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争议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争议

发布时间:2020-12-09 22:23:39

❶ 哪些适用于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方式

1.停止侵害的适用

停止侵害是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一项重要民事救济措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基本目的是阻止已经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继续存在,避免损害的发生或进一步发生。我国知识产权上的停止损害责任,相当于英美法中的永久性禁令(PermanentInjunction)。永久性禁令是英美法系国家蘅平法上的救济措施,是法院在诉讼程序终结时作出的禁止或要求当事人做特定行为的一项令状或命令。

停止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只有一项,即行为人实施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并且该侵权行为仍在继续。侵害一旦存在,不问行为人有无过失或可否回责,亦不问被害人有无损害,均可排除之。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即使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仍在继续,法院也不宜使用停止侵害之责任。

(1)原告未依法提出请求

在我国,被告民事责任的承担采取原告诉请原则,即只有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承担某种形式的民事责任,而法院经审理以为,被告应该承担该民事责任时,才会判决被告承担责任。这一点不同于英美法。

(2)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正当权利受他人不法侵害后,有权请求停止侵害。但假如适用停止侵害责任的结果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不能适用停止侵害责任。社会公共利益的衡量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法院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通常情形下,假如适用停止侵害的责任将导致以下情形发生时,应视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A严重妨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B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C影响社会公众健康

D破坏公平竞争秩序

E与客观经济政策相抵触

F违反基本道德准则

G损害消费者正当利益等

2.损害赔偿的适用

损害赔偿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诉讼中适用最多的民事责任。损害赔偿在我国《民事通则》和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中被称为“赔偿损失”。从严格意义上讲,“损害赔偿”和“赔偿损失”并不完全等同。“损失”是指侵害财产权造成的后果,而“损害”则是侵害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后果。因此,“损害赔偿”这一提法更为恰当。

知识产权领域中损害赔偿责任的产生原因有两个:一是违反知识产权合同,二是侵犯知识产权。此处所称的损害赔偿特指侵权损害赔偿。是指行为人因过错而侵犯他人特定知识产权,依法应承担的以给付金钱或实物补偿受害人所受损害的民事责任。

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有

(1)实施了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

(2)行为人有过错

(3)有损害后果

(4)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损害赔偿原则,是指法院在确定赔偿义务人具体赔偿范围和赔偿金额时所应遵循的总的指导准则。在知识产权民事侵权诉讼中,损害赔偿原则主要有全部赔偿原则、过失相抵原则和衡平原则等。其中,全部赔偿原则为知识产权乃至整个民事侵权赔偿领域中的最高指导原则。

全部赔偿原则,亦称“填平原则”,是指加害人应对受害人因侵权造成的实际损害进行全部赔偿,旨在使受害人能够再处于如同损害行为发生前的水平。全部赔偿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应对受害人因侵权行为的一切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赔偿。在知识产权民事侵权诉讼中,间接损失的赔偿经常得不到法官的支持。这是一个值得留意的倾向。赔偿数额计算的不足,就可能出现权利人“得不偿失”、“赢了官司输了钱”、再也不愿“打官司”的情况,从而影响公众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信心。

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损害赔偿数额的三种计算方法,首先按照权利人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利计算,该两项难以确定的,则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公道确定赔偿数额。一些国家的相关制度还规定法定赔偿数额,即由法官根据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侵权手段和情节、侵权时间和范围以及侵权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判决给予一定数额金钱的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中,不少学者和法官呼吁应建立知识产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国际上,有关知识产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立法有所不同。伯尔尼公约和TRIPVs协议对知识产权精神损害赔偿题目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参照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例,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但是,知识产权精神损害赔偿必须进行必要的限制,不能任意适用:

(1)精神损害赔偿只适用于著作人身权的侵害,不适用于对著作财产权和专利权、商标权、贸易秘密权等财产性知识产权的侵害。对财产性知识产权的侵害,除同时侵犯受害人的健康权、生命权并且造成严重后果外,不应再进行精神损害赔偿,只能适用财产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赔偿。

(2)侵犯著作人身权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3)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著作人身权受到侵害要求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法院不予受理。

(4)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又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法院不予受理。

