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晓青的出版著作
《知识产权法哲学》(冯晓青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1万字)一书对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制度、原则和规范蕴含的法理从哲学高度进行了探讨,对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进行了哲学分析,为知识产权法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创新体现于为知识产权法研究与学科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思路与观点、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实用的方法论原则等方面。该书作为国内知识产权法哲学方面的第一部理论专著,以知识产权法的哲学理性为切入点,试图提出知识产权法哲学的理论框架体系,在法哲学视野下对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冯晓青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第1版,30万字;2005年第2版,48万字;2008年第3版,79万字;2014年第4版,50万字)属于知识产权法应用研究成果,系国内首部系统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学术专著。该书开辟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之应用研究新天地,使知识产权法学学科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应用领域。该书出版后即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应用领域的重要著作和权威之作。该书出版后迄今为止已重印10余次、再版3次,在法学和管理学等领域被广泛推广使用。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冯晓青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8.5万字)全书共分六编,计三十三章。第一篇导论阐述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第二编研究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涉及知识产权法目的与利益平衡的一般关系、知识产权各专门法的立法宗旨与利益平衡;第三编探讨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及其扩张,通过大量史实和理论探讨,揭示了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内在的动态平衡;第四编分析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论述知识产权法通过保护私权以激励创造、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体现出重要的公共利益;第五编剖析知识产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根据知识产品的信息特征分析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以及知识产权各专门法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模式;第六编探讨了实现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的主要制度设计。
《知识产权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丛书》(12册,每册均为冯晓青主编,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总字数约800万字)按照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进行类型化研究,不仅改变了个案研究格局,而且在类型化、专题化研究中,结合案例综合研究而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观点和思路。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原庭长蒋志培撰文指出:“丛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研究的重要进展”,“对于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审判理论研究,提升知识产权诉讼实务水平均具有理论价值、实践操作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5月21日)。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冯晓青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44万字)一书以管理学和知识产权法原理为指导,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基本理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保障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阐明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我国企业强化知识管理创新工作,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与实践操作价值。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冯晓青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55万字)一书系冯晓青教授主持的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
2. 从法理上分析著作权限制的理由
我先承认这是我抄来的。
第一,著作权人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前人的劳动成果,在其作品完成后,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利用;
第二,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权利人在享受权利时,也应承担一定的义务。反映在著作权中,就是公众尊重权利人的劳动成果,也应分享权利人的劳动成果给社会带来的利益;
第三,对著作权进行限制,可防止因权利滥用而妨碍、束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你可以看一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冯晓青的《试论著作权限制之正当性》
http://www.civillaw.com.cn/qqf/weizhang.asp?id=41347
3. 利益平衡原则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
基本信息
简介
目录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基本信息
4简介
5目录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晓青。本书对知识产权法教学科研人员、立法者、法律实务工作者以及高校广大师生和对知识产权感兴趣的读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
作者
冯晓青
语言
中文
ISBN
756202908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展开全部
基本信息
书名: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
ISBN:756202908
作者:冯晓青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定价:76
页数:788
出版日期:2006-8-1
版次: 1
开本:16开
简介
本书以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法哲学、法律经济学等研究方法,从利益平衡机制入手,探讨知识产权法的制度理性和价值构造,透视其背后的利益平衡机理。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的专著,具有较高的理论品位和学术价值;同时,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立法和司法实践问题的广泛考察与分析也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目录
第一编 导 论
第一章 利益平衡引论
一、利益
二、平衡
三、利益平衡
四、利益平衡的合理性
五、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地位
第二章 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的必要性:法理学考察
一、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冲突的平衡与协调
二、知识产权法追求的平等和正义价值的实现
三、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与保障
第三章 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的必要性:财产权理论考察
一、财产、财产权与知识产权
二、从产权制度看财产权和知识产权
三、财产权、知识产权的效益价值取向与利益平衡原则的功能
第四章 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的基本原理
一、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的总体框架
二、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的结构
三、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的价值构造
四、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的两种趋向
第二编 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第五章 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概述
一、知识产权法的目的
二、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三、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美国《宪法》知识产权条款为例
第六章 著作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一、著作权法的目的
二、著作权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第七章 专利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一、专利法的目的
二、专利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第八章 商标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一、商标法目的的内涵
二、商标法的目的
三、商标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第九章 商业秘密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一、商业秘密法目的的内涵
二、商业秘密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第三编 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及其扩张
第十章 知识产权的私权性
一、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
二、知识产权私权性的理论认识
三、知识产权私权性面临的挑战
第十一章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
一、知识产权专有性的内涵
二、“垄断”层面上知识产权的专有性
第十二章 著作权的扩张
一、著作权扩张的表现
二、著作权扩张与技术发展的关系
三、著作权扩张的正当性和原因
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扩张
一、专利权扩张的表现
二、专利权扩张的原因
第十四章 商标权的扩张
一、商标权扩张的表现
二、商标财产化、商标权人“准作者化”——商标权理论的扩张
三、商标权扩张原因的解释:利益平衡视角
第四编 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
第十五章 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
一、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
二、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
三、实现公共利益是确立知识产权专有性的重要理由
第十六章 公共利益在著作权法中的体现
一、著作权法中公共利益的历史考察
二、著作权立法、司法实践与公共利益
