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地表建筑怎么算
土地使用权中,地上、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立体化利用而出现的土地权利。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已经相继出现土地的立体利用。由此而产生的土地权利,我国以前称为空间权。但是去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并没有采用空间权的概念,而是统称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如《物权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中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但这种权利具体如何设定和登记,《物权法》中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规定“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另外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的空间”的条款。2008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订土地空间权利设定和登记的具体办法”。 《土地登记办法》没有对地上、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如何进行登记作出明确的规定,而是通过明确宗地的概念将其纳入了一般土地登记范畴。《土地登记办法》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和第一百三十八条的规定,将宗地明确定义为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使宗地不再仅仅是一个平面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的空间概念了。因此土地登记不仅要登记土地平面的四至界限,而且要登记土地的上下立体空间,从而解决了地上、地下设立的土地权利的登记问题。
2008年4月29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GF-2008-2601)明确指出出让宗地空间范围是以平面界址点所构成的垂直面和上、下界限高程平面封闭形成的空间范围,并要求“出让宗地的平面界限按宗地的界址点坐标填写;出让宗地的竖向界限,可以按照1985年国家高程系统为起算基点填写,也可以按照各地高程系统为起算基点填写。高差是垂直方向从起算面到终止面的距离。如:出让宗地的竖向界限以标高+60米(1985年国家高程系统)为上界限,以标高-10米(1985年国家高程系统)为下界限,高差为70米”。2008年4月3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的通知》也有类似的规定。因此以后在登记实践中,碰到此类地上、地下设立的土地权利,直接按照出让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的内容加以登记即可。 《物权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
(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务界已经接受了地下空间使用权的概念。
(2)“地下空间使用权”的概念与土地使用权的概念类似,可以平行使用。
(1)地下空间在物理学、测量学上比较容易界定其四周,并且能够进行物权公示登记;而地上空间在物理学、测量学上虽然也能够确认,但通常不能为普通公众接受,并且无法进行物权公示登记。因此,有待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能够为公众所认知。
(2)现实中,地上空间使用权的纠纷比较少,司法实践中也没有相关案例。而地下空间,由于现有法律没有相关规定,影响了其开发利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纠纷。
(3)近些年,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比较迅速,出现了各种形态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许多城市地铁设施、城市广场下面的地下街由于无法进行不动产登记,没有办法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同时也出现了地下空间建设施工纠纷,甚至有人提出,城市的地铁规划是否需要征求土地使用权人的意见的说法。社会的需要催生了法律的产生。
地下空间使用权性质及立法思考
http://wenku..com/view/0029431aa8114431b90dd823.html
地下空间使用权性质及立法思考
http://www.mfb.sh.cn/mfbinfoplat/platformData/Infoplat/pub/shmf_104/docs/200801/d_54724.html
B. 如何查询各个地区的土地规划
如果你是产权人本人,可以自己前往国土局查询;如果你不是本人,则需要委托律师前往国土局查询。
1、土地登记,是指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及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权利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公示的行为。
2、土地证号都是印制在土地证上的,是国家对土地证的编号。土地证号查询和土地证查询都需要到土地所在地的土地局查询,最低到县级的土地局,无法在网络上进行查询。
3、土地使用权(Land Use Rights)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2)三维土地使用权扩展阅读:
土地影响: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均衡。每块土地都有特定的“三维”空间位置而不能有一点移动,只能在所处地域内加以利用,这是土地不同于其他生产资料的又一特性。土地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土地纯收益,从而影响地价,土地位置是决定土地等级和形成土地级差收入的重要条件。
在这里,土地位置已不单纯是一个自然因素,位置的好坏主要由该地块所属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行政等因素来决定。工厂的选址应选在靠近原料产地,交通便利的区位;商业的选址需选在人口密集、流量大的中心区。土地位置的好坏将最终导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
C. 澳大利亚的土地
澳大利亚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的世界上第六个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它拥有的人口却较少。�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管辖整个洲和它的外围岛屿的国家。澳大利亚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也是地球上最小和最平坦的陆地。澳大利亚位于南纬10度到39度之间。�
澳大利亚拥有灌溉良好的肥沃土地。这一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以帮助养活世界人口。在干旱地区可以放牧牛羊,但是必须精心保护土壤。当澳大利亚降雨量的周期比较长时,就会出现干旱,一些牧场将变成沙漠。
D. 土地使用权中关于地表、地上和地下的使用是怎么区分的
土地使用权中没有对地上、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如何进行登记作出明确的规定,而是通过明确宗地的概念将其纳入了一般土地登记范畴。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这种划拨土地使用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土地使用者无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这种划拨土地使用权也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是无偿的,也就是说无须缴纳任何费用、支付任何经济上的代价。
《土地登记办法》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和第一百三十八条的规定,将宗地明确定义为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使宗地不再仅仅是一个平面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的空间概念。
因此土地登记不仅要登记土地平面的四至界限,而且要登记土地的上下立体空间,从而解决了地上、地下设立的土地权利的登记问题。
(4)三维土地使用权扩展阅读: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由此可见,划拨土地使用权有两种基本形式。
土地登记实行属地登记原则。
