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著作权法的不完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我是法律的门外汉,对我国的著作权现状曾有所耳闻,但是对我国的著作权法完全不了解。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到了部分相关工作,才真正认识到我国的著作权现状之糟糕。
我的boss大人曾在国内多家核心期刊发表过专业论文,近日boss大人受新加坡某出版社(该出版社总部在英国)邀请,准备出版一本英文著作。目前准备活动已经进行到了最后一部分,因为著作中涉及很多参考文献,其中大量使用了boss大人本人曾发表过的论文和他的学生的毕业学位论文中的内容、数据和图表,该家国外出版社要求boss大人向这些引用的文献的版权所有者获得版权使用授权申请。
当时我完全不了解新加坡和中国的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也因此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漫长工作。
首先,国内大部分出版社都表示论文著作权优先属于作者,并允许作者免费使用。但是在面对一些不够专业也不是很愿意合作的出版人,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刁难。在面对该出版社的制式版权授权表格时国内某位核心期刊的主编表示“看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而我接触的将近80%的出版社则表示“以前从来没办过”。对此,我或许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假设,此前很多作者是否也在类似事件上碰过钉子,因此打击到了他们出版著作的积极性呢?
而在索取学位论文的版权时,我却遇到了很多麻烦。似乎,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些学位论文的版权归属,或者说我询问的所有机构和个人都不了解。有称其版权属于作者个人的,也有认为是作者和导师共同享有,也有认为是属于高校。至少,到目前我还没有明确得知这一 著作权归属问题。
仅以个人经历,热烈呼吁我国尽快完善著作权法。
B. 关于著作权法的问题
首先,这个翻译作品如果是委托作品的话,如果和科学院没有在合同中约定著作权归属,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这个翻译作品的著作权归你外公,即受托人所有。你要先确认一下当时科学院委托的你外公翻译的时候双方是怎么约定的,还有跟这个东北工程是什么关系,以确定你外公是否拥有这份翻译作品的著作权。
如果他们出版的书的内容确实是翻译文,即是你外公的译文的话,那他们没有在封面或是在版权页等地方著名,就侵犯了你外公的著名权。
如果他们对“原文”(这个是指你外公的译文吗?是的话)在未获得你外公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了修改,则侵犯了你外公的修改权;如果这样的修改改变了你外公译文的意思,造成意思上的扭曲,则侵犯了你外公保护作品完整权。
可以提起侵权诉讼,要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作出赔偿。
C. 著作权法53条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
关于承担违反著作权合同的民事责任的条件,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著作权合同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除了有损害事实之外,还应当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客观要件: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义务和他方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2、主观要件:行为人有过错。
自己去查查这条的释义。
D. 著作权法的问题
B,根据法律规定,美术作品所有权转移,并不表示著作权转移,但是展览权归原件所有人所有。所以C错,财产权对应的是原件的所有权,因赠送而归之于谢某,故而A错。发表权乃著作权之一,谢某擅自行使,是为侵犯发表权。出版署名为吴忠的画,并不侵犯姓名权,这仅仅是表明作者姓名。故而答案选B
E. 知识版权的弊端
1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F. 关于著作权法的一些问题
1、如果你引用的目的只是个人学习,不发表,那就不构成侵权。
2、要看你引用的多少?如果只是极少的段落,那不应该视为侵权。
3、如果你未经作者同意而成章节的加以引用,并且发行营利,那你肯定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
G. 著作权法不适用于哪些范围
著作权法是来我国现在社会对于著作的一自种保护,为了刺激我国的文学的发展,但是并不是说著作权法就囊括了所有的著作权的范围,还是有些不适用著作权法的。那么著作权法不适用于哪些范围呢?接下来八戒知识产权就带您一起了解相关知识。著作权法适用范围1、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不仅有形式要件,而且要求内容也要合法,不得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和决议等。如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作品、企图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文字作品等,就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2、有悖社会公德和妨害公共秩序的作品世界各国的著作权法律都不保护黄色的、内容淫秽的作品。同样,许多国家对故意欺骗公众的作品以及蔑视宗教信仰的作品也不给予著作权法上的法律保护。3、进入公人领域的作品保护期届满后,作品即进入公有领域。其著作财产权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人都可以不经作者同意、不支付任何报酬加以利用,但不能损害作品作者的人身权。人身权是永远受到保护的。
H. 法律法规不适合著作权法保护的原因
法律法规不适合著作权法保护的原因是法律规定的。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四)美术、建筑作品;(五)摄影作品;(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I. 著作权法修改的争议问题有哪些
著作权法争议的问题虽然比较多,但总结来说主要争议的问题就三个:法定许可、网络传播、集体管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个主要争议问题。
主要争议问题之一:法定许可
所谓法定许可,是指使用者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即使用其作品,但是必须支付报酬。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了教科书编写出版、报刊转载、录音制作、电台电视台播放等五类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法定许可的本意是要促进作品传播,但在实践过程中,著作权人获取报酬的权利却不能得到保证。正如国家版权局在关于修改草案的简要说明中所指出的那样:“从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二十年的实践来看,基本没有使用者履行付酬义务,也很少发生使用者因为未履行付酬义务而承担法律责任,权利人的权利未得到切实保障,法律规定形同虚设。”
