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洛宾的创作有哪些
王洛宾一生到底创作和改编了多少歌曲实在无从统计,我只能告诉你他创作的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曲目有这些:
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黄昏里的炊烟、马车夫之歌(又名《达坂城的姑娘)、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头盖来、亚可西等,歌曲集西北歌声、青海歌声、哈萨克抒情歌曲集》、洛宾歌曲集等,歌剧沙漠之歌、无人村、两代人、战斗的历程、托太尔的百灵、带血的项链等。
王洛宾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人称为西部歌王。
B. 王洛宾的27年牢狱之灾为的什么
王洛宾的20年牢狱之灾,嗯,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所以造就了这27年的牢狱之灾,但是在牢狱之中,他也得到了不少嗯,体会深深的体会吧
C. 哪个音乐家在监狱中创造出了绝望的音乐
西部歌王是王洛宾,王洛宾是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让中国西部民歌风靡全国、走向世界,有西部歌王的美誉。在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中,他为人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他在中国西部青海省搜集、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等50余首民歌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充满传奇。
《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王洛宾创作的经典歌曲。那是在1940年春天,青海无垠的戈壁、辽阔的草原、湛蓝的湖水、孤独的牧人激起了王洛宾无限的遐想与创作激情,他在青海湖边创作了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语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的一首。王洛宾个人也最珍视这首歌,把它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王洛宾1913年12月生于北京市一个职员家庭。1934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洛宾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他只身来到中国的大西北,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并再也没有离开过西部的土地。
王洛宾在青海搜集了很多当地原生态的民歌,他通过再创作赋予了原生态歌曲更大的艺术生命力,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就是其中之一。王洛宾充分利用双人歌舞问答的形式,描绘了小伙子们对美丽姑娘的倾慕之情,使这个曲子更为诙谐、风趣、轻快、活泼。王洛宾的学生张世才说:“王洛宾的歌,它是再度创作了,不是把原生态本来的东西拿来了,是经过和汉民族文化、发音和其他民族的旋律结合起来了,阿拉木汗是最典型的,原来它的旋律是这样的,但是王洛宾改编以后,节奏就缓慢,产生停顿,使这个歌曲产生新的生命和力度。”
不少人也许会以为它的作者王洛宾一定是个浪漫多情的西部男儿,一生都环绕在鲜花与掌声之中。事实上,王洛宾的人生经历却十分坎坷,一生中竟然有将近20年的时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在牢狱中度过的。但就是在监狱中,王洛宾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点燃创作激情,写下许多歌曲。王洛宾研究专家刘书环先生这样评价王洛宾与他的作品:“如果接触过王洛宾,接触过他的作品,接触过他的人生,看到他富有哲理的语言,每一个人都会受到震撼,心灵得到一次洗涤。因为他几次坐牢,他在牢狱中还发现美,别人看到的是痛苦,他看到的是美,在狱中还写了很多鼓舞人心的作品,到现在还在舞台上传唱。他在病危期间写过一句话:我愿透过歌声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表述!”
