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今年中央台为什么不直播亚冠比赛
央视有亚冠版权!也有直播,只不过前两轮比赛时间和冬奥会冲突,没有在体育频道体育赛事频道进行直播,在风云足球频道直播的,然后当晚冬奥会结束以后播出的比赛录像
㈡ Pptv聚力体育新赛季有中超和亚冠的版权吗
有的,所有的中超和亚冠比赛在PPTV聚力体育都可以观看,中甲赛事也有。
㈢ 体奥动力直播2017所有亚冠赛事吗
2017年3月3日宣布,苏宁体育传媒(原聚力体育)成为体奥动力中超联赛新媒体版权的独家合作伙伴,2017赛季全部240场比赛将在苏宁体育旗下多个新媒体终端高清转播,包括pplive.com、pptv.com、pp.tv、suning.com、longzhu.com等网站,及该主域名下的所有各级子域名的网站、客户端、移动端、OTT家庭互联网播放设备、聚体育.apk。
苏宁体育传媒将取代乐视体育,成为2017赛季中超新媒体独家合作伙伴,据悉,苏宁体育拥有PC和移动端全部240场的新媒体转播权,目前版权暂时签订一年,版权价格为13.5亿元人民币。
据悉,乐视体育最初的计划是直接向中超购买转播权,但无奈在竞标中不敌体奥动力,后者拥有更加丰富的体育节目信号制作经验。最终体奥动力以80亿元拿下中超5年转播权,随后乐视体育以27亿元向体奥动力购买头两年新媒体转播权。
值得注意的是,和上赛季一样,暴风体育的PC端和移动端、微鲸电视OTT端继续拥有每轮一场比赛的转播权益。搜狐则拥有全部比赛场次的视频集锦点播权。
新入局者今日头条获得中超联赛短视频合作伙伴称号,在实时短视频、赛后集锦、官方数据、周边节目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同时,体奥动力将与新浪微博密切合作打造自有社交平台资产。
㈣ 为什么今年亚冠央视五套不直播,是没有版权吗,今年所有比赛都不直播还是还在商讨中
乐视只是没能拿下国安股权控制,退出控股吧,什么时候说这个企业要倒闭的。。。。。
㈤ 乐视被终止亚冠版权后在哪看亚冠比赛
PPTV~ 虽然解说很一般,但是只能看他们了~
㈥ 怎么看待乐视垄断中超亚冠直播权
上港和申花两场亚冠资格赛日前已落幕,但是围绕这两场赛事乃至后续亚冠赛事转播的话题远未结束。拥有亚冠赛事版权的乐视体育采用独家全媒体直播方式,不但挑战着中国观众传统的收视习惯,也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在中国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的当下,资本的力量是否已经强大到可以牺牲观众利益看当某些足球赛事版权成为高价的稀缺资源,中国足球是否会离广大的球迷越来越远看
信号中断一分钟的尴尬
上港和申花两支球队同时在亚冠出战,对上海足球来说史无前例,很多球迷顺理成章地等待五星体育的转播。然而出于战略考虑,乐视体育今年并未向各省市电视台体育频道分销2017年亚冠赛事版权,这直接导致观众无法通过电视收看赛事转播。国内电视频道看不到国内球队的亚冠比赛,这在中国球迷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往年,中超各参赛球队的亚冠主场比赛信号往往由所对应的地方电视台来制作。据了解,今年亚冠乐视体育采取招标形式外包信号制作业务,不再依靠前述地方台制作信号。网络直播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不少观看亚冠网络直播的观众反映,直播过程中多次出现卡顿,甚至出现一分钟左右的信号中断,这在以往电视转播本土的中超和亚冠赛事中极为罕见。此外,现场转播制作水平也不如人意,无法让观众获得看传统电视那般的体验。
现在,通过网络平台看体育赛事并不是新鲜事。因为喜爱某位网络平台的评论员而选择看网络转播的,也大有人在。当然,这都是基于观众自己的选择。这次的亚冠赛事则不同,由于转播网站一家独大,受众没有选择自由,市场失去多元化竞争,即使用户在收看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只能默默承受。还有更多50岁以上的老球迷们,因为不擅长使用新媒体,无奈与期盼已久的赛事失之交臂。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媒介如此发达的当下,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独揽版权任性也有风险
2015年,乐视体育以接近10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获得2017年—2020年亚足联旗下所有赛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全媒体版权。如此高昂的成本如何消化看分销给各地方电视台是一种做法。但据称,乐视体育方面认为,分销给地方台不但难以实现较高经济回报,还可能对乐视体育的直播造成较大分流,不利于其聚拢用户。
乐视体育高层认为,既然把版权抬到了天价,那么商品就应该符合商业逻辑。乐视体育坐拥大量赛事版权,但无论是中超还是英超,均只拥有新媒体PC端的单一播映权。于是在兼具稀缺性和商业价值的亚足联赛事上,乐视体育终于出手选择独播来遏制竞争对手。
