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使用权上建立德地役权

使用权上建立德地役权

发布时间:2021-08-16 08:18:22

Ⅰ 用益物权人可否设定地役权请简单阐释下,谢谢

一来 可以的,原因源是用益物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用益物权的自然人即为用益物权人。
二占用的权利。“占有”是对物的实际控制。用益物权作为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自当以权利人对物的实际占有为必要。利用他人之物为使用收益,必然要对物予以实际支配。没有占有就不可能实现对物的直接利用。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所得;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权人的,因该物产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权人取得。
三 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是依物的自然属性、法定用途或者约定的方式,对物进行实际上的利用。“收益”是通过对物的利用而获取经济上的收入或者其他利益。用益物权的设立就是对物的使用和收益。比如在他人的土地上自建房屋以供居住;在他人的土地上耕种、畜牧以供自用或出售而获得收益;在他人土地上建造楼宇用以出售、出租以取得收益等。

Ⅱ 关于地役权的一些问题!

你好!
一.首先要搞明白登记的内涵.A与B的地役权合同生效后,B支付了对价并获权利,若约定登记的应去是土地产权登记部门办理他项权利登记,主管部门会给B发放一本"土地他项权证",同时在A的土地证上记载存在地役权的"他项权利".
二.若未登记,如果A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C时也未告知有地役权的,C从土地证上是看不到有"他项权利"的记载的,双方去主管部门办理过户手续时,主管部门处也没有记录,因此C从此至终不可能知情.如果允许B向C主张地役权的话,对C是不公平的,因为C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对价,故也不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物权法》158条于是规定了这样一个条款:"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三.《物权法》167条规定,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地役权对受让人具有约束力。
即如果没有登记,A转让土地时有义务告知C地役权的事实,这样C不能成为"善意第三人",地役权对C应当有约束力.若A未告知导致B不能向C主张权利的,A应向B承担违约责任.
四.你的理解正确,地役权实质是地役权人对土地所有权人关于土地使用的一种限制.

希望有帮到你!

Ⅲ 我国物权法中的地役权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论我国《物权法》中地役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

作者:彭晓雨 陈功 张锡杲 发布时间:2011-09-27 15:52:12

--------------------------------------------------------------------------------

在传统民法上,相邻不动产的两个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一方为自己土地的使用便利须使用他方土地时,有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两项制度可供选择。我国《民法通则》上仅规定了相邻关系,对地役权制度的规定却付之阙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动产纠纷层出不穷,仅仅依靠相邻关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由于地役权的适用范围广泛,创设目的自由,双方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定地役权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物权法定及相邻关系的不足。2007年我国《物权法》规定了地役权制度,这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然而,该制度在司法实务中仍有缺漏亟待完善。

一、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厘定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项制度。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1)都是在不动产的利用过程中基于冲突而出生的;(2)在权利内容方面有重合之处。例如都涉及通行、排水、通风、采光等问题;(3)在法律救济上,权利人都可以请求适用物权或债权的保护措施。尽管如此,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体现了各自调整的独立价值。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性质和发生依据不同
相邻不是一种独立的物权类型,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地役权则是不动产所有人之间越出法律赋予的当然权益范围之外,基于合同关系产生的,是一种独立的永益物权类型。因此,相邻关系无须登记即可成立,并可对抗第三人;而地役权则以登记为必要,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
(二)调整范围与方法不同
相邻关系必须发生在相邻的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而地役权则是发生在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地役权的主体可以是相邻的,也可以是不相邻的,只是基于需役地的需要去寻找能够实现价值的供役地;相邻关系调整时注重习惯的运用,而地役权侧重当事人的自治性,可以是限制或排除当地习惯而另外约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
(三)调解限度不同
相邻关系作为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定扩张,是基于法律自身的强制性对邻近不动产使用给予的最低限度调节;地役权制度赋予了当事人在相邻权之外的自治空间,其调节利用的限度更大。
(四)有无对价不同
正如上述,相邻关系是不动产利用的最低限度的调节,被视为所有权内容的当然扩张,所以当事人在行使时只要不给相邻人造成损失通常是无偿的;地役权的设立则既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由当事人双方根据需要商定。
(五)存续期间不同
相邻关系具有永久性和一时性相结合的特性,永久性表现在有不动产相邻近的事实就有相邻关系的存在,一时性表现在具体相邻关系的行使,可因一次行使就能实现;而地役权的存续期间可由当事人约定,并可设永久地役权。
相邻关系的机能在于谋求实现不动产相邻各方“冲突之际的利害的衡平调整”,是从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在法律上所作的规定,地役权的价值取向在于个别不动产权利人的利益,为提高个别不动产权利人的不动产效益。厘定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了解二者的制度价值。地役权纳入《物权法》以来,为解决不动产纠纷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彰显了其制度优势。但不可回避的是,地役权在司法实务调整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并加以完善。

