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不完全的支持正版游戏」的行为
对于任何我买不到或者我不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的正版,以及任何我觉得不值得去真正拥有的正版,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去用盗版。无论是游戏,小说,音乐,皆是如此。我坚定地支持正版,总投入超六位数,接近七位。但有些东西不值得支持,也没能力支持,我也不是那群版权卫士,急不可耐地帮着资本家割草,数据的复制是没有边际成本的,这也是互联网分享精神的存在基础。
B. 36o手机卫士创始人
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傅盛制作了360安全卫士,其实不是的。
傅盛,毕业于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学士,曾任厦华电脑电子商务部负责人,北京国信贝斯软件公司应用软件部经理,奇虎公司个人软件事业部总经理,负责360安全卫士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产品。
今年3月,奇虎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承诺对360安全卫士投入3.6亿,成立一个互联网安全公司,并进军杀毒市场。由原360安全卫士负责人傅盛出任新公司总经理。但在7月17日,奇虎360宣布推出360杀毒的媒体说明会时,傅盛并不在现场。该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傅盛可能“有事出差”。
大家从上面的说明不难看出,360安全卫士都并不是以上两人。
一个是负责开发,并不代表是他做的,另一个是董事长,董事长可能会去做么?
其实真正的360安全卫士的最初创作者是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名叫:杨泰。
杨泰在我们一起念高一的时候就开始自学电脑编程,由于我们处在一个边疆小镇,教学质量本来就很落后,在当时更别说有人会来给我们上电脑编程课,所以他就去自己买书来看,边看别学。
后来高二的时候他转了学,之后就联系很少,他的一切我所知不多。但在不久前,我们用QQ又联系上了,因为本人也是网虫,平时上网难免碰到许多病毒,所以聊天中我们聊到了杀毒软件,后来他透露了360安全卫士是他编程出来的软件,我当时还以为是他在开玩笑,他就告诉了我他做360安全卫士的经过。
他最起初是因为“无聊”才开始做的360安全卫士,做好就发布了出去。当时的360安全卫士用户还不多,软件出现的BUG也被发现的很少,他自己就一个一个把BUG补上。后来随着用户量的聚集增多和网络的迅速发展,360安全卫士出现的BUG越来越多,他一个人根本无法一个一个的补上,只好请身边朋友来帮忙“补洞”,一直发展到现在的360安全卫士是一个团队在研制,因为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360安全卫士,出现的BUG不是几个人就能补上的。
现在的360安全卫士版权是在“奇虎”旗下,用于商业,杨泰当初在出售360安全卫士的时候才卖了几千元,因为当时是免费使用,用的人也很少。
一个成功的软件的日益完善是需要一个很庞大的队伍去支撑的,在我们感谢这些人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真正对世人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创始人。
C. 视觉中国是版权流氓还是版权卫士,如何破解图片版权
个人不建议考虑任何方式去破解图片版权
版权图片,是相对于盗版图片的概念。通常指经过图片的著作权持有人,也许是创作图片的作者或者机构,授权可以用于商业,出版,展览等用途的图像作品。
这些图片都可以最终追查到图片的版权持有人获得他们的使用授权。但是这类图片的使用,往往需要支付给版权持有人一定的授权费用。
版权图片的授权形式有很多种,国际上最常见有RM和RF两种形式。RM授权是英文单词Right management的缩写,表示版权管理,是版权持有人将其图片交予图片经纪机构,让图片机构根据用图客户的用途的范围,发行数量,时间等因素来商定图片的授权价格。在中国,使用这种授权的版权图片库主要代表是华盖创意,全景视觉等传统的图片公司。RF授权是英文词组Royalty free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授权方式,直接翻译成中文是“免版税”。(但是这个定义,在中国并不十分准确,中国还没有“版税”的概念。)“免版税”在国际上指购图用户购买图片授权后不需要按照其使用图片使用的方式、次数、取得收益的一定比例来向作者支付“版税”。而是一次性支付小额的使用费,便可以获得作者的授权将图片使用于广泛的用途,不受时间,地域和出版数量的限制,也不会与您使用图片所取得的收入挂钩。 在中国,使用RF授权方式的版权图片库主要代表是前图库,微图等。
当然,如果有一些图片上的需要,用在非商业用途上,我可以帮助你下载。
D. 一品威客网版权卫士可信吗
当然是可信的,据我了解一品版权卫士是由美亚柏科旗下电子证据综合服务平台"存证云"提供技术支持,而且相关的版权存证作品可以申请福建中证司法鉴定中心提供的鉴定报告出证支持,这些都足够支撑其的可信度。
E. 如何评价快手抖音内容入侵b站
快手评论区全是哔哩哔哩观光团。灵寒子直播的时候也刷b站。人家能不来b站吗。圈子不同欣赏不了土味视频先不说。跑到快手刷b站和快手土味视频传到b站有什么不同。不要看也不要刷。各自在各自的圈子就好了。
F. F1上海站CCTV5怎么没转播的