多舛的命运,不但没有压垮王洛宾,反而使他更加坚强,更浪漫。用他的话说就是:“即使身陷囹圄,我也胸怀坦荡,过着我快乐的日子,写我的情歌,谱我美丽的囚犯歌,用我的歌声迎接一切苦难。”
上世纪60年代王洛宾在狱中构思的《撒阿黛》。撒阿黛是一个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意思是“幸福”。王洛宾结识她时,她刚刚被分配到王洛宾服刑的监狱,当了一名狱警。一天早晨,当身穿布拉吉,头裹花头巾的撒阿黛出现在大伙面前时,几乎每个人的心中都荡起了一层莫名的涟漪,王洛宾也不例外。多年之后,获释后的王洛宾,以惊人的才情创作了一首献给那位年轻女狱警的赞歌——《撒阿黛》。
新疆老一代民族语言文学翻译家赵国栋,回忆曾与王洛宾在牢狱中结下了一段特殊的友情。赵国栋说:“坐监狱可以说是最大的羞辱了吧,他也没有表现出消沉,也没有悲观,更没有绝望,还是一直的奋进。监狱里面创作的一些作品就是一个明证。另外,出狱以后他的作品更辉煌了,但他也没有趾高气昂,也没有喜形于色,还是依然故我,还是王洛宾。长期以来,不管是艰难的环境中还是顺境,都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这我认为是做一个人不容易的。”
王洛宾一生都在为“情”而歌,但这种“情”是大情大爱,对人间所有美好事物的歌颂。而他自己的爱情按照他的话说就是“缺难补”。无论最初的恋人洛珊,还是那个轻轻抽了他一鞭子的藏族姑娘卓玛、晚年互相仰慕才情的台湾作家三毛,甚至结发妻子黄玉兰,王洛宾与她们的爱情都惊世骇俗,但最终都没能长相厮守。对于王洛宾的三个儿子来说,更有一份难圆的父爱。王洛宾次子王海星说:“我父亲从刚解放、部队进疆,他除了下连队就是蹲监狱,我们都是寄宿。他没有家庭观念,就是哆唻咪。他后来曾经说过,我欠子女的太多。”
青海是王洛宾事业起步的地方,也是他灵感的源泉,是他人生最辉煌的地方。今年6月29日,在青海最美好的季节,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在海北州西海镇正式开馆。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集中展示王洛宾音乐文化艺术纪念馆。纪念馆里集中陈列了大量的照片、实物及近百件未经面世的歌曲、歌剧手稿。原中国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作曲家刘锡津希望有更多的人传唱王洛宾的歌曲,这是对王洛宾音乐艺术最好的纪念。
D. 三毛意外离世时,王洛宾伤心为她作情歌,二人到底是何关系
1991年1月3日,作家三毛,离开了这人世间。从此,这世上再无一个一生都在追求爱的女子了,那些情情爱爱不过是大梦一场罢了。
王洛宾仅仅与三毛分别了121天,他没想到自己极力想要避免的悲剧竟然换种模样发生了。在许多人的遗憾中,三毛离开了,远在新疆的那位年龄很大的音乐家哭了。就在这一眨眼的功夫之中,他所爱的女子就这样离开了他。
三毛过世之后,王洛宾十分伤心。他可能后悔之前的决定,可能在怀念从前的美好,一直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之后,王洛宾为三毛做了最后一首情歌——《等待》。王洛宾为三毛写下了:“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这句歌词就是他和三毛最真实的写照了吧。
王洛宾,这位被称作“西北歌王”的音乐家,在三毛死去之后,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写过情歌。当时拒绝了三毛爱情的举动,可能让这个大音乐家后悔终生吧。三毛去世五年后,一代歌王——王洛宾辞世而去。
人的一生,情情爱爱无非就是男女的纠缠。追求到爱情固然幸福,倘若幸福生活一辈子也就罢了,若是相爱的男女并没有在一起,到死去,也无非就是人生的梦一场。就像是作家三毛与音乐家王洛宾一样,两人的爱情故事让观者十分遗憾,像是人生中一场落幕的戏剧一般,让人唏嘘不已。
E. 王洛宾创作的歌曲有哪些
王洛宾一生到底创作和改编了多少歌曲实在无从统计,我只能告诉你他创作的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曲目:
《马车夫之歌》(又名《达坂城的姑娘》)、《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黄昏里的炊烟》、《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头盖来》、《亚可西》等,歌曲集《西北歌声》、《青海歌声》、《哈萨克抒情歌曲集》、《洛宾歌曲集》等,歌剧《沙漠之歌》、《无人村》、《两代人》、《战斗的历程》、《托太尔的百灵》、《带血的项链》等。王洛宾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人称为西部歌王。
F. 王洛宾给三毛写过一首歌,是什么歌呢
歌名:等待
歌手:王洛宾
作词:王洛宾
作曲:王洛宾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6)晚年的王洛宾曾为了维护创作版权扩展阅读:
这是王洛宾写下的他晚年最后一首情歌,送给他永远也等不到回音的情人:三毛。1990年4月16日开始的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之恋,是三毛这一生在荷西鹤然西去之后的唯一次心动,但终归是无疾而终。
三毛离开王洛宾后的第121天,即1991年的1月5日,三毛在台北自缢身亡。噩耗传来,王洛宾震惊不已,他开始一瓶接一瓶地猛灌烈酒,他只想在酒精中麻醉自己。王洛宾在剧烈的悲痛中写下了他晚年的最后一首情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1996年3月14日凌晨零时四十分,83岁的一代歌王王洛宾老人离去。
G. 关于王洛宾
当今在中国大陆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一生编曲作词接近千首。他的作品之中,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多少能够唱出来的歌曲。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流传。一般人只知道这是边疆民歌,却不知词曲背后另有故事。
我国著名作曲家、艺术家、原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离休干部王洛宾同志, 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逝世。