二、 地役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地役权的客体不明确
根据《物权法》第156条规定:“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前款所称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这条规定表面上看,地役权是适用于所有的不动产,所谓不动产,不仅是指土地,还包括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附着物。然从后面几条规定来看,《物权法》中的地役权只是针对土地这一不动产。例如,第159条规定:“供役地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允许地役权人利用其土地,不得妨碍地役权人行使权利。”第160条规定:“地役权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尽量减少对供役地权利人物权的限制。”第161条规定:“地役权的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剩余期限。”此外,第162条、第164条、第165条、第166条以及第167条都是根据土地来规定的。那么,我国的《物权法》中规定的地役权,其客体究竟仅仅是土地包括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本身,还是又包括所有的不动产?有学者认为:“地役权是存在于他人土地之上的他物权”,“地役权的标的是土地,而不是其他不动产,更不是动产”。[1]也有学者认为:“从我国《物权法》第159 条至第165 条有关地役权的规定上看,其中仅规定了土地上的地役权,而无建筑物上的地役权,根据物权法定原则,我国的地役权仅在土地上设立。”[2]但另一种观点主张,根据《物权法》第156 条的规定,地役权的客体不限于土地,也包括建筑物以及其他不动产。[3]此外,还有观点主张:“从我国《物权法》第156 条的规定来看,地役权的客体是不动产,包括土地和建筑物。但是,从我国《物权法》的其他具体规定来看,地役权还是主要适用于土地之间,对建筑物之间以及建筑物与土地之间的地役权关系还缺乏具体规定。”[4]如果是前者,那么目前大量的建筑物专有部分之间相邻纠纷的解决就只能求助于相邻关系,而无法适用地役权制度加以调整;如果是后者,那么地役权制度的作用就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二) 地役权的内容受限
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地役权,限制于“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这是传统民法上地役权的内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役权的内容其实已经有所扩张。一般认为,地役权是用于提高自己不动产的效益,然而不动产的效益实际上是相对于个人的利益需求来说的,即没有主体的利益需求,就无所谓不动产的利益。据此,从地役权制度中逐渐发展出一种限制的人役权,即“土地得以此种方式设定权利,使因权利而受利益的人,有权在个别关系中使用土地或享有其他可以构成地役权的内容的权能”。例如,权利人可以通过协议,使对方当事人在其土地上不得从事某种业务的经营。通过该协议,对方的土地就成为供役地,而权利人就因此享有利益。但是权利人获得利益,并不是通过自己所在土地效用的增加,而仍然来源于自身业务的经营。值得注意的是,限制的人役权不同于人役权,人役权的权利人是通过对他人不动产的使用直接实现自己的利益,而限制的人役权与地役权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为了辅助或者增进权利主体的主要利益。所以限制的人役权可以视为是地役权的一种。例如,在一土地上建立一家百货商店,则可在邻地上登记一项禁止建造百货商店为内容之地役权;反之,若需役地为住宅土地,所有权人在其住宅之一层经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时,则不能设定具有相应内容之地役权。在后一情形中,仅只能设立一项限制的人役权,因为在限制的人役权中,其内容以权利人之特殊使用为标准。[5]如果一个律师或者医生设定在相邻土地上不允许经营同类业务的役权,这就只对律师或者医生本人具有利益,而对与现在的所有权人无关的土地使用没有带来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设立地役权,而只能设定限制人役权。[6]而我国的《物权法》仍然只把地役权限制在“提高自己的不动产效益”这方面上,可能是基于目前限制的人役权的现象并不多见这一原因。

