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的行为侵犯了周某的著作权.首先它更改了名字,侵犯了著作权中回的"保护作品答完整权".其次,没有给周某的继承人酬劳,也没有经过继承人同意,侵犯了继承人的发表权和获得收益权.
著作权属于民事权利,并非政治权利.所以应当得到保护.
『贰』 某上市软件委托开发合同纠纷,法院判决被告享有著作权,登记行为效。
1、案情介绍
原告是本市一家公司,被告是外省一家公司,争议起源于一套软件。原告称其与被告签订了《软件委托开发合同》,涉案软件的著作权为原被告共同所有,诉请确认原告为涉案软件著作权人,被告对涉案软件的著作权登记行为无效,同时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申请撤销涉案软件的著作权登记证书。距开庭还有半个月,被告才找到击水律师事务所,这给杨雪律师增加了难度。著作权案涉及太多专业知识,再加上被告是大公司,机构庞杂,杨雪律师沟通起来更加困难。最为关键的是,此案并不是原告与被告的唯一案件,而是诸多知识产权案件中的一个,这意味着,此案的判决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其他案件的判决。
2、法律分析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一条规定:“接受他人委托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无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未作明确约定的,其著作权由受托人享有。”
3、判决结果
一审宣判,确认原告为涉案软件的共同著作权人,而原告提出的要求确认被告登记行为无效及要求被告立即撤销登记证书的诉请没有获得支持。
4、律师建议
击水律师事务所杨雪律师认为,涉案作品是被告独立开发,依法享有著作权,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便自动取得。《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9条规定,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原被告签订的《软件委托开发合同》约定,本项目软件系统的专利申请权归甲乙双方共同所有。本案中约定了专利申请权共有,不等同于约定了著作权共有,也不因约定了专利申请权或独占使用权,著作权就发生了转移。律师认为,既然合同未约定著作权,且知识产权并不是特指著作权,故针对委托开发的软件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其软件著作权并没有发生转移,仍然归被告所有。
被告对涉案作品的著作权登记行为合法有效,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也没有违反与原告的合同约定,被告是依法享有涉案软件的著作权人,没有侵害原告的任何权利。
『叁』 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著作权侵权纠纷案
由于认为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抄袭自己所著的《圈里圈外》,回庄羽将其告上答法庭。2004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侵犯了庄羽的著作权,判令被告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立即停止《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的出版发行,共同赔偿原告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并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2006年5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在一审判决的基础上,增加了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
终审宣判后,郭敬明已经自动履行了赔偿21万元的义务,但表示决不会道歉。为此,庄羽向一中院申请强制执行。庄羽请求法院:“依法执行被申请人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在《中国青年报》上向申请人公开道歉的义务;依法执行被申请人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停止《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出版发行的义务。”
『肆』 "大头儿子"著作权纠纷央视动画为何被判赔38万元
知名度颇高的国产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剧外引发的著作权纠纷不断。
2017年月7日,杭州铁路运输法院对杭州大头儿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诉央视动画有限公司等三被告著作权侵权案作出一审判决,央视动画被判支付赔偿金35万元,承担原告3万元维权合理费用。
法院审理认为,央视13版动画片“大头儿子”等人物形象系原作者刘泽岱创作的原人物形象基础上演绎而来,仍包含原作者的独创性成分,未经原作品著作权人杭州大头儿子文化公司许可而使用的行为构成对原作品著作权的侵害。步步乐公司、欧凯公司制造和销售侵权玩具的行为均建立在央视动画授权使用13版动画片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央视动画从许可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应承担相应侵权责任。
鉴于央视并未直接利用杭州大头儿子文化公司享有著作权的原图,而是添加了大量演绎成分后对演绎作品进行利用;侵权玩具产品仅在包装纸上使用“大头儿子”形象;此前,央视动画已根据生效判决承担过相应赔偿责任;法院采纳较低值确定赔偿金额,判处央视动画支付赔偿金35万元,承担原告3万元维权合理费用。
『伍』 如何查询著作权侵权判决书
如果是向法院起诉后获得判决,判决书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若查版询特定案件的权判决书,可在检索栏输入当事人名称;若查询著作权侵权类案件,可在检索栏输入著作权侵权或者知识产权侵权。
如果是向行政机关投诉后获得的相关文书,需到该行政机关查询。若相关当事人为公司或者企业,可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查询该公司的行政处罚信息。
希望对你有帮助!
