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路线第二步是什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路线第二步是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截至2019年9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在轨卫星已达39颗。从2017年底开始,北斗三号系统建设进入了超高密度发射。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RNSS服务,在轨卫星共39颗。
(1)卫星导航知识产权扩展阅读:
发展特色
北斗系统的建设实践,实现了在区域快速形成服务能力、逐步扩展为全球服务的发展路径,丰富了世界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模式。
一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
二是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
三是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五大功能。
『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放民用了吗
已经投入民用了,但需要安装专用卫星导航芯片。
2012年12月27日,国家正式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启动,标志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卫星导航专用ASIC硬件结合国产应用处理器的方案,成为北斗卫星导航芯片一项重大突破。卫星导航专用ASIC硬件结合国产应用处理器打造出了一颗真正意义的“中国芯”。该应用处理器为国内完全自主开发的CPU/DSP核,包括指令集、编译器等软件工具链以及所有关键技术,均拥有100%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其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多线程处理器架构,可共享很多硬件资源,并在提供相当多核处理器处理能力的同时,节省芯片成本。
『叁』 北斗卫星导航什么时候投入民用
北斗卫星2012年开始实现小规模使用,2020年覆盖全球使用
但是民用之旅陷入泥沼
自 “北斗一号”卫星升空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就全面开始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民用化工作。中国GPS应用协会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GPS应用研究室主任过静王君教授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卫通’、‘北斗星通’、‘神州天鸿’3家公司被批准取得了‘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
据介绍,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卫星通信市场的主导企业,2000年转制为民营企业。2003年12月15日,北斗运营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如果按照每位用户平均每年约50美元的消费标准计算,北斗系统潜在的市场规模可达1.5亿美元。但事实上,‘北斗星通’正式投入运营1年多以来,其注册用户仅有几千名。”长期关注于卫星定位行业的市场专家张彤萱称。
“北斗星通”业绩如此,那么,“中国卫通”和“神州天鸿”的情况又如何呢?为“中国星通”提供终端设备的下游厂商长春巨龙公司总裁王少军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为‘中国卫通’生产终端设备的下游厂商有两家,因另一家的技术没能获得‘中国卫通’通过,因此只有我们一家为‘中国卫通’供货,目前只为其提供了几十台终端接收机。”
而据“巨龙北斗”总经理王建忠介绍,到目前为止,他们只交付给了“中国卫通”10套终端设备,近期正在生产200套,按计划今年将交付1000多套。
相较于“北斗星通”和“中国卫通”,“神州天鸿”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神州天鸿”市场部总经理刘艳武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客户仅为1000个左右,其中正式商业用户只有800个,另有200个还是处于试用产品阶段的试用用户。”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成本和收益账:为搭建民用平台而建立的运营中心耗资2500万元,设备维护、消耗每年达300万元,以1000个用户每个收取30000元费用计算,收入为3000万元。如果再加上人力和管理成本,“神州天鸿”已经无利可图。“如果长期亏损,我们也有可能放弃。”刘总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被批准取得“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的3家企业业绩都不佳,“北斗一号”叫好不叫座,为什么?难道专家们兴奋的前瞻真的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北斗一号”照亮卫星导航产业
2003年5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完善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被批准取得“北斗一号”特许运营权的“神州天鸿”公司总经理刘艳武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代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导航系统,它由两颗工作星和一颗备份星组成。前两个‘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
“北斗一号”的升空曾引得我国从事卫星导航业务的企业一片欢呼,认为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测算,到“十五”末期,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的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而由它带动的相关产业产值将是这一数字的5倍至10倍。
这一产业真的有那么大潜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
“卫星导航定位是指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来完成对地球各种目标的定位、导航、监测和管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要用到卫星导航定位,通信行业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做时间同步;电力、有线电视、城市地下管道采用卫星定位技术布设线路;公安、银行、医疗、消防等用它营建紧急救援或报警系统;汽车、船舶用卫星定位技术导航;在电子商务领域,卫星定位技术被用于客户管理和物流配送。”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说,“现在有的手机上已经安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芯片,卫星导航定位与普通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电脑制造商、通讯设备商正在推动通信、电脑、卫星导航定位接收器一体化的各类移动信息终端,卫星导航定位进入消费领域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比如,车载导航系统已经有一部分民用的市场开拓。车辆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后,一是不会迷路,二是当遇到匪徒时可用它来报警。
专家们兴奋的前瞻描绘了这样一个让我们同样感到兴奋的梦想:将来每个人都可以配一个卫星定位终端,我们每个人以后都可以与“星”同行!但让人困惑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上天至今已近两年,为何在其民用化道路上却碰了个灰头土脸呢?
