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担保物权的热点问题

担保物权的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21-08-14 23:09:48

A. 关于担保物权的几个问题

物权与债权的来区别:
1物权是绝对权自,债权是相对权:相对权即需要义务人履行积极义务权利人才能实现权利,义务人是特定的。如甲欠乙的债,乙的权利实现必须通过甲积极还钱。绝对权是义务人消极地履行义务,义务人是世界上的所有人。如甲对其房屋享有抵押权,世界上所有人的义务是不去破坏他的房子。
2物权的客体是物,债权的客体是一种行为。
3物权是有优先力的,债权是平等的。如甲欠乙丙两人的钱,如果不够还,只能平均分配。但如果甲欠乙丙的钱,但乙享有担保权,则优先受偿,可以完全享受债权。
4物权一般没有诉讼时效,债权则受到诉讼时效限制。
5侵权后的补偿措施不同。物权侵权后一般是恢复原状等保护物的原有性,而债权一般是赔偿损失。

B. 关于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问题

我国担保法对保证这一担保形式规定了约定保证期间与法定保证期间两种保证期间,尽管理论上至今仍存在争议,在司法实务中则将保证期间理解为除斥期间。保证债权作为从债权,既受制于除斥期间,又可能罹于诉讼时效。但是,对于担保物权而言,通说认为因其系物权,不受制于针对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至于是否受制于除斥期间,担保法未设规定,一度存在较大争议,实务中亦曾混乱一时。比如,抵押登记机关强制性地登记抵押期间,期满后必须续登,否则消灭抵押权,人为地增加抵押权设定成本。而在抵押权纠纷发生后,对于超过登记期限的抵押是否予以保护或认定抵押权消灭,各地法院尺度不一。有鉴于此,《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2条规定,担保人在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2年内行使权利的,法院应予支持。应该说,该规定缺乏相应的立法依据,只是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一裁判尺度,借鉴国外立法例不得已而为之。但问题接踵而至: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债权人丧失胜诉权,债务人则产生诉讼时效抗辩权。而按照担保法规定,作为从债务人的担保人享有主债务人的一切抗辩权,当然亦包括诉讼时效抗辩权。《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2条规定岂不是剥夺了担保法赋予的抗辩权,与担保法之规定相悖?事实上,确有一省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保证期间约定过长,在主债务诉讼时效届满后保证期间未届满,保证人是否仍承担保证责任。在对该请示的讨论中产生极大分歧,其中持肯定观点者的一个主要理由便是参照《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2条之规定。
物权法在第202条规定: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该规定似乎一目了然,但深入考量,仍有几个问题必须予以注意。
其一,该条仅规定了抵押权的行使期间,质权、留置权等其它担保物权是否适用?担保法司法解释关于担保物权存续期间之规定,对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均可适用,而物权法没有在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定部分规定担保物权存续期间,仅在抵押权一章规定了抵押权存续期间,应是有意将抵押权存续期间问题与质权、留置权相区别。参与物权法起草的人士解释认为,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如果因质权人、留置权人未行使质权、留置权的,该物权消灭,质权人、留置权人还要向出质人或债务人返回已经实际占有的财产,实属不公。该解释虽非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应系对立法原意的权威诠释,司法实务中似无另作他解之充足理由。为避免质权、留置权因权利人长期不行权利导致出质人、债务人的财产长期被限定,《物权法》第220条、237条作出了出质人、债务人可以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规定。此条款应是对物权法没有关于质权、留置权存续期限之规定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另类解决措施。
其二,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不行使抵押权,是抵押权消灭,还是丧失胜诉权?从《物权法》第202条关于“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的表述看,类似于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届满后的法律后果的表述。而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应系债权人丧失胜诉权,并非实体权利的消灭。但是,抵押权存续期间显然不是诉讼时效,应属除斥期间,按除斥期间之法理,在该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导致权利消灭之后果。因此,不应因表述上的巧合而望文生义,得出抵押权期限届满抵押权人丧失胜诉权的结论。
六、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分别抵押问题
以往之争议及基本裁判思路。在以往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形:抵押人在设定房地产抵押时仅对房产或地产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而未将房产与地产一并抵押登记,或者抵押人将房产与地产分别抵押给不同的债权人,并分别办理抵押登记。于此情形,是否应认定抵押有效?《担保法》第36条规定,“以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抵押的,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应当将国有土地上房屋同时抵押。”该规定究竟是表明房产与地产必须同时抵押,否则无效,还是表明只要其中之一设定抵押,就当然产生同时抵押的效果?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抵押无效,理由是《担保法》第36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7条、第48条等规定,土地使用权与地上房屋应当同时抵押。此为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故单独设定抵押无效;二是认为抵押有效,且抵押权的效力及于未登记的部分。理由是《担保法》第36条规定的是法定抵押权。根据“地随房走,房随地走”的原则,抵押权的效力当然及于另一部分;三是认为抵押有效,但抵押权的效力不及于未登记的部分。抵押权人就抵押合同约定并登记的部分享有抵押权。经过一个阶段的讨论,在审判实务中第三种观点渐趋主导地位,其法理依据如下。第一,《担保法》第36条是关于房地产抵押的行为模式的规定,即设定房地产抵押时应当如何做,而不是对法律结果的规定。不能依据该条得出房产与地产只要有一个办理抵押登记,就效力当然及于另一个的结论。否则,因房产与地产抵押机关不统一,不同的抵押权人分别在不同的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此情形构成法定抵押权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可化解之权利冲突。第二,虽然由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所有权一体化规则决定,房产与地产不能分属两个民事主体,但抵押权旨在支配抵押物的交换价值,抵押权人从抵押物拍卖或者变卖的价款中优先受偿即可实现其抵押权。而无论房产与地产分别抵押、单独抵押或一并抵押,拍卖或变卖抵押物的结果均不违背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一体化的原则:如果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同时抵押给了一个债权人,形成了概括抵押或共同抵押,经拍卖或变卖抵押物,两个权利归属于同一受让人,自不待言;如果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分别抵押给了两个债权人,房产与地产一同拍卖或变卖,所得价款由两个抵押权人分别按房产与地产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偿,二者的抵押权均得实现,而房产与地产同样归属于同一受让人;如果仅将房产或地产抵押,仍可对房产与地产同时拍卖或变卖,所得价款相对应部分优先受偿,另部分归属于其权利人,房产与地产的归属仍是一体化。显然,分别抵押并不必然导致土地使用权与其附着的建筑物所有权分别归属的结果。对不同物权客体交换价值的分别支配,与其在法律上的统一归属,是可以和谐并存的。此外,《担保法》第55条规定,抵押合同签订后,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不属于抵押物。需要拍卖该抵押的房地产时,可以依法将该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与抵押物一同拍卖,但对拍卖新增房屋所得,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这实际上表明法律所强调的是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同时转让,而对不同物权客体的交换价值的支配,则是完全可以根据经济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区分不同的法律事实而相互分离的。这样,就使分别设定的房产抵押权和地产抵押权均有实际实现的可能。
物权法之明确规定。尽管审判实务中形成上述思路,但因对该问题的争议一直未曾偃旗息鼓,最高人民法院终未下决心形成相关批复,以统一裁判尺度。而物权法正是关注到了实践中的困惑,在《物权法》第182条第1款基本重述了《担保法》第36条第1款的规定后,于第2款明确规定,抵押人未将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一并抵押的,未抵押的财产视为一并抵押。可谓是开宗明义,画龙点睛,使久受《担保法》第36条语焉不详之困扰的法官们豁然开朗。

