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合同法》和《物权法》对无权处分行为法律效力的不同规定急
你好!
物权处分是处分行为,处分的物权,是物权法上的规定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⑵ 合同法中的无权处分
《合同法》来上的无权处分的“源效力待定”指的是债权合同的效力待定,但是,如果标的物交付(转移占有)或者登记了,那么,只要受让人是善意无过失的,那么受让人就取得了标的物的所有权,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里面,标的物的真正权利人(可能是所有权,也可能是他物权)只能依照侵权来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相应的责任,通常是损害赔偿,但不能追及致物的所在要求返还,因为善意第三人已经合法和终局地取得了对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已经丧失了对物的权利,因而不能通过物上请求权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所有权一定是要保护的,不管是谁有什么的所有权。
这里的问题不是谁的所有权应该得到保护,而是谁取得了所有权。
⑶ 关于物权法中无权处分人的物品,受让人可取得其物品所有权的情况
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符合善意取得的三个条件,1.受让时为善意,2.支付合理的价格,3.动产交付或者不动产要登记。
⑷ 物权法中无权处分和无权代理怎么区分无权处分是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吗
看按照谁的名义。举例,甲有一书借与乙,乙以甲之名将书卖于丙属无权代理;乙以自己之名义将之卖于丙属无权处分。无权处分为效力待定。
⑸ (物权问题)为什么基于无权处分+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的物权对有权处分人有效
首先,谢谢你的提问。你提问的方式很专业,问题也很好,我很乐意回答。
先纠正你一点提问的瑕疵。
善意取得是一种制度。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是:无权处分、善意、支付合理对价、公示(动产完成交付、不动产登记)
故“无权处分+善意取得”的表述略有瑕疵。
为什么有效:
一、从分析法学角度,因为法律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只要满足上述几个条件即可取得物权。提示一下,善意取得中最难搞清楚的是“无权处分”动产还简单,就是没有所有权但是合法占有导致无权处分,不动产则分好几种情况,在这里先不提了。
二、从自然法学角度,为什么会有此制度,此制度公平合理吗?善意取得制度的设立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点(包括、但不限于):1.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第三人善意的与无权处分人签订合同,第三人已经合法的情况下,如果依然无法保障他的权益,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中最为重要的信誉制度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天知道你今天合法合理的签订一个合同买来东西第二天不属于你了,你还相信合同和法律吗?
2.如果不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可能会照成二次伤害,当善意取得达成后,对于所有权人显然是一次伤害,当然法律规定所有权人可以向无权处分人请求损害赔偿,但若此时善意取得规定无效,善意取得人应当返还原物,而此时原物可能已经磨损、折旧或其他原因,所有权人不愿意接受。比如小孩子闹脾气,不行我就要一模一样的~^_^。此观点是我大学时期一篇论文的,可能不成熟。
其次,是你的详细问题。我没怎么搞明白你的提问,首先债权是相对的,物权是绝对的。“债权取得的物权不具有对世性,只在债权双方之间有效”这句话不知从何而来,总觉得有问题,你的意思是我买来的东西仅仅在买卖双方之间东西才是我的,对于别人来说东西就不是我的了吗?不是的。你的这种情况在法理上叫做“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物权变动后是对世效力的。
最后,是你案例,你的案例比较特殊在于房屋是不动产。不动产需要登记,不动产是登记生效主义。故你所说A是房屋所有权人,我理解为A为房屋产权登记人。那么此时B并不是无权处分人,为什么?因为无权处分是“合法占有,非法处分”一定要记得这一点哦,这也是为什么遗失物、盗窃所得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因为他不是合法占有哦。所以对于不动产来说,合法占有必须是房产证是你的名字,所以B显然不是无权处分。B是侵权。而C也不是善意取得哦,即使不考虑B的占有问题,C是租赁,怎么会取得物权呢?他只是一个租赁的债权而已。
大概这么多,比较乱,不知道你是考司法考试,还是法律学习的人。善意取得比较有趣,有兴趣可以联系我,我们一起探讨哦~。
⑹ 无权处分中原所有权人的请求权问题
你好:个人观点认为第一个,是由于恶意取得,但是已经用合法的公示形式取得财产,公示是基于对公示机关的信任,所以,公示机关的公示是有效的,原来的所有权人丧失所有权,所以,可以根据债权的不当得利来行使请求权 第二个,是由于第三人是善意取得的,法律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权利,但是同时也保护物权所有权人的权利,所有权人可以向无处分权人行使权利,无处分权人侵犯了所有权人的所有权,构成侵权,承担侵权责任,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赔偿损失(七)赔礼道歉(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根据这个来认定就是要求无处分权人赔偿损失 希望已经为您解答清楚这个问题了法理纵横团队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不明事宜欢迎追问
⑺ 合同法无权处分中的处分应如何理解
处分行为是与负担行为相对的,是对民法中财产行为的划分
具体来说合同法中提到的无权处分中的处分包括物权行为比如动产的交付,不动产的登记;准物权行为,比如采矿权但是该类在生活中少见;再有就是债券让与。而所说的负担行为就是指的债权行为,包括合同行为等。
举个例子比如说两人签订了买卖房屋的合同并完成了房屋过户登记,那么双方签订合同的行为就是债权行为,而办理过户登记就是物权行为也就是处分行为。其实其实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就是处分与负担行为的区分。
只有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处分行为时,才构成无权处分,那么所签订的合同才是效力待定的,所有权人才会有追认权,否则对于非处分行为,合同因为未取得有权人的同意而无效。同时,只有无处分权人实施处分行为时,才适用善意取得,否则单就负担行为而言不能构成善意取得,比如出租别人的房屋就不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定。
希望能帮到你。。。。。
⑻ 无权处分在物权法上的效力
一般情况下,抄对财产的处分权是属于所有人的,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并且很可能构成对他人财产的侵害,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在特殊情况下的无权处分行为,法律出于鼓励交易的考虑,规定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种处分行为所订合同有效。
⑼ 无权处分而处分别人物权时是否构成犯罪
无权处分是民法领域的问题,一般不会涉及到刑法。这种行为一般会导致物权的处分行为归于无效,但不会影响到负担行为,比如合同依然有效。
⑽ 法律问题:物权法一物二卖属于有权处分,还是无权处分
物权法一物二卖要区分两种情形:(1)所有权人(含依法享有处分权人)将物让与受专让人甲,在转属移所有权之前再让与受让人乙,两次转让都属于有权处分。(2)所有权人(含依法享有处分权人)将物让与受让人甲,在转移所有权之后再让与受让人乙,后一次转让属于无权处分。不过,这已经不是通常讨论的“一物二卖”了。