申请人应当依照本办法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依法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但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核发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跨县级行政区域使用的土地,应当报土地所跨区域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别办理土地登记。
在京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土地,按照《在京中央国家机关用地土地登记办法》的规定执行。
E. 土地证上的使用权面积是什么意思应该等同于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么
不等同,81.89平米复是建筑面积制,包含你的8.68平米以及公共走廊,楼梯,墙体的等公共区域的面积。
第一, 81.89是指你目前居住的房子的使用面积,就是卧室,客厅啊之类的。
第二, 8.68平米,是因为你是买的单元房,所谓分摊,商品房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各产权户的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配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为整幢建筑服务的共有房屋和管理房屋。
(5)三维土地使用权扩展阅读
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
1、突出墙面的构件、配件和艺术装饰,如柱、垛、勒脚、台阶、无柱雨篷等。
2、检修、消防等用的室外爬梯。
3、层高2.2米以内的技术层。
4、构筑物,如独立烟囱、烟道、油罐、水塔、储油(水)池、贮仓、圆库、地下人防干支线等。
5、建筑物内外的操作平台、上料平台及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安置箱罐的平台。
6、没有围护结构的屋顶水箱。舞台及后台悬挂幕布、布景的天桥、挑台。
7、单层建筑物内分隔的操作间、控制室、仪表间等单层房间。
8、层高小于2.2米的深基础地下架空层、坡地建筑物吊脚架空层。
F. “数字国土”工程在土地管理部门的实施
1 概 述
“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包括构成体系的数字形式的所有空间数据和与此相关的所有的文本数据,及其涉及到的把数据转换成可理解的信息并可方便地获得它的一切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数字地球”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另一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真实国土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数字国土”的基本特征是国土资源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数字国土工程是“数字国土”的具体实现,是国土资源信息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利用。其主要内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的建设、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建设。
2 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正在迅速地进入信息化社会。浙江省结合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在全省开展建立“数字国土”工程工作。实施“数字国土”工程目的在于:
(1)通过“数字国土”工程,实现浙江省土地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浙江省十几年的土地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图件和资料,这些宝贵翔实的资料,如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管理,就难以保证资料的现势性,甚至若干年后将失去其应有的利用价值,因此,通过建立数字国土工程,实现浙江省土地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国土资源动态监测,既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又为整个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2)通过“数字国土”工程,推进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传统的手工方式已不能满足土地管理信息化的需要,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应用,开发出先进适用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信息社会化服务系统,促进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的现代化、土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以及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3)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推进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国土工程的实施,必须在国家空间基础数据框架下,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在基础数据建库、系统开发、网络建设、信息社会化服务方面制定省级规范、标准,以保证数据实时更新、信息共享、系统互联互动。
(4)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的改进,推动工作、管理上台阶。通过提供各种查询、统计、虚拟现实的手段,提供翔实的土地图形和属性资料,辅助领导决策,提高办事效率,转变管理模式,增强宏观控制,推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一个新台阶;为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提供现代技术支撑和保障。
3 实施内容
3.1 总体构成
“数字国土”工程建设包括基础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及信息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建设,结合浙江省信息化工作实际,具体分为:标准化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浙江省数字国土工程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
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论文集[2]
3.2 标准化建设
3.2.1 目标任务
通过“数字国土”工程的实施,在实践中探索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开发利用、制图输出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形成规范整个浙江省的一系列完整、科学、实用的省级规范和标准,并辅助国家制定有关的规范和标准。
3.2.2 主要内容
(1)空间定位框架。它为各种数据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匹配处理提供共同的地理坐标基础。这种坐标基础可以归结为地理坐标、网格坐标和投影坐标三种坐标系统。
(2)数据分类标准。为了计算机存储、编码、检索、分析等的需要,必须有统一的数据分类标准。分类体系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地理信息数据的组织,系统间的数据联结、传输和共享,以及地理信息系列产品的质量。
(3)数据编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的空间要素具有时空及属性的复杂性特征,需要通过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体系来提供数据信息的地理分类和特征描述,同时需要制定统一的编码标准,以实现地理要素的计算机输入、存储及数据间的交换、共享。
(4)数据交换格式。对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数据,都必须提供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以保证系统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接纳、处理和共享。
(5)系统建设规范。系统建设规范又可分为浙江省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技术规定、浙江省土地产权产籍管理相关技术规定等一系列开发建设规范。规范中对系统硬件选型、软件选择、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系统开发、系统输出、系统测试、成果上报等均提出了具体要求。
3.3 基础数据库建设