做为资深F1车迷,对央视不直播也一直无法理解,前不久碰巧在某网站看到F1比赛评论员尹路关于此问题的一篇文章,深有同感,特转载如下,(作者尹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精彩F1》主编,赛车专项记者,F1比赛评论员)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F1甚至整个赛车运动在中国都属于小众运动,让小众运动在大众平台上长久生存,在媒体市场化的今天是几乎不可能的。很多人都会反问,F1怎么能算小众呢?F1不是与奥运会、世界杯规模相当的世界三大体育项目吗?在这里得跟诸位透露一个信息,F1世界三大运动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个评判标准还是2003年在引入F1的过程中提出来的,那就是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在四年的时间里,传播影响超过六十亿人次的超大型赛事。奥运会每两年一次,冬奥会、夏奥会,两次奥运会的观众人群加起来肯定要超过六十亿人次,世界杯每届都是体坛盛事,影响人群毫无疑问也达到了这个水平,此外,也就只有F1,每年都有15-20站比赛,全球播出,影响人群四年时间加起来也达到了六十亿人次这个门槛,除这三项比赛之外,不论是欧洲的足球联赛还是其他的单项世锦赛,影响人数都很难达到六十亿人次这一门槛,所以奥运会、世界杯和F1才被成为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但这种影响放到中国来说有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奥运会、世界杯在中国根本不需要培育市场,奥运会因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有着天然的大众基因,所以其影响力根本就不用培育。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影响力在中国也是不用培育的,世界杯的吸引力上至耄耋老者,下至二八少年,其影响力是全域的。只有F1,在中国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开始是只知舒马赫,不知F1,后来也多是明星在吸引着粉丝的关注,这样的吸引力随着车手的更迭会发生大幅度的波动,比如2006年舒马赫的退役,对全世界的F1运动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且F1不像篮球、足球这样的大球运动,因为雄厚的群众基础,少了一个乔丹,还有科比,科比老了,还有詹姆斯,罗纳尔多老了,有小罗,小罗胖了,还有C罗。但F1,没了舒马赫,直到今天依然难觅一个足以替代他的优质偶像,没办法,全世界就只有这么几十号人能成为F1车手,赛车运动的昂贵门槛又让这个项目的群众基础注定只能是少部分。在欧美,赛车能成为大众平台其实凭借的并不是赛车的竞技属性,而是周末赛车比赛的Party特质,赛车的兴盛其实是西方Party文化的一种体现,每个F1比赛的周末,赛场内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Party。但中国呢?虽然夜店林林总总,但又有多少国人知道Party为何物呢?所以F1,乃至整个赛车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注定和它们以往固有的成长方式不会相同。
在F1进入中国的早期,通过明星效应,娱乐传播模式,让F1迅速在中国成长起来,让F1与时尚划等号,让F1成为上流社会的进门卡,这种模式在2004-2006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那几年中国大奖赛热闹非常,门票一票难求,我自己就有2006年为找几张舒马赫看台的门票抓耳挠腮的经历。那时候在中央电视台的F1直播也一直是收视长红,收视率经常轻松突破1%,经济效益也是令人欣喜,中石化每年数千万的巨额赞助合同让央视和久事赛事保持了近似于蜜月般的关系。但随着2006年舒马赫退役,郁知非身陷囹圄,F1在中国开始坐滑梯,直线下滑,中国大奖赛上座率急跌,收视率急跌,赞助多的不差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F1在中国开始进入寒冰期……
2007、2008年,这两年因为筹备北京奥运会,F1在国内的各种媒体上都无法占据主流位置,因为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迎接奥运的热情当中。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体育记者,我们的全部工作重心自然只有奥运会,奥运测试赛,2007和2008年的各项世锦赛全都按照奥运的最高标准来进行制作,为奥运练兵,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不管F1是否热门,作为非奥项目,为北京奥运让路自然是必然的。因此在这两年的F1转播情况,自然而然的就惨不忍睹了。
