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醉半醒半浮生。怎么意思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的意思是:一生一世只想与结发夫妻过属于两个人的生活,时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时而清醒的活在当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较真,不贪求长命百岁,也不用整天为世事繁琐、名利声望而奔波。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此句出自纳兰性德的画堂春,
原文:
画堂春
[清]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2.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生一世只想与结发夫妻过属于两个人的生活,时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时而清醒的活在当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较真,不贪求长命百岁,也不用整天为世事繁琐、名利声望而奔波。
一生一世一双人就是两人结为夫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半醉半醒半浮生是指人生无常,凡事不必太认真,半醉半醒的看待就好。
前后两句一起应该是两人在一起度过飘渺的人生,有点归隐山林、冷眼看世人的感觉。
出自——清朝纳兰性德的《画堂春》。
原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2)半醒半醉半浮生有版权吗扩展阅读:
半醉半醒半浮生,一生一世一双人。
其实说的是一种处世为人的态度,所谓半醉半醒半浮生指的就是人这一生都要经历由醉到醒已半生的过程,从迷迷糊糊的呱呱坠地到大彻大悟的如梦初醒所走过的大半个人生。
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为人处世不可斤斤计较,凡事不要过于较真的处世之道,正所谓人生在世,难得糊涂也。
一生当中只想过属于两个人的亲密生活,一半沉醉在美好的幻想中、一半把清醒的精神用在当下的生活中,不贪求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只要能实现“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理想、不用整天为世事繁琐、名利声望而奔波,活到半百知足了。
最好的时光,是彼此都在,互相理解。最好的感情,是双方都懂,却不用说出来,找一个畅所欲言的伴,让精神舒缓,守一份不离不弃的情,让心灵靠岸。惟愿,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如此,安好。
3. “半醉半醒半浮生”的全诗是什么
《画堂春》 作者: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3)半醒半醉半浮生有版权吗扩展阅读
赏析
上片化用成句,说相亲相爱的“一双人”无端被拆散。不曾交代相关故事,也没有具体情节。下片以“故事”说故事,借古老传说,为透露消息。
劈头便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更无丝毫的妆点;素面朝天,为有天姿的底蕴。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眉间心上的构思、语为惊人的推敲、诗囊行吟的揣摩,不过是脱口而出,再无其他道理。
下片转折,接连用典。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此为通例,而才子手笔,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
用典很讲究,也很完美。连用典而显不生涩,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这两个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冲突,还有互相推动的感觉,丰富了词义,这是难得的。我一向主张,诗词要么就少用典,没那功力别急着显摆,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无形的境界,干干脆脆融汇贯通。
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容若乃权相之子,本不贫,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我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也可以相对忘言了。如若能结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我们也满足。
参考资料网络-纳兰性德
4.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什么意思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的意思是共度一生一世的两个人,时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时而清醒的活在当下的生活中。
出处:清 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明明是共度一生一世的两个人,命运却偏偏安排他们两地相隔,不能在一起。相思相望,而又不能相亲相爱,那么这春天又是为谁而来的呢?
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双双团聚,日子再贫苦也心甘情愿。
(4)半醒半醉半浮生有版权吗扩展阅读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赏析:
传闻纳兰性德与表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表妹被康熙帝纳为妃子,两人生生分离,其痛难抑,织女牛郎仙凡相恋,尚且能每年相会一次,而纳兰性德对心上人的爱恋,却只能通过此词来遥寄,此词亦被解作悼亡之作。
全词直抒胸臆,落落大方,将一段苦恋无果乃至悲痛终生的感情完美呈现,丝毫没有其他爱情词中小女人式的委婉,表达了词人纵然无法相守也保留着一线美好的愿望。
5.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是什么意思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的意思是:一生一世只想与结发夫妻过属于两个人的生活,时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时而清醒的活在当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较真,不贪求长命百岁,也不用整天为世事繁琐、名利声望而奔波。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此句出自纳兰性德的画堂春。
原文:
画堂春
[清]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6. 半醉半醒半浮生是什么意思
思是:一生一世只想与结发夫妻过于两个人的生活,时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时而清醒的活在当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较真,不贪求长命百岁,也不用整天为世事繁琐、名利声望而奔波。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此句出自纳兰性德的画堂春。
原文:
画堂春
[清]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6)半醒半醉半浮生有版权吗扩展阅读:
《画堂春》,最初见于《淮海居士长短句》。因为秦观词中有"画屏"字样,所以有了画堂春这样的词牌。唐时豪贵之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厅堂都叫画堂。白居易《三月三日诗》中有诗句"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到薜能《赠韦氏歌人》中诗句"一曲新声惨画堂,可能心事忆周郎","画堂"似乎已经是一种曲调了。唐代时富贵之家,将装饰华丽的房子都称为画堂,该曲调的名称可能即由此来。
《画堂春》,调见《淮海集》,咏画堂春色,取以为名"(《钦定词谱》载)。清沈谦词有"万峰攒翠"句,故又名《万峰攒翠》。王诜词名《画堂春令》。
7.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出自哪里
1、“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出自纳兰性德的词《画堂春》。意思是——
一生一世只想与结发夫妻过属于两个人的生活,时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时而清醒的活在当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较真,不贪求长命百岁,也不用整天为世事繁琐、名利声望而奔波。
2、附原文:
画堂春
[清]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3、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兰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