3.3.1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建立起浙江省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城镇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城镇基准地价等一系列基础图库,实现浙江省国土资源的数字化,从而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提高数据的查询、检索、利用的效率。
3.3.2 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浙江省土地详查数据汇总的结果,把1986~1998年9月底完成的浙江省土地资源详查资料入库,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充分利用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获得的详查成果,实现信息的共享。
(2)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了保证土地利用资料的现势性,及时开展每年一次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建立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相应的前一年的资料变为历史资料,予以保存,以备查阅。
(3)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配合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监测结果数据,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并与变更调查、土地统计数据相结合,运行和不断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形成自上而下的监测管理体系和用地变化快速预警机制。通过土地利用日常监测、应急监测的开展,实时更新监测数据库,向社会发布土地利用监测信息。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在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变更数据库的基础上,为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对建设用地进行总量控制,对耕地实行切实保护。
(5)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数据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数据库,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6)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结合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建立起反映浙江省农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质量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为耕地保护和农用地规划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7)城镇地籍数据库。建立1∶500县(市)级城镇地籍数据库,形成以变更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地籍统计和地籍信息社会化查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用公开、公正和高效的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作业方式,推行地籍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全面提高地籍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8)城镇基准地价数据库。建立城镇基准地价数据库,根据评价模型和评价因子,实时更新城镇基准地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城市基准地价更新、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9)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引用和开发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对各数据库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保证各数据库间数据的协调一致、信息共享。在网络互联的基础上,按存储量及反应时间的要求建立分布式数据库。
3.4 系统建设
3.4.1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利用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在国际互联网和国家专用通信网的环境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计算机辅助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转变管理模式、增大监督力度,使工作、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3.4.2 主要内容
(1)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先进的GIS技术,建立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数据库为基础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等为主要内容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农用土地产权管理为根本目的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真正实现按规划管地、按产权管理,实施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它又可分为: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土地利用调查的成果进行建库,内容包括图形、属性和必要的统计汇总;其次是依据变更数据及时对库内容进行修改,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现势性。
——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图像处理来获得地面数据,通过GIS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定位来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辅助决策的方式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库,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监察规划实施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对其实行技术、行政和法律的管理;同时,进行规划实施中的效益分析,实施过程中对规划逐步更新、完善,优化土地利用。
——耕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GI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提取基本农田块和范围,建立基本农田管理数据库,建立保证耕地动态平衡的管理信息系统,切实保护耕地。
——农地转用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耕地保护数据库、建设用地指标对农地转用项目进行审查、审批,建立农地转用管理数据库。针对土地征用的流程建立计算机管理程序,建立农地征用管理数据库。
——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用于建设用地项目的审查、审批和管理。系统具有建设用地审批全流程,并可调用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空间分析来进行项目的选址,利用建设用地指标数据库、行业项目用地指标数据库审查项目用地面积,建立建设用地管理数据库。建设用地项目的会审需要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耕地保护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并与其相应的系统发生关系。
——土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系统。该系统根据土地地貌、土相、自然环境、土地质量、土地区位、种植制度等影响因子进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建立不同区农用土地的分等、定级模型,建立相应的信息库,按有关模型进行分等定级。
