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调解书 是否具有确认物权的效力
法院做出的民事调解书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但没有确权的效力,案外人如果对标的物有异议,可以提执行异议之诉!
2. 调解协议内容涉及物权确权,法院不予受理,是什么意思,能举例子么
这是因为调解协议可能是基层调解组织做出来的
调解的大爷大妈对法律知识未必了解得内很深刻
而物权和知识产容权的构造十分复杂
不具备相关法律知识的人不可能准确解决争议
所以调解协议确定效力的时候
法院是不受理这类案件的
如果在诉讼中进行调解 〈法院调解 足够专业〉法院会根据调解协议做调解书 这是可以强制执行的
比如一个东西 被A偷了 卖给B了 又出租给C了 C拿去修理 不给修理费被D留置了 现在原主人该找谁要
能不能要 要原物还是找人赔偿损失 你觉得大爷大妈分析的清楚么?
3. 农村土地确权和宅基地纠纷要如何调解
先行来政后司法的原自则,未经政府调解的法院可以不予受理
2004年版的《土地管理法》里面,第十六条有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通过土地管理法的这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土地有纠纷,首先应经过调解,而调解的首选单位就是乡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当事人对处理结果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不经人民政府调解的,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可以不予受理。
4. 如何理解司法确认中调解协议内容涉及物权,知识产权确权的不予受理
这都是排他权,绝对权,法院无法判断实际归属,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对其声称拥有所有权
5. 房屋确权调解能给第三方吗
需要第三方以独立请求第三人地位参加诉讼。
6. 最高法物权法司法解释 明确如何解决不动产登记与确权争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今天发布,共22个条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依据《解释》,对发生争议的不动产物权归属的最终判断,应当依赖于对原因行为或基础关系的审查,而不全依赖于不动产登记簿。
《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实践中,出现了民事、行政审判部门互相推诿以及民事裁判与行政裁判冲突的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解释》作出了明确,最高法民一庭庭长程新文分析:因为不动产物权的归属、买卖、赠与、抵押是否生效等发生争议的,由民事诉讼来解决;涉及不动产登记机构它的行为本身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有错误,就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
当然了,在涉及登记的行政诉讼中,如果当事人提出将民事争议一并解决的,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审理。
依据《解释》,对发生争议的不动产物权归属的最终判断,应当依赖于对原因行为或基础关系的审查,所以,在当事人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与真实权利状态不符、自己是真实权利人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支持他的诉求。
程新文解释,不动产登记是不动产物权的一种公示方式,不能把不动产物权登记理解为国家对不动产物权关系的一种干预,解释为行政权力对不动产物权的授权或确认。
有记者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不再封闭建小区,小区道路将公共化,会不会与现行《物权法》规定相违背?程新文分析,政策上升为法律需要一个过程。
“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是立法机关要做的事情。当国家政策和法律产生相互影响的时候,我们会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妥善处理好相关的纠纷,我们司法机关执行法律和执行国家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实权利状态不符、其为该不动产物权的真实权利人的情况下,应当支持其诉讼请求。
(6)物权确权是否可以调解扩展阅读
实践中,有观点认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未经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就不能取得及享有不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争议涉及到登记就应通过行政诉讼解决。
于是,实践中就出现了民事、行政审判部门互相推诿以及民事裁判与行政裁判冲突的现象,这不仅徒增当事人讼累,也有损司法的权威和公信。针对这一情况,《解释》从两个方面作出规定:
一是在案件的受理上,规定因不动产物权的归属,以及作为不动产物权登记基础的买卖、赠与、抵押等产生争议而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受理,民事审判部门应依法予以审理。
二是从诉讼中不动产登记簿证明力的角度,规定对发生争议的不动产物权归属的最终判断,应当依赖于对原因行为或基础关系的审查,故在当事人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与真实权利状态不符、其为该不动产物权的真实权利人的情况下,应当支持其诉讼请求。
7. 为什么涉及物权知识产权确权的调解协议法院不
这是一个很难来调解的问题,因为相对自于知识产权的案件来说,一方面,每个人产权维护意识太薄弱,其实不管是什么,应该是有很必要的物品的存留证据之类的,不过一般来说,哪有人弄个什么东西还留个发票。这就牵扯出另一方面,费时费力,因为法院取证调查肯定是要花费大把的人力物力的,但是花费这么多却与金钱并不成正比,经常是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但其实金钱赔偿并不高,而且还有可能某一方觉得法院判的不当又要上诉......反正循环往复,算是个吃力不讨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