三、 域外法关于地役权制度的规定
(一)法国民法典的规定
《法国民法典》第686条规定:“所有人得对其产业,并为其产业的利益设立其认为适当的役权。”所谓产业的利益,范围十分广泛,当然远非止于我们所界定的界定的相邻关系内容。《法国民法典》第637条规定:“土地上的建筑物亦可作为地役权之标的。”
(二)德国民法典的规定
《德国民法典》第1019条第1款规定:“地役权只能存在于为了对土地的利用,地役权人的利益而设定的权利中。”以此条件,凡是为了对土地利用的需要,都可以设立地役权,绝不以相邻不动产利用之调节为限。德国民法典中还规定了为个人利益而设立的地役权,即限制的人役权,该法第1090条规定:“土地得以此种方式设定权利,使因权利而受利益的人,有权在个别关系中使用土地或享有其他可以构成地役权的内容的权能。”即对限制的人役权准用地役权的规定。第1022条规定:“地役权的内容是在供役地的建筑设施上保持其他建筑设施的,如果没有其他规定,在地役权的利益所需要范围内,供役地所有人应当维护该设备。”
(三)瑞士民法典的规定
《瑞士民法典》第730条规定:“甲地所有人为乙地的利益,得允许乙地所有人进行某些特定方式的侵害,或为乙地所有人的利益,在特定范围内不行使自己的所有权,以使自己的土地受负担。”该法第779条还规定:“在土地的地上或地下建造并保留建筑物上午权利,可设定为役权。”另外,依照该法第674条,建筑突出占用他人土地空间的,也可以设定为地役权。
(四)日本民法典的规定
《日本民法典》第280条规定:“地役权人,依设定行为所定的目的,有以他人土地供自己便宜之用的权利,但不得违反第三章第一节中关于公共秩序的规定。”根据该款,地役权设立的范围仅以不损害公共秩序为限。因此,在理解上其范围大大超出相邻不动产利用之调和。此外,在日本民法中还有入会权概念,所谓入会权是指日本传统习惯中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可以进入特定的山林、原野、河川,进行采集野果、放牧、捕鱼,甚至采伐树林、挖掘矿产等权利,《日本民法典》第294条规定:“关于无共有性质的入会权,除从各地方的习惯外,准用本章的规定。”这其实就是一种限制的人役权。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851条规定:“称地役权者,谓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宜之用之权。”对于“便宜”如何理解,立法理由书称“便宜其类匪一,悉依设定行为定之。”根据此条款,地役权可适用的范围更是授权当事人依意志决定,一概不加以限制。故有学者认为,为了禁止竞业目的,也可以设定地役权。
四、 我国立法对地役权制度的改进
(一)明确界定地役权的客体
建筑物相邻关系,是指相邻近的建筑物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间、建筑物所有人或利用人与邻近的土地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间,以及一栋建筑物内彼此邻近的住宅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间,因对建筑物或土地的利用发生利益冲突从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一栋建筑物(如区分所有建筑物)内,因各所有人或利用人的专有部分彼此邻近而发生的相邻关系,又称为“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第二,相邻近的建筑物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间因其建筑物彼此邻近而发生的相邻关系;第三,建筑物所有人或利用人与邻近的土地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间,因建筑物与土地相邻近而发生的相邻关系。《物权法》有必要将地役权制度推广适用于建筑物相邻关系。对此,有学者认为,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即设定建筑物役权,使之与地役权并驾齐驱地规范相邻不动产之间的利用关系;其二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地役权的调整范围为土地、建筑物和地上定着物等。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笔者认为选择后者较为现实,因为只需要扩大地役权的适用范围即可,这样的立法成本较低。这样需役建筑物的所有人或利用人就可以通过协商而对他人土地的地面、地上建筑物或者地上空间予以利用,从而产生彼此权利较高程度的调节。
(二)拓宽地役权的内容
将限制的人役权加以明确规定也是立法发展的趋势,但是制度上应当怎样安排则颇有争议。使用限制人役权的概念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限制的人役权是人役权的一种,徒增费解和争议,也无必要。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不设限制的人役权,仅设定地役权,但是它将地役权的范围适当扩张,即将限制的人役权也纳入到地役权的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值得肯定与借鉴的。有的学者主张将地役权根据其使用范围重新进行定义,即地役权为不动产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在利用不动产过程中,依设定行为所定的目的,而以他人不动产供自己使用的权利,但所设定的目的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动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在其利用不动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需求,如果没有其他合适的用益物权形式,就可以通过地役权的名义规定,以实现当事人的现实需要。

