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民法中交付的方式有哪些
在民法中交付的方式有拟制交付和现实交付。
拟制交付是指出让人将标的物的权利凭证(如仓单、提单)交给受让人,以代替将物现实交付的一种特殊交付方式。
现实交付,是指出卖人将标的物直接置于买受人的实际控制之下,是一种将对动产的直接管领力现实地移转于买受人的物权变动。现实交付、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与拟制交付相对应,是所有交付中的最常态。
(1)物权交付形式扩展阅读:
现实交付依交货方式的不同,可以再分为三种情形:
1、送货上门:即由出卖人送运货物到买受人处,此时货交买受人处才算完成交付。
2、上门提货:即由买受人到出卖人处取走货物,此时货物运出出卖人处即算完成交付。
3、代办托运:即由出卖人代理买受人与承运人订立运送合同,买受人承担运费的交付方式。此时出卖人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即算完成交付。
② 动产交付有哪些方式
核心提示:依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动产交付有四种方式:分别是现实交付、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下面就由法律快车的编辑为您介绍。 (一)动产交付有哪些方式 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是交付,交付是指移转标的物的占有,依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动产交付有如下四种方式: 1、现实交付。是指将标的物的占有直接移转给对方当事人 2、简易交付。是指受让人已经占有动产,如受让人已经通过寄托、租赁、借用等方式实际占有了动产,则于物权变动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 3、占有改定。即动产物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特别约定,标的物仍然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这样,在物权让与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 4、指示交付。即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时,出让人将其对于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以代替交付。 (二)什么是简易交付 简易交付又称“无形交付”,是指受让人在动产物权变动前已先行占有该动产的,让与人如设立和转让其动产物权,无需现在为现实交付,让与合同生效时即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如受让人已经通过寄托、租赁、借用等方式实际占有了动产,则于物权变动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 简易交付实际上是以动产物权让与合意代替现实交付,是一种观念上的交付,并没有破坏动产物权变动的一般原则,而是在特殊情形下的一种灵活变通。在简易交付中,要注意两点: 1、让人须于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先让占有该动产,但受让人基于何种原因占用该动产,审判实践中无需考虑; 2、事人之间不仅要有物权让与的合意,而且该合意生效之时,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在审判实践中,还要注意按照法律有关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规定,审查当事人之间的质权设立或动产所有权转让合同是否生效,并据此判断物权变动是否发生效力。 简易交付: 1、现实交付:交付标的物 2、拟制交付:交付权利凭证 3、观念交付: 占有改定
③ 民法交付的四种方式
一、现实交付
指事实管领力的移转,即双方在约定的地点,基于合意转移直接占有,使受让人取得直接占有,让与人放弃全部占有地位。直接占有是否终局性转移,须依一般社会观念定。
二、观念交付
(一)简易交付
指动产物权的受让人已经直接占有该动产,在让与人与受让人就转移动产所有权或设立动产质权达成合意时,即视为已经完成现实交付。受让人非法占有动产的,亦可简易交付。
(二)指示交付
指让与人的动产被他人直接占有期间,让与人与受让人合意转移动产所有权或设立动产质权,且合意对受让人移转让与人对动产直接占有的返还请求权(债权返还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或者占有回复请求权),以代替现实交付。第三人非法占有动产的,亦可指示交付。
指示交付分两种情形:
1、让与人系间接占有人(如出租人、出借人、寄存人)时,可将他基于占有媒介关系(租赁、借用、寄存)所生的债权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以代交付。这种返还请求权的让与同时为间接占有的转移。
2、让与人非间接占有人时,可对受让人让与对直接占有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或者占有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以代交付。
(三)占有改定
指动产所有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通过达成两个合意的方式完成交付:1、受让人取得动产所有权的合意;2、让与人和受让人成立借用、保管、租赁、委托、承揽等债权合同的合意,依照该债权合同让与人取得直接占有,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
以占有改定方式设立质权的,不能产生质权设立的法律效果,但不因此影响质押合同的生效。
④ 物权交付的形态是什么啊
1、“物权法中的“交付”到底是什么概念”:是一个物权变动方式的概念,即:动产的物权变动,以交付为公示,交付后即完成了物权的变更过程。
2、“说明只要动产交付给对方了。物权就属于对方了是吧?”:是。
3、“那这个交付是什么概念呢?”:物权变动,《物权法》将其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合同,即基于双方合意的变更物权的债权合同、物权实际变更的物权合同,物权变更应以双方合意的以变更物权为内容的债权合同为基础,在有双方合意变更物权的合同的基础上,将物实际交付给合同对方的,才发生物权变更的效力。