(2)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城镇的规模、类型,结合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建立以城镇村庄初始地籍调查、土地登记数据库及城市基准地价数据库为基础,土地变更登记为主要内容,土地市场交易管理为目标的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籍工作过程的现代化、资料管理的数据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建立以计算机为支持的地籍资料公开查询制度,促进地籍成果的推广应用。它又可分为;
——土地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建立地籍调查库及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籍管理日常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基准地价管理信息化。该系统对确定基准地价区域内影响基准地价的各种因子(如土地级别、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价格、房产交易中的地价,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区位等)进行分析和计算,选择适当的测算模型及相关参数来确定各土地级内或均质地域内的土地收益曲线或地价曲线,进而计算行业的区域平均价,确定地价曲线和区域内的基准地价,确定区域或区域内各个等的标准宗地的标定地价,建立基准地价信息库。
——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化。开展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土地使用权出租、抵押、转让数据库,实现查询、统计、管理的信息化。
(3)辅助决策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包括窗口办文、政府上网、公文传输、建设用地报批、人事、财务、档案、政策法规咨询等内容为主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扩大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规范办文流程和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改善机关形象。它又分为:
——办文管理信息化。开展公文管理、档案管理和土地宣传信息化应用,实现公文管理、档案管理和土地宣传的信息化。在窗口办文的基础上,实现公文跟踪管理的信息化;并将已有资料建库。
——人事科教管理信息化。开展信息化知识培训,建立人事管理、科技教育和外事管理信息库,实现信息化管理。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立财务信息库,实现财务管理、统计管理和收费管理信息化。
——政策法规管理信息化。开展政策法规、信访和监察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政策法规、信访案件和监察案件数据库,提供多种方式的查询服务,并对信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土地监察快速反应系统。
——纪检和机关党委管理信息化。开展纪检和机关党委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纪检和机关党委管理数据库,提供多种方式的查询服务,并对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3.5 网络建设
3.5.1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全面建成链接国家和省政府信息中心、有关部门,各市(地)、县(市、区)土地管理局,覆盖全省的、高速有效、安全的网络系统和数据通道,从而快速高效获取、存储、共享国土资源数据,提高国土资源社会化服务水平。
3.5.2 主要内容
(1)机关内部局域网建设。建立局机关内部局域网,以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及土地资产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业务的开展。对外数据发布网与内部办公网采用物理分隔方法,确保信息安全。
(2)城域网建设。通过国际互联网、国家专用通信网,连接各县、市土管局及土管所,实现城域范围数据共享、信息发布、联网办公。
(3)广域网建设。通过卫星、微波、专线等实现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及其他部门信息中心的数据传输。
(4)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地址管理、域名解析或虚拟技术等手段,将各站点间的物理链接分解为不同的业务、信息查询发布等逻辑网。各逻辑网独立运行,互不干扰,但在物理上使用同一信息通道。
(5)网络安全系统。采用国家安全部门认证的先进的安全保密及防火墙技术,建立起安全屏障,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
3.6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6.1 目标任务
通过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发布网站,建立社会服务数据库系统,实现与省内各相关信息发布网站的链接,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有广泛影响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网。
3.6.2 主要内容
(1)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土地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建立信息发布系统,把土地资源调查统计信息、土地利用状况统计信息、地籍资料、城镇基准地价、法律法规等信息进行发布,充分发挥信息的公益性。并与热门站点、导航系统建立链接,提高使用频率。
(2)社会服务数据库建设。通过对各种数据库的提取、分析、加工、数据格式转换及筛选后,经过审查、认定,形成不同专业的信息服务数据库,建立起面向不同用户的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数字国土”中标准化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土地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时态化,推动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并最终推动土地管理工作的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及办事高效化。
G. 德国的土地性质怎么区分的
《土地登记办法》没有对地上、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如何进行登记作出明确的规定,而是通过明确宗地的概念将其纳入了一般土地登记范畴。《土地登记办法》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和第一百三十八条的规定,将宗地明确定义为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使宗地不再仅仅是一个平面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的空间概念了。因此土地登记不仅要登记土地平面的四至界限,而且要登记土地的上下立体空间,从而解决了地上、地下设立的土地权利的登记问题。
更多土地类知识可以去聚土王看看
H. 如何查询编号土地地块位置和相关信息
目前土地地块位置和相关信息去国土局查询。
土地确权是指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简称确权,也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
依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确权的权利主体为乡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也就是说只有乡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具有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力。
(8)三维土地使用权扩展阅读:
1、土地登记,是指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及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权利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公示的行为。
2、土地证号都是印制在土地证上的,是国家对土地证的编号。土地证号查询和土地证查询都需要到土地所在地的土地局查询,最低到县级的土地局,无法在网络上进行查询。
3、土地使用权(Land Use Rights)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在这里,土地位置已不单纯是一个自然因素,位置的好坏主要由该地块所属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行政等因素来决定。工厂的选址应选在靠近原料产地,交通便利的区位。商业的选址需选在人口密集、流量大的中心区。土地位置的好坏将最终导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优化土地管理
I.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