--------------------------------------------------------------------------------
[1]杨立新:《物权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38 页。
[2]江平主编:《物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10 页。
[3]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02 页。
[4]江平主编:《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256 页。
[5] [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15页。
[6] [德]M·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17页。
第1页 共1页

Ⅳ 怎样区别用益物权中的地上权、地役权、典权

地上权、地役权两者同属于用益物权。
1地上权是因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国家或集体土地的权利;地役权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权利。
2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因土地划拨,乡村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而产生;后者则是基于供役地的存在,一般是设定地役权的合同,也有根据遗嘱的单独行为的。
3消灭事由不同,前者是基于年限的规定;后者则是由于土地灭失,目的事实不能,抛弃,存续期间届满或其他预定事项的发生。
4权力不同,前者可以进行转让,抵押,出租等权利处分;后者则仅具有使用和为附属行为的权利
5义务不同,地役权人在供役地上建设的设施可供供役地人使用。地上权人则无此义务。

关于典权
1、典权是中国固有的一种物权,属于用益物权的一种。所谓典权,是指承典人支付典价而占有、使用、收益出典人的财产,出典人在一定期间内有权回赎的一种民事权利。(佟柔主编《中国民法》,第278页,法律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2、典权是典权人支付典价,对他人的不动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他具有以下的特征:(1)典权是不动产物权;(2)典权是以支付典价而成立的物权;(3)典权是占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动产的物权。(钱明星著《物权法原理》,第307-30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3、典权是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限制物权。在典权关系中,支付典价而占有他人不动产者,为典权人;其相对人,即取得典价而以自己的不动产供典权人用益者为出典人。该项不动产称为典物。典权人交付于出典人的价金叫作典价。(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第416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修订版)
4、典权,是指支付典价而占有他人不动产并为使用收益的权利。其法律特征为:(1)典权为不动产物权,在动产或其他权利上不能设定典权;(2)典权以对典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3)典权以权利人占有典物为要件;(4)典权因支付典价而成立。(温世扬著《物权法要论》,第15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5、所谓典权,指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1)典权为习惯法上的物权;(2)典权为不动产物权;(3)典权为他物权;(4)典权为定限物权;(5)典权为用益物权;(6)典权为有期限物权。(梁慧星、陈华彬编著《物权法》,第284-285页,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6、典权制度是我国特有的法律制度。典权一词有两种含义。广义的典权的标的不限于不动产,也包括动产。民间所用的典当、典质即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典权的。狭义的典权,其标的仅限于不动产,其含义是指典权人支付典价而占有出典人的不动产、并进行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从我国建国以来政府和司法部门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及司法解释来看,我国法律和政策所认可的典权指狭义的典权。(王利明著《物权法论》,第659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7、称典权者,谓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之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之权。(1)典权系存在于他人不动产上之物权;(2)典权系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之物权;(3)典权系支付典价而成立之物权。(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上册),第453—456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8、所谓典权,是指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之不动产,而进行使用收益的权利。在典权关系中,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享有使用收益权利的一方,称为典权人;收取典价而将自己的不动产交给典权人使用收益的一方,称为出典人;作为典权客体的不动产,称为典物。(郭明瑞、唐广良、房绍坤著《民商法原理(二)——物权法 知识产权法》,第21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9、典权是以支付典价为对价,占有他人之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他物权。(1)典权是在他人的不动产上设定的有期限的用益物权;(2)典权以支付典价,占有典物为要件;(3)典权是得以回赎的限制物权。(彭万林主编《民法学》,第287-288页,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0、典权是指支付典价,占有他人的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前款所称不动产,仅指建筑物。(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第83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Ⅳ 请问一下,物权里的地役权这个概念怎么理解,能否举例说明,谢谢。

