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只有少量生产资料
不管什么体制生产资料都不属于工人,不要本课本和XX党欺骗
⑵ 工人阶级的生产资料是如何丧失的
CDE选举的工人和农民是简单地依靠新兴的民营企业的力量,家庭的,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强度
⑶ 普通公司员工如何占有生产资料不是说公有制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吗
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全民所有,集体企业的生产资料才是企业劳动者所有,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
⑷ 生产资料公有制问题
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分权是不同的概念,在私有制社会中,所有权是至高权限,自然包含使用,支配,收益,处分的权利在内,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占有的含义。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这个规律已经不再成立,所有权成为一种观念上的独立权利。你对生产资料没有支配,收益,处分的权利,但是在所有权观念上,生产资料仍然是属于你的。
⑸ 为什么工人阶级自身的特点是不占有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不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剥削,并为社会创造主要财富的阶层,包括大部分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既然是无产阶级当然不占生产资料了
⑹ 员工持有股份,是员工持占有生产资料吗
不是 。只是在公司的投资额中占有比例。不是占有公司实际的生产设备工具等实物。
⑺ 如何理解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矛盾
其实这在目前的国情下是不矛盾的,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导致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而且它的确立是有其客观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在分配上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既不能因为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否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发展,也不能因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动摇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使消费品能够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既不会像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那样,为了群体的生存而不得不实现平均分配,也不可能像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实行按需分配,劳动作为谋生手段,要求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所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
再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希望你能明白!
⑻ 工场是生产资料归工人所有吗
工厂生产资料应该归工厂老板所有,因为工厂是老板的,工人只是老板雇佣的,老板给工人支付工资的。
⑼ 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压迫剥削工人,那么他认为应该怎样才是正确的资本家直接派钱给工人吗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劳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一般条件,劳动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工人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支配和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品也属于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还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而价值形成过程则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因此,为了弄清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必须先考察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如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力的价值,这个劳动过程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以皮鞋厂为例。资本家要生产皮鞋,就要先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假定生产一双皮鞋需要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包括材料的价值和工具因磨损所转移的价值)为10元,每天劳动力价值为3元,等于6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6小时生产一双皮鞋,即6小时生产的一双皮鞋应该付给工人劳动所得3元。在6小时内,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了生产资料的价值(10元),另一方面,他在做皮鞋的过程中消耗了脑力和体力,6小时形成了新的价值(3元)加入到皮鞋中去,这样生产过程结束时,资本家就得到价值13元的皮鞋,他把皮鞋卖出去,得到的依旧是13元,结果生产物的价值等于资本家垫支资本的价值,资本的价值没有增殖,资本家收入一无所得,这仅仅是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的本质是惟利是图,生产不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家是不会干的,他们是不会做无利可图的事情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必须是价值增殖过程。那么,价值的形成过程怎样才能变成价值增殖过程呢?仍按前面假定,劳动力的家伙子仍为3元,工人只用6小时就可以把这部分价值创造出来。但是资本家花了3元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这一天的使用权就归他。因此,他是不会让工人只干6小时的,而是强迫工人干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假定现在工人劳动不足6小时。而是12小时,这样情况就发生了变化。12小时可以做2双皮鞋,在12小时内,一方面工人的劳动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20元),一方面又创造了新的价值(6元)。这样生产过程结束时,资本家就得到了价值26元的两双皮鞋。两双皮鞋的价值26元比资本家垫支的23元资本多出了3元,这3元就是剩余价值。这样,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成了价值增殖过程。以上是资本家使用最明显的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绝对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其次,资本家为了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除采取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从劳动支出来看,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并无本质区别,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初期到二战结束的这一段时间里,以上分析确实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的。无疑在这段时间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的。
⑽ 高人解:“工人和农民难道不是一个阶级”
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是大家都认可的,这样问题的关键就是到底农民有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抛开拖拉机神马的不谈我们重点放在土地上吧。
按照传统方式我们也把农民阶级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
其中地主一般属于剥削阶级,至于是不是要够有八个雇工我们就不纠结了;富农一般认为自己所有的土地富余三分之一需要别人帮助耕种;中农呢分个上中下,我们就定义为自己种自己地的人吧,至于贫雇农就是要部分或者全部租种别人土地的人。
所以说农民阶级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工人阶级,一般我们理解的工人阶级就是无产阶级,但农民阶级则从高至低都有,所以两者不可以混为一谈。
不过,这个农民有没有土地是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变化的。
1927~1937 10年内战时期老区是“打土豪、分田地”或者说分浮财,那个时候就是完全的打倒剥削阶级;
1937~1945 抗战时期为了巩固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变为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以便于缓和矛盾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
1947年开始了解放区的土改,是征收了资产阶级的多余生产材料按人口统一分配;
1948年土改总路线提出,口号变成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的消灭剥削”;
1951~1956,超过96%的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社,你要查资料有些羞羞答答说废话,给你总结一句话:土地收归国有/集体,国家统一规划种植作物,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总结下:1956年前,我国土地所有权是私有化,所以农民阶级中既有资产阶级又有无产阶级,而自1956年后,所有农民只有生产资料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且需要交纳农业税(今以取消)所以全部成了雇农,完全是无产阶级了~~~
说工人是无产阶级,但工人有自己所在工厂的股权时还算是无产阶级吗?如今的那些大型企业所有者是股东,每个人都可以去买股票,每个人都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不过是大小的区别。过时的理论,不看也罢。我看来,资本论神马的就适合放卫生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