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益物权的动产
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动产,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他物权。这是用益物权的概念。所以不存在只能设立于不动产之上的说法。对于建设用地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来说,是针对不动产的。但也有对动产的,例如你借了他人的动产或是通过合同等合法方式对他人所有物(动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你借来的物品所有权属于他人,但你合法对动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
2. 为什么动产不能设定用益物权
其实对于117条我是这样理解的,117条规定动产可以设定用益物权,但是为什么现在物回权法规定的四种用答益物权都是不动产,就是因为如果将用益物权只是局限于不动产,将来的法律很难对动产设定用益物权,这就不利于法律的发展。现在中国很多的法律处于发展状态,这样的规定就是为将来物权法的发展留后路。
3. 物权法中有哪些用益物权
益物权是来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自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17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其大分类主要有地上权、地役权、典权、用益权。具体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租赁权等。
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
"用益物权"这一概念在中国《民法通则》中没有出现,有关用益物权的规定也只有零星几条。物权法草案第123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严格说来这也不是用益物权的立法定义。因此,在中国民事立法上难以给用益物权一个明确定义。在民法学上,所谓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权。
4. 什么是物权纠纷 用益物权纠纷典型案例 物权请求权及
对于用益物权比如你借用他人的自行车,那么你就享有对该自行车的使用权,这版就是你的权利。
对于权担保物权比如你向你朋友借1万元钱,你朋友要求你提供担保,那么你说以你的房子来设定抵押,那么这时你朋友对你房子享有抵押权。
5. 用益物权 动产 关系
我不知道你前面的问题和后面的举例假设有什么关联,仿佛是两个问题
1 你的举例是版不必要的,因为我想你权自己也清楚法律不会有这样的规定,法是拿
来反应普遍状况,不是拿来假设极端例子的
2 按我对你想法的理解,你想表达的是“用益物权可以建立在不动产和动产之
上”这句话是错误的该怎么回答,是吗?
事实就是目前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都认为用益物权是可以建立在不动产和动产之
上的,只是在用益物权目前在我国主要是以不动产为标的物,是主要而非绝对,
所以只能建立在不动产之上自然是不合理的缩小解释,而且平心而论相信你也无
意做法学泰斗去创建自己的学说,所以还是接受通说比较好
(附)我国用益物权的主要对象:
土地承包经营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 地役权 典权
6. 用益物权案例分析
1、《担保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财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额部分。轿车总价值25万元,故可以在向工商银行抵押后再向乙和丙设定抵押。
2、根据《担保法》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以车辆抵押的必须进行抵押登记,未办理登记的,其抵押不生效力。故甲与丙签订的抵押合同还未生效,当然不得对抗第三人。
3、《担保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抵押人对抵押物价值减少无过错的,抵押权人只能在抵押人因损害而得到的赔偿范围内要求提供担保。抵押物价值未减少的部分,仍作为债权的担保。”本案中,既然造成抵押物损失的全部责任在货车司机,甲并无可归责的过错,因此,银行无权要求甲提供新的担保。
4、保险公司支付的5万元作为抵押物价值减少的赔偿金,根据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效力以及第五十一条的相关规定,应认为属于担保。银行与乙都可以就5万元赔偿金主张抵押权。
5、根据《担保法》第五十四条,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按照以下规定清偿:抵押合同以登记生效的,按照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这样在本例中,工商银行作为先获得抵押登记的抵押权人,首先获得清偿,故可就重5万元的债权获得完全清偿,剩余3万元,由乙受偿,而丙由于抵押合同未生效,无法使自己的债权得到清偿。
7. 动产作为用益物权标的会面临什么法律问题
由于社会物质财富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对物进行利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有权人在一定情况下并不需要直接利用所有物,而非所有权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急需利用该物,同时又不愿或者不能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基于此有了《物权法》动产用益物权的规定。
《物权法》第四十条规定:“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同时第一百一十七条又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针对这两个法律条文,笔者想谈谈自己对动产用益物权的理解与适用:
一、对动产用益物权的理解。
与财产所有权、担保物权相比较,用益物权具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法律属性,表现在:
(一)用益物权以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为其主要内容,并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
用益物权之“用益”,顾名思义,就是对物的使用、收益,以取得物的使用价值。在这一点上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不同,也由此决定了用益物权的设立,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为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必须将标的物的占有(直接占有)移转给用益物权人,由其在实体上支配标的物。否则,用益物权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二)用益物权是他物权、限制物权和有期限物权。
用益物权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设定的物权,是非所有人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对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使用、收益的权利。因而从其法律性质上讲,用益物权属于他物权。用益物权作为他物权,其客体是他人所有的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它是所有人为了充分发挥物的效用,将所有权与其部分权能相分离,由用益物权人享有和行使对物的一定范围的使用、收益权能的结果。因此,用益物权是由所有权派生的权利。但是,用益物权的这种派生性并不影响用益物权作为一种独立的财产权的存在。用益物权一旦产生,其权利人就在设定的范围内独立地直接支配其标的物,进行使用和收益。用益物权人不仅可以排除一般的人对于其行使用益物权的干涉,而且用益物权人在其权利范围内可以依据用益物权直接对抗物的所有人对其权利的非法妨害。用益物权之所以附有一定的存续期限,是因为用益物权是在他人之物上设定的权利,起着限制所有权的作用。如果允许设定永久无期限的用益物权,则所有权会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境地,有损所有权的本质。
?
