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物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1-08-17 04:49:16

① 合同法和物权法在调整市场经济运行中作用的不同

第一,将进一步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变化之一,就是确立了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财产交换。财产交换的前提是该财产在法律上必须有明确的归属。完善的所有权制度,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之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制。体现在法律上,物权法通过用益物权制度,固定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的农地使用关系,从而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即“土地承包经营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依赖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企业获利资金最主要的方式是向金融机构融资,融资的关键问题是风险。《物权法》在总结《担保法》实施以来的经验基础上,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规定了较为完善的担保物权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和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主要采用行政法规形式(即1990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和内容,不甚明朗。有鉴于此,《物权法》确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性质是用益物权,内容是用于经济建设,称为“建设用地使用权”。

《物权法》正是通过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法律制度,进一步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第二,将进一步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物权法》通过第45-69条规定,规定了国家、集体和私人财产所有权,进一步明确了物的归属。财产归属只有泾渭分明,所有权人才能通过设立用益物权,将自己的财产交给他人利用;或者通过设立担保物权,予以融通资金,进一步促进“物尽其用”。

物权法实施,将进一步保护私人的财产权。尽管我国新修订的《宪法》第13条第1款和第3款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公民的财产权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究其原因,宪法上的权利,不是可诉性权利,公民的财产权利即使受到不法侵害,也不能依据宪法提起诉讼,法院也不能援引宪法进行判案。《物权法》就是将宪法上有关公民财产权保护的原则性规定,予以细化、具体化,使宪法上的权利,成为在物权法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可诉性的权利。

第三,进一步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完善我国财产权的法律保障体系。物权法第2条第3款明确规定物权是排他性权利。物权“排他性”,不仅排除一般人的干涉,而且排除国家的干涉,同时划分了“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界限。“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仅行政行为在职权范围内,而且行政程序必须依法。“依法行政”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要求,更是法治理念体现。

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前,我国的财产权的法律保障体系,除宪法外,主要还包括保护动态财产权的合同法,保护静态无形财产权的知识产权法,以及保护财产权的民法通则。保护静态有形财产权的法律显然缺失。物权法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我国财产权的法律

②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债权是一种民法上的权利,而债务则是一种民法上的义务。和物权不同的是,债权是一种典型专的属相对权,只在债权人和债务人间发生效力,原则上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之关系不能对抗第三人。从会计意义看,债权是指单位未来收取款项的权利,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应收补贴款告等。从会计意义看,债务是指由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并预期会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单位或个人的现时义务,包括各种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等。有时也指所欠的债。两者的区别如下:1、债权债务是不可以单独存在的。钱是债权人的,他借给债务人。2 、债权是一种典型的相对权,只在债权人和债务人间发生效力,且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之关系不能对抗第三人。3、 债发生的原因在民法通则中主要可分为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债的灭失则有清偿、提存、抵销、免除等。4、 债权债务中的物权行为客观存在,它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只要承认债权与物权的划分,就必然要承认债权行为之外还有物权行为。

③ 什么是物权所属和内容的根据

物权法是关于财产归属和利用的法律规则,它的功能在于明确财产所有、充分发挥财产的效用。物权法中规定的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因此可以说,物权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之一。

④ 物权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凤凰台网站前段时间有此类相关的评论,很详细,你可以参考一下.

⑤ 为什么说物权法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产权经济,没有清晰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本身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
而物权法的作用就是完善产权,清晰产权~
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只能说开放了,但国内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仍不完善,从产权不清晰就是一例~