C. 2014民商法热点问题或热点事件

1.论我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

2.论中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3.论我国合同法的完善

4.论房地产转让

5.论著作权制度

6.论期货的法律调整

7.论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的发育和完善

8.土地隐形市场的法律调整

9.试论“四芜”拍卖与土地使用权

10.典权研究

11.商品房预售的法律调整

12.房地产权属登记研究

13.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权研究

14.最高额抵押

15.动产质押研究

16.权利质押研究

17.我国违约金制度的改革

18.论我国担保法上的保证

19.我国合同法与债的保全制度研究

20.论不安抗辩权

21.论知识产权法的完善

22.论我国物权法的体例结构

23.论知识产权法的完善

24.论我国物权法的体例结构

1.论合伙的法律地位

2.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

3.论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4.论我国宣告失踪制度的完善

5.论一般人格权

6.论财团法人制度的完善

7.论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8.论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

9.论诚实信用原则

10.论法人制度对于我国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制度意义

11.论合伙财产的法律性质

12.论法人内部治理制度

13.论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

14.论有限合伙

15.论隐名合伙

16.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17.论意思表示

18.论表见代理

19.论代理中的连带责任

20.论代理权的取得与行使

21.论无权代理

22.论民事权利体系

23.论人身权体系

24.论商法与民法的关系

25.论侵害法人人格权的民事责任

26.论损害赔偿范围与因果关系

27.论商法的独立性

28.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29.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30.论取得时效

31.论占有

32.论善意取得

33.论质权

34.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35.论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36.论我国农业土地物权制度的完善

