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可以违约为由解除吗
根据出让合同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受让人可以提出延建申请,但延建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提出延建申请是受让人的权利,但总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根据出让合同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受让人每延期竣工一天,可以向加收出让价款的1%的违约金。当然,出让方也可以不批准延期的。出让合同属于带有行政性质的合同,不可以单纯的依据合同法处理。建议在处理时尽量不解除合同。如果真要解除合同,也需要法院来判决的。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应该很少见的。
不动产纠纷案件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专属管辖,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的合同标的为不动产,属于不动产纠纷。
3.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违约金比例是多少
土地出让违约金根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违约责任】条款约定的千分之一--千分之三出让金收取。
4. 逾期缴纳土地出让金产生的滞纳金或违约金是否有上限
问:某公司在足额缴纳出让金但并未缴纳滞纳金的情况下申请土地登记手续,登记机关认为其不符合登记条件,公司称滞纳金数额过高,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滞纳金不得超过本金,但登记机关认为应当适用违约金规则。对此情况如何处理?土地登记时是否应当缴纳逾期支付产生的价款?该价款是否有上限?
答:(1)逾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应缴纳违约金而不是滞纳金。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民事合同而非行政合同。如果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民事合同,当事人应当缴纳的是违约金;如果是行政合同,则当事人应当缴纳的是滞纳金。2004年9月,全国人大法工委对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门解除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合同属于民事争议还是属于行政争议》的来函进行了明确答复,指出:“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履行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解除出让合同,是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所有权,追究合同另一方的违约责任,不是行使行政管理权,由此产生的争议应属于民事争议。”二是2008年《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规定的是“违约金”。对于当事人逾期缴纳出让金应当支付的价款,2000年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GF 2000—2601)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是“滞纳金”,但是两个部门2006年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示范文本(试行)和2008年《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都明确规定的是“违约金”。
(2)办理出让土地登记前一般应缴纳滞纳金或违约金。对于登记前是否应缴滞纳金或违约金,法律文件中无明确规定。但上述2000年示范文本第三十一条和2008年示范文本第三十条都将延期付款缴纳滞纳金或违约金作为受让人的一项合同义务,在受让人没有履行完毕合同义务的情况下,登记机关出于审慎注意、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最好不要为其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3)滞纳金有上限,违约金以约定为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所以,土地出让金滞纳金的缴纳有上限,最高限额应当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数额。
对于违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反合同时,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于违反合同而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本案中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正是对应付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的约定。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12〕8号)第二十四条第四款规定:“买卖合同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或者该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出卖人以买受人违约为由主张赔偿逾期付款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参照逾期罚息利率标准计算。”可见,当合同对逾期付款违约金没有约定时,应按司法解释的计算方法确定,违约金的数额是没有上限的。当合同对违约金的计算方法有约定时,违约金则应依约定计算,此时应当完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也就是没有上限。本案中,当事人约定了逾期支付违约金按日计算的方法但并未约定其上限,所以受让人就应当依约定缴纳按日计算的违约金。
5. 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纠纷是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
您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纠纷要根据合同双方的当事人确定纠纷的性版质。
如果双方权是个人或企业间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则属于民事纠纷。
如果合同一方是代表国家的如土地局,市政动迁等,则属于行政纠纷。
相关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第十一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十五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签订书面出让合同。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第十六条土地使用者必须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未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土地管理部门有权解除合同,并可以请求违约赔偿。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6. 土地出让合同纠纷是行政诉讼还是民事合同
您好!一般属于行政诉讼。最高法院认为,“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专第(十一)项有将此属类纠纷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的趋向,但该行政诉讼法直到2015年5月1日才实施,不能作为本案审理依据。至于此法实施后发生的法律行为产生争议是否按行政争议处理,再依据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作出判断。”本书作者在写作中也关注到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实施后,已有高院裁判文书依据上述规定认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与竞得人签署成交确认书的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在仅签署成交确认书但未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发生争议的,竞得人应当提起行政诉讼。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7. 什么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纠纷
依据《物权法》,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权利人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但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支付出让金的合同。依据《物权法》第137条的规定,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或划拨等方式。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可以采用拍卖、招标或协议等方式,但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竟价的方式出让、采取出让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当事人的名称和住所;土地界址、面积;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的空间;土地用途;使用期限;出让金等费用及其支付方式;解决争议的方法。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指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将出售、交换和赠与等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方式都统称为“转让”,而《物权法》则将“转让”与互换、出资、赠与等并列,单指买卖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使用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剩余期限。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变更登记。
8. 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第一百三十八条【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内容】版采取招标、拍权卖、协议等出让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名称和住所;
(二)土地界址、面积等;
(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的空间;
(四)土地用途;
(五)使用期限;
(六)出让金等费用及其支付方式;
(七)解决争议的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十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解析及延伸:如果允许口头订立建设用地出让合同,极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国家多次出台了该合同的范本,附在此,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