⑥ 物权法339条是什么呢和经济法有什么关系呢

不好意思,物权法所有条文一共二百四十七条,没有339条。
第二百四十七条:“本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⑦ 谈谈民法与商品——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民法的基本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 (一)民法原则民法的私权神圣、意思自治、平等、诚实信用、权力滥用之禁止原则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市场经济基本精神的反映和概括,以诚实信用原则为例,即民事活动中的任何一方必须本着善意进行民事活动,任何恶意的即以损害对方或社会利益为代价获得己方利益的民事行为都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违反这一要求,尽管不违反任何法律条款和合同,但是,法官仍可裁定恶意方败诉,以求达到个体公正。目前我国的经济还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诚实信用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循。这也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民法基本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民事主体制度民法的民事主体制度,包括对自然人、法人以及合伙组织的法律规范,是规范市场经济主题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民事主体的经济利益的实现是通过市场交易完成的。作为民事主体的当事人,绝大多数是商品的所有者。民法就是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各项财产和人身关系为基础的。它的民事主体制度赋予了参与市场运行的商品所有人以主体资格,赋予了市场参与者以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意志,使一切人均可以真正独立和平等的身份进入市场,参与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从而形成一个规范、秩序的市场运行体制。(三)物权制度民法的物权制度是保障市场经济主体支配其有形财产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法律制度。市场经济的不同参与者必须以交换的形式开展经济活动,而所有权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前提。民法中的所有权制度对产权归属及行使作了明确的界定,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用益关系以及担保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了各类市场参与者的财产权,为在商品交换中权利的正常转移和交易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四)合同制度民法的合同制度是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签订的合同越来越多,合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合同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签约的程序、手段越来越规范。民法的各类合同制度,对合同履行的原则,合同的订立程序,合同的主要条款,成立及生效条件,违约责任及承担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形式等主要内容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为市场交换的安全顺利的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民法在维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一)民法平等主体的定义在市场经济中不切实际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但是平等原则在民法中只是片面的重视抽象的人格平等,而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这些不平等现象很多是从经济个体的规模和社会群体的差异而导致的。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里,这些现实状态存在的不平等对于民法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民法的调整方式在市场经济下显得捉襟见肘。(二)民法与市场经济缺陷市场缺陷表现为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秩序失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民法的人格自由理念和意思自治的观念造成的。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法,私法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民法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维护私法自治原则为己任,排斥国家权力介入私人经济领域。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为指导,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经济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迅速发展以自发的交易和生活关系为规范对象的民法及其相应的民法的精神得到了弘扬。但是,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导致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出现,经济危机爆发,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面对这些,私法陷入空前的困惑之中。市场经济离不开民法,民法的发展与完善也脱离不开市场经济的促进。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依赖以民法为核心的综合法律体系的保障。我们应当不断完善民法体系,让民法及其相关法律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积极调整和保护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更加法制化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⑧ 物权的功能是什么答案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备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政策很明确,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市场的手段,发挥经济规律的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的最大效益,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提高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而规范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就是民法。物权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通过确立物权归属和利用的基本规则。规范市场主体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保障市场主体的权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因此,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是物权法的立法目的之一。

制定物权法最直接的目的是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这与物权法的作用密切相关。物权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定分止争。

商鞅在《商君书》中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贫盗不取。”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有一个房东,把自己的房子先卖给甲,并把房子交给甲使用;后由于价格、熟人等等多种原因又把该房子卖给乙,并和乙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试问,该房子究竟属于谁,乙能否要求甲腾出房子?解决一物二卖的问题,有多种办法,比如按照订立合同的先后确定房屋的归属,按照有无付款或者付款的先后确定房屋的归属,按照买方有无实际占有该房屋确定房屋的归属,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按照房屋有无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确定房屋的归属。上述几种解决办法都有一定道理。没有物权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了物权法,物权法从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安全出发,规定谁是该房屋的所有人,首先看该房屋有无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如果已

2.经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不动产登记簿上登记的人就是房屋的所有人。

甲虽然先买,但没有办理过户手续,乙虽然后买,但已经办理过户手续,不动产登记簿上的所有人是乙,因此,乙有权要求甲腾出房子。甲虽然没有办理过户手续,但甲和原房主之间订立的房屋买卖合同是有效的,甲受到的损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原房主赔偿。因此,依靠物权法确定的规则就能够明确归属,定分息争,稳定经济秩序。