(三)用益物权具有独立性。
用益物权不以用益物权人对所有权人享有其他财产权利为其存在的前提。用益物权的独立性表明了用益物权不具有担保物权所具有的从属性和不可分性的属性。也可以这样说,用益物权不以其他权利的成立为其成立的前提,也不随其他权利的让与而让与,亦不随其他权利的消灭而消灭。此外,用益物发生变化,比如部分灭失或者价值减少等,用益物权将会随之发生变化。
(四)用益物权的客体为不动产或者动产。
用益物权是在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成立的物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用益物权只能存在于他人之物上。其次,用益物权的客体可以是不动产也可以是动产。一般而言,用益物权的标的主要是不动产。《物权法》制定以前都将用益物限定为不动产,主要因不动产(尤其是土地)价值较高,拥有不容易。而动产通常价值较低,获得也比较容易,将其利用价值与所有权分离而由不同的人来支配,并没有多大社会意义。而随着时代的不同,社会物质财富的不均衡,只规定不动产才可以设定用益物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故《物权法》在第四十条增加了用益物权的适用范围,把动产也可以设定用益物权用法律加以规定。
二、动产用益物权是不违反“物权法定”的。
《物权法》出台前,我国任何一部涉及到用益物权的法律都只规定了不动产的几种形态。所以大多数人只要提到用益物权就会说:“物权法定”是铁打不动的,动产是不享有用益物权的,只有法律列出的不动产那几种形态才是用益物权。而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动产用益物权是不违反“物权法定”的。大多数人认为动产不能设定用益物权是对“物权法定”的理解错误。《物权法》第五条明文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这应该是人们所说的“物权法定”,是指物权的种类及其内容是由法律规定的,当事人只能依法律规定的种类和内容设定物权。众所周知物权的种类分自物权和他物权。自物权,即指权利人对自己所有的标的物依法进行全面支配的物权。“全面支配”意味着支配范围的全面性和支配时间的无限性。只有所有权符合这一特征,故自物权即所有权。他物权,是指权利人在他人所有的标的物享有的被限定于某一特定方面或某一特定期间的物权。它是由非所有权人对物享有的一定程度的支配权。从设立目的的角度对他物权进一步分类,可将其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是指以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为目的而设立的他物权,是“物权法定”中的种类法定的一种。用益物权人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用益物权所限定的范围依自己的意思对物进行利用,并排除他人包括所有权人的干涉,享有物上的利益。物之所有权人通过设定用益物权,将其所有物交给他人使用、收益,以取得一定的利益,从而可以不必亲自使用其所有物而获得收益。物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都取得了各自的利益,说明了物的使用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实现。用益物权不仅是要确认和维护用益物权人的利益,同时也反映物之所有权人的利益要求,从而达到所有权人与利用权人之间的利益的平衡。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物权的内容”?钱明星在《物权法理论》一书是这样写的:“物权的内容,就因对标的物的利益的不同,而有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区别。”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动产用益物权是“物权法定”中种类法定中的他物权,是内容法定中的用益物权。《物权法》只是在法条中提了一下,所有权人可以在自己的动产上设定用益物权,为什么不像不动产那样把每种形式列举出来呢?笔者认为要把动产用益物权列举出来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不动产用益物权可以列举穷尽,动产不计其数,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列举出来的。《物权法》把动产用益物权设定的权利赋予给了所有权人,这在第四十条中已经充分说明了。也就是说动产用益物权根据不同的动产需要设定的用益物权的范围、期限的不同而由所有权人跟用益物权人自己约定。
三、动产用益物权适用的法律依据。
目前在我国动产用益物权是以《物权法》为唯一依据。《物权法》第四十条规定:“所有权人可以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第一百一十七条又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这两个法律条文就是动产用益物权设立和行使的法律依据。因以前各种法律并不承认动产可以设立用益物权,所以因动产用益物权发生纠纷,只有在《物权法》中才有规定,就变成了《物权法》是动产用益物权的唯一法律依据。
谈到用益物权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天然孳息收取权的问题,《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基于此法条,笔者谈谈动产用益物天然孳息收取权应该由谁取得的问题。
