物权。主张典权是属于用益物权而非担保物权的理由主要是:⑴典权的发生是基于典物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利,以对标的物的使用价值的支配为内容,目的在于对标的物为使用收益,这与担保物权的内容为对标的物的交换价值的支配、目的在于担保主债的履行有明显不同。⑵出典人在典物价格低落时,只需要抛弃回赎权,就可以对不足部分的典价不负清偿责任,而这也与担保物权的主债务人在担保物的价值不足清偿债务时,仍负清偿的责任不同。⑶典权并不具有担保物权的属性,亦即典权不具有不可分性、从属性、物上代位性等属性。
二是担保物权说。担保物权是指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自己的动产、不动产或权利为标的而设定的,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权利人有权就该财产变价并优先受偿的一种限制物权。主张典权属于担保物权的理由主要是:⑴民间设定典权多因经济困难而到典当行融通资金,并出典不动产作为借款的担保物,所以就社会作用来说,典权应该是担保物权。⑵典权的取得与返还,依存于典物,典物的提供不能说没有担保的作用。⑶出典人虽然没有义务提出典价回赎典物,但这只是法律赋予出典人任意选择回赎与否的权利,并不否认出典人有偿还典价的义务;何况出典人不为回赎的时候,乃是以典物的所有权代替典价,将其所有权移归给典权人,作为偿还典价的方法,并不是说出典人没有偿还典价的义务。再就典价作为金钱而且需要偿还的关系来说,实质上出典人所负的金钱债务,无论名称如何,跟金钱债务并无不同,可见典权具有担保物权性质。
三是双重权利说。 双重权利说主张典权兼具有担保物权及用益物权二者之性质。其主要理由在于:(1)在法制史上,典与质并无严格区别,所以从沿革解释来说,典权原本就兼有担保物权与用益物权的性质;(2)典权人虽具有使用收益的权能,但典权人大多是富有之人,其设立典权乃在期待取得典物的所有权,使用收益仅为其次要目的,所以从社会作用来说,典权不能认为是单纯的用益物权;(3)虽然说典价是使用收益的对价,而不是以借贷为前提,但典是受金钱的融通而运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以典为纯粹的用益物权,则典权的回赎权将难以说明。因为如果以典价作为设定典权的对价,则典权消灭的时候,应该没有返还对价的必要,所以回赎的时候,需要由出典人提出原典价,这跟营业质的回赎无异。
在上述三种学说中,用益物权说为通说
⑦ 物权里的“典权”和“质权”是什么意思
质权:包括动产和权利。甲借了乙100元,把手表作为质押物给了乙,如果甲不还,乙专可以就该手表的价值优先受偿属。
典权:只限于不动产,你把房屋典当给别人,人家可以把你的房屋租出去并且收租,如果到时候没钱赎回,房子就是人家的了。
抵押权:你把房子抵押给人家,但人家不能拿你的房子出去收租,到期你还不了债,房子人家也不能直接拿去,只能申请把你房子拍卖然后优先受偿。抵押一般用于不动产,而且必须登记。质押用于动产,交付就可以了。
⑧ 为什么民法中把典权当做不动产物权呢
典权具有物权性质是因为在中国制度中,典权是只占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动产的一种物权,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的话,典权应该是包含在用益物权里的,而用益物权是物权的特性之一。是典型的他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