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新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❷ 中国近几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专利成果
拥有中国第一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航天科工成立10年来,共申请国内外专专利2498件,其中发明专利占63%;截至属2008年12月31日,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717件、注册商标428件、计算机软件登记206件。2008年度,航天科工在十大军工集团公司中,国防专利授权排名第一,发明专利授权排名第三。2009年4月18日,航天科工在各军工集团公司中率先颁布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航天科工负责研制和参与的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发明奖。航天科工成立以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00余项。
❹ 全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是什么奖
您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是指属于国家和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能承接国专家和本市重大、重点产业发属展项目,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立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机制,具有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企业。如能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❺ 中国的航天事迹
1、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于2016年6月25日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发射,这也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任务。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
截至2019年4月24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正(试)样产品组批生产。2021年3月12日1时51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发射。
❻ 2020中国航天完美收官!你认为我国在哪些方面值得骄傲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繁忙工作的画面不断刷屏: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首次月面起飞上升,接下来还要完成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多项“首次”的背后,是表面采样机械臂技术、地面测控技术、月球轨道对接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嫦娥五号一次次精准的操作不仅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任务领域新的技术高度,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写下了自主创新的生动注脚,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边儿,我们的航天发射次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在不久之后,俄罗斯的空间站将会面临退役。而根据各个国家最新的消息来看的话,到时候在地球上空能够留存的就只有我们的太空站,到时候很多的国家都要跟我们进行合作才能够完成一些科研任务。而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边,我们的发射量并不会放缓。
❼ 我国的航天事业有哪些新成就
1971年3月3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质量为221kg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宇宙空间中正常运行了8年多,不断地向地面发回各种科学实验数据。它的电源系统、遥测系统、主动温控系统大大超过了原设计指标,为我国后来的长寿命卫星的设计,提供发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1975年11月26日,我国首次发射了可回收的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宇宙空间中运行3天完成了科学实验任务之后,按预定计划和地点安全返回地面。回收卫星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系统。要使卫星按预定时间、路线返回地面,必须准确地控制卫星返回大气层的角度及制动火箭的点火时刻,这就需要地面和卫星上的程序控制做到准确无误。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掌握这种使卫星返回地面的回收技术。我国能多次而且在人烟稠密的地区准确地收回卫星,表明了我国在轨道控制技术、制动火箭、防热技术、回收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水平。
❽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❾ 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