3.赔礼道歉的适用

赔礼道歉,是指责令侵权行为人向受害人正式承认错误并表示歉意的民事责任方式。它是我国立法部分在总结以往司法审判实践经验,包括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民事审判工作司法经验基础上而制定的,为我国法所独占。赔礼道歉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法庭上,加害人当庭向受害人赔礼道歉,请求谅解,受害人同意接受的,法庭应当记录在案;二是采取书面道歉的方式,如受害人拒不同意赔礼道歉,或者受害人坚持书面道歉的,加害人应起草赔礼道歉启事,在传播媒体上公布,拒不履行的,由人民法院以加害人名义进行,用度由加害人承担。赔礼道歉对于慰抚、平复受害人的感情伤痛,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在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赔礼道歉是否仅适用于侵权著作人身权,是一个有争议的题目。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在侵犯著作权案件中,不管是侵犯著作人身权还是侵犯著作财产权,均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用赔礼道歉责任。但在其他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民法通则》第118条和知识产权单行法律法规中均没有适用赔礼道歉的规定,适用该民事责任显然缺乏法律依据,审判实践中滥用赔礼道歉责任的做法应当纠正。在侵犯著作权以外其他知识产权案件中,假如侵权行为造成了不利影响,可通过消除影响的方式进行民事救济,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慰抚受害人精神伤痛的目的。

在原告并非原始著作权人,而是著作权集体治理机构、著作财产权的合同受让人或继续人的情况下,是否适用赔礼道歉责任不能一概而论。原则上不应否认这些主体有权要求被告赔礼道歉,但在侵权行为情节稍微、持续时间短、被告过失稍微和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也可不支持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

4.消除影响的适用

消除影响,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造成不良影响而应承担的以一定方式消除该不良影响的民事救济方式。

在欧洲,立法和判例均鲜见消除影响民事救济方式,但在非财产损害中广泛适用恢复原状,其性质、功能基本等同于我国的消除影响责任。

消除影响责任适用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在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假如被告的侵权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对原告的名誉或信誉造成损失,法院均应支持原告消除影响的诉讼请求。

消除影响,可以采取登报、公告、公布判决书等方式,其范围不应小于侵权影响的范围。在欧洲,公然判决书也是各国民事立法和判例中普遍适用于保护名誉等人格权的救济措施。我国法院在各类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判决中适用赔礼道歉的责任远远多于消除影响责任。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法律依据的值得纠正的做法。如前所述,我国民法通则第118条和著作权法以外的其他知识产权单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赔礼道歉”的规定,但民法通则第118条中却有消除影响的规定。审判实务中,可以把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刊登侵权致歉声明的方式作为消除影响的措施进行运用,但在判决书中应明确表明适用的法律依据为民事通则第118条以及具体责任形式是“消除影响”而非“赔礼道歉”。

5.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时效的适用

诉讼时效,亦称消灭时效,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而将其请求权消灭的法律事实。

消灭时效通常适用于请求权的保护。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均未对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时效作出专门规定,因此,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制度原则上应适用于知识产权民事侵权诉讼。除极少数案件涉及最长诉讼时效外,知识产权民事侵权诉讼主要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5条和第137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知识产权被侵害时起两年内积极主张权利,逾期主张权利则不收保护。

对于知识产权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最为广泛接受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认同的观点是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停止侵害不可适用诉讼时效,损害赔偿则可适用诉讼时效。损害赔偿诉讼时效应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当持续侵权行为时效起算后权利人再起诉的,以权利人起诉之日为出发点向前推算两年,超过两年的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不予赔偿。但未超过两年则应视为未超过诉讼时效,权利人有权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法院也应支持原告的主张。这种时效计算方法更能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衡平权利人与侵权人之间的利益,能够促使当事人积极地行使其权利,也符合当今世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

❷ 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调查报告

知识产权请求权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两种不同的请求权。知识产权请求权救济的是对知识产权的抽象侵害。所谓抽象的侵害是指对知识产权人就其知识产权的享有或行使构成的侵害,其救济的目的在于回复知识产权的圆满状态。这种抽象的侵害既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将来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救济的是对知识产权人权利在“传播中”造成的实际损害。事实上,前者救济的损害可能涵盖后者,也就是说对知识产权的抽象侵害既可能造成知识产权人的单纯权利状态的损害,也可能造成知识产权人实际的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失。知识产权请求权的成立不要求侵权人具有过错和具体的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失,只需要有侵权事实即可。损害赔偿请求权要求侵权人有过错和对知识产权人造成具体的损失。知识产权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既可能并存,也可能只成立知识产权请求权,因为后者责任入口更小些。深入的理论分析发现,知识产权请求权是一个权利束。我们暂且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一般的知识产权请求权,包括排除妨害请求权(针对现存的妨害)、不作为请求权(针对将要发生的妨害)。一般知识产权请求权的特点在于它适用于所有的知识产权侵权。二、特殊知识产权请求权。如德国著作权法上的查询请求权、查阅请求权、销毁请求权、出让请求权等。知识产权请求权成立后,如果知识产权人有实际损失,可以请求侵权人予以赔偿。如果侵权人有过错,则应承担赔偿责任,若没有过错但受有利益,知识产权人仍可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事实上知识产权请求权的成立相当于美国法上Infringe的成立,都是无过错要求,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成立则相当于美国法上Tort的成立。