三、著作权法中公共利益的不同认识视角
第十七章 公共利益在专利法中的体现
一、专利法与国家利益
二、激励发明及发明的公开和应用的公共利益
三、专利法中的公共利益实证分析
第十八章 公共利益在商标法中的体现
一、商标法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商标法促进有效竞争的公共利益
三、商标法保护消费者的公共利益
第十九章 公共利益在商业秘密法中的体现
一、两种类型的商业秘密保护
二、商业秘密法中的公共利益
第五编 知识产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第二十章 知识产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信息产权理论考察
一、信息产权理论框架下的知识产权
二、信息生产与信息分享之利益平衡机制
第二十一章 著作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一、著作权法中利益平衡的内涵与价值目标
二、著作权法中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三、著作权法中利益平衡的微观透视
四、我国著作权法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分析
五、著作权法中著作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实证考察
第二十二章 专利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一、专利法中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二、专利法中利益平衡的微观分析
第二十三章 商标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一、商标竞争性利益平衡的主体结构
二、商标竞争性利益平衡的价值构造
三、商标竞争性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四、商标竞争性利益平衡的微观考察
第二十四章 商业秘密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一、商业秘密法中利益平衡的价值构造
二、商业秘密法中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第二十五章 知识产权与促进竞争、反垄断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一、知识产权法在合理限制竞争的基础上促进竞争的机制
二、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协调及在促进有效竞争方面的利益平衡
第二十六章 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平衡
一、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平衡的背景考察
二、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平衡的原则与要求
三、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平衡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知识产权协定》的实施与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之利益平衡
五、后TRIPS时代国际社会知识产权利益平衡之重构
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及与国家社会的法律平衡
第六编 实现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的主要制度设计
第二十七章 知识产权限制的基本理论
一、知识产权限制的法哲(理)学考察
二、知识产权限制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三、知识产权限制实现的利益平衡机制
第二十八章 知识产权的权利穷竭
一、知识产权权利穷竭的内涵及其沿革
二、知识产权权利穷竭的合理性
三、知识产权权利穷竭的限制
四、关于知识产权权利穷竭的地域范围问题
五、知识产权权利穷竭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体现
第二十九章 知识产权有效期的限制
一、知识产权有效期限制的内涵
二、知识产权有效期限制的合理性
三、知识产权有效期限制的实质
四、知识产权有效期限制的不同表现
第三十章 著作权的限制
一、著作权限制的理论思考
二、著作权限制的重要形式之一:合理使用
三、著作权限制的重要形式之二:法定许可
四、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限制
第三十一章 专利权的限制
一、专利权的例外
二、为促进专利的实施而采取的限制专利权的措施
三、专利权的合理使用:专利权限制理论的一种新视角
第三十二章 商标权的限制
一、商标权限制的概念与正当性
二、商标权合理使用
三、先使用权人的使用
四、非商业性使用
第三十三章 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
一、“思想”与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
二、著作权法中的思想与表达的二分法
三、知识共有物与公有领域的保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责声明
头条网络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头条网络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email protected]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头条网络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ke.com。
意见反馈
©2020 ke.com
4. 著作权限制制度的理论依据!!!
一般而言,他来人须经著作权人许可源方能行使其著作权,但各国著作权法中普遍对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以及权利的行使进行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上。
第一,著作权人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前人的劳动成果,在其作品完成后,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利用;
第二,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权利人在享受权利时,也应承担一定的义务。反映在著作权中,就是公众尊重权利人的劳动成果,也应分享权利人的劳动成果给社会带来的利益;
第三,对著作权进行限制,可防止因权利滥用而妨碍、束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你可以看一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冯晓青的《试论著作权限制之正当性》
5. 冯晓青的学术成就
冯晓青教授从事知识产权法教学、研究及相关实务工作20余年。先后独立著述出版《著作权法通论》、《工业产权法通论》、《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产权诉讼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法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法哲学》、《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著作权法》等学术专著13部,主编《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系列丛书,每册均为主编,下同)、《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知识产权法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丛书》(共12册)、《知识产权法》(高等学校本科教材)、《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辅导丛书》等著作、教材30部(其中在英国英文出版一部),合著《专利法》、《动态平衡中的著作权法》(均为两人合著,第一作者)等著作10余部。在Journal of the Copyright Society of the USA(SSCI)、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 Journal、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学》、《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学家》、《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核心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知识产权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英文法律专业刊物约20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摘)约30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题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各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其他知识产权研究课题10项,承担国家级重要项目10多项。成果获得获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二等奖2项、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以上均为省部级奖)。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数据库显示的2008-2010年被高引论文按学科统计表明,冯晓青教授在我国整个法学学科领域,成果被高引均进入全国前十名,分别是第九、十和第五名,在知识产权学科领域作者中则居第一。
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冯晓青教授即敏锐地认识到未来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之极端重要性,指出企业只有从战略高度运作知识产权才能取得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他从1998年开始系统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问题,在1999年形成了系统的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专题报告(美国微软基金资助),在2001年9月出版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专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最早提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观念和理论体系的学者之一。
6. 知识产权法书籍推荐
阅读抄参考书目
教材类袭
1、张玉敏:《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李雨峰、王迁、刘有东:《著作权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耕:《商业标志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汤宗舜:《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8.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吴汉东、郑成思这些老师都还不错
7. 急求一个有关著作权的问题(在线等答案)
著作权的保护期复限。
(1)作制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2)公民作品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
(3)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享有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是从作品首次发表之日起计算到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给予保护;
(4)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对其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 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你说的著作权法规定法人作品发表权的保护期是50年,起算日首次发表之日是错误的.应该是作品未完成之前发表权都手法律保护.50年起算日应该是作者死亡之日,结束日是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享有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是是从作品首次发表之日起计算到第50年的12月31日.也就是说发表后过了50年不再保护.这个和发表权不同的.
