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二者的联系:
(一)都是旨在维护市场经济充分竞争方面的法律
(二)都既有私法规范,也有公法规范;既有实体法规范,也有程序法规范。
(三)两法在商标权保护方面有交叉的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混淆行为其中一条是商标混淆,与商标法的混淆有相同的规定)
三、二者的区别:
(一)虽然都体现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但反不正当竞争法体现的是国家对市场不当竞争的干预,因此属于经济法部门法;而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都是为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私权服务的,不占主导地位,因此属于民法部门法。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以社会为本位,防止过度竞争对社会整体利益带来的损害。知识产权法是以个人为本位,防止他人对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进行侵害。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仅由国内规范组成,而知识产权法有国内规范与国际条约组成。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适用程序不同。知识产权法有专门的机关,如商标委员会、专利委员会。
(五)知识产权法的技术性规范比较多,反不正当竞争法比较少技术性规范。
⑵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的
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三种
一、商业假冒行为版 是指经营者为了获权取不正当利益,故意在自己生产、经营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上做与他人之商业标记相同或者相似的商业标记,使其生产、经营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与被假冒之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混同,或者明示或暗示自己生产、经营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与被假冒之经营存在某种联系,欺骗消费者,误导消费者购买。 包括商业主体混同行为,商品虚假标识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对商业假冒行为进行了禁止。二、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做与实际情况不服的虚假宣传,导致用户和消费者误认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对虚假宣传行为做了禁止性规定。三、商业诽谤行为 指经营者采用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进行诋毁、贬低,以削弱其竞争实力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对商业诽谤行为做了明确规定。
⑶ 简述反不正当竞争法归属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原因
对你提的问题保留意见
个人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内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是交叉的容.在法律适用上,"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应优于不正当竞争法,它们之间是特别法和普通法的关系.""因为在这个交叉领域中,由于这两种法律提供了上文所述的两种不同的保护方式,因此,权利人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法律以最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只能选择知识产权法的规定进行救济,并且,在这个交叉领域之外尚存在着广阔的领域为知识产权法所无法触及,这也正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优势之所在,而这个优势正是由于上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区别与联系所决定的:两者具有相似的立法目的与原则,然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更为概括、原则,它的保护范围更广,这决定了在知识产权法中,无具体规定时应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性的规定,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它可为知识产权制度提供一种兜底性的保护,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保护。"
⑷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是否有区别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部法律,“知识产权”是一种,或者说一系列权利
⑸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
《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包括以下四种: (一) 商品假冒行为包括商品主体混同行为,表现为三种情形: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还包括商品虚假标示行为,也表现为三种情形:1)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2)伪造产地,对商品原产地、商品来源或出处进行虚假表示;3)对商品质量做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二)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或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导致用户和消费者误认的行为。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三)侵犯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 密;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 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 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职工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四)商业诽谤行为 是指经营者采取捏造、散步虚伪事实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诋毁、贬低,以削弱其竞争实力的行为。具体手段包括刊登对比性 广告或声明性公告等,贬低竞争对手声誉;唆使或收买某些人,以客户或消费者名义进行投诉,败坏竞争对手声誉;通过商业会议或发布商业信息的方式,对竞争对手的质量进行诋毁等。
希望能帮到你。
⑹ 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法条,反不正当竞争法法条全文
这是一系列法律复法规制
你留个邮箱,我把相关内容发给你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修正)--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修订)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等
⑺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区别与联系
1、立法目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反对经营者出于竞争的目的,违反市场交易中诚实信用的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他人竞争优势的行为。因此,它首先保护的是受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善意经营者的利益,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追求的价值理念是公平竞争。
反垄断法则是从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出发,目的是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者,以便使交易对手和消费者在市场上有选择商品的权利。根据反垄断法的理论,只有当市场上出现了垄断或者垄断趋势的时候,政府方可干预市场,干预的目的是降低市场集中度,调整市场结构。因此,概括地说,反垄断法所追求的价值理念是自由竞争,目的是保障企业有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提高经济效率和消费者的社会福利。
2、规制对象。
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关注市场上企业间的相互竞争行为,目的是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反垄断法关注的则是竞争者之间的协调行为,目的是防止市场上形成排除竞争或者严重限制竞争的局面。
因此,一个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行为,例如竞争者之间商定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因为这个行为没有损害任何竞争者的利益,从而不会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另一方面,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如假冒商标或假冒专利,这些行为因为不会影响市场竞争结构,不会减少市场上竞争者的数目,反垄断法也不会把它们视为是违法行为。
当然,反垄断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特别是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例如禁止这种企业实施搭售行为或者价格歧视行为等。然而,反垄断法制止这些行为不是出于这些行为不公平或者不正当(当然这些行为是不公平或者不正当的),而是因为这些行为会加强行为人已经取得的市场支配地位,从而恶化市场上的竞争条件。因此,反垄断法关于企业市场行为的规则只是针对那些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大企业。
⑻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知识产权复是专门法,指因调制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调整范围限于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属于民商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经济法范畴,调整范围是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规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联系:一般来说,涉及知识产权的法律行为由知识产权法调整,但是没有被知识产权法规制的侵犯他人正当知识产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归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也就是说,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后备或者说是为知识产权法无法规制的漏洞做的补充。
有一句名言说的很好:人们曾形象地把传统知识产权的三项主要法律(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比作三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把反不正当竞争法比作在下面托着这三座山的海水,商标、专利、版权法管不到的违法行为,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管。
⑼ 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区别和联系
反不正当竞抄争法,通常与商标法常常同时出现。
一般,有轰动可能性,就会同时违反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没有轰动可能性是也有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也就是说,如果要违反著作权,首先要有侵权行为。怎么才算侵权呢?
在作者没有同意情况下,盗用作者作品(或相当一部分)。所以,要论是否侵权,那么首先要证明侵害的是否是作品。能否定义为作品。
只有,证明,盗用的是作品,才能用著作权法来解决该问题。
比如,一部电话号大全。
这个,能否定义为作品呢? 这个是不能的。
因为,它记录的是 事实。
但是,A这个人,费了很多的时间与金钱,才整理出的电话号大全。B这个人只是修修格式,换了一种排版方式,也出版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电话号大全,是没有著作权的。而且,B这个人又重新修订了,并且排版方式与A的方式完全不同。那么A要怎么才能守住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著作权是没有办法的。因为,电话号大全不是作品。所以,能够解决的只有反不正当竞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