不过这两年不正常的播出导致在2009年恢复正常之后,F1的不正常播出却成了常态,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由于2007-2008年的播出极不正常,导致从2009年开始,不论是F1中国大奖赛还是F1在央视的播出,广告的销售情况都非常不乐观,甚至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同时经过两年的冷遇,再加上舒马赫退役的叠加影响,F1比赛在转播中的收视率也是直线下跌。收视率不佳,广告收益不佳,这样的赛事在节目编排当中自然不可能受到偏爱,再加上F1比赛的转播时间或者在下午,或者在晚上八点,不是和中超有冲突,就是和CBA有重叠,总之,冲掉F1比赛的各种赛事直播总是可以很轻易就找到比F1更值得直播的原因,而F1要是想抢占直播时段则困难重重。很多人不相信乒乓球、羽毛球这类小球项目的收视率比F1高,但现实就是乒羽比赛的收视率总是可以轻松突破0.4甚至0.5,中国男足,够臭的吧,一场中国对伊拉克的比赛,在频道收视率长期低位(0.2-0.3)运行的情况下,却轻松突破1.0,网络上的声音和收视率的反应总是存在着天壤之别,其实这一点也不难理解,请各位想一下自己家里的情况,掌握电视遥控器的和掌握电脑鼠标的通常不是同一个人,而且掌握遥控器的往往在网络上是不出声的,这在社会学当中被称为沉默的大多数,而收视率反应的却恰好是这沉默的大多数的选择取向。
吐槽了这么多东西,其实就是为了跟大家说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F1不论在网络上有多么受青睐,在我国的大众传媒当中,其小众定位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在一个国家的汽车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汽车消费者还大多处在分不清什么是功率,什么是扭矩,买车的时候恨不得拿尺子量,然后按平米付钱的消费阶段时,指望汽车的运动价值成为社会的主流认知是肯定不现实的。
现在,F1和央视分手,经历了十年的发展,F1在中国大陆的媒体传播状况一下回到了解放前,车迷们又回到了那种需要满世界找地方看比赛的状态,让我又回想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北京、广东、四川三地录播分站赛,王泰兴老师主持的那个时代。只不过现在略好些的是,我们还能看到电视中的直播,虽然覆盖面积小了点,而且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有了一个崭新的渠道去拥抱我们挚爱的F1。
既然说到了网络,我就要在这里跟大家说明一件事,以前很多人都在抱怨,为什么央视在不直播F1的时候,不能在CNTV上网络直播呢?其实不是我们不想,而是F1的商业权力持有者伯尼•埃克莱斯顿压根就不允许。F1的网络版权是一个压根就不存在的东西,伯尼到现在为止压根就不允许F1通过网络直播,原因主要有两点:1、他认为目前的网络传输速度依然无法满足F1转播的高质量要求;2、其实第一点不过是幌子,这第二点才是根本,网络传播不利于版权控制,很容易造成盗版泛滥,而且网络版权的商业收益远低于电视版权。这一点在各项大型赛事的商业运营当中都有体现,到目前为止,世界大型赛事的网络版权依然只是作为电视版权的附属版权,或者捆绑销售,或者是作为电视版权的补充,在版权的优先权上是无法与电视相抗衡的。比如某一场比赛,如果电视的持权转播商要直播,那么电视转播商是有权要求网络转播商不得转播这场比赛的。所以,不管在网络上通过什么渠道收看F1的现场直播,实际上都是一种盗版行为,当然了,我不是什么版权卫士,在如今这样的情况下,选择网络渠道收看F1直播,对很多老车迷来说,的确是不得不选,而且的确方便快捷的方式,我可以坦白,今年的前两站比赛,我就都是在网上看的Fox Sports HD的转播。
前面洋洋洒洒吐槽了这么多,也算是一种发泄吧,从2004年大学毕业就开始从事F1的赛事报道工作到现在,我的F1从业经历可以说是和F1中国大奖赛同步的。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发展,F1在中国从开始的风风火火,到后来的不温不火,再到现在的寒风刺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F1,F1在中国,中国F1媒体形态成长究竟应该向何处去呢?这样的问题很早以前就曾经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不过当时F1在国内风风火火的发展态势让这样的担忧总是一闪而逝。但现在,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开始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中国的F1像这样玩下去还能玩多久?久事还能为昂贵的中国大奖赛和F1中国大陆转播权埋几年单?没有了央视的转播,F1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大众影响力持续下滑,那么上海国际赛车场的场地租赁业务还能维持现在这样火爆的局面吗?要知道,上赛场的租赁已经是现在上赛唯一可以盈利的现金牛业务了。
至于F1,这项赛事像现在这样,不断通过开发新市场,让印度、韩国、南非、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为欧洲市场的衰退埋单,这种局面能持续多久?2014年俄罗斯索契大奖赛原来的承办方已经破产了,继任者又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呢?韩国已经对高昂的承办费用叫苦不迭!印度虽然也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相信只要对这个国家有所了解,就一定会坚信,F1在这里没有光明的未来。看来看去,近几年开发的新市场,也就只有新加坡是比较成功的,但作为一个曾经数次前往新加坡现场报道比赛的记者,我可以告诉大家,F1在新加坡本地人眼里是毫无价值的,甚至可以说是招人厌烦的,在新加坡这样一个高度民主的国家,民众支持度这么低的赛事还能存在多久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还有F1媒体,BBC的转播已经所见到每年十站了,虽然Sky Sports HD全年无广告的现场直播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收费电视台的传播属性注定和F1的商业运作模式格格不入,因为F1是以赞助为生存基础的,赞助商的需求就是曝光率最大化,但收费电视台却是与曝光率的最大化需求相矛盾的,所以收费电视台的转播模式和F1的商业运作模式如何寻求契合点,这是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对F1这项披着体育运动外衣的商业活动来说,这也许会是起到根本性影响的因素,也许会让F1在未来变得面目全非。