❸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研究的理由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应当坚持填平原则还是惩罚性原则,固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讨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却不能不提到填平原则和惩罚性原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知识产权界一直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直到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和专家在呼吁知识产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所以有必要对此问题再作检讨。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也不难发现填平原则强调的是赔偿的补偿性意义,而惩罚性原则强调的是赔偿的惩罚性意义。前者是侧重从为权利人提供救济的角度考察损害赔偿的功能,后者则是从对侵权人制裁及对侵权行为扼制的角度考察损害赔偿的功能。因此前者较后者具有更浓重的私法色彩。从为社会公益考虑的角度看,填平原则的惩戒意义确实略显不够。但是事实上,我们从来都没有否认对侵权行为应予制止和惩戒。关键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惩罚,而是如何进行惩罚,借助何种机制进行惩罚,通过确定侵权人的何种法律责任来实现对侵权行为的有效扼制。按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侵权行为有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中,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即使在民事诉讼中,对于严重的侵权行为亦可通过适用民事制裁进行惩罚。可见我国法律对于侵权行为进行惩罚的机制是比较完备的。这种不同机制的设置不仅能够起到从不同角度规制侵权行为的作用,而且也使得补偿与惩罚两种功能能够得到同等的关注。对于私权的保护能够得到像保护抽象公益一样的关注,对于像中国这样忽视私权传统的国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强调惩罚性赔偿恰恰无视这种分工明确的机制设置,强行要求一种机制替代另外的机制。但是法治的精神恰恰强调这种分工,并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为强调实现某一目的而混淆功能不同的法律机制,恰恰有悖于法治的精神。更何况在某一领域实行惩罚性赔偿原则,同样会冲击其他的民事赔偿领域,不利于整个民事审判工作的协调一致。惩罚性赔偿也有可能导致侵权人法律责任的重合,加重侵权人负担。从另一方面讲,目前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现有诉讼程序不能查明权利人利益损失的大小和程度,以及将“损害”量化为货币数量形式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问题。而惩罚性原则认为填平原则不能有效“填平”损害,也是从这一点上寻找论据的。但事实上,现有的诉讼程序如果不能正确认定“损害”的话,惩罚性赔偿同样也无从谈起。因为惩罚性原则同样不能保证损害事实状况明查,从而也就不能解决赔偿对于损害能否“填平”的矛盾。只有通过科学的程序设计,保障诉讼制度能够正确认定损害事实,并进而通过司法审查确认因损害而造成利益毁损的货币形式,才是实现真正“填平”的途径。由于惩罚性原则强调的是惩罚,如侵权人侵权获利为10万元时,确定侵权人承担50万元赔偿数额就已经实现了惩罚功能。而如果权利人实际损害为100万元时,50万元的赔偿仍然不能补偿权利人的损失。新《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可按许可费的倍数确定赔偿数额。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惩罚性原则的体现。事实上,这一规定本身并不能体现赔偿的惩罚性,因为如果不能正确确定实际损害的情况下,“倍数”本身并不意味着赔偿是否超过实际损失,也不意味着是否超过侵权获利。我们认为这一规定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合法使用与非法使用区别开来。就这一点来讲,它与原有的规定相比确实具有进步意义。

❹ 我国对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可采取哪两条途径

由于抄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利人对其无形财产不能像对有形财产那样进行实际占有和控制,加之知识产权所蕴含的巨大价值,知识产权就极易遭到侵害。知识产权受到不法侵害如何进行赔偿?是当前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案件审判的难点问题,也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法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结合关于此问题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进行研究,笔者拟对知识产权的侵权归责原则、侵权损害赔偿原则、范围和计算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
从民法理论上讲,侵权的归责原则以过错为基本原则,以过错推定、无过错责任原则为特殊情况。而各国的法学家们一致认为在确认是否侵害了知识产权并要求侵权人停止有关侵权活动时,应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确定是否赔偿或确定赔偿额度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1〕
(一)侵权责任与归责原则
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是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核心和关键,是权利之争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停止侵权应是赔偿损失的前提。在诉讼中,侵权人往往是将物上请求