王洛宾同志,男,汉族,北京市人,1913年12月出生,193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 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 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国解放以后,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获新生的王洛宾又积极投身于音乐创作,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带血的项链》、《托木尔的百灵》、《奴隶的爱情》等3部歌剧的音乐创作。其中以反映哈萨克族生活为题材的《带血的项链》,于1981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会演,荣获二等奖。
王洛宾同志为传播和发展祖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早在30年代,王洛宾还未进入新疆,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 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先后出版了8部歌曲集, 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 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选录入《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罗 .罗伯逊,卡雷拉斯等人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誊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并于1992年10月荣获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王洛宾同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中,还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等地,举办音乐会,进行讲学活动。 1995年3月进行胆管癌切除手术之后,他仍然不顾年迈多病,以顽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 先后6次外出参加国内外有关文化交流活动,并于1995年6月赴北京出席了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王洛宾艺术生涯60周年文艺晚会》。他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民族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名普通的中国西部军人。他总是怀着对伟大祖国深切的爱,用音乐向世界展示可爱的祖国,积极向世界介绍祖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为促进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洛宾同志是享誊国内外的杰出音乐艺术家。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了 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 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洛宾作品赏析
《达坂城的姑娘》由兰州走向世界
达坂城,坐落在新疆天山中部,位于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之间。它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村镇,却因一曲《达坂城的姑娘》而驰名中外。越来越多的大陆、台湾、香港同胞和外籍华人,络绎不绝前往旅游观光,不知是去领略那独特的西域风光,还是去结识漂亮的达坂城姑娘?
60年代,我曾两次到过向往已久的达坂城。一踏上那有异祥情思的土地,心里禁不住就想哼唱那首久已脸炙人口的民歌——
“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
两个眼睛真漂亮……”
同时,总想依照歌词所赞美的,多看几眼达坂城的姑娘,多瞧瞧赶马车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而此时,王洛宾先生当年在兰州再创作《达坂城的姑娘》的一段往事,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1938年4月。为了抗战事业,王洛宾同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等五位进步文化人士,从北京辗转来到兰州。
王洛宾住在当时的炭市街(现在的中山路)49号,作为“西北抗战剧团”的一员,从事唤起民众的抗日宣传活动。
王洛宾生性好动、开朗,脾气也随和,经常深入民众下层,与劳动者广交朋友,注意从群众中汲取音乐创作的灵感和养分。他结交的朋友中有几位“葡萄客”,即从新疆来兰州经营葡萄干、哈密瓜干的维吾尔族小商贩。这些“葡萄客”维语说得地道,汉话说得也不错,还会唱许多新疆民歌,能歌善舞。王洛宾在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耳濡目染,对新疆民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学了一点维语,比如见面说一声“牙尔达西”(朋友),“亚克西”(你好)等,为他后来从事新疆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再创作奠定了基础。