『陆』 法院判决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
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官方文件及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
『柒』 《神探狄仁杰》第一部剧本著作权确权纠纷案
一、案例概述:
代理律师:李志勇、杨柳
委托人:原告——东阳荣煊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审理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审级:一、二审
裁判结果:支持原告诉讼请求。
二、关键词及理论问题:
受委托创作作品的著作归属
三、案例背景资料:
2002年5月10日,太原电视台电视剧艺术中心第七创作室(简称第七创作室)与钱某签署了一份《协议书》。该协议主要内容有:钱某为第七工作室创作以唐代人物狄仁杰断案为题材的25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武则于四大奇案》(暂定名),剧本著作权归第七创作室所有。
2011年10月,太原电视台出具证明陈述:第七创作室系张文玲挂靠太原电视台电视剧艺术中心成立的创作机构,该机构资金完全由张文玲个人投入,一切责任也由张文玲个人承担。
2002年12月11日,第七创作室与C公司签订《剧本版权转让协议书》,约定剧本《武则天四大奇案》全部版权(包括著作权、改编权、拍摄权以及开发制作其他任何衍生产品的版权)归C公司所有。2006年12月5日,C公司与东阳荣煊公司签订《剧本版权转让协议书》,约定剧本《武则天四大奇案》全部版权(包括著作权、改编权、拍摄权以及开发制作其他任何衍生产品的版权)归东阳荣煊公司所有。
2011年1月27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部《剧名变更证明》,证明《武则天四大奇案》为原文艺中心影视部参与监制、使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制作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曾用名。
2004年,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某传媒股份有限公司、C公司联合拍摄完成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上映。
四、争议焦点及法律问题:
1.剧本转让合同对剧本确权案件的影响
2.委托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3.经常居住地的确认
五、我方代理意见:
律师点评:本案实际涉及以下几个法律问题;
1.受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归属
《著作权法》第17条:“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第七创作室与钱某签署的《协议书》中明确约定,剧本版权归第七创作室所有。
第七创作室与C公司签署《剧本版权转让协议书》,C公司又与原告签署《剧本版权转让协议书》,上述转让协议均合法有效,因此原告是电视剧剧本《武则天四大奇案》的著作权人。该剧在发行放映阶段,由于市场营销的需要改名为《神探狄仁杰》,即《神探狄仁杰》(第一部)。
鉴于《神探狄仁杰》(第一部)良好的播出效果,2004年及2006年,原告分别合法受让了与《神探狄仁杰》(第一部)之人物及故事情节均具备连续性的作品即《神探狄仁杰》(第二部)及《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剧本的著作权,成为《神探狄仁杰》(第二部)及《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剧本的合法著作权人。
2.案件管辖权
根据钱某提供的无锡影视基地出具的证明材料,只能表明其在该基地从事过电视拍摄工作,没有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居住处所,不能证明其在该处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由于电视剧拍摄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短期性和和流动性,很难确定钱某一直在此处工作居住。
六、法院判决
【(2011)朝民初字第16570号】确认剧本《神探狄仁杰》(第一部)的著作权归东阳荣煊影视公司所有。
钱某不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原审法院认定事实基本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执行律师——李志勇
『捌』 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侵权案件有没有判决,判决结果拿给大侠知道啊
2005年12月18日胡戈决定改编《无极》
2005年12月28日《馒头》制作回完成
2006年年初《馒头》在网络上蹿红
2006年2月12日陈凯歌称答已起诉胡戈
2006年2月15日胡戈正式向陈凯歌道歉
2006年2月16日胡戈在新浪博客发表声明
2006年2月17日胡戈承认已和陈凯歌接触
2006年2月19日央视称不会起诉胡戈
2006年2月21日胡戈律师怀疑陈凯歌是否真告
2006年2月28日中影表态对馒头绝不手软
『玖』 关于著作权诉讼案件,法院一般会怎么判决
根据著作权保护的特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可分为以下几步:
1.对原告作品的分析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著作权的产生采取自动保护原则,即作品一经创作完成,著作权即告产生。因此,与专利、商标等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侵权认定不同,著作权侵权认定还涉及到权利的有效性问题。一部拥有有效著作权的作品必须同时具备下述条件: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具备独创性;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只要有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这样,被告当然未侵权。如果原告作品同时符合上述条件,则该作品享受著作权法保护。
2.对被控侵权作品及被告使用方式的分析
对被控侵权作品的分析,可适用以下两个标准:一是“接触”,即接触前一作品的机会;二是“实质相似”,即应受著作权保护部分实质相似。其中,后者是认定的重点。在认定原、被告的作品是否“实质相似”时,应将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权保护的部分与被告作品的相应部分进行对比,判定两者是否实质相似。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在认定原、被告作品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方面也有过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侵权纠纷案中,通过肯定被告作品的独创性,即否定被告作品与原告作品间的实质性相似,从而判定被告未侵权。如果被告的行为属于使用作品的行为,那么,就需要对被告的使用方式进行分析。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律对“使用方式”规定了不同的含义。如在专利法中指的是“实施”,即将某项专利运用于产业,按说明制造出相同的产品或者使用相同的方法;与之相对立,在著作权法中指的是“复制”,即以印刷、复印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者多份。当某一客体(如实用艺术品或外观设计作品)受到专利法与著作权法的不同角度的保护时,尤其应注意区分“实施”与“复制”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使用方式构成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
对于“复制”这种最普遍的使用作品的方式,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按照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进行施工、生产工业品,不属于著作权法所指的“复制”。由此可知,在我国,将平面作品以立体形式再现不构成对平面作品的侵权。
著作权侵权行为应采用过错原则
(一)过错原则的定义
过错原则包含一般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
一般过错原则是指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根据一般过错原则的要求,在一般侵权行为中,只要行为人尽到了应有的合理、谨慎的注意义务,即使发生了损害后果,也不能要求其承担责任。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在一般过错原则下,侵权行为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受害人有义务举出相应证据表明加害入主观上有过错,以保障其主张得到支持。