最后,让我来位以上这近四千字的吐槽做一个收尾,其实要想让F1获得新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目前商业利益一人独得大头的模式,几十年前,伯尼100万美元就买下F1九十九年的商业开发权,这简直就是赛车运动发展史上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这么多年,几十亿英镑的收益让伯尼长期处在全球富豪榜的榜单上,但在失去了烟草这个财神爷之后,F1的方方面面都在为财政问题操心,车队找不到赞助,媒体卖不掉广告,只有伯尼,依然在一年年的坐收渔利,这样的局面不改变,F1最后只能走下神坛,变成一个人的玩物,我当然知道,身为一个只报道了F1十年,看了F1二十年的无足轻重的小记者说这样的话,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既然央视已经不报F1了,那么以上这些文字也就只是代表个人观点,与本人所服务的媒体无关了,既然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那么自然而然,我也就有些胡言乱语了,相信习惯网络阅读的朋友很少有能看到最后的,但如果您看到最后结尾的话,我衷心跟您说一句谢谢,还有,希望2013年您观赛愉快,我和您一样,现在只是一个纯粹的F1车迷。
G. 一品版权卫士可以试用吗
如果没记错的话在2014年5月26日至2014年8月26日期间,威客可免费使用版权卫士。
H. 画师甘果的画被迫删除,她的画表达了什么意思
一些人还说自己是搜来的图片,根本不知道是谁画的,这种情况用了画师的图片,并不构成侵权,何来“删除”一说,之所以写“侵删”,不过是看很多人都在写,这样更安全一点而已,把不知来源当作挡箭牌,似乎没有人比他更懂“侵删”的妙用。
还有人说自己只是用于文章配图,不算用作商业用途,所以也就不构成侵权,对于商业用途这件事,并不是说拿别人的原创图片来销售,从中获得收益才算是商业用途。把图片用在文章中,通过文章获得粉丝、收益,也算是一种商业用途,因为你确实从中获利了。我以为这种常识性的问题老师都会告诉学生,没想到竟然还会有人拿自己不是用于商业用途说事。难道把那些没有标注名字的coser统一叫做“十几岁的高中生”吗?这让我想起了看作文书的时候,探索“佚名”究竟是哪位大佬的恐惧。如果连对原创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又凭什么奢望别人会尊重自己呢?尊重都是相互的,不能自己一边盗用着别人的图片,一边还骂着别人抄自己的文章吧,只有先做到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才会有人尊重你的动成果,这么简单的道理,小学就教过的吧。
I. 极限挑战版权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人科普下谢谢啊。
综艺节目版权保护仅限于传播,即东方卫视不经授权直接播放MBC节目才算侵权,至于借鉴甚至翻拍算不算侵权概念还比较模糊,没有成文的规定。有的节目有鲜明的特色,独特的流程模式,比如好声音的转椅子,而有的节目形式多变,
综艺节目无非就是那麽几种,游戏、歌舞、答题、访谈、真人秀等等,每一个类型都有成千上万的节目,借鉴成功案例是非常正常的,谁也没办法跳脱世界完全原创,指责抄袭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借鉴别人的成功元素,融合自身的特点做出好看的节目就可以了。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我觉得就符合这一点。根据明星的形象做了重现定位,根据中国本地的优劣势更改了游戏流程。部分借鉴部分改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方式。韩版的节目流程也不是100%原创的,同样有大量内容借鉴自其他节目只是韩国综艺真人秀起步较早,知名度较高。
极限挑战明显是成功的,不断攀升的收视率就能看出这一点。珠玉在前,央视变成了后来者,他一定会借鉴部分东方卫视的成功元素,到时候谁抄袭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一部分只看过极限而没看过韩版的更是同样会抨击央视抄袭。
综艺节目没有版权,世界各国大体也是这样做的。从没有人提出过要购买版权的事情,制作单位和观众都没觉得有什麽不对,甚至连口水仗都没有。台湾内部节目互相买版权,不符合上面我说的三点理由。同时大家也都公认,节目创意是不属于智慧财产的,原创的价值只是占得先机而不是垄断。
J. 企业的linux是不是大都使用redhat
大企业一般用商业版的Linux,比如RHEL(RedHat),SLES(SuSE)等。毕竟系统出了问题,能得到及时地解决,有BUG能及时修复。花钱买个放心,出了问题有人背锅。
RHEL相对用得较多。有些企业也开发自己的Linux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