❺ 知识产权侵权怎么赔偿标准是什么

知识产权复侵权损害赔偿制标准:一是侵权人给权利人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二是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全部利润。在采用双重赔偿标准的情况下,法院多选择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润这一标准。首先,从经济等价规律来看,该规律要求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要付出同等的代价,该代价和受害人应得的代价大致相等。对价始终是决定赔偿的基本要件。其次,从“等价有偿”这一民法的基本原则来看,根据这一原则,一方面,在合法的经济活动中,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以外,取得他人财产利益的一方应当向对方给付相应的价款或者其他财产利益;另一方面,在违法的民事活动中,行为人对因其行为引起的损失必须赔偿,而且,赔偿范围应与损失范围相一致。再次,从“损害赔偿”自身来看,所谓“赔偿”意为“补偿”、“填补”,“损害赔偿”即指通过补偿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使受损害的权利恢复到侵权以前的状态。由此可知,只有侵权人给权利人造成的实际损害作为损害赔偿的标准才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确立了这一标准,就为之后的损害赔偿范围与赔偿数额的科学认定提供了公平合理的客观经济基础。

❻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认定难,怎么解

您好,在知识产权方面,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诉讼的判赔金额相比,我国回知识产权损答害赔偿数额较低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相比于惩罚性赔偿,从市场价值来确定侵权赔偿,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以及可预见性,能更好地兼顾和平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创新激励。如果能够更多地从市场价值角度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除了可以弥补权利人的损失外,还能向社会传递知识产权有价值的理念,警示潜在的侵权人不要做违反规则的事情。

❼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对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以“填平原则”为主。
2013年修正的《商标法》第六回十三条在我国答首开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入法的先河。
《商标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❽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范围,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如何计算