笔者举一个例子,张三租了李四一头母牛耕种,在租期内母牛产下一头小牛,小牛应该归谁呢?大数人会说当然归所有权人。其实并不必然归所有权人,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如果张三和李四之间签定的是动产用益物权合同,那么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的应该归用益物权人所有。对于此例小牛当然归张三所有。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只有在物之所有人没有设定用益物权时才享有天然孳息收取权。这就给所有权人提了个醒,如果要设定用益物权就应签定书面合同,并在合同中约定好天然孳息收取权归谁?否则所有权人可能因没有约定而丧失了收取天然孳息的权利。
有人看到笔者举的例子就会说租赁合同产生的不是债权关系吗?笔者的回答是:如果是一般的租赁关系当然产生的是债权关系,如果在租赁期间为所有权人设定了一些限制,对租赁人设立了一定权限那就是动产用益物权了。因动产用益物权人是对他人所有的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就很容易让人联想这会不会发生债权和用益物权的竞合呢?笔者认为此时是不会发生债权和动产用益物权竞合的。因《物权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所有权人可以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也就是说动产用益物权必须要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设定,既然提前设定了,那么发生纠纷时法律依据自然是《物权法》。到目前为此,我国除了《物权法》对动产用益物权有规定外,其他法律并没有涉及,所以动产用益物权人与所有权人发生纠纷时的法律依据只能是《物权法》。
8. 什么是用益物权,举个例子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版的排他性的权利权。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
用益物权,是指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用益物权作为物权之一种,着眼于财产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民法上,各国物权法贯彻效益原则,已经逐渐放弃了传统民法注重对物的实际支配、财产归属的做法,转而注重财产价值形态的支配和利用。这种立法趋势反映到理论研究上即是学者越来越注重对用益物权的研究,然而,对用益物权的法律性质则有不同的阐述。
9. 请举一下用益物权人的例子,通俗点的
比如是土地承包商就是用益物权人。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从所有权的角度来所,实际上是物的所有人将所有权中的占用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给了他人,但处分权还在所有权人手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9)动产用益物权案例扩展阅读
用益物权人的权利:
(一)占用的权利。“占有”是对物的实际控制。用益物权作为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自当以权利人对物的实际占有为必要。利用他人之物为使用收益,必然要对物予以实际支配。没有占有就不可能实现对物的直接利用。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所得;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权人的,因该物产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权人取得。
(二)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是依物的自然属性、法定用途或者约定的方式,对物进行实际上的利用。“收益”是通过对物的利用而获取经济上的收入或者其他利益。用益物权的设立就是对物的使用和收益。
比如在他人的土地上自建房屋以供居住;在他人的土地上耕种、畜牧以供自用或出售而获得收益;在他人土地上建造楼宇用以出售、出租以取得收益等。
10. 举例说明我国民法中所有权与用益物权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联系:
1、都来是物权。
2、都有自对物使用收益的权利。
比如土地,土地的所有权和用益物权都是物权;土地的所有权当然可以对土地享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土地的用益物权,比如说出租土地使用权,就是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益,现实中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区别:
1、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4项权能,是最完善的物权;用益物权只是具有所有权中的一部分权能 。
2、所有权指动产的所有权和不动产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在我国法律上仅指不动产用益物权(这点很多人容易搞混,我想你大概也是想了解这点)。
3、在权利流转中,为了保证有效流转,用益物权要优先于所有权。
比如土地,土地的所有权包括占有房屋土地,使用土地,依靠土地取得收益,处分土地;土地的用益物权指包括使用土地取得利益的权利。
土地可以谈所有权、杯子也可以谈所有权,但是土地可以谈用益物权,杯子却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用益物权。
当土地的所有人甲,为乙在该土地上设立了用益物权,那么在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个用益物权就优先于土地的所有权,否则用益物权的设置就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