之后,乐视体育是否会有进一步收费观看模式考量,还是个问号。付费观看一直是乐视体育期待的盈利增长点,就算想把版权成本分摊到观众头上,也得看中国球迷是否愿意买单。天盛传媒就是前车之鉴。当初天盛以5000万美元购得2007年—2010年英超在中国独家播放权,借鉴国外的付费模式,但高估了中国球迷的购买力,最终惨淡收场。众多球迷那几年无法在电视上看英超,导致英超在中国的热度大幅下降。如今亚冠赛事的前景也同样令人担忧。
独揽亚冠版权的逗任性地背后,乐视体育有着怎样的得与失看目前2017亚冠中国俱乐部球队比赛,可以在其平台观看,如此一来颇有赔本赚吆喝的意思。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乐视体育希望借此来证明其信号制作、版权运营的能力,挽回投资方和用户的信心,同时推动新一轮融资完成。
资本不该损害球迷利益
国务院发布46号文件之后,各路资本上演了一出出跑马圈地的投资大戏,赛事版权市场的竞争更是白热化。一些非核心赛事的版权报价与其受关注度也不再一致,屡屡出现天价。据了解,2013年—2016年,亚足联旗下所有赛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全媒体版权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乐视体育买下的价格已近10倍。高昂的版权费用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使得赛事版权沦为资本巨头间的逗垄断地游戏。
如何收回购买版权的巨额成本,对投资者来说是严峻的挑战。打造完整产业链,通过版权赛事的播出带动下游产品的售卖,是新媒体平台期待实现盈利的路径。但全产业链体育公司并没有成功先例可循,变现只是一个存在于预期中的可能。资本市场也有风险,一旦融资速度赶不上版权成本的攀升,公司将面临资金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应当脚踏实地为体育人群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创造价值,而不是去炒作概念。购买版权的目的应该是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来看,否则握着稀缺资源,人为设置观赛门槛,只会让观众越离越远。尤其是在中国足球砥节砺行时,让众多球迷为看一场球赛而烦恼,实在是太受伤了。
㈦ 听说乐视把中超和亚冠版权垄断了,央视都没
有人说央视和乐视一样是垄断,甚至偷换概念,说央视本身的做法就是行政作风,不符合“市场规律”。针对这一点,我觉得有必要替央视洗洗地。
的确,从前央视是垄断,但那是针对亚足联的买方垄断,意思是,我作为买房就出白菜价了,你爱卖不卖。亚足联为了保住中国大陆这块阵地,再便宜也得买给央视。然后呢,央视白菜价拿来的转播版权,地方台分一点,各个网络平台分一点,自己吃肉,大家也都有汤喝,国内观众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观看平台,而且,几乎免费。所以,对于最终的用户-也就是国内球迷,央视没有垄断,各个媒体平台,大家凭实力挣广告费。
乐视这次的垄断,性质大家都看到了,是站在前台帮助亚足联做了个卖方垄断。对于亚足联来说,多了个出天价的买方就是打破了央视的买方垄断,虽然希望更好地推广亚冠但毕竟真金白银放在那,最少也是多了种选择可以逼央视抬价。而对于国内的媒体而言,乐视天价拿下了版权后,企图天价卖出,你爱买不买;对作为最终用户的球迷,只有我提供视频信号,你爱看不看。可以说,商业上,乐视企图利用卖方垄断的优势地位,哄抬物价,让国人买单,做了亚足联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却又承担了巨大的商业风险,而亚足联的营收部门则是乐见其成,赚得不要不要的。
别说乐视自己的钱爱怎么花怎么花,如果是花在国内,那确实如此。可是付给亚足联的都是美元,在国家外汇储备飞速缩水的今天,可惜了那1亿多美元,不知道要出口多少玩具、衣帽、鞋子才赚得来的外汇,就这么花出去了,肥了亚足联,受害的只有国人。
㈧ 为什么转播体育赛事的版权费很贵,观看却不用付费呢
说观看比赛不付费这来个说法其实是源不准确的。其实没有一项比赛是免费的,只是收费有无形的和有形的而已。如果你用有线电视,交的有线费就是付费的一种,如果你用的电视盒子和手机,网络费用也是付费的一种,只是你感觉好像是免费。但即使这样,比赛中插播的广告也是你变相交费的一种。即使是有形的收费,也是世界通行做法,外国的高质量比赛也大多是付费收看的,也为外国观众所接受。至于乐视的做法,收费很正常,只是超越了国情,高估了观众接受程度,特别是央视也不能播出,普通人还行,你想让高层看个亚冠也要对着手机看,所以惹了众怒,失利理所当然。
㈨ 怎么看乐视垄断亚冠直播权
上港和申花两场亚冠资格赛日前已落幕,但是围绕这两场赛事乃至后续亚冠赛事转播的话题远未结束。拥有亚冠赛事版权的乐视体育采用独家全媒体直播方式,不但挑战着中国观众传统的收视习惯,也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在中国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的当下,资本的力量是否已经强大到可以牺牲观众利益?当某些足球赛事版权成为高价的稀缺资源,中国足球是否会离广大的球迷越来越远?