技术先进、市场滞后
“除了从媒体上零星得知外,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关方面对‘北斗’的宣传,也没有业务员上门和我们联系过,成本是多少、有无优惠政策、什么机构在具体运作这些问题都不知道。”经营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而拒绝使用国产“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金22世纪(北京)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一位李姓业务经理这样告诉记者。“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中有24颗卫星,不管目标在什么地方,都有4颗卫星在围绕目标同步运行,而‘北斗一号’总共才只有3颗卫星。”“不是说‘北斗一号’比美国GPS更先进吗?”记者问。李经理称并不了解,近期也不打算引进“北斗一号”项目,因为重新更换系统的成本非常大,除非上游厂商能够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否则他们不会考虑使用。
而引进“北斗一号”项目的“长春巨龙”总裁王少军也有一肚子苦水。他告诉记者:“作为‘北斗一号’下游终端生产厂商的投资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去融资。但‘北斗一号’由于星道比较狭窄、发展比较晚、商化程度低等原因,投资方往往持怀疑态度,担心‘中国卫通’不能付款,导致我们融资出现极大困难。资金链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影响到客户的开发,从而影响到‘北斗一号’的民用化进程。另一方面,被批准取得‘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的企业实力不是很强以及市场推广、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等也制约了‘北斗一代’的民用化。”
“在用户群方面,不能把‘北斗一代’和美国GPS相比较。‘北斗一代’作为军用和民用的卫星定位系统,提供给民用的大约在100万户左右,客户群应该锁定在灾害监测等特殊客户群体方面。” 中国GPS应用协会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GPS应用研究室主任过静王君教授说。不过,专门从事卫星定位系统研究的她也承认,“北斗一代”在民用开发利用上“慢了半拍”,“美国GPS是同步进行,而‘北斗一代’是在卫星上天后才开始终端设备研发等民用化工作的,这应该是一个教训。”
“此外,我国卫星导航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首先是车载导航地图成为制约的瓶颈。在车载导航产业链中,最为上游的是导航卫星系统,其后是电子地图生产商,之后才是西门子这样的硬、软件厂商,汽车生产商则处于这个产业链的最下游。目前,中国多数GPS导航系统都是进口的,价格高达1万元到1.5万元。价格偏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加快国产化进程势在必行。但是,目前中国仅有两种车型提供车载导航系统,该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而且由于政府对地图数据的控制,中国已实现地图数字化的地区极少。迄今为止,两种具有车载导航系统的车型仅覆盖了20座城市,而且只有3家公司获准制作和销售数字地图。” 西南证券研究员张彤萱分析说,“对于参与定位系统的公司来说,除了在电子地图业务上目前没有任何回报而需要持续投入外,拿到原始地图也是问题之一。一般来说,要先从各地测绘机构购买相关地图资源及卫星地图,再进行数字化。但是,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测绘机构在出售地图产品时,必然会涉及到地图产品的知识产权如何定义和对待的问题。地图测绘的产权归属问题导致购买者购买的价格难以达成共识,电子地图制作公司还遇到测绘机构不愿意出售自己测绘资料的情况,于是部分地图制作单位只能自己投入人力、物力去测绘,这一操作模式的投入成本极大。”
据了解,在民用化工程中,“中国卫通”也将触角伸进了移动通信市场。目前,“中国卫通”推出的卫星移动手机除了通话功能外,由于通信制式不一致,发短信、上网等相关增值服务还未开通。这款依托“全球星”的双模手机,其资费为每分钟2.60元;而面向个人用户的亚星资费稍低,为每分钟2元。较之以前每分钟9元至20元的“中国卫星”通话的高资费,这一价格水平已经大幅下降。由于目前销售量还不大,“中国卫星”电话机的价格仍较高,全球星SAT550手机高达8500元,远比市场上一般的GSM手机高出许多。
此外,“在中国目前的GPS行业中,短期行为比比皆是。比如,产品未经过有效验证、不了解国家有关政策便仓促上马、未调研就盲目布设销售网点、产品质量低劣、做冒险的‘一锤子买卖’等等,影响了行业的名声。”深圳赛格导航公司万新宇总监直言不讳地说。
毫无疑问,卫星导航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导航系统已经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而我国自主开发的“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在民用化之路上正面临着“技术先进、市场滞后”的困局——如何打破这一困局已是相关各方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肆』 我国是第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