如果在双方达成以变更物权为内容的合同后,一方反悔不再交付:则物权未发生变更效力,但原为变更物权而签定的债权合同仍然有效,只是物权并没有变更,合同守约方可以依据原债权合同(买卖合同或公证后的赠与合同、公益合同等到)追究违约方的责任。
4、“比如别人借我一个铅笔,是不是铅笔交到我手上就已经算是交付了?物权就变成我的了?而对方只有债权,丧失了物权?”:非也。你所说的这种情况,不是《物权法》意义上的“交付”,而是临时转移占有,因为你们之间只有“借”的临时转移铅笔给你使用的合同,并没有以将铅笔“给”你(不管是赠与还是买卖)为内容的债权合同。
5、“还有如果上面说的成立的话,那我去商场看珠宝,指出要看什么了。售货员把宝石交给我手里的时候,就等于物权交付了?他们就只有债权了?”:
(1)上面你所说的不成立,因此下面的例子也不成立。
(2)售货员将宝石交到你手上:你们之间并没有形成你买她卖宝石的买卖合同的合意,双方都没有以转移宝石物权为你所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合意的以转移物权为内容的债权合同的基础在,所以:这也不是“交付”,只是临时转移“占有”。
6、“那是不是我拿起就走,对方只要敢抢回去,那就构成抢劫罪?因为物权属于我了;他想不通过合法途径让我还债给他,就等于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是抢劫?”:
(1)呵呵,你不用暴力威胁的手段当场拿起就走:属于抢夺。如果用暴力威胁手段:你才是抢劫、而不是售货员抢劫。
(2)你交没有“物权”:只是临时占有、只有验看的权利。物权仍然属于商场。
(3)只有在你与售货员达到买卖合意、你交了货款后,售货员将宝石交到你手上时:这才是《物权法》意义上的“交付”。
7、“如果和我所理解的概念一致,那么物权法不就成了合法“抢劫”的保护伞了?”:不会和你理解的概念“一致”,也不会发生你所担心的误解和现象,因为即使不懂一点法理的人也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交钱拿货,呵呵。
8、“比如借出去的东西。被别人卖了。是无法从第三人那追回物权的。只能从跟你借东西那追究债权,也就是说这时候只有债权,已经丧失了物权”:
(1)借东西的人擅自出卖借来的物品:属于无权处分行为,不一定就追不回来,不是“只能”、只是“可能”,即:如果购买人是知道内情的,购买人不属于善意第三人,购买人与借物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待定合同,如果原物所有人追认买卖合同,买卖有效;如果原物所有人不承认买卖合同:买卖无效,原物所有人有权追回原物。恶意购买人的损失应和借物人共同承担。
如果购买人不知道内情;属于善意第三人,买卖有效、购买人取得该物所有权。此时:原物所有人的物权因为借物人的侵犯的权行为而丧失,所有权转化为债权,借物人应以全权方式补偿侵权损失。
9、“第一把别人拥有物权的物,也就是借来的或者租来的物给卖掉这本身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这种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第7条的规定,买卖合同条款应该不受法律承认”:这说法不准确:
(1)把借来的或租来的物卖掉:不仅是“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而且属于违法的侵权行为,正像你所说,违反了《民法通则》,但不仅是违反民通第7条,还违反了《民法通则》第五章 民事权利第一节 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和《物权法》中关于物权的保护规定。
(2)“买卖合同条款应该不受法律承认”:法律并没有无条件“承认”这买卖合同,但也没有全部否定,而是将这合同作了区分处理,
即:区分购买人是否善意第三人、区分原物所有者的态度来处理,如果是原物所有人也在事后追认这买卖合同:买卖合同有效。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认这买卖合同:购买人是善意第三人的,购买人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权以保护交易的的善良交易对象的交易公平,同时确定无权处分的出卖人为侵犯原物所有人的所有权的侵权人,由侵犯物权人承担对原物所有人的物权损害赔偿责任。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认这买卖合同、且购买人是恶意第三人的:买卖合同无效,原物所有人有权追回原物。
8、“第二.这种卖把别人拥有物权的物卖掉本身是违法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就是非法的利益,也就是构成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又是以通过欺骗的手段,骗了物权所有人也骗了第三人而获得的非法利益,这就构成了诈骗,主观要件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要件是以欺骗作为手段。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因为把物卖掉,对方就只有债权,丧失了物权,等于把物转化为钱的这种财产所有权归为己有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完全符合,可是现在的物权法这样一规定只有债权,就等于否定他诈骗罪,物权法不是宪法,所以不能大过刑法,这时候又怎么解释呢?”:
(1)朋友,你应是个法学爱好者亦或是自学者?学了一些概念却没能融会贯通,自己把自己绕了个结实。把俺都快绕糊涂了,真是服了你了。
(2)借物人没有通过欺骗原物所有人而取得物:他是合法占有、是“借”而不是“骗”:界定为民事无权处分事件的,应是在当初的真实意思表示是“借”,借到手后才产生“卖”的意思。
(3)如果借物人在当初“借”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借”(或租)来后转卖:这不再是侵犯物权的民事纠纷、也不再是无权处分,而是纯粹的诈骗犯罪,此时你所说的就是正确的,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完全符合”,不能再作为民事案件处理,在诈骗数额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时,应以诈骗罪立案侦查;在没有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时,应以违反治安管理的诈骗行为进行处理。