一、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计算方法
在确定了赔偿的原则、明确了赔偿的范围后,司法实践中对损害赔偿的具体计算就是关键问题。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散见于各个知识产权法、法规和司法解释中。这些计算方法主要有:
1、专利侵权的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以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受到的实际经济损失作为损失赔偿额,即侵权人的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使专利权人的专利产品的销售量下降,其销售量减少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利润所得之积。
2)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全部利润作为损失的赔偿额,即侵权人从每件侵权产品获得的利润乘以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所得之积。
3)以不低于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合理数额作为损失赔偿额。对于上述三种计算方法,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用。
4)当事人双方商定用其他计算方法计算损失赔偿额的,只要是公平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许。
2、商标侵权的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有两种。(1)按被侵权人所受的实际损失额请求赔偿;(2)将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的利润指成本外的所有利润作为赔偿额。
3、对著作权侵权的损害赔偿,著作权法仅规定了侵权造成损失应当负赔偿民事责任的原则。一般认为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范围,应当包括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商业信誉损失,必要用于诉讼的费用等。赔偿的数额,应将侵权人的非法所得与被侵权人通常行使著作权或与著作邻接权收益接合起来考虑确定。
4、反不正当竞争损失赔偿的计算有两种。
1)按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计算赔偿,该损失范围应当包括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2)受侵害的经营者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数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以及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二、审判实践中还适用的计算方法
除上述规定以外,各地人民法院在审判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实践中还创造积累了其他一些赔偿的计算方法。
这些关于赔偿计算方法的规定和经验,不仅涉及了赔偿的计算方法,还显然包括了赔偿的其他问题,如赔偿范围、计算方法适用的顺序等等。概括以上法律或司法解释关于赔偿计算方法的规定,除去当事人自愿达成按照其他方法计算赔偿额外,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额的计算应当主要从三个方面掌握:一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二是侵权人的非法获利;三是受到侵犯的知识产权公平合理的使用费或转让费。
侵权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失,应当是损害赔偿计算的中心。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脱离实际损失或者损害事实而单独存在,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之所以是中心,就在于损害事实是侵权损害赔偿构成的首要条件。法律即使规定了法定赔偿制度,法定赔偿额标准的制定依然应当以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作为基础和依托,然后再考虑知识产权的市场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侵权状况等诸多因素来决定。
应当指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实际损失应当由受害人提出,并举证证明。因为只有受害人自己最了解自己损失的情况,请求赔偿的请求权也只有由其自己行使和提出才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开始一定法律程序。对方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不承担对原告损害事实的证明责任。即使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下,损害事实的举证责任也不会转移为侵权人的举证责任。受害人作为原告提出的实际损失证明,经过法庭质证、辩论后,查证属实的予以认定,不属实或部分不属实的,不予认定或部分不予认定。对于虽有侵权行为但没有实际损失的,应当适用停止侵权等其他的民事责任形式,而不应当适用赔偿的民事责任形式。对于有最低赔偿额规定的,方可予以不问实际损失按照最低赔偿额予以赔偿。
概括起来,对实际损失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权利通常、合理的转让费、使用费、许可费等收益报酬作为标准进行赔偿。
知识产权的使用费、转让费等一般有关主管部门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者当事人之间存有可以比照的合同标准,以及同行业、同等水平的其他单位的使用费标准。这些标准一般是客观的,不会受到当事人之间纠纷因素的影响。如专利权的转让费、使用费,著作权的稿酬、著作财产权的转让费,商标的许可使用费,技术秘密的转让费、使用费等等。
据一位德国知识产权专家介绍,德国的法官在处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时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以被侵害的权利的使用费作为赔偿金进行赔偿,他们认为这是最简洁、最易操作,也是公平、合理的赔偿方法。
(二)以权利人知识产权产品或作品的载体销售量在被侵权期间下降或减少的数额乘每件权利产品或正版作品载体利润之积,作为赔偿额。
(三)以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实施侵权行为所获扣除税收等合理成本的全部利润。如侵犯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案件均可适用。
(四)以权利人每件权利产品合理的平均利润或该行业该产品的每件平均利润,与侵权人侵权产品数量之积作为赔偿数额。专利、商标、计算机软件等侵权案件赔偿均可适用。此种方法对侵权人经审计亏损或利润过少致使赔偿额过低的情形使用很有效。
(五)以版税率与总码洋(总预售额即单价承以印刷册数)之乘积作为赔偿额,参考的版税率根据不同情况一般为6%-15%掌握。著作权侵权案件可以适用。
(六)为调查和制止侵权行为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包括律师代理费、权利人为购买侵权商品证据的支出、为收集证据而作的证据保全公证费用、为审查证据购买的设备、消除侵权影响费广告、合理的差旅费等。
(七)发行侵权图书的总金额减去合理的成本印刷成本和税金所得的数额,加上其合理银行利息。适用于图书出版侵权案件。
(八)侵权行为人所获得的利润作为赔偿数额计算,视具体案情经营费用不作为合理成本扣除。
三、对知识产权中人身权的赔偿
对知识产权人身精神权益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应当掌握以下要点:
(一)知识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只能限定在对知识产权人身精神权益的损害,即主要是对著作人身权的损害赔偿以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中涉及公民、法人姓名权、名称权等商誉的损害赔偿。超出此范围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二)对知识产权精神损害应当根据损害的情况首先适用其他民事责任方式,如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非财产责任方式。仅对情节严重,使用非财产责任形式明显不足以保护受害人的精神权益时,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三) 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主要由法官根据侵权情节、损害后果、当地的经济与文化水平,以及受害人与侵权人的情况等因素斟酌确定。受害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情况主要包括:受害人的职业、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商誉状况、经济状况等。这些情况通常与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结果有一定联系。侵权人的情况主要包括:侵权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如是故意或过失、侵权具体情节、认错态度、经济负担能力等。
四、结论
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损失赔偿额的计算,应当根据损害赔偿的几个原则,结合每起损害赔偿案件的具体案情,综合考虑予以确定。承办案件的法官或法官集体,以及参与对具体案件处理并作出司法决策的法官或法官集体,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公正与正义,努力作到既合法又合情合理,将知识产权法律的基本原则与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指导思想贯彻案件处理的始终。
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赔偿数额的计算,是法官根据法律、法规和法学理论确定或确立的法律和法学原则,法官的法律意识以及丰富的审判经验等,在透彻掌握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超强度思维的科学、精细的工作。不能设想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固定的计算方法,简单得就像套用数学数表。此种设想实际上是否定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复杂性和法官在审判案件中的特殊作用。
为了作好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工作,在审判中除应注意收集、询问双方当事人关于赔偿范围、数额等方面的陈述、证据材料外,还要作好一些准备工作。如对权利人提出的因侵权造成的经济盈亏、财产损失情况及侵权人侵权所得、收入和利润等情况的审计、鉴定工作;对作为争议标的知识产权整体或某部分权利进行必要的专业评估和估价;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社会有关行业在正常情况下,对所争议知识产权的使用费、转让费、报酬和单位价格等标准的规定和惯例行情等等。