导航定位很早就抄成为人类袭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当时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卫星导航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导航工具,其实质是把无线电导航台搬到太空上去,因而能克服地面无线电导航台的先天不足,不受气象条件、航行距离的限制,且导航精度也比较高。2003年12月15日,“北斗一号”正式开通运行,中国从而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
『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它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北斗系统是我国重大空间基础设施,是提供世界服务的公共产品。
1、卫星关键器部件全面实现国产化。北斗卫星平均单星使用各类器部件近10万只。“十一五”末,关键器部件引进,约占整星器部件总量的20%、经费的80%。通过10多年努力,北斗系统每颗卫星器部件供货商都已经成为中国企业。
2、用户设备全面实现国产化。“十一五”末,国内卫星导航终端的芯片、模块、软件基本依赖进口。通过组织开展北斗芯片、模块、软件等基础产品自主研发,实现卫星导航产业“去空芯化”。目前,导航类芯片模块销售量突破6500万片,高精度天线国内市场占有率约90%,相关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陆』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定位系统与美国GPS有和区别
中国北斗定位系统与美国GPS性能比较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GPS系统概念
全球定位系统(NAVSTAR 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以下简称GPS)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定位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该系统的组成包括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地面上的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最少只需其中4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用户端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收联接到的卫星数越多,解码出来的位置就越精确。
该系统是由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原是美国国防部为了军事定时、定位与导航的目的所发展,希望以卫星导航为基础的技术可构成主要的无线电导航系统,未来并能满足下一个世纪的应用。第一颗GPS卫星在1978年发射,首十颗卫星称为BLOCK I试验型卫星,从1989年到1993年所发射的卫星称为BLOCK II/IIA量产型卫星,第二十四颗BLOCK II/IIA卫星在1994年发射后,GPS已达到初步操作能力(Initial Operational Capability,IOC),24颗GPS卫星提供全世界24小时全天候的定位与导航信息。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于1995年4月27号宣布GPS已达到完整操作能力(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将BLOCK I卫星加以汰换而24颗卫星全部为BLOCK II/IIA卫星,之后又发射四颗BLOCK IIA及一颗BLOCK IIR卫星,成功地满足军事实务的操作。
由于此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民间应用的需求与日遽增,对于传统导航方式更有革命性的影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介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际上是由24颗卫星所组成,其中有3颗为备用卫星,这些卫星分布于距地表20,200公里的上空,而且分属于6个轨道面;卫星轨道面倾斜角为55度,提供全球全天候,每秒一次,持续不断的定位讯号。这些卫星每11小时58分环绕地球一次,即每天绕过您的头顶二次,就像是月球一样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其速度约每秒1.8哩。这些卫星需要地面管制站随时加以监控是否GPS卫星在其正确的轨道上及正常运作,另外监控中心可上传资料给卫星,卫星再将这些信息下传给GPS使用者使用。地面共有五个监控中心,四个上传资料站及一个控制中心,这些控制站以纬度来划分其所控制的卫星。在概念上,GPS是代表着整个系统,包括天空上的卫星、地面控制站及GPS接收机。不过一般而言,GPS即意指一个GPS接收机,这是因为我们在使用上多半只会接触GPS接收机的缘故。一般所使用之GPS接收机在任何时刻接收到4颗或更多的卫星。使用者只需拥有GPS接收机,无需另外付费。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军规的精密定位服务(ps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两类。民用讯号中加有误差,其最终定位精确度大概在100米左右;军规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后,克林顿政府决定取消对民用信号所加的误差。因此,现在民用GPS也可以达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统拥有如下多种优点: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全球覆盖(高达98%);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可移动定位;不同于双星定位系统,使用过程中接收机不需要发出任何信号增加了隐蔽性,提高了其军事应用效能。