地役权复,是指为使用自己不动产的便制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不动产的权利。其一,地役权是按照当事人的约定设立的用益物权。其二,地役权是存在于他人不动产上的用益物权。其三,地役权是为了需役地的便利而设立的用益物权。
地役权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权利。
(一)设立地役权的形式: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
(二)地役权登记效力: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三)地役权的期限:地役权的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剩余的期限。
比如:甲乙两工厂相邻。甲工厂原有一个东门,为了让职工上下班进出方便,想开个西门,但必须借用乙工厂的道路通行。于是,甲乙两工厂约定,甲向乙支付使用费,乙工厂允许甲工厂的员工通行,为此,双方达成书面协议,在乙工厂的土地上设立“通行地役权”,利用期限为10年。

Ⅵ 请问一下,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是登记生效,可是地役权是合同成立时生效,为啥还要说未登记不产生效力啥意

地役权不用登记,主要是地役权重要性远低于其他各种不动产物权。比如:在农版村水权沟的取水地役权,难道还要去有关部门登记吗。采用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是不想给地役权成立的条件太简单了,是为了保护其他人的权利。所以你如果觉得地役权比较重要,可去登记,确保自己的地役权完整,如果不重要,那就不去登记呗,反正也有效。

Ⅶ 土地上已设立(),未经用益物权人同意,土地所有权人不得设立地役权.

土地上已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的,未经用益物权人同意,土地所有权人不得设立地役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土地上已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的,未经用益物权人同意,土地所有权人不得设立地役权。

第一百六十四条地役权不得单独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转让的,地役权一并转让,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7)使用权上建立德地役权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一百五十七条设立地役权,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地役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供役地和需役地的位置;

(三)利用目的和方法;

(四)利用期限;

(五)费用及其支付方式;

(六)解决争议的方法。

Ⅷ 关于地役权和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的问题

根据我国物权来法的规自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七条:“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地役权对受让人具有约束力。”
此外,物权法规定,地役权不经等级,不具有对世效力。不能对抗善意的第三人。也就是说,如果受让人不知道地役权的存在,对受让人不发生效力

Ⅸ 在已设立有地役权的土地上再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时,该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是否得继续享有已设立的地役权呢

地役权包括来供役地和需役地两部分,自如果是在某地设立地役权,一般指的是供役地,也就是在该土地上设立的义务。
那么,虽然设立了建设用地使用权,这并不影响地役权的行使,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然有履行供役地的义务。

物权法
第一百六十二条 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地役权或者负担地役权的,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时,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宅基地使用权人继续享有或者负担已设立的地役权。

第一百六十四条地役权不得单独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转让的,地役权一并转让,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Ⅹ 地上权 地役权 永佃权 典权 抵押权 质权 留置权 的概念

地上权
又称“借地权”,是指以在他人土地上有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为目的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

地役权
是指为使用自己不动产的便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不动产的权力。其一,地役权是按照当事人的约定设立的用益物权。其二,地役权是存在于他人不动产上的用益物权。其三,地役权是为了需役地的便利而设立的用益物权。

永佃权
土地关系中佃方享有长期耕种所租土地的制度。佃农在按租佃契约交纳地租的条件下﹐可以无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并世代相承。即使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佃农的耕作权一般仍不受影响。永佃权最早出现在宋代﹐明代有所发展﹐有永耕﹑长租﹑长耕等名。明代中叶以后﹐首先在福建等东南省份的某些地区流行﹐清代盛行于东南诸省及华北﹑西北﹑华南的部分地区﹐民国时范围又有所扩大。

典权
是指支付一定典价,在一定期限内占有他人的不动产,从而取得使用、收益的权利。

抵押权
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财产。如某人向银行申请贷款,并以自己的住房作抵押,这时银行即为抵押权人。

质权
是担保的一种方式,指债权人与债务人或债务人提供的第三人以协商订立书面合同的方式,移转债务人或者债务人提供的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的占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财产价款优先受偿。也叫“质押”。

留置权
指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有权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阅读全文

与使用权上建立德地役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