过错推定原则,是指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过错推定原则仍以侵害人存在主观过错作为承担责任的基础,它不是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只是过错原则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之处在于过错原则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过错推定责任的情况下,对过错问题的认定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受害人只需证明加害人实施了加害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无需对加害人的主观过错情况进行证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害人为了免除其责任,应由其自己证明主观上无过错。
(二)著作权侵权领域适用过错归责原则的可行性
1、著作权的固有属性,决定其应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如上文所述,著作权的保护客体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它不仅关系到著作权人的个人利益,也关系到一般公众及社会整体利益。著作权法在保护著作权人合法垄断权的同时,极其注重并积极寻求著作权人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这构成了著作权法的基本立法目的。为了实现该立法目的,在具构建著作权侵权制裁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著作权合法垄断权与一般公众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无过错责任原则倾斜保护受害方的归责理念,注定无法完成权益平衡的使命,而过错责任原则通过举证责任分担、侵权过错认定等方式,充分平衡了侵权人利益与著作权人利益的利益,有利于实现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
2、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符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
Trips协议作为WTO的重要法律文件之一,也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标准。该协议第45条涉及到了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归责原则与法律救济问题,其中第1款明确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司法当局应有权责令侵权者向权利人支付适当的损害赔偿费,以补偿由于侵害知识产权而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害,其条件是侵权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从事了侵权活动”。该归责原则作为一般性原则,为成员国普遍接受和适用。(虽然有部分学者指出该条约第45条第2款承认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司法部门应有权责令侵权者向权利人支付费用,其中可以包括合理的律师费。在适当的情况下,即使侵权者不知道或者没有正当理由知道他从事了侵权活动,成员也可以授权司法部门,责令其返还所得利润或支付预先确定的损害赔偿费。”并据此提出知识产权归责原则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主张,然而该主张有失片面。首先,从文义表述上来看第2款的适用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其次作为选择性适用条款,它对成员国不具备约束力,由此其不能作为确立侵权归责的依据。)
就我国来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它需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基本国情相适应。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利益分配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不是处于优势而是处于劣势,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无疑会“赢得”发达国家的“喝彩”,但这种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采取严格标准的做法,将会妨碍我国知识的运用和传播。为此在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归责上实行过错责任原则不违反Trips协议的规定的情况下,在著作权归责制度中采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是适当的。
损害赔偿问题
根据《著作权法》第48条的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根据民法和知识产权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应当确立以下四个原则:全部赔偿原则;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法官斟酌裁量赔偿原则;对精神损害赔偿适当限制原则。笔者认为,全部赔偿的损失计算问题,法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正确适用法定赔偿标准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全部赔偿原则是指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应当以加害人侵权行为所造成损害的财产损失范围为标准,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全部赔偿,赔偿应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为限。全部赔偿原则是现代民法的最基本的赔偿原则,是各国侵权行为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通例。
『拾』 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权纠纷
从上世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的前半生》一书一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由于种种原因溥仪的胞弟溥任将其著作权转交给同心出版社,从而引发著作权纠纷。群众出版社认为溥任没有授权资格,并向北京西城法院提出“无主财产”的申请。
观点一:著作权归溥任
支持溥任有继承权的主要论据是溥任和溥仪有血缘关系,有优先继承的资格。同心出版社的代理律师付明德表示,著作权继承是财产继承的一部分,溥任作为其财产的第二顺序继承人,在第一继承人李淑贤已经去世,且该书尚在著作权保护期限之内,所以溥任应享有该书著作权的继承权。
观点二:反对“皇族继承”
反对方的主要论点则来自《继承法》中遗产转移的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寿康认为,溥仪死后,其财产已经转移到第一顺序继承人李淑贤手里,李淑贤死后继承人顺序也应该按照她的顺序转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俊浩也认为,《继承法》所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非常清楚,是封闭式的规定,不存在其他的侄子、外甥、小叔子的范围。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田则否认了“皇族继承”的说法。他认为“我国早结束了封建帝制,没了皇帝,也就没了皇族。不存在皇族继承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就变成新中国的公民,他适用新中国的所有的法律,没有特权。”
观点三:国家所有
人大法学院李琛表示,“如果真的是无人继承,我认为应归为国有”。她认为,从《著作权法》的表述来看,只是规定了财产在无人继承的情况下,归国家所有。对自然人的作品没有更具体的规定,这给我们留下了解释空间,那就是可以让它进入公有领域。也就是说,在还有与别人合作的合同期限外,谁都可以出版。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我的前半生》一书著作权已经法院生效判决确认归溥仪所有。李淑贤作为溥仪的妻子及唯一法定继承人,生前未对该书的著作财产权进行处分,李淑贤去世后也没有继承人。至于溥仪的侄女金霭玲女士要求该书的著作权归自己所有的诉求,法院以“金霭玲并不是李淑贤的遗产继承人……于法无据”驳回,此后,金霭玲也没有再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