为了使民用的精确度提升,科学界发展另一种技术,称为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ifferential GPS), 简称DGPS。亦即利用附近的已知参考座标点(由其它测量方法所得), 来修正 GPS 的误差。再把这个即时(real time)误差值加入本身座标运算的考虑, 便可获得更精确的值。
GPS有2D导航和3D导航分,在卫星信号不够时无法提供3D导航服务,而且海拔高度精度明显不够,有时达到10倍误差。但是在经纬度方面经改进误差很小。卫星定位仪在高楼林立的地区扑捉卫星信号要花较长时间。
北斗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由三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数十柰秒(ns)的同步精度,其精度与GPS相当。
三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2000年10月31日;
2000年12月21日;
2003年5月25日,第三颗是备用卫星
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系统构成有: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地面中心站、用户终端。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双星定位”:以2颗在轨卫星的已知坐标为圆心,各以测定的卫星至用户终端的距离为半径,形成2个球面,用户终端将位于这2个球面交线的圆弧上。地面中心站配有电子高程地图,提供一个以地心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为半径的非均匀球面。用数学方法求解圆弧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可获得用户的位置。
由于在定位时需要用户终端向定位卫星发送定位信号,由信号到达定位卫星时间的差值计算用户位置,所以被称为“有源定位”。
北斗星导航系统与GPS系统比较
1、覆盖范围: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一140°,北纬5°一55°。GPS是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导航系统。能够确保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能同时观测到6-9颗卫星(实际上最多能观测到11颗)。
2、卫星数量和轨道特性:北斗导航系统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设置2颗地球同步卫星颗卫星的赤道角距约60°。GPS是在6个轨道平面上设置24颗卫星,轨道赤道倾角55°,轨道面赤道角距60°。航卫星为准同步轨道,绕地球一周11小时58分。
3、定位原理: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北斗一号”的这种工作原理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用户定位的同时失去了无线电隐蔽性,这在军事上相当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必须包含发射机,因此在体积、重量上、价格和功耗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4、定位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
5、用户容量:北斗导航系统由于是主动双向测距的询问--应答系统,用户设备与地球同步卫星之间不仅要接收地面中心控制系统的询问信号,还要求用户设备向同步卫星发射应答信号,这样,系统的用户容量取决于用户允许的信道阻塞率、询问信号速率和用户的响应频率。因此,北斗导航系统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有限的。GPS 是单向测距系统,用户设备只要接收导航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即可进行测距定位,因此GPS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无限的。
6、生存能力:和所有导航定位卫星系统一样,“北斗一号”基于中心控制系统和卫星的工作,但是“北斗一号”对中心控制系统的依赖性明显要大很多,因为定位解算在那里而不是由用户设备完成的。为了弥补这种系统易损性,GPS正在发展星际横向数据链技术,使万一主控站被毁后GPS卫星可以独立运行。而“北斗一号” 系统从原理上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统受损,系统就不能继续工作了。