但国家版权局认为,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功能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目前该制度不成功的原因在于付酬机制和法律救济机制的缺失。因此,草案对法定许可制度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增加了使用者事先备案、及时付酬和指明来源等义务的规定,如使用者不及时履行上述义务,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课以行政处罚。
对于修改草案第四十六条关于“录音制品首次出版3个月后,其他录音制作者可以在法定条件下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即使用其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的规定,音乐界人士联名提出了强烈的反对,认为“3个月”时间太短,根本不足以收回成本,将会严重打击音乐原创的积极性,会直接危及到唱片公司的生存,而且会认为其他音乐传媒推广企业(如电台)也会受牵连。
但从草案来看,第四十六条的适用有明确的前提条件,即使用者要在按照第四十八条规定进行备案、指明来源等信息以及支付使用费的前提下才能够不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发表的作品。《著作权法》不是保护某一群体的利益,而是要兼顾著作权人、首次录制者和其他录制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事实上,对音乐作品录制的法定许可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其立法目的是防止大唱片公司对音乐录制品的垄断,这是因为,大唱片公司往往要求词曲作者与之签订独家许可协议,以成为唯一有权使用其音乐作品制作录制品的公司,借以垄断音乐作品录制品市场,抬高价格。但目前草案中“3个月”的时间规定是否合理仍值得讨论,在确定这一期限时应充分考虑到录音制品的生命周期,确定一个合理的期限以达到首次录制者和其他录制者利益的平衡。
另外,除报刊可以作出专有权声明外,草案并没有允许其他著作权人声明保留权利以免架空法定许可制度,使其失去适用的机会。法定许可制度本质上是对权利人权利的限制,因此,只有充分保证权利人的获得报酬权,才能避免该项制度成为对权利人权利的剥夺。
主要争议问题之二:网络传播
修改草案第六十九条有三个条款,其中第一款是提供纯技术服务的网络服务商不承担审查责任,即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网络用户提供存储、搜索或者链接等单纯网络技术服务时,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事实上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已经有了类似的规定,该规定是在网络环境下平衡作品创作者和传播者利益的一种选择,是世界各国对提供网络技术服务方的通行规定,也就是通常所称的“避风港原则”,即技术中立和过错责任原则。网络服务商承担的是过错责任,这也符合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原则。而且,这一规定也符合现实情况,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对网络内容进行审查不具有操作性,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实现。
第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是通知与删除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被著作权人告知的前提下有删除等义务,如不执行,将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第三款规定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明知和应知侵权的情况下承担的责任,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要承担注意义务,即通常所说的“红旗原则”,网络服务商如果没有尽到注意义务就要承担责任。这一规定与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理论是对应的,网络用户如果实施了直接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商则需有主观上的故意(包括明知和应知)才应承担连带责任。
反对者则认为,这一制度使得著作权人面对诸多网络企业的维权行动收效甚微。在实施侵权行为的网络用户往往难以确定的情况下,这一规定将使著作权人的利益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如果著作权人的劳动都能在网络盗版中免费获取,原创力无疑将被扼杀。但如前所述,《著作权法》是要在现实情况下努力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而不能仅仅考虑某一群体的利益。
主要争议问题之三:集体管理
修改草案第六十条和第七十条是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向非会员延伸的规定。按照这两条规定,即使权利人没有加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集体管理组织也可以代表权利人行使权利。使用者只要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支付了报酬,就不必承担赔偿责任。如此规定使得权利人无法再通过诉讼向那些已经向集体管理组织支付了使用费的使用者进行索赔。而从目前情况来看,通过诉讼获得法院判赔的数额通常会高于集体管理组织的收费标准,因此该项延伸性集体管理规定引起了诸多权利人的质疑。
根据修改草案的规定,对于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许可其代表非会员开展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业务。这种“延伸管理”有其良好初衷,旨在解决“使用者愿意合法使用作品却找不到权利人”的问题,扩大了著作权代理保护的覆盖面,但问题在于“被延伸”到的权利人是否愿意被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所代表。非会员通过诉讼可能获得的较高赔偿额将会使会员受到影响从而退出集体管理,这将破坏集体管理制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赖于诉讼赔偿额和集体管理组织的收费标准的统一。
也有观点认为,在现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效能尚未充分发挥、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向非会员强制延伸其管理未必恰当。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名称上虽有“管理”二字,但其本质应是为著作权人服务,其公信力取决于服务质量。但目前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存在费用的收取和管理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在维护著作权人权益方面不积极不到位的问题使其公信力不高,难以获得权利人的支持,延伸管理的条件未必成熟。此外,在集体管理组织中引入竞争机制也很有必要。
望采纳,谢谢!
J. 关于著作权法的问题...
细则中规定的也不细,主要靠行政执法机关自由裁量。但是作出处罚应该写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