《达坂城的姑娘》的诞生过程,说来也很有趣。1939年的一天,新疆一支车队运送苏联援助我国抗战的物资路经兰州,王洛宾所在的西北抗战剧团,举办了两次慰劳车队工友的联欢会,一次为欢迎一次为欢送。在欢迎会上,车队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为表示答谢,即兴唱了几句新疆民歌。因为他是用维语唱的,歌词也不那么连贯,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但是,那特殊的曲调和韵律,却一下子震惊了音乐家王洛宾。他如获至宝,欢迎会后专门去向那位司机求教,还请“葡萄客”朋友帮忙翻译,匆忙地记下了乐谱和唱词。那天晚上,他兴奋得不能人睡,连夜加工整理,一遍又一遍地填词、改曲,几易其稿。一夜功夫由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的全国第一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在兰州王洛宾的那间斗室里诞生了。他先让恋人洛珊试唱,听了很感满意。于是,第二天,在欢送新疆车队的联欢会上,王洛宾登台演唱了自己再创作的《达坂城的姑娘》,并配以刚学来的维族舞蹈。观众被清新、悦耳的曲调和生动幽默的歌词所打动,报以热烈的欢呼声、鼓掌声、口哨声,会场上出现了空前的演唱效果。歌子立即不胚而走,传遍了兰州大街小巷。时不时地听到青年人哼唱儿句“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呀大又甜,….”那个年代的小青年现在都上了岁数,但是许多健在者对《达坂城的姑娘》一时风靡兰州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达坂城的姑娘》最初是由南下北上、东来西去的旅人口头传播的,从兰州传向了全国。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王洛宾的北师大同班同学赵启海,在王洛宾处获得曲词后,从兰州带到了战时的陪都重庆,一唱便轰动山城。随之又有人传到昆明,以至缅甸、马来西亚和南洋各国。
《达坂城的姑娘》流行了十年二十年以至三十多年之后,可以说已经唱遍了五湖四海。1994年6月王洛宾访美,引起了当地华人社会的接待热潮。现已有9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20来场“王洛宾作品音乐会”。王老在深圳的音乐会上以82岁高龄登台献艺。在这些演唱会上,都少不了那首50多年前诞生于兰州的《达坂城的姑娘》。
H. 王洛宾资料
王洛宾(1913—1996年),中国作曲家。原名荣庭,字洛宾,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7岁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12岁考入北京通县潞河中学,1931年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1934年因母亲病故家庭生活困难,肄业于北师大艺术系。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他南下参加八路军,并改名为王洛宾。1938年,他创作了30多首歌曲。同年,他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的介绍,加入西北抗战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了7个月。1939—1941年,王洛宾到青海回教中学任教,其间他经常深入民间采风、参加郑君里的《祖国万岁》电影摄制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1941年因宣传抗日,王洛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兰州沙沟监狱达一年。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任命为第一兵团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1950年1月任新疆军区文艺科科长,翻译出版《苏联最新歌曲集》。1950年5月,王洛宾请假到西宁探亲,携家属到兰州工作,因家庭困难得不到解决,写信给新疆军区政治部要求辞职。1950年11月携家属回北京居住,并到北京八中任教,被选为北京市音教联常委等。1951年6月,根据新疆军区要求,王洛宾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妻子受惊吓卧床不起,留下三个无人照料的儿子离开了人间。1952年2月,新疆军区军法处以散布谣言、长期逾假不归为由判处他两年劳役。服役期间,他完成了话剧《丰收》的谱曲并创作了一批歌曲。1954年8月被释放后,他被安排到南疆军区文工团任教员。1960年4月,王洛宾又因历史问题被关进乌鲁木齐第一监狱长达15年之久。狱中,王洛宾以惊人的毅力,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包括用中、英文对照写出的《共产党宣言》组歌、《毛主席语录》组歌及8首歌曲等。
1975年5月,他被刑满释放,这时他已62岁。1979年4月,应兰州军区政委肖华之请,王洛宾到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帮助工作,他在那里创作了大型歌剧《带血的项链》,该节目参加建国30周年文艺会演并获二等奖。1979年11月29日,乌鲁木齐军区军事法院撤销了1961年对他的判决,新疆军区于1981年7月6日为王洛宾举行了平反大会。次月,《新疆艺术》登出新华社记者赵全章的文章《便从今日谱新曲》,这是王洛宾出狱后新闻单位对他的第一篇报道文章。此后,王洛宾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发行出来,他的歌曲在音乐会上频频亮相,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而他本人则被人们敬称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王洛宾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为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敬业精神。在他发表的歌曲中,有63首创作于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创作于他80高龄以后,其最后两首歌曲创作于1996年1月6日入住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以后。1996年3月14日,王洛宾因患胆囊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王洛宾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并且说:“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可以这样讲,王洛宾毕生为之奋斗努力要去实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计划。