(4)“可是现在的物权法这样一规定只有债权,就等于否定他诈骗罪,物权法不是宪法,所以不能大过刑法,这时候又怎么解释呢?”:是你理解错了,《物权法》只调整民事纠纷范围内的物权行为,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种只是以“借”为幌子、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借”来或租来后卖掉谋利,就是纯粹的诈骗行为,不能再适用《物权法》来调整,《物权法》没有“否定他诈骗罪”(因为那已经不是《物权法》能管的范围,而是有《刑法》作了相关规定),也没有“大过刑法”。
⑤ 什么是物权交付
所谓交付是指移转占有,即将自己占有的物直接移转与他人或以回其他替代方式如移转答所有权凭证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事实行为。但仅仅从占有转移的角度并不能完整地理解交付的意义,由于我国采取了债权基础行为+事实行为的交付的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导致必须从债的合意与事实行为交付二者结合的角度来理解交付。也只有这样,从能够区别合同法中的交付与物权法中的交付。
对于不动产而言,同样存在交付的问题,但是,由于不动产的物权变动原则依据法律的强行性要求——登记而发生,所以,交付的法律意义在不动产中越发显得不重要了,而且由于不动产在物理空间上不能发生移动,所以,不动产的交付多表现为将不动产的钥匙或者其他象征管领的标识转让给他人。
⑥ 交付的四种具体形态
1)现实交付,指将财产的占有现实地转移给债权人,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交付方式。
2)简易交付,指债权人已占有标的物,依债权人与债务人所达成的让与物的合意,即完成交付,如基于保管、租赁等合同占有让与物的前提下,让与人与受让人达成转移物的所有权的协议,交付即完成。
3)占有改定,指于交付后,债务人仍然占有让与物,依债权人与债务人所达成的让与物的协议,即为完成交付。
4)指示交付,指财产为第三人占有时,债务人将物的返还请求权移转于债权人时,即为完成交付。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与现实交付的法律后果相同,在所有权自交付时起转移的民法理论之下,均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法律效果。
(6)物权交付形式扩展阅读
交付作为给付的形态,与给付本身有着不同。给付是债的标的,而交付是给付诸多形态中的一种,除交付这种形态外,给付 的形态还有支付金钱、提供劳务、转移权利等。
此外,给付通常具有财产内容,但也不尽如此,不作为的给付就不具有财产内容,而交付财物均具财产利益,可以以金钱计算,并会给债权人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因而不能将给付与交付作为同义使用。
⑦ 物权法规定的拟制交付形式有哪些
交付三种:现实、观念、拟制。观念分三种:简易、指示、占有改定。拟制例子:运单代替货。
⑧ 不动产交付都有哪些方式
不动产交付的形式
我国《民法通则》第72条规定: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33条规定: 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6条规定:土地使用者在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应当依照规定办理登记,领取土地使用证,取得土地使用权。《物权法》第6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第9条规定: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139条规定: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登记时设立。登记机构应当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发放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但这些规定,均没有对不动产交付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说明。因此,就不动产交付的形式,实践中存在以下三种意见:
一习惯交付。该观点认为,对于房屋的交付,可以领取钥匙、交房通知或者在交房通知上签字为表现形式;对于土地的交付,可以实地踏勘土地,验收用地图红线坐标各拐点,核定土地面积无疑后签字确认或者在土地登记时经四邻指界无异后,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确认为表现形式。
二转移占有交付。该观点认为,对于房屋的转移占有视为交付使用。其依据为:《最高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 对房屋的转移占有,视为房屋的交付使用,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在交付使用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使用后由买受人承担;买受人接到出卖人的书面交房通知,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的,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自书面交房通知确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转移占有是指,占有人以法律行为将其占有物交付与他人, 受让人因此而取得占有。占有人转移占有,自受让人取得事实上物的管领力时完成。转移占有具有如下特征:1、必须有让与占有的意思表示;2、必须将占有物交付给受让人。因此,转移占有是一种事实状态的占有,但因没有进行登记而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效力。
三法定登记交付。该观点认为,依据《物权法》第6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的规定,物权在设立和变动时,必须经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会公开, 从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以保护交易安全。 物权在设立和变动时之所以要公示,是因为物权具有绝对的排他性效力。如果没有公示制度,则不利于物权交易的安全, 不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从而导致财产交易秩序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