7、实时性:“北斗一号”用户的定位申请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解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数据之后再发回用户,其间要经过地球静止卫星走一个来回,再加上卫星转发,中心控制系统的处理,时间延迟就更长了,因此对于高速运动体,就加大了定位的误差。此外,“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1. “北斗”具有定位和通信双重作用,具备的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
2. “北斗”定位精度一点二米
3. “北斗”终端价格两万元左右
4.采用接收终端不需铺设地面基站
5.灾难中心的船只一秒钟就可以发出信息
对比 :
虽然GPS已广泛应用,但也绝非完美无缺。
1. 其规模太大、造价太高,其他国家很难效仿,俄罗斯和欧洲的空间局就是典型的例子。
2. GPS只能用作导航却无法实现通信功能,因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如果仅依赖GPS,则容易受别人的控制。“??性卫星定位系统,这方面的应用业务刚刚开始,在这之前民用的一些试验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一年多了。
“北斗一号”和GPS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体制的区别,GPS是一个接收型的定位系统,只转播信号,用户接收就可以做定位了,不受容量的限制。“北斗一号”是双向的,既有定位又有通信的系统,但是有容量的限制,GPS是美国军方控制的军民共用的系统,对世界开放。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使用的GPS是可以免费接收它的信号,但美国人并不承诺保证你的使用,他目前不收费,但没有承诺永远不收费。
美国的GPS在当年刚刚被使用时要比“北斗一号”贵得多,早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在用GPS系统时最便宜的GPS接收机就要几万美元,贵的要几十万美元,一套两个。北斗现在的用户终端的价格是比GPS低端的价格要贵,现在GPS价格一般导航系统在几千元人民币,高精度GPS几万到十几万元人民币不等。北斗的用户终端目前在两万元左右。
另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用途和特点是不一样的,GPS解决了一个我在哪里的定位问题,比如在沙漠里,在海洋上。而北斗不仅仅解决了我在哪里,它还解决你在这里他在哪里的问题,北斗的用户终端实际是具有收发功能,而GPS只具有接收功能,它通过接收才知道位置,而北斗是具有收发功能,它的定位需要发射然后再得到位置,同时它的位置可能传给你也可以传给关心你的人,实际上北斗是具有一个定位和通信双重功能的设备,在用户群上是不一样的,接收的场合是不一样的。
PS:北斗当年论证的时候,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出了一份论证报告就是谈这个问题的,北斗系统将成为一个生命线工程,就是和人类生存活动相关的一些工程,比如说大地震,地震后我们所有的有线系统都可能失去功能,而北斗系统作为一个卫星监视系统既可以有及时的位置报告,又可以通信,比如说海啸,实际上是由地震引起的,北斗去做救援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及时地发送位置和与位置有关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把信息发送给有关部门。价格问题,实际上价格和用户的数量有关系,一千个用户与一万个、十万个用户来比,用户终端的成本会有很大不同,现在主要的成本就在用户终端里,北斗用户终端刚才说了是有发有收的,随着用户业务的开展,成本一定会降下来。 所以说“北斗”是平民化的
北斗一号”的潜力所在,主要在定位通信综合领域上,对这种综合功能有需求的领域都会得到充分的应用,现在仅有定位需要的客户,对北斗的需要不迫切。但是对于既需要位置又需要把位置传递出去的用户,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非常有用的
北斗定位精度与GPS相当,一般都在1.2米左右。按照规定,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在国内是开放使用的。
PS:北斗双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手持机已经配发到边防基层连队,并且得到广泛应用。
一、整机组成
手持机外观结构: 整机外观由军绿色和暗灰色组成; 整机具备一定的防雨水、积雪、高低温和防腐蚀能力; 具有触摸屏和键盘两种操作模式; 外形尺寸≤225×8165×5850mm3,重量:720g;
手持机内部结构: 手持机内部包括天线、射频模块、主板、电池等;主板上设有电源开关和显示终端工作状态的指示灯,即:电源和发射状态指示灯、锁定卫星信号指示灯(2个); RS232接口(1个),接口数据线2米;机内配置的电池能够保证终端持续工作88小时以上(发射频度不超过1次/分钟);
二、基本功能
1、定位功能
设备应能够通过北斗定位申请指令实时提供其所在位置的经度、纬度与高程,定位精度小于20米,并以标准形式显示(经度,度分秒)、(纬度,度分秒)、(高程,米)、(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采用BJ54坐标系。
设备收到北斗定位信息时,根据设定给出声、光或符号提示,并可方便转化到其它界面。
设备可以设定北斗自动定位频度,定位频度受终端的用户等级限制,设备在自动定位时仍可以正常进行通信。
