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两岁宝宝物权意识太强烈老是打人,别的小朋友只要拿了他的东西,肯定要打别人,平时跟他讲道理也能听懂
病情分析: 你好,宝宝发育期均是这样的。 指导意见: 应注意积极耐心诱导的,建议逐渐给宝宝添加辅食,多晒太阳来增加钙的吸收。
⑵ 孩子独特的物权意识,这是在几岁的时候开始出现的有何表现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并且也普遍得到家长们的认可。那就是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总会出现三个叛逆期。那就是婴幼儿叛逆期,儿童叛逆期以及青春期叛逆期。一提到叛逆期,很多家长深感头疼。因为这时候不知道如何来应对这样一个孩子。当孩子处在第一个叛逆期时,也就是婴幼儿叛逆期,大致出现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他们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自我意识开始确定,开始拥有了独特的物权意识。那么什么是物权意识?有什么表现呢?
物权意识确定的阶段,作为家长要理解这种过程。在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并确定正确的物权意识。比如孩子不愿意出借自己的玩具,我们要支持他,这确实是他的东西,他可以拒绝出借;当小朋友非要别人的东西时候,我们也要明确告诉他,那是别人的东西,除非人家同意,否则不能占用。
⑶ 缺乏物权意识,会对孩子造成何种影响呢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应该都是非常棘手的,那就是孩子总是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明明自己平时严格地控制着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确定没有任何人教给孩子这一不良的行为习惯,但是孩子却还是出现了“偷东西”的问题。
教育孩子是一条很长的路,很多的家长都属于这条路上的学龄前孩童,很多的东西都还不明白。
但正是因为这样,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要从多方面考虑,不要一遇到什么事情就以成年人的思维来为孩子的行为定性。要主动去思考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试着去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孩子出现了家长自以为的错误时,采用暴力手段。
同样的,家庭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有正确的意识,如果连家长自己都没有物权意识的话,那么孩子自然也不可能会有。
当然,这里说的也不仅仅只是物权意识,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就一定要以身作则,了解教育孩子需要的东西,了解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不同的教育。
⑷ 什么是物权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一)物权意识的定义
物权意识是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让孩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帮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物品。
(二)培养孩子物权意识的方法如下:
1、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
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灌输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2、订立规矩
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3、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让我看看可不可以?”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
4、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5、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
为了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感受。
6、将拿(偷)的东西归还
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规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发现孩子拿(偷)别人东西时,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的处理。父母可以批评和处罚他,但不要忘记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会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会轻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学习分享
当家中来小朋友做客时,正是大孩子学习分享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请大孩子为小Baby拿奶瓶、递尿片或说故事,赋予他责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让他跨过成长的门槛。
8、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9、适时的赞美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坏习惯,父母应适时地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真乖,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10、坚持原则
父母对孩子订出奖惩规则后,就要切实遵守。千万不要为了贪图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却又不可以,朝令夕改,会使孩子莫名其妙,产生混淆不清的误导。
11、有效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对话是很重要的,借着沟通可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鼓励他说出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范许多观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祝您和家人生活愉快!宝宝健康成长!
⑸ 二胎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一,谁先拿到谁来玩。
任何一个玩具,哪个孩子先拿在手里玩,这个玩具暂时的归属权就属于这个孩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哪个孩子先想要玩,这个玩具就应该先给他玩。这么说是因为小编在自己家推行“谁先拿到谁来玩”的规则时,我大儿子因为观察力行动力占优势,有时候,他留意到我小女儿想要哪个玩具,他就先发制人冲过去拿起这个玩具,然后按照我之前制定的规则,他先拿到的,他就可以先玩。可是,他当时并不是想玩这个玩具,只是想“欺负”妹妹,看妹妹手足无措的样子。而我的小女儿,因为手慢了一步就被哥哥捷足先登,没有拿到她真正想玩的玩具。有过几次以后我发现,我的规则有漏洞。所以我对它进行了改良。变成“谁先想要谁来玩”因为意识一定是在行动前,这样,观察力行动力更有优势的一方就没办法再钻空子了。先想要的可以优先玩,另外一个如果也恰巧非常想玩,那么就要在一旁耐心等待。等先玩的一方把玩具放到一边并明确不再玩时这个玩具就又重新变成了公共属性的了。
二,每人同一时间只能玩一个玩具
根据“谁先想要谁来玩”的规则,大儿子又动起了歪脑筋。“那我第一时间就尽可能的把更多玩具都放手里,表明这些都是我先想要玩的,这样是不是又占得了先机,可以让妹妹傻眼呢?心里的小算盘打的叮当响,可是还没等他付诸行动,我就颁布了第二条法令-每个人同一时间只能玩一个(一套)玩具。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我的第一条法令可以有效实施,同时又能培养孩子专注的好习惯。
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玩具
在以上两点规则都推行实施以后,我发现我的孩子们确实不会再因为抢玩具而发生争执了。可是,无论是大儿子还是小女儿,总有那么几件玩具是恨不得时时刻刻都拿在手里,不想被当作公共玩具一样去分享的。我觉得,他们的这一丁点的独占的意识应该被保护起来。于是我又推出了第三条规则,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玩具。另外现在的科技发达,我就尝试用数字产品帮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后也试用果很多款名为“早期阅读”或“学字”的应用软件,都不是十分满意,要么是到后期课程需要交费,要么就是说是免费,但内置广告频繁,影响学习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荐了手机应用,猫。小;帅‘学,汉,字、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这真的是让我们做家长的轻松不少呢。
⑹ 宝宝的物权意识敏感期被破坏了怎么办还能补救吗
我这么看: 1,相对于占有意识,风度感更难在幼儿期培养,在幼小时植入过这个思想对孩子成长是很有益的。 2,孩子现在对于自己的东西不太会保护,不会强硬的抢回来,这也不是大问题。一方面可以请老师稍为照顾,制止、批评这些争抢举动,第二这个意识也好培养,让孩子选喜爱的玩具,然后告诉他如何爱惜好这些玩具,轻拿...轻放,用心玩,玩过回复原装放好。然后渗透一些东西是你的,可以给小朋友玩但要记得收回的意识,没问题的。
⑺ 宝宝的物权意识太强了,该怎么引导
2~3岁是抄宝宝物权意识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就像嘟嘟一样,完全是一个“小霸王”的样子,把自己的东西管得特别牢,谁都不能碰一下,一旦动了他的东西,就会发脾气、大哭大闹。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宝宝自私的表现,也不要跟宝宝太较真,对宝宝进行批评教育。这样会让宝宝产生反抗心理,为了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侵占,从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方式来对抗,甚至会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父母应该采取温和的态度,首先肯定宝宝对物品的所有权,安抚宝宝的情绪;其次再向宝宝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会动他的东西,爸爸妈妈虽然动了宝宝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还是属于宝宝的。如果宝宝还是不能接受,那就暂时放弃,不要跟宝宝对抗。等过了这个年龄段,宝宝自然会放开这些“占有欲”。
⑻ 宝宝护食不让别人碰,如何度过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宝宝总“护食”,家长很担忧
你见过小猫咪护食的样子吗?即使是一只孱弱的小猫咪,当面对有可能夺走它食物的人或者动物,它都会亮出自己的爪牙,发出威胁的声音来宣布自己对食物的主权。
年幼的孩子也是一样,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视频就是如此,一个在餐厅里吃饭的孩子,每当看到别人企图夹走自己面前的菜的时候,都会边哭边阻止对方的动作,似乎在他眼里看在,饭桌上的这道菜就是一块“不容侵犯的圣地”,明明这么大一盘菜,他自己根本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