37.论地役权

38.论我国典权制度

39.论抵押权的设定与效力

40.论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比较

41.论共有

42.论占有制度的意义

43.论物权的效力

44.论物权的支配效力

45.论物权的追及效力

46.论物上请求权

47.论物权法定原则

48.论一物一权原则

49.论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

50.论债的相对性

51.论债权的相对性

52.论债权的效力

53.论债权的履行原则

54.论债的转移制度

55.论债权人的代位权

56.论债权人的撤销权

57.论不安抗辩权

#/论同时履行抗辩权

#/论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范围

58.论合同自由原则

59.论缔约过失责任

60.论违约责任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61.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62.论继续履行

63.论情势变更原则

64.论合同中的第三人

65.论合同的解释

66.论预期违约

67.论买卖合同中的瑕疵担保责任

#/论违约损害赔偿范围

68.从责任保险看侵权法之嬗变内

#/论合同履行中的诚信义务

69.论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方式

70.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研究

71.惩罚性损害赔偿与消费者保护

72.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73.论连带侵权责任与内部求偿关系

74.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

75.公平原则与自愿原则

76.论特殊侵权责任

77.侵权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78.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1.论无权处分行为。

2.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3.论居住权。

4.商品房预售合同中买受人利益的保护。

5.论保证期限。

6.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关系论。

7.论债权人代位权。

8.学生伤害事故中侵权责任研究。

9.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10.论物权法基本原则(之一)。

11.论合同自由。

12.论悬赏合同(或遗失物返还法律问题分析)

13.论房屋拆迁中被拆迁人利益的法律保护

14.论无因管理

15.论私权神圣

16.论损害的认定

18.论合同法的情势变更原则

1.论“小产权房”的法律保护

2.论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性质

3.精神抚慰金的确定

4.名誉侵权案件中如何确定社会评价的降低

5.一房二卖的法律适用

6.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意义

7.房屋过户登记程序的合法性

8.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实现形式

9.论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的流转

10.论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

11.论不动产租赁权的性质

12.论非婚生子女的监护问题

13.论民事登记——以婚姻.不动产物权.法人设立登记为例

14.浅论第三人履行与债务承担

15.论善意取得制度在民法中的适用

16.论民法中的优先购买权

17.合同解除后,当事人应承担的到底是违约责任还是缔约过失责任

18.浅论物权法定原则

19.浅谈精神损害赔偿

20.论担保物权的竞合

21.论损害赔偿与违约的关系

22.农村人口在人身损害赔偿中赔偿标准的适用问题

23.论商品房一房多卖的法律效力及后果

24.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25.试论我国现行诉讼时效制度的利与弊

26.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因果关系与过错

27.高空坠物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的认定

28.见义勇为的民法定性

29.侵权责任中行为违法性的判断

30.论物权法上车库权属的判断标准

31.隐私权的界定

32.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3.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的归属

34.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异同

35.我国现行《合同法》的特征与完善

36.试论我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37.谈谈格式条款

38.合同订立程序中的几个问题

39.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关系

40.试论合同的效力

41.试论缔约过失责任

42.合同保证中的若干问题

43.简论我国《合同法》中的合同保全制度

44.谈谈合同的转让

45.合同的解除及其后果

46.我国《合同法》中违约责任的特点

47.试谈我国《合同法》中的买卖合同

48.谈谈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以遗失物.赃物为例

49.论物权法定原则

50.论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51.论国家所有权的行使

52.论法人的所有权

53.论法人的能力

54.谈代位权行使的效力问题

55.论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

56.谈我国的民事主体

57.论赠与合同的撤销

58.试论我国的物权登记制度

59.试论车库.车位的权利归属

60.优先购买权探析

61.集体建设用地法律问题探讨

62.浅谈保证人资格

63.浅论未登记抵押权的效力

64.权利质权探析

65.最高额抵押几个问题的探讨

66.谈谈流质契约与代物清偿协议

67.浅论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

68.简论无名合同的适用

69.简论合同的解除

70.债务抵销浅议

71.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若干问题的探讨

72.“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及其适用

7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若干问题的探讨

74.浅析营业质权

75.浅析不动产出租人的留置权

76.浅析营业主人的留置权

77.浮动抵押初探

78.论物权登记的法律效力

79.论物权登记制度的完善

80.试论人身损害赔偿

81.论名人的隐私权

82.论征收中的“公共利益”

83.论城市房屋拆迁协议

84.试析“人肉搜索”

85.电子商务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86.从汶川地震看民法中的不可抗力

87.试论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

88.论物权公示原则

89.论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90.论诚实信用原则

91.论表见代理制度

92.浅议物权法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93.试析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范围及其完善