3.物尽其用。

物可以自己用,也可以交由他人用,可以依法转让给更有经营才能的人使用。物权法为权利人充分利用财产留下很大的活动空间,物权法不仅有物的所有权人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的规定,也有他人利用物的权利的规定,如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同时,从合理利用资源、维护公共利益出发,对权利人的权利也有不少限制,如物权法有关严格保护耕地的规定,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以及征收、征用的规定等。制定物权法,就是要充分发挥物权法定分LE争和物尽其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权利人充分利用财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鼓励权利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使“有恒产者有恒心”。保障安居乐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物权法把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作为立法目的。

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是物权法的目的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_一系列确定物权归属的规则明确物权属于谁,二是通过规定物权保护的途径与方式使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三是通过规定国有财产的范围、行使以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力度保护国有资产;通过规定集体财产的范围、行使等保护农村和城镇的集体财产;通过规定私人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保护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通过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保护权利人对物的利用的权利。总之,制定物权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切实保护权利人的物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活力,促进社会和谐。

⑨ 物权与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

一下引自陈维国的博客
一、《物权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物权法》第一条 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根据《宪法》的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物权法》的立法宗旨就是要维护“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国家的经济主体,在国家经济制度中起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国家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 国家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也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这种关系就象一棵大树,如果只有树杆没有枝叶,则大树无法正常生长。反之,如果没有树杆和树根,则枝叶也无法成活。公有制经济就是树杆,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就是枝叶。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割裂。
国家在维护“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和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就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健康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在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下,通过法律实现物权的合法性,才能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不受破坏。所以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必须适用物权法,通过《物权法》进行调整,才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物权法》坚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并不十分发达,市场经济发展也并不充分。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可以实现相对的公平。《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只要有市场经济存在,就会有不同的市场主体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就会有不同价值的物权参与到市场经济之中。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等价交换原则,必须保证一切市场主体法律地位的平等和发展权利的平等,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获得健康发展。所以,《物权法》规定的第二项原则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三、《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原则。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不同所有制的具体物权,也就是“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在其他法律规定中这种不同的物权要体现为具体的财产价值。《宪法》第十二条规定“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从宪法的这一规定来看,《物权法》强调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不得侵犯。”是《宪法》这一规定的具体阐释。法律保护的是各种所有制的合法物权,而合法物权具有不可侵犯性。只有在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特殊条件下,国家才可以对公民的财产予以征收或征用,但应该给予补偿。 “补偿”恰恰是体现了合法物权不受侵犯的原则。
四、《物权法》确立“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的原则。
确立“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不同的物权法律保护,而不同的物权则是由具体内容所体现的,物权的概念、种类、内容不能因人而异,也不能由物权所有人进行解释,只能由法律规定。确立法律规定原则,可以保证对物权的理解及保护在同一法律标准和法律原则下进行。
确立法律规定的原则,不是指专门的单一法律,而是不同的法律。因为物权的种类不同,内容不同,只能由不同的专门法律来规定。如《宪法》对物权的规定是财产权、所有权、土地权。而《民法通则》规定的是财产权、债权、土地权、所有权、收入权、著作权发明权以及由人身权利派生的财产权利等。而这些不同的物权都在具体的专门法律中有专门的规定和保护程序。
五、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法登记原则。
不动产物权必须依法登记,这是《物权法》区别于其他涉及物权的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长期以来对不动产物权是否必须登记,并没有强制性规定,而大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对没有依法登记的不动产,则以是否交付和是否实际转让来判断其是否拥有所有权。《物权法》规定的“应当依法登记”则明确的一个重要的物权确认原则,即没有登记的不动产物权,应该视为物权没有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这一规定对于人们长期以来的形成的“实际占有”观念应该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另外,这一规定也对过去那种为了避免交纳税收而故意对实际已经转移的不动产物权长期不予登记的违法行为是一个强制性限制。
六、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的原则。
对于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过去的法律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不同主体之间的动产物权设立及转让,往往会按照习惯性原则处理。动产具有易流动性,动产如果没有统一规定的交付原则,一旦发生动产物权争议或动产物权涉及第三人权利损害赔偿时,将会造成法律裁判上的盲区。而法律的自由裁量权在同一类动产物权的确认上,往往会因为裁判人员的素质不同、所在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根本性质不同的裁判。因此“依照法律规定交付”原则将对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后的实际归属及法律关系的确认,提供了有效执行的法律依据。
七、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合法性和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原则
判断物权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必须坚持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物权往往涉及的是私权、公权和他人权利的冲突,如果只强调保护了物权所体现的私权及排他权,而忽视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将可能导致私物权的侵权行为的合法化。同样道理,公有物权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也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使和主张也不能侵害物权和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权益。《物权法》作出的这一规定,则有效地解决了物权的合法性与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同步保护的冲突。
八、其他相关法律对物权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他法律规定的原则
《物权法》的这一规定与我国其他有关物权的法律规定是一致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庞大而复杂的,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把涉及物权的各种法律关系都规定得十分详细,因此就需要不同的专门法律来进行调整。《物权法》作出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法律规范冲突的问题。在我国任何一部法律规定的物权,都不能与《宪法》冲突,如果发生了与《宪法》冲突的情况,则必须适用《宪法》。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布景同于其他法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物权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它的地位低于《民法通则》而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所以根据法律级别的不同解决法律规范的冲突,可以保证国家法律规范的统一性,这是我国立法系统的一个共同规定。这种规定,既强化了法律的严肃性,又保障了必要的灵活性。
从以上八项原则,我们可以明确,《物权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保护我国特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坚持物权的取得和消灭必须遵循法律和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只有在这个原则下主张的物权才具有合法性,只有在这些原则下行使的物权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当然,这些原则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款进行阐释和规定,才可以被人们有效地执行。