终端接到授权用户(指挥机)发出的北斗激发定位指令后,自动发出定位请求。
2、通信功能
用户每次最多可以传送120个汉字的信息,特快通信一次最多只能发送13个汉字。
终端设备本身具有电文键入、编辑、发送、接收和显示功能。
信息发射后具有要求系统回执功能,该功能可人工设置。
接收到通信信息时,根据设定给出声、光或符号提示,实时显示通信时间、发信地址和通信电文。
通信电文中的数字、字符采用ASCII码编码,汉字采用GB 2312编码;对外设传入的数据不改变编码,透明传输。基本汉字字库要求为国标GB 2312-80一级字库。
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动态存储接收的通信信息,通信信息含通信时间、发信地址和通信电文,接收的通信信息可人为锁定存储、解锁和删除。存储容量为20包数据,锁定存储能力为10包数据,每包数据不超过200个字节。
用户终端可向中心控制系统查询其他用户发给本用户的通信电文和通信回执。
3、校时功能
终端设有时钟(年-月-日-时-分-秒),用系统接收信息进行自动校对。
4、集成了气压计、温度计和电子罗盘
5、遥闭功能
终端设备在收到控制中心发出的遥闭指令后,将终端永久关闭。
6、数据接口功能
用户终端机应具备通用数据接口(RS232串口),以便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7、用户识别功能
终端具有多用户识别功能,采用智能IC卡的方式来实现,智能IC卡的相关规定和协议参见卫星定位总站的相关技术文档;
三、工作环境:
温度:-20~+55℃ 存储环境:-40~+80℃;
湿度:5%~98% 冲击:6g/s
振动:0.1g/(20~100)Hz
『柒』 北斗卫星导航什么时候投入民用
北斗卫星导航从2012年12月27日投入民用。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原则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以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要建成系统,更要用好系统,强调质量、安全、应用、效益,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1、开放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2、自主性。中国将自主建设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独立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捌』 求问卫星导航类上市公司有哪些
卫星设备上市公司:
1. 中国卫星(600118.sh),公司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的卫星制造公司,卫星研制与应用是公司业务的两大支柱,目前卫星应用收入占比30%以上。
2. 火箭股份(600879.sh),公司的主要业务为航天配套电子产品,分为电子元器件和单机及系统产品,可用于航天传感、遥感、导航和通信等业务。
3. 国腾电子(300101.sz),公司专注于高性能、高可靠性射频、基带、视频/图像处理芯片和频率合成器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以满足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和船舶等特种行业对国产高性能核心元器件的需求;掌握了北斗射频收发芯片、基带处理芯片、功率放大器、北斗天线等北斗关键元器件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功率放大器、天线、滤波器、低噪放等元器件的量产。
4. 华力创通(300045.sz),公司已把卫星导航作为未来一个重要的业务方向,并且有发展计划。
卫星通信网络上市公司:
1. 北斗星通(002151.sz),公司专业从事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基于位置信息系统应用和基于位置运营服务业务,已逐步确立了在用于测绘国产高精度接收机核心部件、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应用、军事指挥控制应用和港口集装箱作业应用等细分领域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机械控制港口集装箱作业应用领域占有100%市场份额,在测绘领域"中国制造"高精度接收机核心部件市场占有90%以上市场份额。
2. 航天晨光(600501.sh),从事航天发射地面设备和车载机动特种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公司托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持有的中国伽利略卫星导航公司20.97%的股权,该公司是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中国特许运营商;公司持有重庆航天新世纪52.5%股权,重庆新世纪研制开发的"动中通"、激光陀螺及惯导系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以军民两用的高技术产品。地图数据和GIS软件上市公司:
1. 四维图新(002405.sz),导航电子地图行业龙头企业,主要经营模式为按照终端数量销售电子地图许可。公司产品应用于三大领域:车载导航、消费电子导航(GPS手机导航地图)和电子地图服务,公司在三大领域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