❾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计算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以下哪些可以作为计算的依

根据我国《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侵权人侵犯权利人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应当向权利人的赔偿数额为: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如该项损失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具体的有关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第五十六条 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前款所称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因被侵权所受损失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依照专利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追究侵权人的赔偿责任时,可以根据权利人的请求,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赔偿数额。
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可以根据专利权人的专利产品因侵权所造成销售量减少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计算。权利人销售量减少的总数难以确定的,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可以视为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
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可以根据该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乘以每件侵权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计算。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一般按照侵权人的营业利润计算,对于完全以侵权为业的侵权人,可以按照销售利润计算。
第二十一条 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专利许可使用费的数额、该专利许可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素,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1至3倍合理确定赔偿数额;没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或者专利许可使用费明显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一般在人民币5000元以上30万元以下确定赔偿数额,最多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根据权利人的请求以及具体案情,可以将权利人因调查、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计算在赔偿数额范围之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四十八条 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二十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❿ 知识产权纠纷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吗

精神损害赔偿,是随着《民法总则》的公布实施而在中国建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中国公民权益的拓展。
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人给予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是现代民法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
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指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获得赔偿精神损害。在确定其范围时,应维护人身权利和人格权这两个方面出发,而我国立法也是依照以上两方面对其加以确定。这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侵害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人以人格利益为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人格所必须享有且与其主体人格不可分离的权利。依据《2001年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的解释:"下列人格权利被侵犯的,如生命权、 健康权、 身体权;死者的姓名、 名誉、 肖像、 荣誉、 隐私、遗体、 遗骨等被侵犯的;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等。"虽然对于具体人格权的客体范围我国立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和实践中的运用还是显得比较狭窄在运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对于理论研究已经很完善的一些人身权利,应尽早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
(二)侵害身份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拥有某种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民事权利。它不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一种权利,而是由民事主体通过某种行为或者事实而获得了身份才具有的权利。《2001年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 中对于身份权的规定包括亲权、 亲属权、监护权等。身份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如果这个处理不好将直接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于破坏这种亲属关系,监护关系的侵权行为,通过对其精神损失的请求,有利于对于这中关系的保护以及对于受害人的补偿。
(三)侵害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一般情况下,精神损害赔偿是针对人格权和身份权受到侵害而言,但由于某些特定的物品在被人们持有时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这样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的特殊意义。而由于侵权方的行为导致该物件的永远灭失或损毁,必将给受害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了较大的程度的伤害,而如果单纯的财产本身的价值并不足以弥补受害人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和痛苦,因此进行精神损害赔偿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侵害婚姻关系的精神损害赔偿
婚姻关系与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会影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果不能处理好就容易引发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立法者对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格外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重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3)实施家庭暴力的;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此时无过错的一方提出财产上的赔偿或者精神上的赔偿,法庭从法律的功能和目的角度来讲应该予以支持。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一方有上述行为,给婚姻的另一方造成的精神上的伤害是无法抚平的,法律规定这样的精神损害的赔偿,正是基于一种对于配偶权的保护。
(五)侵害死者的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在《精神损失赔偿解释》中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的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1)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3)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关于死者的上述人格权利是否应该得到保护或者说法律进行保护的理由,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对于死者上述人格权利的保护,并非保护的死者的人格权利其意义在于保护其近亲属的权利。因为根据民法规定,只有民事主体才能够享受民事权利,死者不是民事主体也就不可能享有权利。死者既然已经死亡,他人对其所做的任何行为对死者已无意义,而死者的近亲属因与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与死者存在着旁人无法替代的亲情联系,侵权行为对死者实施的行为可能会对其近亲属产生影响。
(六)违约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
长期以来,法学界对于违约责任中能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存在着很大争议,世界各国很少有承认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如德国、法国、日本等都不承认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多数学者从传统民法角度将违约之债与侵权之债按照不同的责任原则、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加以区分,通常认为违约责任中的损害赔偿范围限于财产上的利益。但是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两者种平行的承担责任的方式,在发生侵权行为我们可以主张使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那么在发生违约行为,承担违约责任时也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并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在实践中,通常也会因为合同期待的利益不能发生而给受害人较大的精神痛苦,所以因违约行为而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

阅读全文

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争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