⑩ 物权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物权立法为国富民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法律基石

国家、集体、个人;住房、车位、存款……物权法,与十三亿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8日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

“制定物权法是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胡康生说,这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顺应改革大潮服务现代化建设大局

追溯到13年前,我国物权法起草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002年12月,物权法草案作为民法草案的一编,与其他部分一起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初次审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了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我们的身边不难发现,在城市,房主和物业公司为楼梯、车库等空间的所有权争吵已不鲜见;在农村,有农民为宅基地权属不明起纷争结下怨仇;全国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逐年上升……

根据2001年的统计,全国各级法院当年受理的刑事案件50万件左右,行政诉讼不到10万件,而民事案件大约500万件,占各类案件的80%以上。新的形势下,加快制定综合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典已成为各方共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研究……切实化解不安定因素,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2004年10月,物权法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进行再次审议。这表明,中国民法典草案将以分编方式审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胡康生说:“考虑到民法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一并研究修改历时较长,以分编审议通过为宜,应抓紧制定修改物权法。”

“我国的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对物权作了不少规定。”民法学家王家福说:“但对涉及物权制度的共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亟需作出规定,从而进一步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因此有必要依据宪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物权法。”

制定物权法总的原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给予平等保护;加大对国有财产的保护力度,防止国有财产流失;全面准确地体现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维护农民利益;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彰显宪法精神体现宪法原则

物权是一种重要的财产权。在草案制定过程中,保护公、私财产的对立成为主要争议之一。有人认为,物权法是私法,应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主,有人则认为应突出对公有财产的保护。

公私财产对应的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许多常委会委员和法律专家都指出,制定物权法应当把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贯穿并体现在整部草案的始终。

物权法草案第一条开宗明义,将“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置于立法宗旨的最前面。草案还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认为,物权法通过明确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的范围、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行使、加大对国有财产的保护力度等规定,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通过明确私有财产的范围、依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等规定,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胡康生曾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汇报时指出:“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对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宪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尹田说,制定物权法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物权法草案规定平等保护原则,是由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的,符合宪法精神。公平竞争、平等保护、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享有相同的权利、遵循相同的规则、承担相同的责任。如果市场主体不平等,我国的市场经济肯定就没法搞下去。

“实行平等保护,有助于完善我国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只有实行平等保护,才能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说,“如果国家的财产和私人的财产受到同样的侵害,而保护不同,老百姓也不会答应。至于非法的财产,当然不受法律保护。”

阅读全文

与物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