I. 无论是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还是曾红极一时的刀郎,他们创作,演唱的歌
王洛宾一生到底创作和改编了多少歌曲实在无从统计,我只能告诉你他创作的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曲目: 《马车夫之歌》(又名《达坂城的姑娘》)、《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流浪之歌》、。
J. 王洛宾的人物生平
1913年(民国二年)12月28日,王洛宾生于北京北京市东城区牛角湾艺花胡同一座瓦灰色四合院的油画匠家庭,曾祖父是浙江人,以卖茶叶蛋为生,后流落到北京。爷爷是颇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家,在京城画梁雕栋,颇有名气,还非常喜欢音乐,组成家庭乐队,自娱自乐。父亲王德桢(字洵甫)在家庭的影响下,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母亲王氏育三子三女,其子女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云南、黑龙江、新疆等地。
1919年(民国八年)9月,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原左翼镶白旗学堂,清光绪20年成立开,先后13次更名,最后改名为北京市东城区春雨胡同小学)学习,校长是张安国,六年级班主任是程振山。
1927年(民国十六年)夏,其父亲王德桢把从小多病的王荣庭送入北京通州潞河中学读书。当年秋天,王荣庭参加了基督教堂唱诗班,极富音乐天赋的王荣庭很快成了唱诗班的佼佼者。
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在国民政府陆军被服厂当职员的父亲因病去世。暑假,王荣庭到哈尔滨的姐姐家报丧。在哈尔滨中东铁路线上横道河子车站做列车连接工(摆小旗的)时,结识了塞克、金剑啸、沙蒙等艺友,跟塞克学弹“七弦琴”奇达尔(即“吉它”,此乐器名老俄式七弦琴,最早由塞克中译文)唱歌、作曲,塞克是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向导与启蒙。这时的王荣庭受到居住在黑龙江的俄侨音乐家戈里德施京、特拉赫腾贝尔格、格尔施戈林娜作品的熏陶和影响。同年秋,塞克十分欣赏王荣庭对音乐的执着、感悟与灵性。邀请王荣庭为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北归》谱写主题歌和插曲《北归》《离别情意》。年底,王荣庭为塞克的诗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词《在海的那边》谱曲。与此同时,王荣庭还和塞克共同创作了《西巴扎尔夜歌》。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洛宾在中共北平市委(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北师大、北大学生一二九南下示威请愿团。北京通州潞河中学毕业后,9月,被保送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 。他的钢琴教师是德国人谷不克,声乐教师是沙俄贵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教师是从巴黎留学归国的汪德昭。王荣庭从他们那里受到正统的音乐教育,这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王洛宾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了插曲《奴隶之爱》,这首曲子是王洛宾的处女作。同时,也开始使用王洛宾这个名字。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27日下午2时,王荣庭和北师大2000多名师生在师大露天广场亲耳聆听了鲁迅的演讲《再论“第三种人”》,接受爱国主义思想。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夏,将徐志摩的诗《云游》谱成曲。后来,又将此歌献给女友罗珊。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夏天,受聘于西直门外的铁路员工子弟学校——北京京绥铁路扶轮中学担任音乐教员,受学校校长高尚之的委托,为学生创作了《詹天佑之歌》。东北大学临时驻地附近的西直门外的扶轮中学离游泳场不远,酷爱游泳的王荣庭经常和东大的学生游泳,每天在老北京西直门外原慈禧太后放船的船坞白石桥边集体听读《八月的乡村》。7月,王荣庭在北京幼稚师范为北京市城区大、中学校进步学生辅导、教唱《国际歌》《民先队歌》等进步歌曲。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前往山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等抗日歌曲。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转移到西安,编辑出版的《战地歌声》上有王洛宾创作的抗战歌曲30多首。5月,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介绍,同塞克、萧军、朱星南、罗珊等5人去兰州,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前往甘肃、青海各地宣传抗日。改编《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丽》等民歌。