8. 冯晓青的承担课题
冯晓青教授主持或者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重要项目如: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10&ZD133,2010-2015,首席专家);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法律运行机制研究”(08BFX071, 2008-2013,项目负责人);
(3)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理论研究”(2006-2009,项目负责人);
(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2010-2012,项目负责人);
(5)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规划项目:“专利战略视野下我国专利保护水平定位问题研究”(SS07-B-08,2007.6-2009.12,项目负责人);
(6)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专利战略的内涵、目标、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研究”(2005-2007,项目负责人);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政策调研项目:“我国科技工作者权益保障问题研究”(2009.ZCYZ26,2009-2011,项目负责人);
(8)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2006-2007,项目负责人);
(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产权哲学研究”(2004-2005,项目负责人);
(10)湖南省社科基金暨省“百人工程”项目:“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法律保障体系研究”(2002-2004,项目负责人);
(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07 & ZD006, 2008~2010,子课题负责人);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70633003,2007-2009,主要成员);
(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理论体系研究”(11AZD047,子课题负责人);
(1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04JZD0016,2005-2007,子课题负责人);
(1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绩效研究”(08JZD0009, 2009-2011,子课题负责人);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利许可谈判行为与决策模型研究”( 71272215,2012.9-2015.9,主要成员);
(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研究” (11AZD047,2012.8-2015.8,主要成员);
(18)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知识产权法精品教材建设”(2012-2015,主要成员);
(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竞争政策视野下商标法理论研究——关系、协调及制度构建”(11YJA820048,2011.9-2014.9,主要成员);
(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G时代的数字版权保护模式研究”( 10YJA820033,2010.9-2013.9,主要成员).
9. 泰囧侵权案的原告发难
华旗影视的网站制作相当粗糙,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注册年份2007年。
华旗影视于2013年3月3日在北京某律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状告《泰囧》,然而发布会后却又拒绝记者采访。在名为“人在囧途系列”的微博上,记者观察到,其粉丝数只有24人,截至记者发稿一共发了9条微博,都是关于《人囧》状告《泰囧》事件的,第一条微博发自今年2月28日。在3月2日发布的题为“我们为什么要起诉《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微博中,华旗影视一纸500余字,用了十个叹号,满纸含冤,言辞激烈。由此看来,不排除原告华旗影视为“讨回公道”专门开设微博,以造声势的嫌疑。在该微博上,还贴出了一则“法学专家研讨会”的信息,“1月31日,在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法学专家研讨会。议题《人再囧途之泰囧》的虚假宣传、对《人在囧途》名称的使用,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是否构成对《人在囧途》的剽窃。”同时称与会专家包括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的6名法学界教授。其中,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教授冯晓青在其3月3日的一则微博中表示:“电影作品纠纷案,涉及较大的可能是著作权侵权纠纷,但也不排除特定情况下的不正当竞争纠纷。前者表现得多的是剽窃和抄袭,后者体现为违反诚信原则,不公平和正当地占有或利用了原告的竞争优势,或者窃取了原告的竞争优势。”在冯晓青看来,“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这个纠纷,不要太情绪化和情感化。”他表示商业纠纷是很正常的事情,何况两者之间有些联系。从著作权角度看,主要要辨别是否为正当使用,还是有剽窃、抄袭行为,但也要区分思想的利用和表达的雷同(使用),其中思想不受著作权保护。不正当竞争纠纷上考虑的理念则大不相同,焦点在于诚信原则。而为了一部影片是否侵权而专门召开“研讨会”,还专门邀请知名高校教授、专家,业内人士普遍觉得有些“兴师动众”。同时,有人质疑为什么原告不在影片上映之初发出声讨,而是在《泰囧》一朝成名之后突然“袭击”,这是不是原告想借《泰囧》之名声增加自身知名度也引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