2. 超图软件(300036.sz),公司主要从事专业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产品的开发及技术服务业务,主要客户为各级`、!3,`!E9C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公司产品主要涵盖GIS基础平台软件、GIS应用平台软件及GIS技术开发服务3个领域;公司拟搭建GIS系统在线服务平台,以供中小客户方便地构建基于其自身需求特点的GIS应用系统。
GPS应用上市公司:
1. 江苏三友(002044.sz),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北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北斗/GPS双模授时站间同步设备项目"(用于中国电信C网以及电网授时设备市场)进展顺利。
2. 合众思壮(002383.sz),公司是中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军企业,技术涵盖GPS、GLONASS、北斗及多系统组合导航定位,以GIS采集、高精度测量、系统工程、汽车导航、汽车信息技术、航海电子、航空电子、北斗及军工项目八大事业集群,服务于40多个国民经济基础领域,业务涵盖专业应用和大众消费两大领域。专业应用产品包括GIS数据采集产品、高精度测量产品、系统产品和车载导航产品中的车辆监控调度产品,大众消费产品主要为车载导航产品中的PND产品。
3. 中联重科(000157.sz),涉足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公司与国防科技大学共同合作开发、生产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用户机,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4. 大唐电信(600198.sh),大唐电信拥有控股100%子公司大唐电信(天津)通信终端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无线通讯行业产品研发领先企业,技术涵盖GPS、CDMA、GSM、WCDMA等专业通信技术领域,在多系统组合导航定位,安防系统工程、汽车导航、无线通信等诸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南方财富网个股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轩)
『玖』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GP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1、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球位系”。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3、格洛纳斯(GLONASS),是俄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缩写。
该系统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俄罗斯 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于2007年开始运营,当时只开放俄罗斯境内卫星定位及导航服务。到2009年,其服务范围已经拓展到全球。该系统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确定陆地、海上及空中目标的坐标及运动速度信息等。
4、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是由欧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洲委员会公布,欧洲委员会和欧空局共同负责。系统由轨道高度为23616km的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星,3颗备份星。卫星轨道高度约2.4万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
(9)卫星导航知识产权扩展阅读:
北斗芯片
2012年12月27日,国家正式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启动,标志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卫星导航专用ASIC硬件结合国产应用处理器的方案,成为北斗卫星导航芯片一项重大突破。该处理器由中国本土IC设计公司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实现规模应用,一举打破了电子终端产品行业普遍采用国外处理器局面。
卫星导航终端中采用的导航基带及射频芯片,是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最高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在导航基带中,一般通过导航专用ASIC硬件电路结合应用处理器的方案来实现。此前的应用处理器多选用国外公司ARM处理器芯片核,需向国外支付IP核使用许可费用的同时,技术还受制于人,无法彻底解决产业安全及保密安全问题。
而通过设立重大专项应用推广与产业化项目等方式,北斗多模导航基带及射频芯片国产化现已实现,中国人自己的应用处理器也在北斗多模导航芯片中得到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