此后,王洛宾和洛珊由八路军前方总政治部介绍到驻山西洪洞先万安镇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这时,王洛宾和萧军相逢,同时相逢的还有作家萧红、欧阳山尊、刘白羽以及贺绿汀、聂绀弩、周巍峙、端木蕻良、丁玲的爱人陈明等人。在此期间,由塞克作词、王洛宾作曲,创作了《洗衣歌》《风陵渡的歌声》《老乡,上战场》等一批抗战歌曲。10月,王荣庭到达河南开封,与在北京大学生合唱团联欢时结识的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生杜明远结婚,经杜明远发父亲杜继增介绍到西安,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又介绍到驻山西临汾刘村的八路军前方总部学员队,两人双双奔向抗日前线。为旅途方便,王荣庭改名王洛宾,杜明远改名罗珊,以兄妹相称。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在新疆拍摄影片《祖国万岁》,与萨耶卓玛相识。之后,在青海创作、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等民歌。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在西宁任音乐教育工作,负责组建“青海儿童抗战剧团”,创作歌舞剧《沙漠之歌》及《送郎出征》《穆斯林青年进行曲》等抗战歌曲。
1941年(民国三十年),罗珊提出解除婚约。之后王洛宾又因共产党嫌疑而坐牢,在兰州监狱里待了三年。在狱中创作《蚕豆谣》《我爱我的牢房》《睡在戈壁滩上》等二十余首囚歌。最后,当时的国民党青海省主席马步芳写保书把他保了出来。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5月,经多方营救出狱,回到青海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改编《阿拉木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依拉拉》《曲曼地》等民歌。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与妻子黄玉兰在西宁农村结婚,之后生育三子。
1949年9月,在西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 在张掖与王震将军共同创作合唱歌曲《凯歌进新疆》。12月任新疆军区文艺科长,编译《苏联最新歌曲集》,改编《哪里来的骆驼队》《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在银色的月光下》等新疆民歌。
1951年6月,根据新疆军区要求,王洛宾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冬,妻子黄玉兰在北京病逝。
1952年2月,新疆军区军法处以散布谣言、长期逾假不归为由判处他两年劳役。服役期间,他完成了话剧《丰收》的谱曲并创作了一批歌曲。
1954年8月,被释放后,在南疆喀什二军文工团任音乐教员、创作员。改编《沙枣儿花香》《圆圆的》《美就美在眉毛上》等数十首民歌。
1957年,调任新疆军区文工团音乐教员、创作员。参与创作歌剧《战斗的历程》《无人村》。
1958年,参与创作歌剧《两代人》和音乐话剧《步步跟着毛主席》,同年被评选为全军先进文艺工作者。
1960年,王洛宾在新疆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20年。一年后假释出狱。
1962年,被假释出狱,回原单位带罪服务,任音乐教员、创作员。改编《江巴拉汗》《草原上的金太阳》《天上的云》等数十首民歌。
1965年,被押回狱中继续服刑10年。先后在狱中搜集改编《哈来龙》《离别》《阿顿江》《高高的白杨》《萨阿黛》等数十首民歌。
1975年,刑满出狱。在政治上继续被管制,在生活极度困难时改编《我愿变成一杯香茶》《西淋江》《你的热泪把我的手背烫伤》等数十首民歌。
1978年,为新疆工一师文艺宣传队创作歌剧《托木尔的百灵》。
1979年4月,应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将军邀请前往兰州为战斗歌舞团创作歌剧《带血的项链》进京参加国庆30周年汇演,获文化部颁发创作二等奖。11月29日,乌鲁木齐军区军事法院撤销了1961年对他的判决。次月,《新疆艺术》登出新华社记者赵全章的文章《便从今日谱新曲》。此后,王洛宾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发行出来,他的歌曲在音乐会上频频亮相,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而王洛宾本人则被人们敬称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1980年,为乌鲁木齐市文工团创作歌剧《奴隶的爱情》。
1981年,新疆军区召开平反大会,为他恢复名誉和军籍,王洛宾终于重新穿上了军装,任新疆军区文工团艺术顾问。
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洛宾歌曲集》。
1986年11月,新疆军区政治部、新疆音乐家协会联合为他举办《人民音乐家王洛宾作品音乐会》,首次向社会全面介绍他的音乐作品,并且授予他“人民音乐家”这一光荣称号。新疆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英汉对照《在那遥远的地方》《丝路情歌》歌曲集。
1988年,王洛宾离休,享受副师级待遇。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1月6日,因患胆囊腺癌入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在住院期间谱写了人生最后两首歌曲《歌唱万青年》《人生之路》。2月18日,应邀为集邮爱好者题词:“愿透过歌曲带给人们美的享受”。3月4日,王洛宾在病榻前就荣誉权、著作权和继承权等问题立下遗嘱。3月14日零时40分,因患胆囊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3月20日,王洛宾追悼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5月28日,王洛宾墓碑落成暨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金山陵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