信号中断一分钟的尴尬
上港和申花两支球队同时在亚冠出战,对上海足球来说史无前例,很多球迷顺理成章地等待五星体育的转播。然而出于战略考虑,乐视体育今年并未向各省市电视台体育频道分销2017年亚冠赛事版权,这直接导致观众无法通过电视收看赛事转播。国内电视频道看不到国内球队的亚冠比赛,这在中国球迷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往年,中超各参赛球队的亚冠主场比赛信号往往由所对应的地方电视台来制作。据了解,今年亚冠乐视体育采取招标形式外包信号制作业务,不再依靠前述地方台制作信号。网络直播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不少观看亚冠网络直播的观众反映,直播过程中多次出现卡顿,甚至出现一分钟左右的信号中断,这在以往电视转播本土的中超和亚冠赛事中极为罕见。此外,现场转播制作水平也不如人意,无法让观众获得看传统电视那般的体验。
现在,通过网络平台看体育赛事并不是新鲜事。因为喜爱某位网络平台的评论员而选择看网络转播的,也大有人在。当然,这都是基于观众自己的选择。这次的亚冠赛事则不同,由于转播网站一家独大,受众没有选择自由,市场失去多元化竞争,即使用户在收看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只能默默承受。还有更多50岁以上的老球迷们,因为不擅长使用新媒体,无奈与期盼已久的赛事失之交臂。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媒介如此发达的当下,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独揽版权任性也有风险
2015年,乐视体育以接近10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获得2017年—2020年亚足联旗下所有赛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全媒体版权。如此高昂的成本如何消化?分销给各地方电视台是一种做法。但据称,乐视体育方面认为,分销给地方台不但难以实现较高经济回报,还可能对乐视体育的直播造成较大分流,不利于其聚拢用户。
乐视体育高层认为,既然把版权抬到了天价,那么商品就应该符合商业逻辑。乐视体育坐拥大量赛事版权,但无论是中超还是英超,均只拥有新媒体PC端的单一播映权。于是在兼具稀缺性和商业价值的亚足联赛事上,乐视体育终于出手选择独播来遏制竞争对手。
之后,乐视体育是否会有进一步收费观看模式考量,还是个问号。付费观看一直是乐视体育期待的盈利增长点,就算想把版权成本分摊到观众头上,也得看中国球迷是否愿意买单。天盛传媒就是前车之鉴。当初天盛以5000万美元购得2007年—2010年英超在中国独家播放权,借鉴国外的付费模式,但高估了中国球迷的购买力,最终惨淡收场。众多球迷那几年无法在电视上看英超,导致英超在中国的热度大幅下降。如今亚冠赛事的前景也同样令人担忧。
独揽亚冠版权的“任性”背后,乐视体育有着怎样的得与失?目前2017亚冠中国俱乐部球队比赛,可以在其平台免费观看,如此一来颇有赔本赚吆喝的意思。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乐视体育希望借此来证明其信号制作、版权运营的能力,挽回投资方和用户的信心,同时推动新一轮融资完成。
资本不该损害球迷利益
国务院发布46号文件之后,各路资本上演了一出出跑马圈地的投资大戏,赛事版权市场的竞争更是白热化。一些非核心赛事的版权报价与其受关注度也不再一致,屡屡出现天价。据了解,2013年—2016年,亚足联旗下所有赛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全媒体版权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乐视体育买下的价格已近10倍。高昂的版权费用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使得赛事版权沦为资本巨头间的“垄断”游戏。
如何收回购买版权的巨额成本,对投资者来说是严峻的挑战。打造完整产业链,通过版权赛事的播出带动下游产品的售卖,是新媒体平台期待实现盈利的路径。但全产业链体育公司并没有成功先例可循,变现只是一个存在于预期中的可能。资本市场也有风险,一旦融资速度赶不上版权成本的攀升,公司将面临资金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应当脚踏实地为体育人群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创造价值,而不是去炒作概念。购买版权的目的应该是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来看,否则握着稀缺资源,人为设置观赛门槛,只会让观众越离越远。尤其是在中国足球砥节砺行时,让众多球迷为看一场球赛而烦恼,实在是太受伤了。
㈩ 从融资80亿到连失亚冠中超版权 乐视体育还剩下啥
情况在2016年7月27日这一天急转直下,乐视体育作为运营方的ICC国际冠军杯中国赛因内草皮问题而临时取容消。自此后,公司先是曝出ATP网球大师赛因款项不到位而面临信号被掐危机,紧接着是英超“信号危机”,此后又出现宣布裁员、高管离职等系列风波。最近则是亚足联赛事和中超版权丢失,一时乐视承受的舆论压力到达顶峰。
问题从何而来?一位资深体育产业观察者认为,过高的版权获取成本,让乐视体育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而版权在变现上又遇到了艰难的瓶颈,缺乏有效“回血”,导致乐视体育现在的一些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