94.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及解决

1.占有法律制度研究

2.代理制度研究

3.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问题研究

4.典权制度研究

5.取得时效制度研究

6.用益物权体系的完善

7.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若干问题研究

8.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9.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研究

10.民法善意取得制度的研究

11.论公民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12.抵押权法律制度研究

13.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14.论合伙制度

15.物权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6.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研究

17.民事主体制度研究

18.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19.论侵权行为法的功能

20.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研究

21.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22.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制度研究

23.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24.医疗纠纷的民事责任研究

25.论医疗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

26.高危险原因的民事责任研究

27.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28.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29.论我国污染环境致人损害侵权民事责任

30.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31.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研究

32.论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

33.论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

34.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35.论物权的效力

36.论一物一权原则

37.论物权法定原则

38.论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原则

39.论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40.论物权请求权

41.论我国的土地权利制度

42.论债权的法律效力

43.论预期违约

44.论“可预见规则”

45.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46.配偶权探析

47.浅论我国离婚制度

48.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分析

49.无效婚姻制度之探讨

50.我国监护制度的立法完善

D. 物权法和担保物权法的问题

1、丁已经取得房屋的所有权!
2、物权法是法律!效力高于司法解释!

E. 担保物权问题:债务人可以抛弃抵押物么

问题问得有点逻辑混乱

F. 民法的担保物权问题

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相对于保证和债权来说是在物上的法定担保权,即只要有抵押、质押和留置的事实存在,债权人便可享有并可依法行使,即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对担保物进行处分和优先受偿。所以,以其内容和法定性,担保权属物的支配权的范畴,是物权的重要方面而非债的请求权。依民法原理,担保物权作为主体对物的可自主、主动支配的权利,不存在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问题。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担保物权是永续存在的。我国担保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经过一定期间不行使担保物权而致使其权利消灭的后果。物权法定,它的设立、变更和消灭均须由法律规定之,任何人包括当事人不得任意为之。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的2年内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这是用司法解释间接规定了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反言之,其2年后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也即担保物权消灭。不过,该条款所说的担保物权逻辑上包括质权和留置权,而为质权和留置权之物权规定存续期间的很罕见。
正确理解和适用上述有关理论和规定,需说明以下几点:
一、担保物权存续期间与担保之债权诉讼时效期间挂钩只是计算方法问题,并不意味着担保物权存续期间是诉讼时效期间。那种认为担保物权存续期间是诉讼时效期间的观点是不当的。担保物权存续期间作为物权之除斥期间,不存在中断、中止和延长的问题,也不存在存续期间行使担保物权导致存续期间终止而开始计算诉讼时效问题,这一点又不同于保证期间。
二、所担保的债权诉讼时效超过后,债权人作为担保权人仍然可以对担保物依法行使担保物权。
三、在担保物权可行使的存续期间,不论担保权人是否行使其权利,担保人均可对担保物清偿之余额依法主张权利。
四、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依物权法定原则,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G. 民法的担保物权问题,大家来看下!

抵押协议有效,抵押摩托车不需要登 记
质押关系生效,摩托车作为质物已经交付
留置权优先。留置权优先于质押权优先于抵押权。

H. 物权法里关于担保物权,不理解的问题,请教下。

1、A向B借钱,用C的房产做抵押,A把债务分割给D。没经过B的同意,A分割给D的债务有效?答:无效。
2、没经过C的同意,C房产有义务给D的债务做抵押?答:不可以;c的房产只对合意的债权人负责。
3、?“办理抵押登记的,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这句话怎么理解?能举个例子吗?答:按照动产抵押的规定,c抵押给b的财产被别人f买走了,并且支付了合理的价款,这种情况虽然c的财产抵押给了b,但买受人f是属于正常经营的活动主体,并没有违反什么规定,所购得的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不因为你有抵押权就判定买卖行为无效或收回。

I. 你好,怎么容易理解担保物权

担保物权,是与用益物权相对应的他物权,指的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
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抵押权
抵押权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不动产或动产,作为清偿债务的担保而不转移占有所产生的担保物权。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就抵押财产的价金优先受偿。他可以申请法院变卖抵押财产抵偿其债权;如有剩余应退还抵押人,如有不足仍可向债务人继续追索。但对不能强制执行的财产不能设定抵押权。

质权
质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动产或一定的财产权利移交给债权人作为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事由时,债权人可就该动产或财产权利优先受偿的权利。其中,以动产出质的为动产质权,以财产权利出质的为权利质权。

留置权
留置权是债权人对已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在未清偿前加以留置作为担保的权利。

阅读全文

与担保物权的热点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